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瑞明
【关键词】细处 例子 《船长》
人物对话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2A-
0081-01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11册《船长》一文叙述的是哈尔威船长在“诺曼底”号客轮遭到撞击后即将沉没之际,以自己的果敢、勇气拯救了全船人的生命,自己则以身殉职的故事。文中大量运用人物语言揭示人物品质,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教师教学本文时往往抓住哈尔威船长所说的话整合教学内容,以反复朗读、揣摩人物语言来感受人物的崇高精神,却忽视了语言最基本的呈现形式。《船长》一文中的人物对话实际上涵盖了四种语言呈现形式,即提示语在前、提示语在后、提示语在中间和无提示语。教师教学文本时可以紧紧抓住人物语言的呈现形式来展开。
一、教学分析
1.提示语在前。“提(提示语)前话(人物说的话)后”的形式一般强调提示语内容,意在突出人物讲话时的语气、动作、神态等。如:“哈尔威船长站在指挥台上,大声吼道:‘大家安静,注意听命令!……”这句话中的提示语“大声吼道”强调了一个“吼”字,说明当时形势的严峻和船长下达命令的迫切心情。
2.提示语在后。将话语前置,意在强调说话的内容。如:“‘快救克莱芒!船长喊道。”和“‘动作再快点!船长又叫道。”这两句中,将“快救克莱芒”前置,是因为“克莱芒还不过是个孩子”,展现了灾难来临时妇女、儿童优先的人性美;“动作再快点”前置是因为“第20分钟快到了”,突出了情况的危急。
3.提示语在中间,即提示语出现在两次分段陈述的引语之间。“提中间话两边”的形式常常用来表明人物所说的话前后有区别,停顿较长,或是有意强调人物的前半部分话语。比如:“‘够了。船长说,‘让每个人都到小艇上去。奥克勒大副,你的手枪在吗?”这句话的前后语义有区别,前面的“够了”是回答“20分钟”,是为了给大家以信心,后面的话强调“手枪”,提示语起到了区分前后语义的作用。
4.无提示语,即只有人物说的话,提示语省略。这是依据上下文完全清楚哪句话是由哪个人说的,或者是说话双方在紧急情况之下的快速应答,无需提示语。如:
“洛克机械师在哪儿?”
“船长叫我吗?”
“炉子怎么样了?”
“被海水淹了。”
“火呢?”
“灭了。”
“机器怎样?”
“停了。”
这段对话中虽然没有一个提示语,没有直接写出说话者,但读者根据上下文完全能够理解每句话是出自何人之口。这样的安排使行文简洁明快,突出哈尔威船长的沉着、镇定。但如果我们把上文改成有提示语的形式,如:
哈尔威船长叫道:“洛克机械师在哪儿?”
洛克机械师回答道:“船长叫我吗?”
哈尔威船长问:“炉子怎么样了?”
洛克机械师说:“被海水淹了。”
……
有了提示语后句子反而显得啰嗦,现场的紧张感没有了,也无法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二、仿写练习
好的文章形式与内容是一致的,我们通过外在的形式感知同样可以达到对内容的领悟。然而教师在教学中往往会忽视语言呈现形式的细微之处,而学生的习作中对后面三种提示语形式基本是难以体现,千篇一律地采用提示语前置这一形式,这与教师习作训练中的重视程度有很大关联。教学本文时教师可以安排仿写练习,如根据以下生活场景“妈妈给我买衣服,看中一件——讨价还价——妈妈欲走——店主叫住——继续讨价还价——最后买成”描写一段对话,要求提示语出现在不同位置,并注意在提示语中反映人物说话的语气和神态等。有了课文的教学引路,学生也就有章可循,有例可援。这样有序、反复地训练,丰富了学生习作中表达技巧的运用。
好的文章往往蕴涵着表达的方法与艺术,阅读教学并不仅仅要学生悟思想、悟意境,还要悟写法。《船长》一文的人物对话表达形式,是窥探学习语言表达的一扇窗,教师要引导学生能很好地透过这扇窗去理解、领悟直至运用其表达技巧。
(责编 杨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