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绝经期女性抑郁症影响因素

2014-04-15 07:41,,,
精准医学杂志 2014年4期
关键词:躯体绝经期结果显示

,,,

(1 青岛大学医学院心理学教研室,山东 青岛 266021; 2 青岛市精神卫生中心老年科; 3 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心理科)

20世纪90年代世界卫生组织调查结果显示,抑郁症是现代社会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全球约有5 000万人患有抑郁症,这些病人平均10年处在伤残状态,不能正常生活及工作,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严重的经济负担。女性围绝经期是抑郁症高发的年龄阶段之一, 围绝经期女性抑郁症受多种因素影响[1]。大量的资料表明,围绝经期激素的急剧变化是抑郁症诱发和加重的主要因素[2]。本文对围绝经期女性抑郁症影响因素进行综述,以提高围绝经期妇女的健康水平。

1 生理因素

1.1 性激素变化

SCHIMDT等[3]曾提出雌激素撤退学说,认为围绝经期雌激素的变化可诱发具有抑郁潜质者患病或致病情加重。BARENTSEN等[4]研究结果显示,手术切除双侧卵巢病人雌激素水平迅速下降,抑郁症的患病率明显升高。自然绝经者雌激素水平也有显著的变化,更年期抑郁的发生可能和雌激素撤退有一定的关系。

1.2 躯体因素

女性围绝经期卵巢功能逐渐退化,性激素及血生化变化及波动明显,导致一系列慢性病及退化性疾病的形成与发展,包括骨质疏松症、高血压、冠心病等。已有研究表明,绝经后妇女冠心病的发病率较绝经前明显升高,同时伴有糖、脂代谢的紊乱[5]。众多的躯体疾病尤其是中枢神经系统慢性疾病或者其他慢性躯体疾病是抑郁症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围绝经期妇女患有慢性病者抑郁症的发病率显著高于无慢性病者,并且随着躯体疾病的加重,抑郁症的发生率升高。这与长期的慢性躯体疾病可能导致心理异常有关。女性进入围绝经期以后,由于雌激素水平骤然下降,某些躯体疾病的发生率也随之增加,提示在治疗抑郁症状时,不应忽视躯体疾病的防治[6]。

2 社会因素

2.1 应激性生活事件

围绝经期正是女性家庭环境、工作环境、社会经济地位变动时期。激烈的社会竞争导致的生活、工作压力大等均可成为此期妇女的应激性事件。当这些应激性事件因病人的性格、素质、修养等原因难以承受并且时间相对漫长时,便可导致心境异常。处于围绝经期的女性对负性生活事件如离异、丧偶、退休、下岗、父母离世等尤为敏感。BROMBERGER等[7-8]的研究结果表明,负性生活事件是导致围绝经期抑郁的独立危险因素。

2.2 经济状况

已有研究结果显示,社会经济阶层愈低,抑郁症状愈多见,低经济收入者患重症抑郁的危险率两倍于高经济收入者[9]。经济收入少(<1 000元)、患有躯体疾病女性易产生负性心境,造成自卑和过重的心理负担[10];围绝经期女性激素骤然变化,大多出现自主神经紊乱,并伴有躯体症状,如心悸、胸闷、潮热、紧张、出汗、失眠、头痛、疲倦、烦躁易怒、血压波动、记忆力减退、骨质疏松甚至骨折、关节痛、尿失禁等,由于相关知识的匮乏,极易误认为患有某种严重的躯体疾病,加之家庭经济状况差,不能及时到医院诊治,易诱发或加重抑郁症状。

2.3 家庭支持

围绝经期女性面临家庭、事业、社会经济等诸多压力,家庭是女性生活的中心,如遇到烦恼或危难情况,得不到家庭的支持照顾、安慰关心,负性情绪得不到有效的排解,长期积累就极易出现抑郁情绪;又因围绝经期心理变化为敏感、多疑,易与家人产生矛盾,此时更需家人特别是丈夫的关心、体谅。如果家人能体谅和迁就,大多数围绝经期女性会平稳度过此期。而如果家人不理解反而冷淡或指责,病人就极易出现围绝经期抑郁情绪[11]。

2.4 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对心身健康起到保护作用,可缓冲社会心理应激。李颖等[12]研究结果显示,围绝经期女性抑郁症病人的社会支持降低。更有人指出女性抑郁病人的社会功能显著低于普通人群,且抑郁的程度越严重,社会功能就越低[13]。此外,社会支持反相又能影响围绝经期症状。BINFA等[14]指出,良好的社会支持可调节围绝经期女性的应激能力,而社会支持的下降会致围绝经期抑郁症状的加重。因而,围绝经期女性保持良好的亲朋、同事、邻里关系及其他社会团体交往,能有效预防或减轻抑郁症的发生。

2.5 受教育程度

王临虹等[15]研究结果显示,社会、文化及心理因素可能影响围绝经期女性抑郁症状的发生。王社芬等[16]研究结果显示,受教育程度与围绝经期症状评分呈正相关,学历愈高,其抑郁焦虑的程度越重。其可能原因如下。①女性受教育程度不同,其认知观念出现差异。如对月经的观念,受教育程度高的女性可能认为那是年轻活力的征象,进入围绝经期后就会更多地想到衰老的一面,倾向于烦躁抑郁;而受教育程度低的女性则多倾向于月经是污秽的、烦恼的,因而更易于心平气和地接受绝经的到来。②受教育程度的差异导致社会分工的不同,围绝经期的知识女性不仅是家庭的中坚,更多是单位骨干,因此较非知识女性承受着更多的心理负担。③由于知识水平的不同(如对医学知识的了解),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可能更关注躯体不适、更善于表达情绪障碍,而受教育程度低的女性则可能倾向于忽略自身的情绪障碍。

3 心理因素

3.1 个性特征

王社芬等[16]研究结果显示,围绝经期女性抑郁症状的发生及严重程度与性格、情绪稳定性及自控力有关,性格外向、乐观开朗、心情舒畅、情绪稳定、自控力较强的人,能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的调节,增强对内外环境中负性因素或不适的抗力,即使出现症状也较内向、情绪不稳、自控力较差者要轻。但并非性格外向就是保护性因素,有资料显示内向和过度外向的人,更容易发生围绝经期抑郁。刘翯等[11]对23例围绝经期抑郁症病人研究结果显示,69.6%病人表示自己性格相对好强,担心自己被责怪,比较在乎别人的看法和评价。追求完美、性格相对好强、在乎别人评价的性格特征可能是女性围绝经期易患抑郁症的心理因素之一。国外也有人指出,情绪障碍与有焦虑倾向的人格特征有明显的关系[17]。因而严重的围绝经期情绪障碍也可能是病人所固有的人格特征的表现。

3.2 应付方式

NERI等[18]研究结果显示,围绝经期情绪障碍发生发展中个人的应付方式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一般认为,解决、求助、合理化是相对成熟的积极的应付方式,应用此应付方式者能理智地应付困难,请求别人帮助自己克服困难,有效地减轻烦恼,缓解应激,不过多思考影响自己情绪的问题;自责、幻想、退避属于相对不成熟的消极的应付方式,应用此应付方式者遇事容易自我责备,爱幻想,祈祷神灵保佑,逃避痛苦,而实际行动少,不利于个体内心情绪宣泄,并易促发情绪障碍[19]。

3.3 认知因素

女性围绝经期出现月经紊乱,渐至停经,丧失生育能力,器官衰老退化,易出现忧郁、自卑、自我评价低、不自信、失落感、无助感、绝望等负性情绪。由于病人缺乏相关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知识,偏重情绪体验,对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相关情绪变化和症状产生了极度的紧张感和恐惧,因此加重了病人的症状,甚至导致抑郁的发生[20]。

综上所述,围绝经期女性抑郁症与多种因素如生物、心理、社会等相关。性激素急剧下降会诱发或加重抑郁情绪,应激性生活事件、家庭社会支持、个性特征、家庭经济状况、应付方式、受教育程度、个人认知等也是抑郁症的影响因素。因此,可着重从这些方面进行干预,以促进围绝经期妇女的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 董莉,归绥琪. 围绝经期抑郁症的研究进展[J]. 国外医学:妇幼保健分册, 2004,15(4):237-240.

[2] 杨剑虹,兰光华. 性激素与抑郁症关系的研究进展[J]. 浙江临床医学, 2008,10(8):1132-1133.

[3] SCHMIDT P J, PURDY R, RUBINOW D, et al. Circulating levels of anxiolytic steroids in the luteal phase in women winl premenstrual syndrome and in comtrol subjects[J]. J Clin Endocrinol Metal, 1994,79(5):1256-1258.

[4] BARENTSEN R, VAN P H, VAN G S, et al. Climacteric symptoms in a representative Dutch population sample as measured with Greene Climacteric Scale[J]. Maturitas, 2001, 38(2): 123-128.

[5] 王福玲,初怡静,赵军绩,等. 青岛市围绝经期妇女性激素及血脂血糖变化[J]. 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 2012,48(3):224-230.

[6] 王红霞,张会君,吕红梅. 围绝经期妇女抑郁症状及其影响因素探讨[J]. 护理学杂志:外科版, 2005,20(18):66-67.

[7] BROMBERGER J T, MATTHEWS K A, SCHOTT L L, et al. Depressive symptoms during the menopausal transition:the Study of Women’s Health Across the Nation (SWAN)[J]. J Affect Disord, 2007,103(1-3):267-272.

[8] BROMBERGER J T, KRAVITZ H M, MATTHEW S K, et al. Predictors of first lifetime episodes of major depression in midlife women[J]. Psychol Med, 2009,39(1):55-64.

[9] 夏镇夷,徐韬园. 实用精神医学[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0:135-136.

[10] 周燕,滑卉坤,张新国. 更年期女性负性心理相关因素分析[J].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0,30(15):2202-2203.

[11] 刘翯,彭婕. 女性更年期抑郁症形成的心理机制及防治[J]. 现代医院, 2012,12(4):89-91.

[12] 李颖,郁琦,马良坤. 围绝经期妇女社会支持状况及与抑郁、焦虑症状的关系[J]. 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 2009,10(2):116-118.

[13] TEN DOESSCHATE M C, KOETER M W J, BOCKTING C L H, et al. Health related quality of life in recurrent depression: a conparison with a general population sample[J]. Affect Disord, 2009,120(1):126-132.

[14] BINFA L, CASTELO B C, BLTIMEL J E, et al. Influence of psycho-social factors on climacteric symptoms[J]. Maturitas, 2004,48(4):425-431.

[15] 王临虹,赵更力. 妇女更年期症状影响因素及保健需求的定性研究[J]. 中国妇幼保健, 1998,13(3):16.

[16] 王社芬,张海琴. 北京市女性更年期症状与人格特征之间的关系分析[J]. 护理学报, 2008,15(2):1-4.

[17] 段得婉,王临虹,赵更力,等. 妇产科身心学[M]. 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 1993:159-172.

[18] NERI I, DEMYTTENAERE K, FACCHINETTI F. Coping style and climacteric symptoms in a clinical sample of post-menopausal women[J]. J Psychomsom Obstet Gynaecol, 1997,18(3):229-233.

[19] NERI I, DEMYTTENAERE K, FACCHINETTI F. Coping style and climacteric symptoms in a clinical sample of post-menopausal women[J]. J Psychosom Obstet Gynaecol, 1997,18(3):229-233.

[20] 闫凯麟,邓中荣,郭克锋. 女性更年期临床特征与抑郁发生状况[J]. 中国临床康复, 2005,9(48):169.

猜你喜欢
躯体绝经期结果显示
唐军治疗围绝经期失眠经验总结
逍遥散治疗躯体症状障碍1例
运动改善围绝经期女性健康
现在干什么?
最严象牙禁售令
滋肾解郁宁心方加减治疗围绝经期失眠临床观察
搬家
第四次大熊猫调查结果显示我国野生大熊猫保护取得新成效
延经丸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6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躯体形式障碍5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