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榕 王德国 张秋生
(济宁医学院社会科学部,山东 济宁 272067)
良好的医德修养和医德品质是医务人员必备的思想品质,更是和谐医患关系的道德前提。特别在医患关系日趋紧张化的今天,加强医务人员医德修养的重要性也日益备受关注。作为医务人员的接班人和中坚力量的在校医学生,正处于思想道德价值观的可塑时期。值此,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日常医德教育中,是帮助他们树立崇高的医德理想、明确医德追求、继承医德传统、锤炼医德品质和提升医德修养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医德教育改革也随之深入并取得明显效果。医德教育的理论体系不断得到充实和完善,医学生对医德修养也更加重视,临床一线也涌现出大批医德典范。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医德教育的现状与现时代的需求仍存在着较大差距,如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标准来衡量,加强医学生的医德教育更显任重而道远。
医学伦理教育的缺失主要表现为利己主义思想严重,缺乏道德责任感和“敬畏生命”的伦理意识[1]。其原因可归纳为,从主观因素看,医学生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为了应付考研、就业等只注重了专业知识的学习,而轻视“靠医术服务、靠医德奉献”的高尚医德的养成;另外,某些临床指导医生,缺乏对生命的人文关怀,缺少对患者的耐心、同情心、责任心,甚至出现收受红包、吃回扣等医德滑坡现象,对实习医学生为人处事的态度与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直接造成了医学生“仁爱之心,博施济众,济世救人的天职观”的缺乏和“同情—同感的情感机制与患者实现心灵的交融,这是形成共同体伦理性精神的个体性因素和条件”的缺失[2]。从客观因素上看,目前各医学院校普遍对人文素质教育重视不够,除“两课”外几乎不设置人文素质教育类的必修课,致使部分医学院校医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严重失衡,抑制了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使他们的同情心、道德感得不到有效启迪;从医院管理的伦理维度看,当前医疗服务机构的重功利、轻人文的趋势,使医学生的医学人道主义精神的有效发挥受到抑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的“人本理念”又为医德教育提供了坚强有力的支撑。医学作为一门直接关系人类生命健康的科学,其基本任务就是拯救人类生命。所以,自古以来就有“人命生死所系”、“医乃仁术”之说。作为新时期一名医德高尚的医务人员,必须时时刻刻对病人怀有仁爱之心,这与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的“人本理念”是相通的。所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构成了现时期医德教育的灵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医德教育目标的树立提供了宗旨,为医学生的医德理想把握了方向。医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并践行理想是成就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要动力和源泉。正如《医学生誓言》所讲的:“我决心竭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维护医术的圣洁和荣誉,救死扶伤,不辞艰辛,执着追求,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3]。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每个中国人的工作提供了指导方针和作风要求。作为医学院校而言,医德教育也应贯彻这一要求,把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作为医德教育的重要目标,加强培养医学生热爱医疗卫生事业、愿意在本职岗位上诚实奉献和医疗专业技术上刻苦钻研、精益求精、打破陈规、勇于创新的精神[4]。
“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每一位合格公民应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也是每一位合格公民在新形势下必须养成的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和基本理念。而医德教育本身作为一种道德规范的教育,承担着回答医务人员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哪些是善的,哪些是恶的等基本道德问题的任务。因此,社会主义荣辱观理所当然地成为医德教育内容的重要标杆和价值依托。
在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下,加强医学生的医德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眼:首先,医学院校要加强和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课程设置与实践基地建设,除了传统的“两课”外,还要多设置一些受学生欢迎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等选修课程;每学期组织学生2~3次到各教学实践基地开展思想教育,促使其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在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中得到升华。其次,不断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觉悟水平,进一步生动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热情,并通过教师的知识传授和言传身教感染他们;再次,加强医学生在实习期间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实习指导教师的思想教育是课本理论与社会实践的完美结合的有效方式,让医学生以正面、积极面理解社会问题,传递正能量,加深对社会主义的认同。
作为医学生应该在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指引下,树立崇高的医德理想,坚持自己的医德信念,明确自己的医德追求。首先,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的身心健康服务的宗旨,这既是医学生崇高道德境界的体现,也是其要追求的崇高的道德理想和毕生的医德追求。其次,理想的实现与崇高医德的追求离不开实践,更离不开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医学生在校期间应努力学习医学知识,丰富专业知识的储备,加强医德修养,为做一名合格的医务工作者做好充分准备。再次,医学院校的医德教育工作者应积极指导医学生树立社会主义医德观,严格要求他们不仅要守住道德底线,更要修炼高尚的医德情操;不仅能背诵医德规范条文,更要在实践中将其内化为自身德性[4]。
作为当代医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下,既要继承优秀的医德传统,又要紧抓时代的脉搏、开拓进取。首先,要加强传统医德教育,帮助他们把“济世救人,仁爱为怀”、“普同一等,一心就赴”、“精勤不倦,博及医源”等医德精神升华为奋发向上的实际行动。同时,在创新是当今时代本质特征的前提下,要重点引导他们形成自立自强意识、竞争合作意识、民主法治意识以及开拓创新的时代精神,来促进我国整个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5]。
“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依托,它不但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目标,而且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公民应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这也为当代医学生提升医德修养、锤炼医德品质提供了价值依托。首先,医学院校要帮助医学生多渠道投入医学实践活动,通过“三下乡”服务、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志愿服务等形式投身于为人民的身心健康服务的实践中去,实践证明这是提升医德修养的有效途径之一。其次,医学院校要通过典型人物的先进事迹、采取多种医学生易于接受、乐于接受的形式,对他们进行“八荣八耻”教育,引导他们修养、立志、博学、奉献和正确处理义利关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发展观,培养爱岗敬业、以人为本、开拓进取、精益求精、乐于奉献的医德品质。
在当前新的形势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医德教育中,加大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的力度,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切实融入医德教育的方方面面。在此基础上,帮助医学生树立崇高的医德理想、明确医德追求、继承医德传统、锤炼医德品质和提升医德修养已成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医德教育的题中之义。
[1] 王立榕.加强医学生“警畏生命”的医学伦理教育探析[J].济宁医学院学报,2011,34(3):216-218.
[2] 孔宪峰.人文素质:医学伦理教育的基点[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0,23(5):106-107.
[3] 李昌恩,徐玉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医学伦理学—中国医学伦理学与生命伦理学发展研究之三[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2,25(3):289-293.
[4] 陈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医学生医德教育的对策研究[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2,25(4):439-441.
[5] 董文明.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医学生医德教育的思考[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14(2):6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