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雨薇
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假若你看过这本书之后,看到一首诗、一幅画或是一片自然风景的时候,比较从前感觉到较浓厚的趣味,懂得像什么样的经验才是美感的,然后再以美感的态度推到人生世相方面去,我的心愿就算是达到了。生活的美好并不意味着因为“好”所以“美”,而是带有酸甜苦辣五味杂陈,也许我们在其中会感到痛苦难当,感觉无可奈何,感到回天乏力,但是如果我们可以做到“出世”,以一颗纯净免俗的心来看待身边的一切事物,那么一切都会变得寻常,而且波澜不惊。如若做到心中留下美,出世人生美,就无需空谈纸上美。
那么,想要做到这些,我们首先就要明白什么是美,怎么才能拥有美和创造美。
在《谈美》这本书里,我学到了关于美的很多知识。我们在说美的时候,其实都只是一个随性的判断,靠得是自己粗疏的经验,至于为什么会觉得美,我们都没有意识进行仔细的考量。我们要欣赏、判断美,其实是不能离开理论支撑的。如果我们没有决定怎么才是美,就没有理由说这幅画比那幅画更美;如果我们没有明白艺术的本质,就没有理由说这件是艺术品,那件作品不是艺术品。只有当我们明白美的本质的时候,才能使欣赏和创造的过程得到更准确的力量。以下几个问题,是我对朱光潜先生《谈美》章节的理解和些许浅见。
一、应以什么样的态度面对人生?
朱光潜先生在书中展现了三种不同的人生态度,即:实用的、科学的和美感的,三者的目的不尽相同,简单来说,就是“真善美”。我个人觉得,生活艰辛,吃饱穿暖才是“真”,抛弃凡念,以无所为而为之即为“善”,高于生活,绝缘于世却依然充满价值的便是“美”。这就是人生态度的三阶段。
人出生后总会有理想,理想有大有小,这辈子就去实现。过程是快乐的根源。对于朴实无华的老百姓说,这就是真理。人大多数都停留在这个阶段,也就是人生态度三阶段中的初级阶段,就像想要达到真正的社会主义就一定要经历过初级阶段一样。人之初,性本善,但似乎是因为世间充满了金钱欲望的诱惑,为了利益,也就变成“性本恶”了。如果抛开利益,又一无所求。人本是一个矛盾体,明知道做的事情不对,却无法克制自己,依然成为利益的奴隶,这就是悲剧所在。生活,往往就是生下来、活下去。这个社会有太多的不公平,没办法,能怎么样?一个人的力量没办法改变,只能学着慢慢去适应。
什么是适应社会?我常常会这样问自己。适应一词说起来很简单,无非就是和社会接轨。但是怎么样个接轨法呢?也许这个问题能难倒一堆英雄汉。就我们现在这种现实的人生态度而言,更多人也许会选择随波逐流。但是这种“趋炎附势”也并不是一种十恶不赦,其实更多的只不过是生活所迫,正如我们一滴清水无法改变污浊的浑河,一场胜败也无法阻挡历史的车轮滚滚而来。我们要生存,就不得不磨去自己的棱角,哪怕退去与众不同独特的外衣,也要归于平凡。平凡是真,大千世界百杂碎,世间上的真真假假,难以捉摸。一切都是假的,但是一切也是真的。
那么我想说的是,人生真的可以很简单,即使现在的你面对的困难,你很难过,可是一切都会过去,只要你愿意面对……活着就有希望,就有明天,就有未来。人生永远是自己的,那么人生的意义也只能是自己说的算的!一百个人有一百个对于人生意义的答案,人最后终其一生,也只是死,也只是老去?!那是人必须经历的,也是规律,更是必然。学会享受过程,不用太在意结果。这就是科学的态度。
一个简单的例子:可能当我们想擦嘴,才会想到用纸,才会看纸巾是哪里产出的,这个牌子怎么样。或者对皮肤好不好。想的多点,或许会想到它是什么材料做的,有没有破渔网和树皮,也许更有甚者会分析一下它的化学成分。但是当离开这种前提,我们什么都想不起来。我们不会在工作时计算一下纸巾的化学成分,或者是化学方程式,不会在睡觉时还记起纸巾还可以用来擦手擦嘴。但是有美感的人生态度就可以告诉你即使悬空了灵魂,失去了参照,也依然能够保持精神上的满足。人对于世界之所以有意义,很大一部分是因为精神上的贡献。人赞美大好河山,发明笔墨纸砚,创造人类文明,身体力行的为世界添色彩,这些都是无法磨灭的千古流传。因为这些千古绝唱,让我们懂得欣赏。人生在于欣赏。不仅要欣赏美好的事物,还要勇于欣赏痛苦的时光,欣赏生活的佳作,在痛苦中也要找到幸福的影子。生活要归于平淡,但生活最终还要高于平淡。因为人类的精神和心灵能创造一切,它是一切痛苦和希望的根源。物质可以握在手上,但是要怎么利用物质,还是归于我们的心。因此要学会创造美,借鉴前人古人乐天以及富有艺术美感的态度,创造自己新的生活。
二、适当的距离才会产生美
一个简单的问题:什么是美女?一个绝世美女绝对不是赤身裸体展现在你眼前,而是犹抱琵琶半遮面,给人以一定的遐想空间。人们常说:距离产生美。确切一点地说,应该是适当的距离产生美。雾里看花水中望月,一定要有雾,但是不能浓到看不到花;一定要有水,但不能深到望不见月,适当的才是最好的。
通常,人们在公共场所,相互之间总是要保持一定的距离的,一旦相距太近的话,彼此都是会感觉很不舒服的。如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向往如果没有了适当的时间距离,也就不存在向往的美妙了,同时,也就失去了我们与向往之间的那段“缘分”了。
对于艺术来说也是这样的。“艺术生于秩序,死于自由。”“学我者死,似我者俗”就表明,所谓的艺术风格也就是与他者的距离,它强调的是一种秩序。那么相同的,生活需要一种自主性,个性就是表现自由。只有每个人遵守秩序,也就是只有保持适当的距离,才能处理好秩序与自由的关系。生活必须要有秩序,但如果是被迫的,就会流于表面化,因为人需要创造思想,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思想,否则,也就会阻碍个性的发展的。适当的审美距离能获得很好的审美效果。一千种孩子就有一千种的教育方法,成人也一样,也有很多生活的方式。就拿我来说吧,我母亲总是在过年的时候陪我挑新衣服,喜欢为我挑选带花边的,风格淑女一点的,现在甚至连我十几岁的表妹也要如此打扮。我问她为什么不让我们自己选择?她总说,我觉得女孩这么打扮才好看。其实世间上的美有千万种,人的思想信念都有所不同,就算是双胞胎也有所差异。世界上不会有两片相同的叶子,我们也不会总走过同一条河流,人的思想境界更是日新月异,因此不要过多的干预,总是把自己的思想总是凌驾于他人之上,需知给人以一定的空间,适当的距离才是最好的。相反挨得太近,就会适得其反。只有借鉴一定的经验加以发挥的空间,才能创造真正的美。
三、移美于物、以物怡情
有人说,蒙娜丽莎的微笑之所以很美,就是因为它有无人能及的“价值”。但是对于不同的人来说,它的价值也不尽相同。一个快乐的人,总能看到她对你笑的很开朗;一个悲伤的人,就会看到她在苦笑,一个愤怒的人看到这种笑,甚至会感受到画中人在讥笑讽刺你。画本是不会做出任何表情的,只有人心才会感念出更多的意境。一个人的微笑非常复杂,可能蕴含着相当多的意思。也许作者真正想表达的意思只有他自己才会知道。我们往往喜欢以自己的经验或是喜恶来对别的人事物品头论足,但是不同的人站的角度,对同一事物的看法也不一样。正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哪怕别人都觉得对方是很丑的,哪怕别人都认为你的生活是悲惨的,哪怕没有人觉得你是一个幸福的人,只要自己心“美”,无论什么艰难险阻,也能甘之如饴。就像每天对着镜子中的自己微笑一样,镜子中的自己也会反馈给你同样的笑容。移美于物、以物怡情,一切都会豁然开朗。
有人常说:美不能定义,又不是事物固有的属性,那就没有研究价值了吗?朱光潜先生告诉我们,美其实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事物属性,当我们见到美的事物时,大多数人还是会觉得那是美的。但是研究判别美,不仅要在物本身着眼,同时还要着重观赏者在所观赏物中见到的价值去研究。通俗一点讲,就是美不仅在物,而且在心,在物为刺激,在心为感受。世界上没有天生自在,俯首即拾的美,凡是美都要经过心灵的创造,所以美学研究的理论,不仅要讲艺术,而且要讲心理。作者用了十七章的篇幅在讲美,我才疏学浅,读了多遍亦只是管中窥豹,不能全面真正理解作者所阐述的理论。刚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和大多数人一样都有一个疑问,自已认为美就是美,了解那么多有意义吗?
那么,为什么要研究美?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攀登过山,游玩过水,欣赏过画,背颂过诗文,当我们发现某处景色让我们心情愉悦时,我们会说,这里真美;当我们读到某处诗文让我们身临其近时,我们会说这首诗真美;当我们读到某篇文章让我们长期心灵的桎梏、精神的困顿豁然开朗的时候,我们会说这篇文章真美。生活到处都充满了艺术,所以美是人生所在,不拘泥于一件艺术作品中。
人生当中的一些美,不需要太多的言语。生活中存在很多这样的美,让我们能达到共识。我认为,虽然朱光潜先生在这本书中并没有用最直接的语言告诉我们什么是美,但我觉得,他所让我感受到的美,是富有情趣的。就像看一件艺术作品,其中真正的美只有自己才能体会得到,其中所能感受到的趣味,人皆不同。艺术的人生也就是富有情趣的生活。所以,人生充满了艺术,透过好的艺术品也可以品味到人生的趣味。生活贵在欣赏,只有学会欣赏生活,才能真正的学会如何生活。艺术本高于生活,但以一颗纯净免俗的心来看待身边的一切事物,生活中也可以随处可见艺术的影子。用朱光潜先生书末告别读者的一句话:“慢慢走,欣赏啊!”生活本就丰富多彩,学会欣赏人生,就会发现,艺术美就活在人生中。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艺术学院装饰艺术设计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