胡美丽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关于写作教学部分明确提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因此,在习作教学中,通过多样化的练笔活动能切实提高习作教学效率和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一、作文活动课练笔
实践证明,作文课上先开展“生活再现”式的活动,再让学生练笔,写出对活动的经验和感受,学生就能兴趣盎然,情感真切,思维活跃,妙笔生花。
1.先做后练。教师可先指导学生动手做一做,比如折纸、制作书签、做科学小实验等;接着引导学生说说做的过程和感受,教师随机点拨,最后将说的内容写下来。如水果拼盘制作活动练笔,先让学生自由组成小组,合作完成一件水果拼盘作品;接着按“先—再—接着—最后”的顺序说说制作过程;交流结束后,请学生写下来。学生有了亲身体验,落笔时就有话可说,有情可抒,这样的练笔在“做—说—写”中水到渠成,学生的感知、思维、表达也得到了和谐发展。
2.先画后练。学生先单独作画或师生共同作画,再请学生展示并说出画意,最后习作成文。至于画的形式和内容,允许学生自由发挥,可以用漫画的形式表现一件有趣的事;也可以用简笔画表现一个人物或动物……如在游览一处景物后,教师可以先画出基本的游览路线图“小路—石桥—竹林—荷花池”,请学生添画。有的学生会在小路上画青石板,路旁画小草,草丛中有野花,花上还有美丽的蝴蝶;有的学生在石桥上画桥洞,桥下画河水,水中还游着可爱的小鱼……这一过程,既帮助学生理清了游览顺序,明晰了写作思路,也能帮助学生回忆游览时看到的景物,明确习作内容。画画的过程充满童真童趣,激发了学生说写的兴趣,降低了练笔的难度。
3.先编后练。教师可以先出示几个词,让学生发挥想象,先口头编故事,再写下来。教师在选择词语时应力求别具一格,以激起学生的兴趣和想象力。例如,教师出示了“闷热、冷饮、青蛙、一元钱”这组词,让学生用上这几个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词语编一个有情节有内容的故事。学生兴趣盎然,不一会儿便争先恐后地说着自己编的故事。再如,学完童话故事后,教师可引导学生自编、改编或续编童话,也能很好地锻炼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练笔的效果也很不错。
4.先辩后练。到了高年级,学生开始接触“一事一议”的议论性小文章,这时可以开展辩论赛活动,让学生学习如何围绕一个观点进行阐述的方法。如可以争辩课文中的问题后练笔。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只有一个地球》一文提出了“科学家已经证明地球人不能移居到其他星球” 的结论,可围绕“地球人到底能不能移居到其他星球”这个问题让学生展开争辩。最后,将自己的观点和依据总结归纳成文。也可以争辩现实生活中学生关注的问题后练笔。如针对每天写日记的题材问题,提出“天天写日记有没有内容可写”这一问题,先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践展开辩论,再以《我谈天天写日记》进行练笔。
二、生活中观察练笔
生活是学生最大、最生动的课堂。如何在生活中观察练笔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观察众人练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征,教师可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观察人物进行练笔。如观察班里热爱运动的男生,可以写《我们班的“飞毛腿”》;观察勤劳的家人,可以写《我的妈妈(爸爸、奶奶)》;观察朝夕相处的教师,可以写《我尊敬的老师》等,这些练笔题材都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学生写起来得心应手,感情真挚。
2.观察诸事练笔。生活中每天都有很多事情在发生,教师应教会学生用敏锐、独特的视角去感受生活,挖掘练笔题材。如去年冬天冻坏了的花草,这个春天却奇迹般活了,就可以“生命的力量”为主题进行练笔;教室走廊上的拖把倒了,有的人视若无睹,有的人轻轻扶起,可以《我们的公德心》为题进行练笔;放学路上,看到有人闯红灯,可以“文明,让我们行动起来”进行练笔。这样通过长久的训练,定能让学生养成细心观察生活的好习惯。
3.观察自然练笔。大自然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教科书,它应该成为学生最好的练笔对象。春日,到野外去观察百花盛开的原野;夏夜,观察繁星闪烁的夜空;金秋,欣赏香飘十里的桂花;寒冬,感受大雪纷飞、银装素裹的美。还有那旭日东升、夕阳西下、浓雾缭绕,都是极好的练笔素材。如有一次,我们正在上语文课,突然电闪雷鸣,大风四起,学生们的注意力全被窗外的景象吸引了。于是笔者索性停下来,让学生静静观察,感受雷雨前、雷雨时的情景。最后的十分钟,笔者让学生以《雷雨》为题进行练笔,只要求写印象最深的一个片段,学生片刻成文,写得有景有情。
4.观察荧屏练笔。荧屏虽小却包罗万象,学生可以通过观看这个特殊的窗口进行练笔,既丰富生活,拓宽视野,又训练了语文的实践能力。如看科教片,编写科幻故事;看生活片,写观后感;看动画片,编写童话故事。这些都是学生乐意练写的,渐渐地,练笔成了学生的一种自觉行动,练笔效果明显。
三、阅读教学中练笔
写作与阅读之间本来就有着互为转换的密切关系,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长期进行大量练笔,必将有效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1. 抓特殊句式,有效仿写。仿写是从阅读到独立写作过程中起桥梁作用的一种有效的训练形式,它可以降低习作的难度。教材中有许多优秀片段采用了特殊句式,这些语句有其独特的形式,教师可以抓住这些句式,引导学生仿写,以积累语言,强化表达。
如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拉萨的天空》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有贴着山顶的白云映衬,湛蓝的天空显得越发纯净;有拉萨河畔草地的对照,湛蓝的天空显得更加明洁。”这是一种两个分句前后对应的特殊句式,读起来朗朗上口,形象地表现出拉萨天空的湛蓝。教学时,可以先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感受拉萨天空的美、句式相互对应的美;然后出示“布达拉宫、藏红花、牦牛、藏族姑娘”等图片,让学生在图片中选择两种事物,用上“有了这蓝天的映衬, ;有了这蓝天的对照, ” 的句式进行仿写练笔。
2.重方法指导,迁移到位。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写作方法的指导,并举一反三,迁移到位。把课文作为一篇范文,总结提炼出值得学习的方法,并练习运用,日积月累,水滴石穿。
如毕淑敏的《剥豆》一文,在人物描写上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运用人物动作、神态等变化来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尤其是在对话部分。如何让学生体会并掌握这样的写法呢?教学中,可以先让学生分别朗读感受原文和去掉提示语之后的对话,对比后谈谈体会,明确在对话的过程中,可以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进行描写,把人物的情感表现得更加生动、细腻。接着,出示一段删去了提示语的对话,让学生根据语境练习补充提示语。这样的练习对今后学生进行习作中的对话描写将会有很大的帮助。
3.激发想象力,填补空白。教材中有不少文章留有空白,这为学生练笔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教师应善于挖掘这些空白点,指导学生通过想象进行填补,就能收到一举两得的效果。
如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一文,作者对老人的介绍用了略写的方式,没有写一件具体的事例。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老人的了不起,可以抓住这个空白点,创设情境,提示学生补写事例。
情境1:天边留有几颗残星,四周还一片漆黑,老人摸索着……
情境2:“老伴儿,我回来了!”好久不回家的他,对着屋里喊了一句,可怎么没人回答呢?……
情境3:那一天,女儿来了,看着老人那愈发苍老的面庞,女儿的心都要碎了,她央求着……
有课文的内容和教学中的情感作铺垫,学生的想象都很到位,练笔效果明显。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生习作水平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教师在平日的教学中时时渗透,以达到“润物无声,插柳成荫”的效果。
(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鉴湖镇中心小学 31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