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微分享技术在和合文化传播中的应用

2014-04-14 23:34陈婷
艺术科技 2014年2期
关键词:新媒体

陈婷

摘 要:基于寒山寺碑刻闻名于世,其中《枫桥夜泊》诗碑又被称为“中华第一诗碑”,针对目前文化古迹的时空限制、文物保护问题,提出在新媒体语境下,利用微传播盛行的态势,通过设计一款寒山寺碑刻文化微分享应用,更好地实现和合文化与诗碑文化的传播。本文着重叙述了3DsMAX和Unity3D软件在开发过程中的分工与协作,旨在阐明微分享技术的方法运用。从而实现以苏州寒山寺和合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广泛传承的美好设想。

关键词:微分享;新媒体;寒山寺诗碑

0 引言

自公元前一世纪末佛教由印度传入中国,佛寺便开始在这片黄土地上开启了它历时千年的文化传播旅程。从东汉年间的第一座洛阳白马寺至今,中国名寺不计其数,加上不知名的大小寺庙恐怕数以万计。而寒山寺(Hanshan Temple)故名“妙利普明塔院”,原为苏州城外一小寺,却能跻身中国十大佛教名寺,定有其独特的文化底蕴与魅力。新媒体时代风生水起,各种文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寒山寺享誉中外的诗碑与和合文化如何迎合当下的数字网络传播,屹立于历史的长河中盛而不衰,是亟待我们解决的。

寒山寺以寒山拾得“和合二圣”拥有“和合祖庭”的地位,因唐代诗人张继触景生情、融情于景喷薄而出的《枫桥夜泊》闻名。“和谐合好”的和合文化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寺中无处不散发着这一情怀。于是,不得不提及寒山寺的古碑长廊,碑刻于寒山寺素来闻名,其中《枫桥夜泊》最为有名,一诗七碑,堪称中国碑刻一绝。[1]寺中碑廊众多,贯穿于古寺内外,其中绕普明宝塔一周的寒山寺碑廊最为壮观,借由书法大家之手,以数十种字体诠释《枫桥夜泊》。无论是笔力遒劲、铁画银钩的楷隶书,还是气势磅礴、笔断意连的行草书,从每一碑中都可感受到创作者对此诗的不同体会。碑廊中还有栩栩如生的十八罗汉和禅意浓厚的佛文碑刻,可谓诗禅融合,韵味无穷。多少年来古碑长廊借由寒山诗词和其禅韵文化吸引着世界各国人的关注与向往,如图1所示。台湾词人庄奴早年倾倒于“夜半钟声到客船”这一千古绝唱,梦游寒山古寺与碑廊80载,于2010年圆梦。现任寒山寺文化研究院院长姚炎祥也曾说此诗妙在不说出,是寒山寺永恒的经典之谜。[2]《枫桥夜泊》诗与其终要传达的和谐主题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从未停止,在人们的脑中不断勾勒张继夜望寒山寺,耳听寺钟声的情境,吸引着人们走进这座神秘的寺院一探究竟。而时空的限制总是羁绊着学者求索的脚步,历史上古寺碑刻的数次损坏与碑廊的多次修缮也令人担忧这样的文化灾祸是否会再次出现。此时,新媒体与移动微分享时代的出现或许是一个契机。

1 新媒体环境下微分享的现状

新媒体(New Media)一词自诞生以来,其概念的诠释一直处于混乱无定、众说纷纭的状态。当下对新媒体的最新界定为继报刊、户外、广播和电视四大传统媒体之后的第五媒体,是依托于新数字网络技术而出现的媒体形态,表现形式主要为数字报刊杂志、数字广播电视、触摸媒体、手机平板等。[3]而对于新媒体时代的理解,我认为“数字化”和“互动性”是其最立根固本的存在,“微分享”和“微传播”则是其最淋漓尽致的展现。如今的新媒体时代致力于打破单一功能的传统媒体,以人性化为出发点,进行移情设计,消除人机鸿沟,以追求“自然”回归,逐渐走向多种媒体融合的综合功能集合体。于是,以手机为代表的各类移动智能终端打败和吸收了数字报刊、杂志、电视等由四大传统媒介变形而来的所谓新媒体,成为了举世瞩目的研究焦点,带给了移动终端用户前所未有的体验。哈罗德·A·英尼斯曾说:“一种新媒介的长处,将导致一种新文明的产生。”于是,“微文化”千呼万唤始出来。它必须依赖于“宏文化”的前提存在而无法独树一帜,始终持有自身的辅助特性,却能不时地以多方并非浅薄而是深厚的“微”力展现出它的主导性。继微信之后,腾讯于2013年9月推出了专为手机移动平台打造的8秒短视频分享社区——微视。“微视,沟通视界8秒无限”。这句宣传语正是当下微社交与微传播的一个美丽阐释。此外,新浪的“秒拍”,短兵相接。4G时代的来临,相比于文字、图片和语音,宣告着微视频将成为杀手级应用。乘着这股“微风”,寒山寺和合这一大文化也必定能扬帆起航,开辟一片新的传播图景。我设想打造一款基于手机移动平台的寒山寺碑刻文化微分享应用,充分利用新媒体的数字化与互动性优势,进行微传播。这将是传统文化在微时代下的全新尝试,也是新媒体环境下数字化互动与微传播结合的完美实践。

2 苏州寒山寺碑刻的微分享设计

在手机等移动平台上对寒山寺碑刻进行微分享设计,其重中之重如下三个方面:第一,建立数字寒山寺碑廊,实现场景的真实还原。第二,在视、听、触上提供高质量、近自然的漫游体验。第三,个性化的和合文化解读与微分享。主要设计流程构思如下:首先,运用AutoCAD精确规划寒山寺碑刻建筑的场景平面图,进行施工方案的草图绘制。其次,结合前一步的制图用3DsMAX软件进行场景建模、材质贴图和渲染还原,主要包括寺院、楼塔、钟楼和碑廊,将完成的所有模型场景保存为Unity3D可识别的文件格式。然后,将场景导入到Unity3D引擎中重点实现虚拟沉浸漫游。最后,运用Unity3D自配的游戏开发功能和UniShare分享插件,实现微分享。

2.1 虚拟场景的设计

实地游览寒山古寺,可发现碑刻于寺随处可见,碑刻文化氛围浓郁,寒山寺堪称一座碑刻博物馆。这些碑刻遍及塔院,与寺中的普明宝塔、和合祖庭、弘法堂等建筑群交相呼應,与钟声塔影相得益彰,甚至在堂院内庭两侧都能看到碑刻,大多以佛教经文为主,使得整个庙宇呈现出和谐的局面,和合之气呼之欲出,不愧为成寺一宝。因此,我认为在虚拟场景的设计上不能仅仅将焦点集中于某一古碑长廊的数字还原,这将会影响寒山寺整体“和合”思想的表达。应全景呈现寒山寺建筑群,交代碑刻与寺院的联系,重点表达华夏诗碑、石碑和古碑长廊。对于寒山寺内殿堂、楼塔、钟房等主要建筑的建模,主要是其外观形态的雕刻,做到数字化真实还原古寺风貌。而其重点在于表现其浓郁的地域宗教特征的同时,展现江南水乡中蕴含的活泼俏皮的建筑风格。例如,苏州当地独有的,房体仅由两根主柱承重,楼梯仅靠一根圆柱支撑而盘旋而上的花篮楼。对于诗碑而言,其实际的空间尺寸、玉石纹路、碑刻印迹是建模型与赋材质的重点。以追求准确地表达寒山古寺的诗歌之谜,细腻地展现玉石碑刻的文化韵味。3D Studio Max最初于1996年推出1.0版本至今,已逐步发展成为一款功能完善的三维动画渲染和制作软件,广泛应用于三维动画、建筑工业设计等领域。鉴于软件本身强大的功能性、易操作性与经济性,3DsMAX成为设计者进行三维虚拟场景搭建的优中之选。

(1)整体格局的布置。通过与寒山寺有关部门的交流可得到寺庙的平面规划图,或进行实地考察测量通过AutoCAD完善和制作信息量完整的施工平面图。在3DsMAX中建立与平面图尺寸相当的平面,坐标位置设为(0,0,0),然后将图纸导入其中并准确贴图,以此为基准进行三维模型的构建。

(2)主要建筑、碑刻模型的建立。首先在对应坐标点创建简单的box来构建出寒山古寺全局,之后依据主次性,对寒山寺中的殿堂、塔楼、钟楼及庭院的碑廊,进行细化建模。设计者在3DsMAX中建模,针对〖HJ0.45mm〗某一模型,可将分段面适中的box转化为可编辑多边形,移至坐标平面上中心位置,然后以Y轴为对称轴,删除一半的点,专注于另一半的建模,当模型完成后,利用对称(symmetry)修改器翻转得到完整的模型。刻有“枫桥夜泊”诗碑的特点是整体形态简单,但花纹精细。故其表达主要借助材质贴图,建模的重点在于碑的棱角等外形的还原。此处可主要借助FDD修改器来完成,如FDD 4×4×4等。在物体级别加一个FDD,即可根据需要随意控制点的变化进行局部调整。贴图方面,采用专业相机进行实地拍摄素材的方式,用Photoshop修改其大小尺寸、调整亮度,存成dds格式(以便于Unity3D对贴图的识别与支持),再利用3DsMAX中的UVW贴图修改器进行精确材质贴图。

(3)其他模型的创建。寒山寺中除去上述的主要建筑物外,草地、林木、石板路等占据了大部分。因为重点不在于表达寺内的绿色景观,所以树木可用3DsMAX中自带一些树木的模型,通过二次调整得到需要的效果。草地可用贴图实现。石板路则可利用创建平面,依据图纸按住shift键,并点击拖动鼠标实现对边的复制和位置调整来建立。在进行场景建模中需要注意的一点是控制面数。因为场景可能比较大,若面数过多就会导致渲染时间长,甚至影响之后的漫游制作。所以尽可能在保证模型质量的前提下控制面数。在3DsMAX中选中模型,按快捷键7,则可在建模过程中实时看到整个模型的面数变化。有利于对模型的面数和场景文件大小的控制。

2.2 漫游的设计

鉴于设计核心落在寒山寺诗碑的微分享,故如何提供给用户个性化解读与分享的空间是重点需要考究的,此处的漫游设计也成了重中之重。苏州寒山寺作为中国传统和合文化继承和发扬的平台,《枫桥夜泊》诗作为诗歌史上的经典之谜,其本身的文化美已充满深厚的韵味与魅力。真实立体地还原寺内游览情境和诗碑风貌,并恰如其分地添加一些如乐曲音效之类的氛围渲染是当下要务。目前,三维虚拟漫游技术已十分成熟与广泛,可借助虚拟城市景观、数字博物馆和画廊等已有的经验与灵感,设计出构想性更大胆、交互性更方便、沉浸感更强烈的漫游。当下较普遍的是PC端在线结合键盘与鼠标的漫游,而这种在移动平台上全新形式的微漫游与微分享预计在新媒体时代下的前景将一片大好。在开发平台上选择Unity3D,主要考虑到它的综合编辑性能高,高度优化的图形、光影渲染系统,开发环境友好。其次是它的跨平台性强,包涵JavaScript、C#和Python等脚本语言,重点支持Android和IOS等移动端开发;对硬件配置要求门槛低,较UDK等虚拟交互引擎性价比高。通过3D建模工具创建模型后,导入到Unity3D中,添加相应脚本控制实现交互功能,并发布在移动平台上,系统流程如图2所示。

涉及的关键技术包括三个方面:

(1)场景建模技术。这部分在2.1节中已经主要进行了介绍,即利用专业的3DMax软件制作场景模型,并将max模型文件导入到Unity3D项目文件中,被导入的信息包括物体的空间坐标、名称材质、动画等。

(2)交互技术。这部分是实现漫游系统的关键技术,比较简单的交互我们可以利用Unity3D支持的JavaScript实现,如任何一个漫游系统中都不可获取的行走功能,与以往的PC端不同,在手机上,我们不可能采用鼠标按键或是键盘的WSAD来控制人物,需要考虑适合移动平台的交互方式,Unity3D在这方面做得很完善,针对移动平台提供了触摸屏幕的操作,我们可以通过在屏幕中添加一个虚拟的遥感来进行位置和角度的控制。并且鉴于手机的屏幕尺寸較小,我们还要考虑添加放大缩小、旋转等操作,放大缩小利用手势控制,旋转可以借助手机的陀螺仪传感器。除了这些传统的交互方式外,在手机上我们可以实现更自然、更多样的漫游形式,如抬头、低头、转头等。随着Unity3D的强大,我们可以借助手机的前置摄像头对用户的视线方向进行捕捉来实现上述功能。

(3)碰撞检测。为了实现漫游的真实感,就要让场景符合物理规律,这就要求必须模拟现实环境中的物体在遇到障碍物时发生的物理反应,如碰到墙壁时,不能继续前行,碰到障碍物,需要绕过或跳跃,即碰撞检测的实现。好的碰撞检测是一个漫游系统最基本的条件,在Unity3D中可以通过可视化的方式为物体添加边界属性或利用脚本来实现并合理的处理碰撞。

2.3 微分享的设计

新媒体的问世对大众传播的影响远远超过了人们的预想,除去传播媒介的转变,传播模式的革新更是前所未有的。由“垂直型单方向结构”转向“多渠道型双方向结构”,媒介界限模糊化,微分享成了标志。[4]于寒山寺“和合”此类传统文化而言,它的最大好处是打破了信源到信宿的单向传播局限,去掉了专业化的包装发布,受众定位更明确与集中。

在微分享的设计中,采用热门的社交平台模式,用户需先登录注册,然后就可自主漫游制作一段8秒漫游视频,或录制一段时长不超过60秒的音频,并允许用户自主添加文字说明发布在APP平台上。后台实现方法主要是基于当下最流行的IOS平台进行程序开发,通过编写屏幕录制软件,在手机上的Unity3D的漫游系统中添加屏幕录像和录音功能。最终,用户间就可以通过相互关注看到实时的分享,并可赞、评论分享。此外,实现分享链接,跨平台微分享到微博、微信、人人等社交平台上,支持微分享的所有功能。现在微信和新浪微博的开放平台都有提供接口供用户调用,我们在漫游系统中添加分享按钮,当用户点击按钮时,可以调用相关API,将用户的场景漫游以视频的形式发布在微博或朋友圈中,实现一键分享的功能。用户的好友看到实时的分享,可以对其进行评论和进一步的转发,这种多源式的传播可以为寒山寺和合文化、碑刻文化、诗歌文化的微传播最大限度地创造条件,并提高受众范围。

从传播学角度看其微传播特点。首先,是個人的“使用”与满足。历来传统文化都被长期列入继承与弘扬的议程中,更多的时候大众传播采用受众“被熏陶”的手段,而忽略了充满热情的学者的主动性,且当下社会的焦虑个体更需要的是参与“使用”来满足自我。因此,此处的设计应聚焦于发挥自主性、强化解放感。其次,是淡化“沉默的螺旋”。在主流的大众传播下,权威的“优势意见”总是主宰着传统文化的走向,但并非人人都是大家,或者说根本不存在绝对的大家来判定对与错。再提《枫桥夜泊》,这一经典的解读众说纷纭,而于新媒体传播时代,草根自我存在感膨胀,相比于沉默越来越多的人更乐于表达来挑战权威。本次设计中通过自主的交互漫游、微视频的制作、平台的微分享,其过程体现了个体的自我发现与自我证实,具有独特的草根真实性和影响力,于是螺旋不再趋向沉默。再次,是挑战“传统把关人”。报刊杂志、电视、广播,甚至是官方网站一直扮演的是传统把关人的角色,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预测信息的影响力,决定信息的发布。于新媒体,更贴切的描述可能为“自媒体”,因为在对微分享的机制分析中发现每一个个体成了把关人,对个人发布的新鲜事把关。再推及传统和合文化的微传播自然也需要“把关人”,后台管理员负责传统把关人的事宜,微分享个体则不自觉担任起个人把关的过滤与净化职责。把关内容轻如寒山寺历史的误读,重如儒佛道文化的曲解。

3 结语

在新媒体盛行的崭新时代背景下,利用微分享技术实现寒山寺和合文化、碑刻文化、诗歌文化的微传播具有启发性的意义。在“移动为王”的潮流中,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数字网络技术、社交互动模式有了巧妙的结合,不仅给寒山寺学者、诗词研究者提供了一个分享与交流的平台,也促进了文化的传承,保持了国人的热情。同时颠覆了人们普遍认为传统文化止于大众传播的陈旧观念。时代在召唤,相信这也将是传统文化传播的新前景。

参考文献:

[1] 佚名.寒山寺与《枫桥夜泊》诗碑[J].中国地名,2009(06):4253.

[2] 妙雅.苏州寒山寺文化研究《枫桥夜泊》是经典之谜.菩萨在线[DB/OL].http:∥www.pusa123.com/pusa/news/dujia/201357312.html.2013.

[3] 百度百科.“新媒体”词条[DB/OL].http:∥baike.baidu.com/link?url=ouBYhXFQYDOTm8i0FePBI6atq09cfLPEXWsQi5sEBcVjOfQ9WPNROTNdk01V64pNv2stwdDGR_aI3PGeln 5DqoeBpx62sYoqyeavbRA0G0HVJKa18Jozsb1Gs1c95.2013.

[4] 董璐.传播学核心理论与概念[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14115.

[5] 秋爽,姚炎祥.第四届寒山寺文化论坛国际和合文化大会论文集[C].上海三联书店,2010:4052.

[6] 田中阳,肖睿.对微视频个体表达的传播学解读[J].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1(02):129134.

猜你喜欢
新媒体
融媒体时代提升电视新闻传播的舆论影响力
新形势下精品图书的内容策划与艺术设计创新
报纸副刊的传播意义与运营策略研究
真我与偶像:新媒体语境下的明星与粉丝
新媒体语境下新华网国际传播问题与对策分析
政府危机公关中的新媒体传播机制透析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全媒体时代地市党报媒体融合的四个着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