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民益
现在课堂上都追求高效,希望用较少的时间取得满意的效果。很多时候,我们看到教师在很短的时间里让学生把某项知识学会了、弄懂了,也就是说教学效率高了,但学生的兴趣却没有了。
如教学某个汉字,大部分教师都是领着学生读几遍,让学生跟着自己写几遍,难写的地方提醒学生注意,用不了几分钟,这个汉字学生也就会读、会写了,教学可谓高效,教学手段可谓简洁。而有的教师则从字理的角度分析这个字形,让学生知道这个字这样写的道理,甚至编成一个故事,使学生知道包含在字中的文化,让学生觉得汉字很有意思。这样的教学虽然用的时间比前种方法多,效率不够高,但却能激发学生对汉字的兴趣,这就是从根上抓起了!
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1课《师恩难忘》中,著名作家刘绍棠回忆了自己四年级时教语文的田老师。在课文中,刘绍棠回忆了田老师教一首小诗的过程。田老师先出示一首小诗: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然后田老师把这首诗念一遍,又连起来讲一遍,接着编出一个故事,娓娓动听地讲起来。故事大意是这样的:
一个小孩儿,牵着妈妈的衣襟儿去姥姥家,一口气走出二三里。路过一个村子,只有四五户人家,家家炊烟袅袅。娘儿俩走累了,看见路边有六七座亭子,就走过去歇脚。亭子外边,花开得正茂盛,小孩儿越看越喜爱,伸出手指头点数儿,嘴里念叨着:“……八枝,九枝,十枝。”她想摘一朵来戴在耳朵上。妈妈拦住了她,说:“你摘一枝,他摘一枝,后边歇脚的人就不能看景了。”后来,这儿花越开越多,数也数不过来,变成了一座大花园……
当时作者听得入了迷,恍如身临其境。田老师戛然而止,他却仍在发呆,直到同桌捅了他一下,他才惊醒。
像这样一首小诗,读一遍,讲一遍,背一遍也就结束了。可田老师还煞费苦心地编了个故事,娓娓动听地讲这个故事,虽然时间花了不少,看起来不够高效,但却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让作者喜爱上了文学,使作者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
有的教师为了让学生写出好的作文,经常讲些写作文的秘诀,让学生背一些范文,考试的时候往往能取得好分数。看起来这是一种快速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绝招,但却让学生对作文深恶痛绝,不但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还让学生学会了“弄虚作假”。
有的教师为了应付考试中的课外阅读题,煞费苦心地罗列了一些名著的作者、主要内容、人物特点、写作特色等方面的内容,编制成一道道填空题、问答题,让学生读、背,这种方法类似于读名著的“简洁版”,短时间内也能让学生对名著有个大概了解,考试也能应付考题而取得好成绩,但并不能让学生真正品尝到名著中丰富的滋味,既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也不能真正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
所以,我们要警惕一些所谓的“高效”教学,慎用一些“高效”教学,我们不能牺牲学生的“兴趣”来获得暂时的“效率”。我们要记住“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兴趣才是最根本、最有效的教学。有些教学看起来效率不高,在“浪费时间”,但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才是真教育,真正有效的教育,它的效果也许当时看不出来,但它是为学生长远着想,为未来着想。
(江苏省镇江市新区实验小学 212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