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黄疸与运气关系新探

2014-04-15 11:20:22
吉林中医药 2014年5期
关键词:灵枢风气内经

苏 颖

(长春中医药大学,长春 130117)

中医“黄疸”一词及病证首见于《内经》。黄疸的病证表现、病因病机等散见于《素问·平人气象论》《素问·风论》《素问·玉机真藏论》《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灵枢·论疾诊尺》等多篇,其内容较为丰富。重温经典,发现《内经》对黄疸的认识除了认为与谷酒劳等内因有关外,还特别强调与外感六淫密切相关,尤其与五运六气变化、感受时疫之邪相关。它是运用了“人与天地相参”“人是一个有机整体”的动态整体的方法来研究黄疸的。挖掘这些重要观点,对临床上辨治黄疸确有启发意义。

1 黄疸病证特点鲜明,易于鉴别

《内经》所述黄疸的病证表现,与今之中医所论黄疸的症状表现基本相同。即黄疸以身、目、尿黄为特点。例如《素问·平人气象论》云,“目黄者曰黄疸”“溺黄赤安卧者,黄疸”。[1]身黄,即全身皮肤均匀黄染,并非局部发黄;目黄,即目之白睛均匀黄染,并非胬肉攀睛之脂黄;溺黄,即小便黄或黄赤,甚则如茶色。临床上单凭溺黄一症,不能诊断为黄疸。溺黄不一定身目发黄,而身黄目黄必见溺黄。

在此基础上《内经》又特别指出,黄疸严重时,会出现齿垢黄、爪甲黄。《灵枢·论疾诊尺》云:“寒热身痛而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明代张景岳明确提出身目溺黄的“胆黄证”,是由于“胆伤气败而胆液泄”所致,这与现代医学胆红素随血液循环到达全身而发黄的认识是一致的。

2 五运六气失常,引发时疫黄疸

《内经》认为,六淫太过是引发黄疸的外因,在六淫中,以湿、热、寒、风邪气所致黄疸比较常见。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内经》特别提出了五运六气失常,甚至其时有疫疠之气,均能引发黄疸。时疫所致黄疸具有传染性,其病因属疫疠之邪。这一重要观点值得关注。

2.1 四之气湿热交蒸,易发黄疸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云:“凡此少阴司天之政……四之气,溽暑至,大雨时行,寒热互至,民病寒热,嗌干,黄疸,鼽衄,饮发。”溽,指湿润之气;暑,指炎热之气;寒热,此指疟疾。意为少阴君火司天之年,即年支是子或午的年份,客气的四之气为太阴湿土,即大暑至秋分这个时段,气候表现是雨水偏多。气候偏湿偏热,加之少阴君火司天,阳明燥金在泉,气候寒热互至,忽冷忽热,四之气又湿热交蒸。湿气偏胜,如果感受了当令湿热交蒸的邪气,易引发黄疸、疟疾、鼽衄、水饮等病证[2]。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又云:“凡此厥阴司天之政,气化运行后天……四之气,溽暑湿热相薄,争于左之上,民病黄疸而为肘肿。”薄,相博,相互作用;左之上,指客气的四之气,即司天的左间气。指出厥阴风木司天之年,即年支为巳或亥的年份,四之气大暑至秋分这个时段主气为太阴湿土,客气为少阴君火,气候表现为湿热交蒸,人体在湿热交蒸的气候条件下,易出现黄疸浮肿。

由上述可知,黄疸易发的时间段是四之气大暑之后至秋分之前,引发黄疸的气候条件是湿热交蒸。

2.2 黄埃化疫,引发黄疸 《内经》认为,黄疸还因疫疠之气所引起。例如《素问·本病论》指出:“是故子午之岁,太阴升天……升天不前,即风埃四起,时举埃昏,雨湿不化。民病风厥涎潮,偏痹不随,胀满。久而伏郁,即黄埃化疫也。民病夭亡,脸肢府黄疸,满闭,湿令弗布,雨化乃微。”黄埃化疫,指五疫中的土疫。在年支是子或午的年份少阴君火司天,由于气运太过,致使下一年太阴湿土司天之气被郁不能升为司天之气。若遇壬子之岁则风气更胜。风能胜湿,这种情况下导致的异常气候是风尘四起,尘埃昏蒙,湿气不足,缺少雨水。人体在这种风气偏胜,湿气被郁,不降雨水的异常气候条件下,易引发风厥涎潮、偏痹不随、胀满;如果风气偏胜,湿气被郁太过,郁而发之,久则黄埃化疫,则导致死亡、黄疸,满闭等病证。

由疫疠所引起的黄疸具有传染性,早在《内经》就已经提出,晋代葛洪在临床实践中也发现了这个问题。葛洪在《肘后备急方》卷二提出了“时行病发黄”的观点,并指出其治法:“治时行病发黄方:茵陈六两,大黄二两,栀子十二枚。以水一斗,先煮茵陈,取五升,去滓,内二物,又煮取三升,分四服亦可兼取黄疸中杂治法差。”又指出用割、灼舌边白脉“紫血出数升”之法,治疗时疫发黄的方法[3]。葛洪认为,黄疸病早期发现、早期治疗至关重要。曰:“此岁又有肤黄病,初唯觉四肢沉沉不快,须臾见眼中黄,渐至面黄,及举身皆黄。急令溺白纸,纸即如柏染者,此热毒已入内,急治之。若初觉,便作瓜蒂赤豆散,吹鼻中,鼻中黄计出数升者,多瘥。”对今之临床多有启发。

2.3 寒淫所胜,引发黄疸 《内经》认为,太阳寒水司天之岁,寒气偏胜,水能克火,邪气扰心,故多好发心病,致使气机不畅,出现胸腹满手热、肘挛腋肿等相关脏腑的疾病。若病情没有及时得到控制,病情继续发展则热毒内陷心包,出现黄疸、神志错乱等危重症候,其机制是心阳被寒邪所伤。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太阳司天,寒淫所胜……胸腹满,手热,肘挛,腋肿,心澹澹大动,胸胁胃脘不安,面赤目黄,善噫,嗌干,甚则色火台,渴而欲饮,病本于心。”

2.4 风气入于阳明,易发黄疸 风为阳邪,侵入阳明之经脉,邪从火化,胃中内热,邪热循脉上至目内眦,则目黄;倘若其人是肥胖体质,湿热内盛,则风气不得外泄,风湿热邪交结不解留于体内,相互交蒸引发黄疸。例如《素问·风论》云:“风气与阳明之胃,循脉而上至目内眦,其人肥则风气不得外泄,则为热中而黄。”

3 黄疸涉及多脏腑经脉

《内经》明确指出与黄疸有关的脏腑经脉有脾、胃、大肠、小肠、心、心包、肾、膀胱及其经脉。然与黄疸发病关系最密切的是脾胃,经络脏腑气机逆乱是黄疸的主要机制。

3.1 脾风发黄 《素问·玉机真藏论》指出:“肝传之脾,病名曰脾风,发瘅,腹中热,烦心出黄。”外邪传里,侵入脏腑,肝病传脾,脾热湿郁,故发黄疸。又《灵枢·论疾诊尺》指出:“目赤色者,病在心,白在肺,青在肝,黄在脾。”也指出了脾热湿郁是黄疸的主要病机。本证治疗当清脾利湿,可选茵陈蒿汤。

3.2 脾湿发黄 《灵枢·论疾诊尺》指出:黄疸“安卧,小便黄赤,脉小而涩者,不嗜食。”《灵枢·经脉》指出:“是主脾所生病者,舌本病,体不能动摇,食不下,烦心,心下急……黄疸。”脾湿所致黄疸,除黄疸以外,尚有一派脾中湿盛的证候。湿多从寒化,寒湿发黄,当用健脾利湿之法退黄,可用茵陈四苓汤加减。若寒湿较重,阳气受伤者当温阳化湿退黄,可用茵陈附子干姜汤。

3.3 胃热发黄 《素问·风论》指出:“风气与阳明之胃,循脉而上至目内眦,其人肥则风气不得外泄,则为热中而黄。”外邪入胃,素体壮盛,邪从热化,故为胃中内热而发黄。《灵枢·经脉》也指出了胃热发黄的症状如“身以前皆热”“消谷善饥,溺色黄”“目黄口干”等。此黄疸当为实热内盛,或见大便难、小便不利等症,当用清泻胃热之法以退黄,可选栀子大黄汤或大黄硝石汤加减。

3.4 肾热发黄 《灵枢·经脉》指出:“是主肾所生病者,口热舌干,咽肿上气,嗌干及痛,烦心心痛,黄疸。”此乃肾阴不足所致黄疸。张景岳注为:“阴虚阳实,故为黄疸。”湿热郁久必伤肾阴,苦燥之品用之大过也伤肾阴,肾精素亏,房劳过度之人肾阴亦匮乏。阴虚而内热,又伤湿热,易成黄疸。本证治疗宜滋阴清热退黄,方选知柏地黄汤[4]。

3.5 心热发黄 《灵枢·经脉》指出,“是主心所生病者,目黄胁痛”“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是动则病,手心热……心澹澹大动,面赤目黄,喜笑不休”。此为热毒内陷心包,出现黄疸、神志错乱等证。本证起病急骤,来势凶猛,在临床上称之为“急黄”,现代医学之“肝昏迷”与此相似。由于湿热毒盛,致使神志昏迷、小便不利、大便不通,治当清热解毒,泻火开窍,可用泻心汤合安宫牛黄丸之类加减。《灵枢·经脉》还提到了小肠经脉气机逆乱也可致黄,云:“小肠手太阳之脉,是主液所生病,耳聋,目黄,颊肿,颈颌肩 肘臂外后廉痛。”后世医家在《内经》基础上有又所发挥,提出了各自不同的观点。例如: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黄疸》将疸分为谷疸、酒疸、女劳疸3种,隋朝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卷之十二黄病诸候及二十五九疸候将疸分为胃疸、心疸、肾疸、肠疸、膏疸、舌疸、体疸、肉疸、肝疸[5]。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卷十将黄疸分为黄汗、黄疸、谷疸、酒疸、女劳疸5种。明代李中梓根据黄疸的湿与热偏重,将黄疸分阴黄和阳黄两大类。明代张景岳分疸为阳黄、阴黄、表邪发黄、胆黄4类。

《内经》运用了人与天地相参的观点来研究黄疸,确有其独特性。外感六淫邪气、五运六气异常变化、感受时疫之邪可致黄疸的理论观点应当引起重视。

[1]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

[2]苏颖.中医运气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

[3]晋·葛洪.肘后备急方[M].天津:天津科技出版社,2011.

[4]明·张介宾.景岳全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

[5]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

猜你喜欢
灵枢风气内经
黄帝内经 灵枢·始终(下)
黄帝内经 灵枢·始终(上)
黄帝内经 灵枢·针解
黄帝内经 灵枢·本输(下)
风气
风气
读者(2019年3期)2019-01-28 03:21:04
风气
文苑(2018年22期)2018-11-15 03:24:23
风气
《内经》之“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新解
关于《内经》“七损八益”研究的思考
中医研究(2014年8期)2014-03-11 20:2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