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写意精神之探源

2014-04-15 18:19柳学智
中国美术 2014年2期
关键词:六书象形造字

柳学智

中国画之写意精神,以追求最简约、含蓄的形式语言并传达最广大的精神内容为自豪;这是中国画自古以来所追求的一种对自然的体现方式,更是中国人精神文化高度发达的智慧结晶。中国画创造的物象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是中国古人对宇宙万物的自然生长去观察体验的高级感悟和传神表达,有着丰厚的文化意识与高超的艺术构想。甲骨文的发现为我们探求中国画之写意精神找到了源头。

一、写意传神 意象有源

从考古发现看,原始时期稚拙的岩画和史前彩陶图纹所折射出的正是“写意”精神的雏形,形象简化而抽象的图画,确认了其写意性古来有之(如图1、图2);到了象形文字已成熟的甲骨文阶段,绘画痕迹在与文字构造结合后更趋写意传神。殷商贞人刀下的甲骨文更是把“写意”情趣推向了高潮(如图3、图4);之后由于中国人对于线条的独特感悟,以及儒道玄学思想的影响,使得中国画从甲骨文开始便朝着“传神达意”的方向发展,而非西方写实绘画一脉。可以看出,甲骨文(如图5)在其初始阶段就有着极高的写意境界,这对我们今天的写意绘画的精神表达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通过研究可以发现,甲骨文还是中国最早的“意象”表现艺术。其“意象”表现是随心写意;是古人敢于超越客观物象世界去表现人与自然的精神本质,更是一种生命的自然呈现。

可以说,甲骨文是我们的先人从客观上把握对宇宙的认识,或“以小见大”,或“以大观小”,对复杂的客观世界作出概括的、主观的自由描绘,这不是在静止中而是在运动中运用辩证的观察方法观察外部世界,所谓“天地造物,随其剪裁,阴阳大化,任其分合”;这不是将客观物象外形的“似”作为表现的主要目的,而是要表现客观对象内在的写意精神。

二、意象写意 精神法门

意象与写意以其自由的生命状态和独特的视觉语言赋予了中国书画独特的艺术神韵和东方意味,体现了中国人独有的艺术观和审美观,是中国画写意精神的根基与食粮。

“意象”是中国艺术学的构形特征,是“物象入圣”的高级境界,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之体现。“意象”在中国艺术中表现为心游万物,不受束缚并超越自我,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所追求的极高境界。

“象”在甲骨文中是一个很重要的字眼。“意象”是我们的古人象形造字的基础,更是先哲慧艺进取的精神之“象”;中国汉字、书法和绘画的形成和演进都离不开对“象”的理解。

《汉书·艺文志》曰:“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1] 这里的“六书”中有“象”字的占有四席,可见“象”之手法在古人造字中的重要地位。

颜注曰:“象形谓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象事即指事也,谓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象意即会意也,谓比类合谊,以见指,武信是也;象声即形声,谓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转注谓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假借谓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文字之义,总归六书,故曰:立字之本也。”[2]这里的“文字之义,总归六书”概括性地把四“象”作为了六书中造字的四大根本。

“象”的本意,《说文》中解释为:“异于他畜者”;《文字蒙求》中则直接作解为“长鼻异于他兽”。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异”字,《文字蒙求》又作解为“异,分也”。这就明确地告诉我们,“象”是不同于其他事物的物体,在《易经》中引申为:“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据此,我们可以把“象”字解释为凡形于外者皆曰“象”,也就是“超似象外”。“象”是一层含意,自然是指言之有物,而“象外”则是说“象外之象”、“象外之意”。到了南北朝时期,刘勰首次将“意象”作为一个复合名词提出来,在其《文心雕龙》中已经明确使用意象的概念:“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神思之谓也”,“思接千载,视通万里”,阐明艺术思维是一种想象、联想并概括出艺术家的一种构思的创作状态。宋代郭若虚则在《图画见闻志》中将“心象”称之“心印”:“本自心欲,想成形迹,迹与心合,是之谓印。”《辞源》大典也将“意象”解释为“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相融合的心象”。意象是艺术家内心深处的独白,是其心灵的印迹或形象,表现了艺术家的观念、思想以及自我修养,从本质上揭示了中国画的意象性。

再来看“写意”。有关“写”,《玉篇》释为:“写,尽也,除也。”《诗经·小雅》释为:“我心写兮。”《说文解字》释为:“,

由冖和舄组成。冖乃高复深屋。舄乃鹤也”。鹤当舞九天,如何困于樊笼,自是振翅欲飞。有关“意”,《说文》:“志也,察言而知意也,从心。”“意”即人内心所思、所欲、所想者。所以“写意”是直抒胸臆而后快。它是艺术家本质力量的外化,是人的意趣、性灵、情感、精神的表现形式。

“意”,《周易·乐辞》上的“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屈原《楚辞·卜居》的“用君之心、行君之意”都有着明显的主观意味。通俗地说,“意”就是不过分地追求摹拟自然景物的真实而力求脱略,强调自己的主观感受、抒发个人的情怀。其字的当代本意应是意思、意味。

三、精神境界 自然勃发

在甲骨文的表现中,我们的古人不仅摄取自然物象的形态,而且力求突破形象的界限,通过“境意”的酝酿深化,进一步地把对自然属性的描绘与个人的情感、理想、气质结合起来,使精神上的相互交汇形成艺术上的“意象”。甲骨文所描绘的对象绝非虚无飘渺,它是以“象”为基础、以形于外者为前提的对自然的捕捉。如果没有对事物的真实描绘,捕捉不住事物的基本特征,就无法创造出动人的艺术形象。甲骨文除了反映具体典型的自然物象之外,还反映了透过这些物象所显露和暗示出的内部蕴涵。这种暗示不但体现在观念情感意味化方面,同时也体现在象形的描绘中,如一个“上”字 ,反过来就是“下”字 。一条曲线,即可以表示动物的尾巴,也可以表示河水的波纹。

甲骨文美感的形式根源,是在人的主观意识的作用下的自然的人化。这种独有的思维方法要求既要观物,又要观我;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土壤蕴育起来的一种哲学精神。这种物我兼容、主客体统一的思维方式就是中国画赖以生存发展的主要思想基础。

猜你喜欢
六书象形造字
清初学者王育《说文解字六书论正》六书说初探
《说文解字》“象形”辨
秦简牍专造字释例
高中英语单词象形教学法
高中英语单词象形教学法
汉字构形系统的发展与六书“转注”
象形数字
隋文帝造字
古代文化典籍核心概念翻译的修辞选择——以“六书”名称英译为例
造字・造词・造句——论网络语言的要素及其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