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绿色发展的系统特性

2014-04-15 14:41:28刘鹏
关键词:人类绿色生态

刘鹏

(中国公路建设行业协会,北京100101)

论绿色发展的系统特性

刘鹏

(中国公路建设行业协会,北京100101)

绿色发展是人类面对工业化发展所带来的生态环境恶化和资源枯竭的问题的回应,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新纪元。绿色发展之所以能够平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推动人类社会持续发展,在于其特有的系统特性。和谐统一的自然观减少人类非理性活动,内生契合经济观推动绿色经济转型,范式革命的技术观重新定义人类发展工具,生态安全政治观提倡和谐世界新气象。

绿色发展;系统特性;可持续

面临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人类反思的不仅仅是自身工业化进程带来的恶果,更是对于发展模式有了新的认识。中国共产党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了“五位发展”的新发展理念,更是将绿色发展提到了新的高度。绿色发展思想不仅仅是人类认识深化的产物,更是人类为了改变自身命运的愿望的反映和期盼,它不断从自身寻找问题和原因,积极追寻人类未来发展的道路,探索人类文明模式的改变,因而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科学性。只有打破传统思维的桎梏,不断对人类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和思维方式进行创新,才能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才能有助于人类美好未来的实现。

一、和谐统一的自然观

绿色发展思想在自然观上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减少人类的非理性行为,树立与大自然和谐共处、和谐发展的信念,而且号召人们不应仅仅把这种信念停留在自己的愿望中,更要求每一个人把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当作是一个行为准则。

人类在认识、利用、改造和适应自然变化的过程中不断地产生人与自然关系的变化。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变历程经历了从和谐到失衡,再到新的和谐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虽然在人类发展的不同时期,人与自然的关系面临的问题不同,人与自然和谐的内涵也不尽相同,这主要取决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和人类的认识水平。在工业革命之前,人与自然关系总体上保持着一种低水平的和谐状态。而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它所创造的新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提高了社会消费水平。但是它在给人类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带来了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造成了人与自然的失衡和不和谐,付出了巨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由于绿色发展思想的学者们从整体利益、长远发展和系统论观点出发,提出了在人类发展史中开启一次“绿色革命”,以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为主题,以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持续发展为目标。这些目标之间应该是相互依赖和相互加强的,要通过整合以使目标得以实现。

古尔德对此作为这样的论述:“如果在我们自己与自然之间不能锻造一种情感的契约,我们就不可能赢得这场拯救物种和环境的战争———因为我们不可能为拯救我们并不喜爱的东西去战斗”。这就表明人们需要进行一场自然观和价值观的转变,如果没有正确的自然观作为引导人们生活的推动力,那么就无法推动和说服公众参与到人与自然关系的重建过程中,也将无法改变人类中心主义的自然观,而这恰恰是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紧张的根本之所在。绿色发展所倡导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理念,实质上就是一种尊重自然、善待自然的伦理态度,一种以自然为师、循自然之道的理性态度和一种保护自然、拯救自然的实践态度和保护自然的价值取向。“非人类中心主义”成为绿色发展思想的主要自然观和伦理观,它“强调人在自然和谐统一的基础上,更承认人类对自然的保护作用和道德代理人的责任,以及对一定社会中人类行为的环境道德规范的研究”。

具体来看,这种伦理观至少包括以下两点:一是它承认自然界有其本身的内在价值,但是这个内在价值要以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为基础。而把人的价值与自然的价值纳入到整个自然观和伦理观中则更符合人性的发展;二是由于绿色发展是一种系统的、整体的价值观,把生态系统的各要素结合起来,所以它既承认人的主观能动性,而且还承认人类在生态系统之中的“理性生态人”的地位。人类要从自己的理性和生态的双重角度出发,来建构人与自然的关系。这种“理性生态人”是对传统“经济人”概念的批判,是一种新的人类行为模式,主要是指能够在自己的职业活动和生活方式中具有自觉的环境保护意识,并身体力行地按照这些方式去行动。

如何看待自然以及其他生物的权利不仅涉及人与自然之间的伦理关系,而且涉及到人与人之间伦理关系的调整,这是一个道德规范体系的改变,是正义原则在人与自然关系上的体现。通常所说的可持续发展公正,就是指人对“自然的公正,以提升自然的地位或降低人的地位来捍卫自然的基本利益”。保护自然是人类的责任,这也是自然对人类活动的限度要求,在这个限度内人类才算是合理地利用和开发自然资源。自然界中各种生物的演化都是符合客观规律的,它们之间不存在高低贵贱之分,各种生物之间应该是平等的,在整个生态系统中都具有自己的特定位置,因此,各种生物的权利都应当受到尊重。

生态自然观主张把人的中心地位让渡出来,把人看作是与其他生物平等的一员,自己从征服者的角色转变为自然界中普通的成员与公民,不再凌驾于其他生物之上,只有与其他系统的组成部分联合构成一个稳定的系统,人类和大自然才能走向动态平衡;人类对生命共同体中其他伙伴的尊重就是对自己的尊重,而且尊重其他共同体成员也能赢得别的生物的“尊重”,也即是一种和睦、和谐、和平;有助于生命共同体和谐、稳定和美丽的行为都是值得鼓励、赞扬和提倡的;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共同进化是这种自然观的核心思想。

二、内生契合的经济观

绿色发展思想看到了经济增长的限制,认为这种限制来源于三个互相关联的条件:有限性、熵和生态的相互依赖性。从物质维度来看,“经济只是封闭有限的生态系统的一个开放的子系统,这个生态系统既是它自身低熵原料的供应者,又是其高熵废物的接收者。由于经济子系统的增长依赖于生态系统作为低熵物质输入的来源和高熵废物的接收器,当经济子系统的规模相对于整个生态系统而增长时,复杂的生态联系就会变得更加脆弱,因此经济子系统的增长受到其生态母系统既定规模的限制”。那么,如何才能重建经济增长与环境资源有限性的关系呢?这即是要实现经济增长和生态系统的内生契合问题。

(1)对经济增长进行重新定义,不能简单地把“增长”就看作是“发展”,二者是有区别的。经济作为生态的一个子系统可以在没有增长的状态下得以发展的。这就是要消解在传统增长范式理论和伦理上存在的缺陷,而只有把二者的关系搞清楚,谁包含谁,谁是母系统,谁是子系统,那么才可能有效地定义稳定状态的经济,也是一种可持续性的经济目标。其中的关键是处理好配置(效率)、分配(公平)和规模(可持续性)的问题。生态系统是决定经济规模的最根本的因素。

(2)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应该具有相应的原则,如:平等、效率等价值原则。交易许可是分离配置、分配和规模三者的有力工具。可以先制定出一定数量限制的可污染权;然后根据划定规模所确定的数量有限的权力,在不同人之间进行分配;在社会作出关于一种生态上可持续的规模和伦理上公平分配的决定后,人们才处于一个通过以效率为目的的市场在个体之间进行可污染权再分配。这样,规模就不是由价格来决定,而是由能反映生态极限的社会契约来决定。分配也不是由价格来决定,而是取决于能体现公平原则的对新财富进行分配的社会契约。此外,还可以通过税收和社会计划等方式来改变财富分配的政策以促进公平。所有这些政策都是促使一国经济保持发展的重要措施,也是这些政策促进了经济发展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3)自然资本论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其最终目标是要建立循环型的经济。自然资本是指产出自然资源流的存量。自然资本产生的自然收入是由自然服务以及自然资源组成的。自然资本可以分为两种:可再生的与不可再生的。它可以分为四个方面:一是基于整个系统的减物质化设计;二是模仿自然系统的闭环制造过程;三是从强调销售产品到强调提供服务;四是向自然资本的再投资。“绿色发展的思想在指导人类的经济增长时,会考量增长的目的,增长的价值观,增长的成本,增长的可持续性,增长是否适应于地球的来源和归宿。绿色发展思想认为是只有人类的绿色发展,才能够真正达到绿色的富裕”。

总之,不能把环境危机的责任归咎为消费者的生活方式上,也不能把环境危机归因于人的技术选择或者行为习惯、饮食习惯等方面。事实上,环境危机是人类生产方式所带来的结果,它既受政治、经济的影响,也受军事、文化、社会关系等影响。这种变迁造成社群的对立、等级的分化、价值观的狭隘化,公民日益丧失通过民主过程及时作出反应的机会。要迫切建立与生态相协调的价值观、经济制度、技术观和民主制度。“作为绿色发展思想所倡导的绿色经济,指的是以保护生态、节约资源为基础的,以满足人类在长久的未来生活在一个足以有优裕的生活标准的人均资源使用水平为前提的,适度规模和适度技术的区域性自给自足的经济形态或经济发展模式。”由此可见,只有实现经济观的改变,才能正确地对待发展、环境、贫困、公正等各种问题,才能处理好几者之间的关系,理顺了多方面的关系才是和谐统一的经济观,才能真正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和谐共生。建设生态社会既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绝不可能的,这是一个相对宏伟而复杂的工程,需要一整套的分析、一个整体化的框架和一个完善的计划,将生态复杂性的视野带入其中,充分重视多样化的问题,借鉴东西方文化中的积极成果,发挥教育、舆论、道德、理智、情感等方面的力量,用新的方式将人类社会与自然世界重新沟通起来,这一定能够使人类生存的地球得以永续发展。

三、范式革命的技术观

技术观的问题是与自然观问题紧密相连的,一般来说,自然观往往决定着技术观的形成、变迁,传统的自然观将整体的自然分割成单个原子,把自然界看作是由无数无生命的原子堆积而成,这是一种还原主义的观点,从而导致片面地强调人类对自然的控制和征服。而随着价值观的转变,人们看到自然界本身具有内在价值,自然是先于人类而存在的,人类只不过是这个关系中的一个后来者。自然价值由于其内在必然性而表现于其整体性存在之中,所有构成物的价值都不是独立存在的,不可以单独地被人类自由地、随意地支配。

正是基于以上的认识,所以绿色发展思想中蕴含了一种新的技术观,这种技术观是一种“综合技术观”,它是由多元化的单个技术观共同构成的。所谓“综合技术观”不仅仅是指技术的复合程度高、复杂性高、多样化,而且还包括技术与政治、经济、社会、生态等联系紧密,彼此纠缠,共生共荣。对技术的评价不仅要以经济效益作为标准,而且要把技术放在可持续发展的坐标中。“新技术观应当具有以下特征:以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作为根本目标,科学地利用、开发和保护资源;对技术活动具有规范功能,对技术必须建立严密的监控与评价体制,建设技术活动运行发展的健康机制;坚持技术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相衔接,为人类可持续发展提供绿色技术体系”。

技术对人类的发展具有非常广泛的作用,但是技术的选择不是在孤立状态中进行的,它要受到占主导地位的世界观、价值观、文化观和社会制度的制约,只有站在这样一个宽广的视野上,人类才可能获得一个生态和谐的未来。“在技术史上,每一个阶段流行的价值观念或者推进或者制约着技术的发展。工业化以前的社会一般重视广义的生命,包括社群及其自然环境的存续,这一宽泛的价值观限制了技术的发展。资本主义则高度重视谋利及与此相随的效率、物欲、经济增长等价值观,并进而激发技术服务于这些价值观,甚至不惜毁损地球”。

所以,“对技术进行综合改造并不能求助于技术本身,相反,它需要重新构建一套视野宽广、重视生命的社会价值观。只有在这样的价值观念之上,生态科学的技术发展才会有坚实的支撑”。

绿色发展思想中的技术观是一次崭新的革命,它不是立足于技术而谈论技术,而是把技术与广泛的社会背景及自然背景联系起来考虑技术的功用、技术的影响和技术的效益等问题。因此,它很明显地回应了可持续发展的诉求,是对可持续发展观的技术支持。它的作用可以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这种技术观的基本出发点是既要发展经济,又要强调环境效益,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避免技术的滥用而可能对生态平衡造成的危害以及对资源的过度消耗,从而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调;另一方面,这种技术观为技术发明和创新提供了方向指导。技术需要不断创新才能应对社会的需求,但是技术的发展方向则是可以调整的,通过国家的技术政策、技术研发资金的控制、技术研发的事先评估等措施可以有效地避免对人类和自然产生负面效应的技术产生,从而为生态文明的建设提供技术支持。

四、生态安全的政治观

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政治在其中具有很大的发言权,对重建二者之间的关系具有重大的作用,同时,政治的稳定必须要有一个安全的环境基础,因此,在绿色发展思想中有很多关于政治的论述,主要探讨的问题是如何从政治观、政治结构、政府职能、公民社会的作用等方面出发推动生态文明的建设。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主张,如生态社会主义、生态地区主义等。

以佩珀为代表的英国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积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推向实践,走上了一条社会主义运动与生态运动的结合,把社会公正作为政治上实现红绿联盟的基点,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构建以社会正义为价值目标的生态社会主义社会的理论基础。他指出,“红色绿党”是指生态运动中以社会主义为理论基础,主张生态社会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者和社会民主主义者,其政治基石是社会主义;“绿色绿党”是指生态运动中以无政府主义为理论基础,主张生态中心主义,生态主义者都属于这一派别,其政治基石是无政府主义,生态自治主义渊源于无政府主义。因为红、绿绿党都信奉一个比今天更美好的世界,他们可以联合起来反对资本主义。但在联盟的立场上,“马克思主义者决不能接受生态主义的‘劝降’,坚持马克思主义是联盟的理论基础,社会正义是联盟的共同的基点。因此,他把社会正义作为他所建构的生态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并且要求绿色运动应更公开地将社会正义置于优先地位”。

“生态地区主义则是旨在争取实现生态社会的一场运动和一种基本取向。它倡导人类社会应刻意重视自然生命(即生态),这种意识的前提则是了解某一特定区域或地方”。在生态地区主义者认为,一个生态地区本身就是某种地缘政治实体,其边界不是由无理可论的政治因素来划定,而是依据自然状况形成。这些边界线的走向也许就是分水岭、动植物群落、土壤类型、地质形态的切分线,更可能是上述因素的综合。家园意识感和家园归属感将引导人们注重依据某一地区的自然环境,过一种自立、可续的生活方式。每个地区的自然条件不同,因此形成了具有千差万别的独特文化和经济,可持续性需要一种世代不移的归属感,归属感越强,当地的民众就会越努力地维护其社群的存续能力。也正是在家园政治学的带动下,一些城市开始实验所谓的“绿色城市”方案。方案认为,建设绿色城市的关键是负责任的合作社企业问题。此外,还包括推行环保型交通方式、建立住宅公共区域、确立社区身份等。重视合作是“绿色城市”的主要特点,政治上则是通过集体活动与决策来保障公共利益,“合作社创建了一个真正的可持续社会得以从中确立的社会规范,它们启发其成员拒绝那个毫无个性的全球经济为你包办一切的诱惑,激励他们去寻找方法,实现共同的目标”。

虽然人类面临着生态危机,但是这个过程是可逆的,前提是人们要建立以生态和公正为宗旨的原则,通过确立生态责任、民主参与、环境正义、社会行动等价值观,采取生态型政治战略就能够予以改变现状。社群不仅使人们与邻居沟通,而且也与自然沟通,从而让人类社会在自然世界中占有其应有的位置。参与型民主将赋予人们权力,以便能创造新的社会制度,实现对地球固有的人文关怀。生态地区原则将使人们更好地理解一个地方的自然特点与规模范围,这种对生态型生存至关重要的理解将成为未来社会立足的基石。此外,绿党运动所体现出的创立原则将直接应对民族国家和跨国公司中根深蒂固的反生态的集权问题,同时又建立一支权力下放的对抗力量。这些创立原则将可能团结广泛的生态与正义运动,齐心协力挑战现有权力堡垒,增强基层民众的力量。所有这些因素加在一起,将在全球范围内纷繁复杂的环境中以各种各样、非同寻常的方式互相呼应,从而以生态政治的力量推动生态文明社会的发展。

在2008年12月11日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提出了“绿色新政”的概念,它是对环境友好型政策的统称,其内容主要涉及环境保护、污染防治、节能减排、气候变化以及人和自然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相关问题,而这些问题又与一国的政策、国际间的合作密不可分。2009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表了《全球绿色新政政策纲要》,敦促20国集团领导人抓住机会,促进世界经济向绿色经济即低碳、节能型经济转变。《纲要》建议将全世界GDP的1%即7 500亿美元,投入建筑、可再生能源、可持续运输、清洁水合生态基础设施、可持续农业五个主要领域,带动“绿色新政”发展。通过经济政策的整合,同时强调市场的治理和公共政策的改革,推进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或许是一条更有助于世界走上繁荣,一条更加智慧和持久方式推动发展的道路。

人类发展模式思想的转变,是一个全方位的转变,它包括很多方面,有经济、政治、文化、价值观、政府、企业、个人等多角度、多主体、多内容的变化,这些变化都是具有各自的思想脉络的,它们也都是或多或少地与以前的思想密切相连的。当越来越明显的生态危机的症状为公众所看见时,那么,每一个人的思想都要随之警醒并进而产生反应,如果人们不做出改变的话,将面临着怎样的命运?迫在眉睫的压力无所不在,变革的呼声也在不断增加,不同的解决方案和多种机会似乎并存,人们应该如何去参与并开创一个崭新的未来?绿色是生命之色,也是希望之色,追求绿色的文明模式和价值观是解决人类所面临问题的根本之所在,不断推进绿色思想的深入发展才有可能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环保行动中来,从而成为一支席卷全球的各个领域的重要力量,最终实现人类文明的新形态。

[1]斯蒂芬·J·古尔德.清醒的夜晚[J].博物学,1991,(9).

[2]王南林.可持续发展伦理观[N].光明日报,2002-01-22.

[3]余谋昌.生态伦理学——从理论走向实践[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4]赫尔曼·E·戴利.诸大建等译.超越增长——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

[5]诸大建.当代环境革命:从浅绿色到深绿色[N].文汇报,2002-06-03.

[6]郝栋.绿色发展道路的哲学探析[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12.

[7]常亚平.资源富集地区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以内蒙古乌审旗为例[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

[8]张成岗.现代技术范式的生态学转向[J].清华大学学报,2003,(8).

[9]陈佳.国际秩序视野下环境恶化的根源探析[J].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08,(10).

[10]丹尼尔·A·科尔曼.梅俊杰译.生态政治——建设一个绿色社会[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

[11]倪瑞华.英国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X24

A

2095-4263(2014)01-0018-05

2014-02-17

猜你喜欢
人类绿色生态
绿色低碳
品牌研究(2022年26期)2022-09-19 05:54:46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生态养生”娱晚年
保健医苑(2021年7期)2021-08-13 08:48:02
人类第一杀手
好孩子画报(2020年5期)2020-06-27 14:08:05
住进呆萌生态房
学生天地(2020年36期)2020-06-09 03:12:30
生态之旅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海峡姐妹(2019年3期)2019-06-18 10:37:10
人类正在消灭自然
奥秘(2015年2期)2015-09-10 07:22:44
生态
领导文萃(2015年4期)2015-02-28 09:1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