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利明
【摘 要】近年来,利益格局的急剧变化导致社会矛盾冲突日趋复杂化,全国各地不断爆发各种类型的群体性事件,对群体性事件的研究成为业界和学术界关注的热点。本文从信息传播的角度出发,分析群体性事件在新媒体环境下呈现出的新特征,并提出了一些应对此类事件的建议。
【关键词】新媒体 群体性事件 信息传播
近年来,利益格局的急剧变化导致社会矛盾冲突日趋复杂化,各地不断爆发群体性事件,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一般认为,社会转型期的群体性事件,是指因人民内部矛盾而引发,或因人民内部矛盾处理不当而积累、激发,有一定组织和目的,以群体参与为特征,采取扩大事态、加剧冲突等手段,扰乱和破坏社会秩序,危害公共安全的群体行为。
特定信息的传播使得一般的偶发性事件恶化成为群体性事件,过程中伴随不同信息的流动刺激,偶发性事件走向发展与高潮,形成群体性事件,随之又因信息的有效管理而进入衰减期。①可以说,相关的信息传播活动贯穿着群体性事件爆发与衰减的整个过程。信息是群体性事件中参与群体的神经,群体情绪受信息的感染而激化,群体意识和群体规范因信息的沟通得以建构,信息引导决定了群体行为的规模、走向。②由此可见,信息的传递和接收在群体性事件的整个发展过程中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014年1月16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表明,截至2013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1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5.8%。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5亿,继续保持稳定增长。③可见,随着互联网门槛的不断降低,网民群体加速向普通大众发展。互联网已经由信息技术手段演变成为在社会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新媒体。
一、群体性事件的信息传播特征
以互联网、移动媒体等为代表的新媒体传播使群体性事件中的信息传播与信息生产方式也随之发生改变,传播途径从传统渠道向互联网及移动媒体等途径转移。群体性事件的信息传播过程也出现了新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传播主体多元化
新媒体环境下,突发事件信息传播出现了和以往有较大差异的传播形态,在信息的传递、流动和扩散方面,更是凸显出和传统媒体不同的新的传播路径。④传统意义上的传者与受众的角色之分被打破,交互式和分散式的信息傳播模式代替了传统的线性传播模式。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每个网民都有传播、发布信息的自由,对于那些涉及自身利益或者是自己所关注的各种问题,会表现出较现实社会中更积极的姿态,信息发布者与信息接收者一体化。
2、信息传播内容良莠不齐
群体性事件涉及问题往往与公众的生活和利益息息相关,多数情况下会引起网民的广泛关注。在事件爆发的初期阶段,利益相关者和社会公众对事件真相和发展的信息需求十分迫切,但政府机构或官方媒体出于各方面的因素考虑导致信息传递滞后、语焉不详甚至保持沉默。在得不到权威信息的情况下,公众会根据自身认知做出个人判断,网络中相关事件的各类信息和言论开始广泛传播。网络成为群体性事件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满足了公众对相关信息的需求。
但一些网络媒体为了吸引公众眼球,引用、转发各类道听途说来的小道消息、虚假信息和有害信息以误导受众。一些网民对网络中的信息不经质疑、鉴定其真实性而随意传播、改编,又会形成新的流言。⑤由于网络媒体的开放性及其特有的匿名性,导致海量的网络信息良莠不齐,充斥各种小道消息和社会流言,加之一些公众缺乏相应的信息素养,事件的传播自然是以真相夹杂着谣言的流言为主。当谣言走在真相之前,就极易在公众中引发各种猜疑、传言甚至恐慌,造成事件的恶性发展。
3、信息传播速度提高
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大大拓展了群体事件信息的传播渠道,传统媒体中时间和地域的限制被打破。在群体性事件发生初期,网络论坛、微博、聊天软件等平台上就会即时出现相关事件的信息和言论,互联网普及之处均可到达。网络还为群体性事件的组织策划提供了快捷的平台,网民可以通过网络论坛、微博、聊天软件等传递集会时间、地点、路线、口号等方面的信息,更可以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在极短的时间内把信息散布出去,这种交互性、即时性的特征使网络信息传播往往能产生较大的社会影响,在群体性事件的发展和扩大事态方面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⑥借助新媒体,群体性事件的信息传播速度与范围都得到大幅度提高。
4、信息传播形成舆论压力
互联网为公众信息传递、意见表达和参与公共事务提供了广阔而开放的平台,其快速即时、匿名隐身、跨地域等特点决定了其难以在时间和空间上对信息内容进行有效的控制,对信息的传播渠道也无法控制。在资讯高度发达的信息时代,由于突发事件的真相不明,许多无法澄清的传言与事件真相交织在一起迅速传播,信息流传过程中滋生的流言引导了一致认识和共同情绪的产生。一些言论由点到面,由小到大,网民受到群体感染与群体暗示,很容易形成群体极化现象,产生一呼百应的舆论效果,甚至导致群体的过激行为,以此来对各级公权部门施加影响,促使事件的解决。
二、群体性事件中的信息传播对策
从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到,新媒体环境下,导致群体性事件发生发展的信息传播有着诸多的复杂特点。现基于信息传播的角度提出以下建议:
首先,政府部门应注重对网络信息资源的整合。针对群体性事件,各级政府做得较多的是从技术层面入手,建立危机信息预警防控体系。但在此之外,也应该对有关网络信息筛选得到的资源适当的加以整合。其实,目前各级政府和部门上对网络信息的重视相比以往已经有了很大提高,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从实行效果上来看,由于各个部门力量比较分散,信息资源整合不够,很多有用信息反而淹没在海量信息中。由此可以看出,目前最为缺乏的不是收集信息的渠道和人员、设备的投入,而是对信息的有效整合、筛选,整理出真正有价值的意见和信息。
其次,做好组织内外的信息传播沟通。一旦爆发群体性事件,政府必须迅速组织事件应急中心和信息发布中心,畅通信息传播渠道,及时、客观、准确地向社会公众提供有关突发事件的信息,使自己成为相关信息最可靠的来源,以预防谣言、流言的肆虐,掌握舆论的主动权。既要注重政府内部系统的信息沟通,重视对内部公众的信息传播,以便于组织与组织之间形成合力;又要注重面对媒体及外部公众的信息传播,开通多种信息传播渠道,如网站、热线电话、新闻发布会等进行信息的传播与沟通,有效地进行舆论引导。⑦
最后,重视意见领袖的作用。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库尔特·卢因认为,信息流动是在一些含有關口的渠道里进行的,在这些渠道里,把关人对信息有选择与过滤作用。⑧这里的把关人,就是所谓的意见领袖。群体性事件在发生发展的过程中,除了事件本身会吸引大量网友参与之外,围绕事情的展开一定会有相关的核心人物即意见领袖出现。意见领袖通过发布有关事件的内幕或细节,引导网络舆论走向,对事情的进程往往会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因此,群体性事件相关信息在网络的传播中,有关部门对意见领袖的言论、倾向应当给予重视和关注,与事实分析相结合,评估这些言论产生的作用和影响,并给予正确的引导。同时,由于意见领袖没有固化角色,地方政府和媒体也应当努力通过发表真知灼见成为意见领袖。⑨
结语
新媒体环境下,传统媒体一家主导舆论的格局被打破,互联网和移动平台已经成为群体性事件中信息传播的重要手段。而群体性事件的相关信息传播也表现出了与以往大不相同的新特征。基于此,在对当前群体性事件的应对上,沟通甚于管理,协调重于控制,我们应将关注和研究的重心应放在以信息为核心的管理和以传播为核心的沟通上来。□
参考文献
①王向民,《群体性事件中的信息传播与管理》[J].《探索与争鸣》,2009(3)
②曹英,《群体性事件中信息传播流程、节点与心理接受机制》[J].《河南社会科学》,2009(1)
③CNNIC,《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4-1
④伍新明、许浩,《新媒体条件下群体性事件中危机传播的信息博弈》[J].《贵州社会科学》,2010(10)
⑤⑥常锐,《群体性事件的网络舆情及其治理模式与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12
⑦甄珍、肖玲等,《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信息传播的实施与保障研究》[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9)
⑧燕道成:《群体性事件中的网络舆情研究》[M].新华出版社,2013
⑨张传香,《网络群体性事件聚合效应研究》[J].《现代传播》,2012(9)
(作者:东北师范大学传媒科学学院2012级硕士研究生)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