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婷婷
(集美大学外国语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
书籍、报纸、杂志长久以来是人们认知事物、感受大千世界魅力的重要伙伴,一直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们对当下生活、工作和学习的体验及感悟。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大发展,广播、电视开始为人们从听觉和视觉上打开了探索世界的另一扇窗口。世界在人们眼中更加立体和生动,更加丰富和多彩。在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研发开启了新媒介时代。人们获知信息的方式更加趋于多元化。除了书本、广播和电视这些传统媒体之外,移动多媒体、电子信箱、博客、微信、播客等电子媒介更是发展成为了人们不可或缺的交流平台。“人们已不再单单通过传统的印刷文字而是通过听觉、视觉、手势、空间等多种渠道获取知识,意义表达趋于整合性和多重性;同时地区多样性 (local diversity)和世界连通性 (global connectedness)使全球文化的多元和语言的变异趋势越来越显著[1]。”胡壮麟教授指出“在人类进入社会符号学的多模态化的新世纪,对多模态识读能力的培养应引起重视。”[2]因此,在全球媒介多元化和多模态符号表达的背景下,教育需强调对学生的多元识读能力培养,以应对交流技术多样化所带来的挑战。
早在20世纪90年代,西方学者开始关注如何开展多元识读项目、如何培养学生的多元识读能力。本世纪初,国内学者也着墨于大学生多元识读能力的研究和探索工作。胡壮麟教授[3]率先通过对一次PPT演示竞赛的语篇分析,提出大学生应加强多元识读能力的培养。朱永生教授[4]回顾了多元读写研究的开端、比较其各种界定并结合国外多元读写项目的研究实例,提出一些教学改革的建议。韦琴红教授[5]从分析非英语专业学生的PPT作品入手,研究大学生的多元识读意识和能力。近年来,对多元识读的研究重点已从研究其理论基础和实践意义转向为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不少论文探讨了英语专业和大学英语教学的多元识读教学模式。笔者发现,对这一领域的研究还未涉及到商务英语教学中。事实上,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下,商务英语方向的学生更应具备较强的多元识读能力,因为他们不仅需要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参与到各种商务活动中,如:外贸谈判、涉外接待等,而且还需掌握对各种电子媒体下的商务类信息符号的识读和理解能力,以便更高效地完成各项商务任务。
国内学者将“multiliteracies”一词译为多元识读能力、多元读写能力或多模态识读。这一术语最早出现在新伦敦小组于1996年春天发表在《哈佛教育评论》中的一篇文章《多元识读教学法:设计社会未来》。该篇论文发现新兴技术的持续发展和受到不同文化影响而造成的英语变异促使人们必须具备一种新的识读能力即多元识读能力,能够识别夹杂着各种方言、亚文化特征的英语变体,能够识别多媒体世界下结合了声音、图像、视频等多种符号系统的文本[6]。更具体地说,“新伦敦小组提出了基于‘design’ (设计)这个概念的元语言——Multiliteracies(多元识读),并指出这种元语言包含语言、视觉、听觉、姿态、空间以及把这五者联系在一起的多模态等六方面的‘设计’,认为这些‘设计’能解释语言、图像、文本等所有模态的意义建构,是一种能描述媒体文本和电子多媒体文本中多模态关系的‘功能语法’[7]。”以此为基础,国内外学者衍生和扩展了多元识读能力的具体定义。Williamson指出多元识读能力是阅读各种媒体和模态提供的信息的能力[4]。胡壮麟教授认为识读能力有文化识读能力和技术识读能力两层意思,并总结后者就是多模态识读能力[2]。本文比较倾向于这一定义:“多元识读能力指的是学习者基于自己以往的知识和经历,创造性地运用信息通讯技术,通过语言、视觉、听觉等多模态形式批判性地识读和理解多媒介提供的信息的能力[1]。”“批判性地识读和理解”实际上特指学习者应从被动的知识接收者转变学习过程中的学习主体,他们应发展批判性地思维,主动的选择和加工各种信息,来不断地重构和扩宽原有知识体系。“创造性地运用信息通讯技术”和“语言、视觉、听觉等多模态形式”则体现了学习者能理解并会运用各种符号系统中的“语法”,实现社会交际。
新伦敦小组开创性地提出了以“设计”为基础的多元识读教学法,“强调在文化多元性和世界连通性的背景下进行教学,而且知识的获得不仅仅只借助于印刷文字,而是通过听觉、视觉等多媒态的媒介渠道,并对多媒介提供的信息进行批判性地识读[1]。”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可运用以下四个要素:1.情景操练。学习者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自身的背景和经历,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沉浸于构建意义的操练,其中包括对学习者的日常生活或者是工作地点和公共场所的模拟。2.明确指导。它指的是教师的积极干预。教师搭建起各种学习活动,组织学习者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历自主探索,扩展新知识。这是一个系统化、解析化和有意识的理解过程。就多元识读而言,应引入元语言来描述和解释多元符号建构意义的各种要素。3.批判性构架。对某种意义的设计进行社会和文化语境下地解读。学习者应运用历史、社会、文化、政治、意识形态以及与某种特定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相关联的价值观念来批判性地理解设计的意义。4.转变式操练。学习者经过反思、再改造、再实践,将转换的意义运用到其他语境和各种文化场所中。新伦敦小组认为这四个要素既不是按线性组合,也不是代表不同阶段。四个要素有可能同时存在,或者只有其中两个要素最重要,或者在不同的层次中四个要素交替出现[6]。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应根据教学目标、教授学生的特点、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等因素,个性化、具体化地搭建这四个要素。
商务英语课程面向的是英语专业 (商务英语方向)大三上的学生。这个阶段的学生,经过两年的努力,不仅打下了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而且已经形成了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该课程教学重点是为学生打开一个全新的商务视角,在不同商务场景如:电话、会议、谈判、接待、产品推介中,帮助学生掌握和运用基础的商务知识和沟通技能。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最大挑战并不是如何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丰富学生的商务知识,而是如何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和提升商务场景的仿真度和立体感。
鉴于这一教学特点,教师首先要建构多模态商务英语课堂。语言学中,“模态”指的是“交流的渠道和媒介,包括语言、技术、图像、颜色、音乐等符号系统。”[8]多模态化“指在一个交流成品或交流活动中不同符号模态 (semiotic mode)的混合体,同时也可以表示不同的符号资源 (semiotic resource)被调动起来,在一个特定的文本中共同构建意义的各种方式[5]”。多模态商务英语课堂的构建不仅需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利用不同模态的配合和互补来建构意义,而且需要给学生以适当的空间和时间学会调动不同的符号资源以便能在一个特定的文本中建构意义。因此,以多种媒体技术和各种符号系统为支持的多模态商务英语课堂可以帮助学生转变识读方向,从过去的以语言为中心的传统识读发展为信息技术下对不同符号资源组合成的媒介转换多模态识读。
将多元识读教学法运用到多模态商务英语课堂教学中,不仅可以进一步解决商务英语课程的教学难点,而且还对培养学生的多元识读能力有着积极作用。具体可设计如下的教学模式:
明确指导:1.根据特定教学模块的要求,将学生引入一定的商务问题情境中。2.教师从教材、报刊、图书、网络、影像和语音材料中挑选合适案例搭脚手架,组织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主要从多元识读中的语言、视觉、听觉、手势和空间意义,分析案例中文字、图像、声音等符号系统所生成的意义。3.小组与小组之间,互相交换讨论的结果,补充或修改原有的见解。4.引导学生基于小组之间的讨论结果,自主地归纳出这一模块的商务技能。
以商务英语课程中的初次会面这一模块为例。教师可以搭建起这样一个教学支架:借助两部电影的片段,分别展示在正式和非正式商务场合下的会面,并要求学生小组讨论电影片段中会面双方的画面背景、声音、对话、表情、外表和身体语言。其中,对画面背景和声音的探讨与语境分析有关。对双方言语的解析涉及到商务用语的使用。对表情、外表和身体语言的观察则需要跨文化视角。
情景操练:1.教师不仅运用多种媒体技术,而且创造性地整合声音、表情、服装、道具和布景等符号系统,创设更为真实的商务环境。2.每个小组成员需结合自己所学的知识和经历,扮演不同的角色,与教师或同学进行商务技能情景演练。
如:教师通过表情和手势的转变、教具的运用和声音的控制模拟扮演某公司的客户,想要面见客服人员,表达自己对某种产品的看法。在这一项任务中,学生首先需要与小组成员配合,通过分析教师运用的各种符号资源,判断客户的身份和态度。其次,学生应根据自己所学的知识,扮演客服人员,完成这一场景的实地操练。
批判性构架:班级学生组合成不同的项目团队,完成课外实践项目。首先,在教师的帮助下,项目小组应批判性地思考这个项目的预期受众、会用到的语言特征和语篇形式。其次,指导学生运用网络收集与任务相关的商务信息并学会批判性地识读这些信息。第三,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利用课外不同的符号资源。
如:教师将全班同学分为五个项目小组 (五到七个同学为一组)要求他们分别根据多媒体课件展示下的五张场景图片 (高崎机场、我佳咖啡馆、某公司会议室、喜来登酒店、某公司办公室、可口可乐公司的年度酒会)模拟五个场景下的初次商务会面。时长五分钟。教师可以允许项目小组自由设定甲乙双方的身份 (姓名、年龄、职业等),但是会要求他们要充分地利用各种符合系统,尽量地营造出一个真实的商务场景。
为高质量地完成这个项目,项目小组会召开会议制定项目计划、确定项目流程、分配项目任务,会利用QQ群、手机、微博等媒介向教师报备项目的进展、咨询相关的问题,和小组成员随时保持联系和互动。为营造真实氛围,他们会运用网络查询所选场景特点,认真制作道具、细心搭配服装。
转变式操练:项目小组需以视频的方式展示成果。所有学生将从语言、视觉、听觉、姿态和空间意义上批判性地识读每一个视频,共同推举视频中值得借鉴之处,如:符号资源地有效利用,沟通技巧的合理把握等。对于视频中的不足之处应转换为多元识读教学法中可再学习、再利用、再设计的新资源。比如:有些视频在人物的语言节奏、声音控制和手势动作上还有待进一步加强。教师可运用这一新的再生资源,组织学生讨论如何改进这一情况,并提交电子反思日志。
在商务英语教学中,以多元识读教学法为理论依据搭建起的多元识读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商务学生的多元识读能力。首先,帮助学生意识到多媒介时代分析和认知多元符号系统的重要性。教师在教学中根据教学目标而运用的各种符号资源,如:以课文解说为主,辅以音乐和视频的补充;以网络自主学习为主,辅以图表和课件的补充,不仅能为学生营造一个更加真实化、立体化和多元化的商务环境,而且会让学生意识到:对多元符号系统的识读和解析将有助于更加系统、全面地完成商务任务。其次,提高了学生对多种符号资源和各种模式的分析能力。在多模态商务英语课堂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会了从语言、视觉、听觉、姿态等方面分析多种符号资源。实际上,这不仅是理解和识读各种符号的过程,也是自主地构建符号意义潜能的过程。第三,增强了学生创造性运用各种信息技术的能力。多媒体时代下各种符号资源都可以被学生用来构建意义或与他人合作。1.与他人互动。学生会充分利用网络,建立QQ群、微博和微信,实现与同学的在线同步合作,与教师的及时有效地联系和沟通。2.收集和编辑资料。学生会充分地运用互联网这一强大的信息资源库,采集所需的文字、音乐和视频。3.展示成果。学生会下载技术软件编辑音频、视频和特效,会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各种图片、文字和声音。
多元识读教学法也赋予了教师新的挑战和要求:1.多元交流的新趋势。全球信息化时代,教师要重视从多渠道、多媒介了解最新的信息资讯、思想观点和科学技术。通过与不同群体的交流合作,把新的经验、新的理念、新的策略运用到实际课堂教学中。2.教学观念转变的新要求。多元识读教学法的本质是为了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的构建和产出。教师应从以往的教学主导者转变为教学引导者,引导学生识读、解析并创造性地运用各种符号资源。3.各种信息技术的挑战。教师需要熟练地掌握常用的信息技术,做到在教学中充分运用多种符号资源并发挥它们的协同意义;并在学生创造性地运用各种信息技术时予以适当地指导和建议。
[1]葛俊丽,罗晓燕.新媒介时代外语教学新视角:多元识读教学法[J].外语界,2010(5):13-19.
[2]胡壮麟.社会符号学研究中的多模态化[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7(1):1-10.
[3]胡壮麟,董佳.意义的多模态构建——对一次PPT演示竞赛的语篇分析[J].外语电化教学,2006(6): 3-12.
[4]朱永生.多元读写能力研究及其对我国教学改革的启示[J].外语研究,2008(4):10-14.
[5]韦琴红.多模态化与大学生识读能力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09(3):28-32.
[6]New England Group.A Pedagogy of Multiliteracies:Designing Social Futures[J].Harvard Education Review,1996,66(1):60-92.
[7]韦琴红.超文本化与大学生多元识读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12):44-47.
[8]朱永生.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J].外语学刊,2007(5):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