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员心理疲劳的产生原因与消除手段研究

2014-04-15 00:56郑克强
体育时空·上半月 2014年3期
关键词:手段康复

郑克强

中图分类号:G804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4)03-000-02

摘 要 随着竞技体育的竞争日趋激烈,疲劳与恢复之间的矛盾也日渐突出,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回顾过去,关于疲劳的研究多集中于生理疲劳,对于在长时间的心理紧张和精神压力之下造成的心理疲劳问题,目前仍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能否有效地消除运动员的疲劳,尤其是心理疲劳,直接关系到比赛的成败。所以,有必要对运动员心理疲劳问题进行进一步探讨。

关键词 心理疲劳 手段 康复

一、运动员心理疲劳概述

运动员心理疲劳是指,运动员在应对内源性压力和外源性压力时,心理资源及生理资源被不断消耗,而没有得到及时补充时所出现的心理机能不能维持原有活动水平。它是长期伴随运动员的、由多种因素决定的、渐进发展的可预测现象 ,在不同阶段呈现不同特点,轻者会影响运动员的动机和热情,使运动成绩下降,可在短期内消除;重者可能产生身体的症状反应,严重地影响运动参与,即使很长时间也未必康复;其表现形式也多样,有主观体验(烦躁、劳累等)、行为表现(抵触、逃避等)以及情绪反应(如焦虑、抑郁等)。

运动员心理疲劳与生理疲劳既有一定的联系又有一定的区别。它们都表现为运动能力的下降和运动效率的降低、动作的准确性下降和错误率增加等。尽管生理疲劳和心理疲劳之间联系很密切,但它们之间的区别也是非常明显的。一方面,心理疲劳主要表现在运动员的主观感受上,而不是生理指标上;另一方面,它们可能同时产生,表现出较高的一致性,也可能不同时产生,表现出不一致性。良好的生理状态是良好心理状态的基础,而良好的心理状态又是充分提高训练与比赛效果的必要条件;运动员的心理如果长期处于疲劳状态,不但影响正常的训练与比赛,而且还会诱发生理疲劳,最终影响身心健康。

二、运动员心理疲劳的产生原因

(一)训练因素

1.目标设置不科学。运动员的心理疲劳与训练的目标设置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运动训练中,运动员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着实现训练目标进行的,如果运动员经长期努力仍无法实现预定目标时,运动员就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挫折感和焦虑情绪,这就容易产生心理疲劳。

运动员在确定训练目标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其可行性,确立合理的短、中、长期目标和良好的心理预期,尤其是短期目标的科学设置能够使运动员更快地得到积极反馈,进而维持对训练的兴趣及提高自信,减少成就感降低的可能性。因此,应当设置多样化的可操作性的短期目标,如技术训练目标、身体训练目标和心理训练目标等。

2.内容安排单调与方法选择单一。实践研究已经表明,运动员在长期缺乏新异刺激的背景下,对内容单调、方法单一、手段陈旧的机械重复训练极易产生厌烦情绪,导致训练兴趣减弱和动机下降并进而引起心理疲劳的出现。因此,必须要大力倡导训练内容丰富化、训练手段多样化,不断变换训练方式;要根据运动员主攻项目及个性、专项素质、体能和心理上的差异,制定各自的训练计划、选择不同的训练内容施以不同的训练手段,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运动员在个性、心理、生理上的不同需要,使运动员产生积极配合训练安排的意愿,增强训练的信心,促进训练动机水平的提高。

3.负荷与恢复、环境欠佳。负荷与恢复是竞技体育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运动负荷不合理、恢复措施不科学,训练环境不理想等,都极易导致运动员心理疲劳的产生。例如,长期处于照明不足或过强,器械破旧、噪音过大、空气污浊、高温、阴湿的训练环境里,运动员心理上就会产生一种压抑状态,导致心烦意乱,情绪不稳定,训练动机丧失,加上训练后的恢复措施跟不上,尤其是心理恢复训练的手段没有掌握好,更容易造成疲劳的积累,出现心理疲劳现象。

(二)比赛因素

1.赛前焦虑。焦虑情绪产生的根源是对事情的结果的不确定性;运动员赛前觉得自己的竞技水平与实力和比赛获胜的要求之间有一定差距,对比赛的期望值过高,不确定性因素的担忧,比赛结果的茫然,都会造成赛前过高的焦虑水平,这必然会消耗极大的额外心理能量,从而导致心理疲劳的产生。因此,必须要尽量减少、逃避或拒绝这种赛前焦虑情绪的负面影响。成功地拒绝了这种情绪反应,也就减少了赛前焦虑的发生,减少了赛前焦虑就会引起一种负强化,即使运动员一进入这种情境就引起回避反应。

2.赛中应激。体育竞赛常常是面对面的竞争,对手互相制约。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情绪状态自始至终比较紧张,注意力高度集中于比赛过程。同时,运动员的感知、记忆、思维也都处于高度紧张的工作状态,以及各种强烈的刺激,消耗了人体大量的神经能量。另外,在比赛中还需要对动作的表象和再现、对教练员在赛前和比赛间隙指导的思考和执行、在外界的干扰之下需要较强的意志力来保持自己注意的范围和指向——狭窄内部注意、要快速分析和判断场上可能出现的每一个情景等,这必然要承受高心理负荷和生理负荷,从而很容易导致运动员心理疲劳的发生,影响比赛水平的发挥。

3.赛后倦怠。在运动心理学领域,运动竞赛不同寻常的发生情境和紧张激烈的比赛对运动员的身心是个极大的挑战,经过比赛,运动员的身体早已疲惫不堪,比赛结束后,胜利带来的高度兴奋,失败伴随的万分沮丧,极易出现倦怠现象。另外,运动员还要对比赛结果进行归因,可能因为失利或者发挥不好而产生消极情绪(如痛苦、沮丧、情绪消沉、恐惧和退缩等),这些都会消耗极大的心理能量,导致心理疲劳的产生。

(三)个性因素

运动员的个性特点导致运动员心理疲劳的产生主要体现在性格、情绪、注意和自我效能感等方面。如果运动员的性格与自己的专项不相适应,很容易引起心理疲劳。如果运动员在训练中注意的稳定性差,注意的分配和转移能力差,则也易引起心理疲劳。而自我效能感更是一个重要的因素。运动员个性心理素质的高低对运动员心理疲劳的产生也具有重要的影响。众所周知,运动员可以分为比赛型和训练型等,训练型运动员心理适应能力差或存在心理障碍,则会在训练和比赛中承受极大的心理压力,长期如此,则易引起心理疲劳。因此,心理素质也是运动员选材时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三、运动员心理疲劳的消除手段

(一)心理恢复训练法

1.意念想象放松。想象放松是指运动员想象自己处在某种使他们感到放松和舒服的环境之中。运动员仰卧,四肢平伸,处于安静状态,闭上眼睛,注意力集中在大脑所想象的事物上。通过这种意念想象放松,可以很好地消除运动员心理疲劳。

2.心理诱导放松。这种方法主要通过语言暗示诱导进行肌肉和神经的放松训练。进行语言诱导时,还可配合播放一些轻松悠扬的音乐,这样可以使运动员的精神和肌肉在语言的诱导和音乐的良好刺激下充分放松,并使大脑人静,从而调节大脑有序化地工作,达到心理疲劳的消除目的。

(二)身体运动放松法

1.旅游放松法。通过旅游来接受大自然美的熏陶,可以从紧张繁苦的训练比赛中解脱出来,是转移注意,调节情绪,放松精神,减轻心理疲劳的最好方法之一。旅游非常简便易行,既可以是在居住地附近景点旅游,也可以是较远景点的旅游;既可以是时间较长的旅游,也可以是时间较短的旅游。

2.趣味练习法。单调感和枯燥感是心理疲劳的重要表现,通过练习形式的趣味化不仅能够激发运动员的兴趣,缓解心理疲劳的产生;而且也能够达到技术训练、战术训练或身体训练的目的。具体方法可以通过变化位置、项目和形式等措施来进行,例如,在球类运动项目的训练中,可以安排运动员改变自己的指定位置或指定打法,以体验其他位置和打法的思路,可以缓解训练的单一性造成的心理疲倦感。

(三)物理手段促进法

针刺疗法。在任何情况下,如果抑郁、沮丧越来越重,紧张、焦虑、愤怒、敌意等情绪改变较明显,这是运动员心理疲劳逐渐产生的标志之一。有研究显示,通过针刺平衡针灸胸痛穴、肩痛穴可以反射性地引起中枢神经向应激态转变,起到调节和改善运动员产生心理疲劳的上述症状作用。

四、小结

综上所述,运动员心理疲劳是多环节、多因素、多疲劳链导致的一种运动机能下降的现象,预防和消除手段也是多方面的,要解决此类问题,还有必要从其他角度作更全面更深入的研究。随着心理科学的迅速发展,心理健康的倍受重视以及心理生理学等交叉学科的出现,有关运动员心理疲劳的研究将是一个很有价值、很有发展前途的领域。

参考文献:

[1] 杨宝,刘生杰.运动员攻击性行为产生的成因分析[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8(S1).

[2] 阳菊花.过度训练的预防与处理[J].辽宁体育科技.2001(04).

[3] 代魁,胡斌.心理学在我国运动训练中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咸宁学院学报.2008(03).

猜你喜欢
手段康复
超声低频对人工流产术后康复的影响
脑卒中患者康复之路
你不知道的侦破手段
创新执法手段,提升执法能力
限行不是手段 立法才是根本
残疾预防康复法制建设滞后
中医康复学教学方法探讨与实践
补阳还五汤联合康复治疗脑卒中35例
汉语同意相邻对中同意应答语的表现手段
逻辑接续及其表达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