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周易》卦爻阴阳理论与中医阴阳理论之源流探析易医同源

2014-04-15 19:21:09曹殿朋
江苏中医药 2014年5期
关键词:三阳周易中医学

曹殿朋

(江苏省中医院,江苏南京 210029)

从《周易》卦爻阴阳理论与中医阴阳理论之源流探析易医同源

曹殿朋

(江苏省中医院,江苏南京 210029)

中医阴阳理论是中医重要的基础理论,起源于《周易》,发展于《内经》。从对《周易》卦爻阴阳理论与中医理论之源流的研究中发现,《周易》学的阴阳论,对中医学的人体解剖组织属性、中医经络理论、疾病诊治以及中医的阴阳五行理论和中医整体观起着重要的启示和归纳作用。

周易 阴阳理论 中医学术发掘

《周易》以阴阳的对立统一、消长转化,剖析自然界事物性质发展和变化的必然规律。《周易·说卦》指出,圣人作《易》立天、地、人三才之道的目的,是“穷理尽性,以至于命”,从中理顺了人与自然界的属性关系,同时也理顺了人之本身的属性关系——性命与疾病的对立统一、消长转化的必然过程。

中医阴阳理论是中医重要的基础理论,起源于《周易》,发展于《内经》。《内经》阴阳理论,把阴阳和人体医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已经由原来的哲学概念升华为医学理论,并贯穿于中医的理、法、方、药等各个方面。中医阴阳学说被用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并指导着临床诊断和治疗。

1 《周易》学的阴阳论,启示和归纳了中医学的人体解剖组织属性

《灵枢·寿夭刚柔》说:“是故内有阴阳,外亦有阴阳。在内者,五脏为阴,六腑为阳。在外者,筋骨为阴,皮肤为阳。”在病理变化的基本规律方面,《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在关于阴阳消长转化方面,《素问·调经论》说:“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等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有云“阳病阴治,阴病阳治”,故“善诊者……先别阴阳”,通过“四诊”望、闻、问、切,辨别“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特别要注意的是:阴阳是八纲中的总纲,里、寒、虚三纲属阴,表、热、实三纲属阳。由此可见,中医对于疾病的诊治,无不以阴阳为基本纲领,在辨别阴阳的基础上施行辨证论治。

2 《周易》学的阴阳论,启示和归纳了中医经络理论

《周易》学阴阳八卦论的乾(阳父)统领三阳——长阳、中阳、少阳,坤(阴母)统领三阴——长阴、中阴、少阴。这三阳三阴的六种现象奠定了中医“六经辨证学”外感疾病的六经分证的辨证方法。一般外感疾病初期,症状多表现为亢奋,中医学称之为阳证,分三阳病,即:太阳、阳明、少阳,多属于热证、实证。而疾病发展到中期,病人的正气衰弱,转为阴证,分三阴病,即:太阴、少阴、厥阴,多为寒证、虚证。所以,中医运用这六经分证的方法,不仅使辨证有了依据,更重要的是掌握了外感病变发展的规律,从而在施治时提供了对证方法和措施。

《周易》学的三阴三阳论在人体内部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也就是十二经脉的归类方面,也是极其吻合的。十二经脉为手三阴、三阳经和足三阴、三阳经。当然,此外还有《周易》八卦引申至奇经八脉,《周易》卦之六爻引申至辨证六经,《周易》卦爻位的“当”“正”“中”引申到阴阳经络的“开”“合”“枢”,等等。

3 《周易》学的阴阳平衡论,对中医的疾病诊治起着重要的启示和决定作用

中医方药的药用赋性、针灸的手法运用,都体现阴阳与治之阴阳的关系。“阳病阴治,阴病阳治”,“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由此决定了“实”证泻治,“虚”证补治的医宗。《针灸大成》认为,病医治不好的原因不外有三——穴位不准、深浅不当、补泻不分,说到最后还是阴阳的问题。而针灸学对于补泻的手法都是严格按照《周易》理论阳进阴退的公式操作的:三进一退为补,三退一进为泻。实践也证明了这样的手法是正确的。

而中药的运用也同样以《周易》学的三阳三阴为理论依据。如同样是热性药,附子与干姜的热不同;同样是寒性药,石膏与黄连的寒不同;同样是发散药,桂枝与麻黄的发散不同;同样是滋阴药,麦冬与地黄的滋阴不同;同样是补肾药,熟地补肾阴,肉桂补肾阳等等。《周易》学的量变到质变再到量变的阴阳消长过程对中药的剂量和补泻的轻重程度起着触类旁通的指导作用。

4 《周易》学的五行学说,启示和归纳了中医的阴阳五行理论

五行学说实质上也是以阴阳理论为核心的。木、火、土、金、水五行之中,火、金、木为阳性,水、土为阴性。五行之间的生克制约关系实质上亦就是阴阳的互根互制和对立统一关系。中医五行学说以“金、木、水、火、土”五行的属性代表人的脏腑器官,以五脏为中心,运用“相生,相克,相乘,相侮”的理论来说明一些生理现象和疾病的变化。在五行的属性方面有明确的脏腑区分,如:木——肝、筋、目;火——心、脉、舌;土——脾、肉、口;金——肺、皮毛、鼻;水——肾、耳、骨。五行都有它的生克制化,单从生克的角度看:木克土——肝能制约脾;土生金——脾能滋其肺;金克木——肺能制约肝;木生火——肝能旺于心;火克金——心亢炎其肺;金生水——肺能滋其肾;水克火——肾盛泄其心;火生土——心健则固脾;土克水——脾焦则耗肾;水生木——肾固则疏肝。

5 《周易》学的三才论,启示和归纳了中医的整体(衡动)观

中医人—自然—社会三维医学,导源于《周易》人—自然—社会三维观。三维观的实质是整体观,整体观是系统论的核心,《内经》的原始系统论也同源于《周易》系统模式,系统论是把握整体和部分动态关系的理论。《周易》八卦、六十四卦都是系统模式,蕴含着现代系统论的基本原理,对《内经》系统论的形成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如中医五行理论、脏象理论、十二经络的联系、方剂学中君臣佐使的组成原则等,皆用系统的结构和观点把握人体的生理病理规律。另外,《周易》是通过卦爻来说明、分析、研究天、地、人三才之道的发展变化情况,以指导人们避凶趋吉,走向成功的大道。《易传》提出:“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总之,明白天、地、人三才之道,就是为了“裁成辅相”,协调天人关系,故《系辞》说:“天地变化,圣人效之。”中医在诊治与预防方面,充分注意到了天人之间的关系。因此,中医天人相应病因病机说、天人相应养生观和中医整体模式的社会观、情志观,以及人体三部相关、整体诊治观等皆受启于《周易》学的三才论。

6 结语

医易相通。《周易》以道阴阳,这是易学内容的最简明的概括。“阴阳”是《周易》经传卦爻的基本观念,亦是中医学的基本观念,而中医学的阴阳观念实来源于《周易》。“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阴阳变化交替相继就意味着吉善,顺应变化规律而成就万事万物生长则是易道的性能,宇宙万物具有周环变易的规律。而中医学亦同此理。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处处体现着阴阳学说的运用与“法于阴阳,和于术数”的思想。阴阳学说被用来阐释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并用于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等。

编辑:韦杭 吴宁

R2-05

A

1672-397X(2014)05-0068-02

曹殿朋(1964-),男,硕士,高级政工师,研究方向:传统文化和医院管理现代化。401566293@qq.com

2014-01-15

猜你喜欢
三阳周易中医学
Assessing edge-coupled interdependent network disintegration via rank aggregation and elite enumeration
《周易》古经“幽人”诂正
中医学关于“瘀血”的用法
中医学关于“证”的用法
大土三阳书画作品
甜甜的“蝴蝶茧”
《周易》与《孙子兵法》
孙子研究(2016年4期)2016-10-20 02:38:49
《伤寒论》三阳三阴病证的证素辨证研究
试论《周易》卦体的性质
人间(2015年21期)2015-03-11 15:23:12
神搜王奇遇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