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丽丽
〔关键词〕 语文教学;“以人为本”;目标;氛围;方式;
评价;资源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06—0032—01
“以人为本”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也是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语文教学渗透“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就是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把学生看成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让学生获得必要的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又要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创造性,帮助学生发展个性,开发潜力,健全人格,使学生成为能够以良好的言语、心智技能进行工作和交际的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一、确立学生发展本位的课程目标
“以人为本”的新课程理念着眼于“人”的整体发展,强调“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相互渗透,融为一体。语文教学不仅要把“知识与能力”作为出发点和归宿,还要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中介和动力,揭示知识形成的过程和方法,观照学生探究新知识的经历与思考,关注学生获取新知识的感悟与体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欲望,培养学生亲近语文、热爱语文和渴望了解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使学生体会语文与人类进步及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二、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的学决定教师的教。在“以人为本”的语文教学中,师生之间不存在谁是主宰者,谁是服从者,师生之间是一种平等合作的伙伴关系。教师由教学的“轴心”变成了“平等中的首席”,由知识的传授者变成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在这种关系中,师生进入合作学习的理想境界:教学由僵化走向灵活,学生由依赖走向自主,教师由“教书匠”的角色转变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奠基者”。
三、打造充满人文关怀的课堂氛围
语文课堂是落实“以人为本”理念的主阵地,学生只有在充满人文关怀的课堂里,才会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打造充满人文关怀的课堂,一要创设自由宽松的课堂空间,让学生在身心自在、思想自由、乐于参与和情绪高亢的状态下学习。二要创设其乐融融的情感课堂,把最具人文内涵,充满人性之美、诗意之美和生活情趣的,最能体现人的本质特征的语文教学呈现给学生。三要营造和谐共鸣的课堂境界,实现课堂上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四要达到教师的思路、学生的思路、文本的思路的同步共振,和谐共鸣。
四、选择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认为,学生学习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探究、自主体验、促进个性的自我实现。因此,在学习方式的选择上,教师要改变过去“教”控制“学”的线性教学流程,要让学生在师生双方的交往、互动中创造性地学习。人的灵魂深处都有一个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正是在语文学习的时间、空间和程序上满足了人的这一需要,凸显了“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
五、构建注重过程的评价机制
“以人为本”的理念最终追求的是人的自我价值的充分实现,它关注的不是一个静态凝固的学习结果,而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智能的发掘。所以,它特别强调学习过程,强调学生亲自体验的动态生成的发展性评价。关注结果的终结性评价是面向“过去”的评价;关注过程的形成性评价则是面向“未来”、重在发展的评价。这样的评价,既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又能帮助教师反思教学、创新教学,从而实现师生双方的共同发展。
六、开发多元互补的课程资源
开发课程资源是实施“以人为本”理念的重要渠道。语文课程资源从功能上看有条件性资源和素材性资源。条件性资源包括时间、地点、媒介、网络、设备、环境等;素材性资源包括知识技能、方式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培养目标等。从呈现方式上看,有显性资源和隐性资源。从空间分布上看,有课内资源和课外资源。教师如能合理利用并将课程资源开发的过程转化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过程,就离实现“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目标为期不远了。
语文教育即人的教育,语文教学的对象是人,培养的目标也是人。语文教学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的途径或许远不止上述这些,但只要教师找到最佳的切入点,让语文插上隐形的翅膀,就一定能实现语文教学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
编辑:马德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