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

2014-04-14 19:07王宇亮张井文刘子奋
关键词:政治同学思想

王宇亮,张井文,刘子奋

(集美大学轮机工程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类社会进入了网络信息时代,计算机和网络正日益渗透到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深刻影响着社会经济、文化和教育等方面。大学生作为社会中思想最为活跃的群体,接受新事物也最快,是与网络接触最多、使用最多的人群之一。网络文化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既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也带来了一些隐患,它的“双刃剑”效应正强烈地冲击着大学校园,对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有着越来越深刻的直接影响。[1]

一 网络文化的概念、形态和功能

所谓网络文化,就是指建立在网络信息技术的基础上,进行的各种精神创造活动及其成果。它是人们在互联网进行学习、工作、交往、娱乐等各种行为所产生价值的总称,包含人的道德修养、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行为方式等多方面。从这角度讲,只要涉及网络的思想行为都属网络文化范畴。[2]

相比传统文化,网络文化的形态和功能更加优越。首先,它能迅速传播知识和信息。人们可以通过网络传播在生活中所需的各种知识和信息,并且借助各种网络工具或者软件,可以打破时空的限制,具有迅速、交互和图文并茂的特点。其次,它具有娱乐服务功能。网络文化大大丰富了人们的文化娱乐生活,人们可以通过文字、图片、声音、影像等媒介接受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化信息和娱乐节目。可以说,互联网为人类创造力的发挥提供了一个巨大的文化空间。当代的大学生同互联网一起成长。互联网对他们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文化情趣以及综合素养的影响越来越大。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专门提出:“要全面加强校园网的建设,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在当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网络已经成为一个重要工具,开辟了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平台。我们要重视网络文化给高校大学生带来的影响,高度重视校园网的建设,充分发挥校园网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积极探索如何抢占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化新阵地,更好地利用校园网,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办法。

为了了解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成长的影响,笔者对福建某高校的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发放院系涵盖了学校轮机、水产、财经、教师、工商、信息、计算机、外国语、政法、文学院等10个院(系),调查对象为大一到大四的在校本科大学生,共发出问卷1000份,收回有效问卷942份。其中男生478份,女生464份。调查的结果基本反映了高校大学生对网络文化的一些真实想法。统计数据表明,53.8%的同学,每周平均的上网时间超过14个小时,68.9%的同学认为网络的发展对他们的生活影响很大,46.1%的同学认为从网络获取的信息超过自身所拥有信息的四成以上。因此,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教育,通过正面引导和反面案例,教育大学生正确认识和使用网络,对于他们更好地健康成长意义重大。

二 网络文化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机遇

(一)网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开辟了新的领域,创建了新的平台

互联网已经成为正面宣传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渠道之一。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广州亚运会以及抗洪抢险、抗震救灾等各种突发事件的主题报道中弘扬主旋律,在第一时间、第一现场发布官方的权威声音,在正面宣传、引导舆论和服务大局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3]

(二)网络能更好的支持大学生的个性发展

相对宽松的网络环境需求、五花八门的网络形式和日益更新的网络内容以及各种网络新功能的开发和利用,使大学生能更好的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结合自己本身的优势,在更广阔的空间中进行自由的创造,能更好地扩展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网络能拉近大学生群体之间的距离,促进他们的交流

通过网络,各种正能量能快速在大学生群体中传播,大大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随着科技的日益更新,越来越多的新媒体诞生,能接触互联网的工具也从最早的台式机、笔记本电脑发展到更容易携带的手机、平板电脑等,上网的途径也从有线的电话拨号、宽带光钎发展到无线wifi,手机的3G、4G网络,网络服务的范围得到很大扩充;与此同时,微信、微博等互联网工具的迅速盛行,也展现了互联网对人们生活的巨大影响。网络服务的内容得到了新的扩展,用户对互联网的依赖度大大提高。互联网数据监测及研究机构DCCI数据显示,在19岁及以上的国内网民中,微博用户占其中的88.81%。而在高频率访问微博的用户中,大学生群体则占据了很大的比例。根据我们问卷调查的数据显示,75.4%的同学认为自己对网络有很强的依赖性,有77.7%的同学有使用微博的习惯,71.5%的同学在日常生活中情绪低落或者遇到烦恼时,会选择向网络倾诉。

三 网络文化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挑战

(一)网络上存在大量有害信息

由于在技术层面和管理层面等多方面的因素,导致网络上的各种信息并不能做到完全可控。网上的反动、色情、暴力、诈骗等信息屡禁不止,严重影响高校大学生的身心健康。[4]根据我们的问卷调查结果,仅60.8%的同学对于网络上的公共信息是持不完全相信的理智态度。对于网络上的反动信息,20.8%的同学会产生好奇,21.3%的同学选择奇文共赏,并主动到相关网站了解信息,28.7%的同学会置之不理,仅仅29.2%的同学会仔细阅读,做出自己的判断并提醒相关部门注意。

(二)部分大学生沉迷网络,不可自拔

一部分大学生自制能力比较差,脱离了父母严格管控的他们很容易陷入网络的迷沼。他们迷恋网络游戏,或者网上聊天交友,甚至是“网恋”,往往是“乐不思蜀”,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倾注于网吧,长期逃学逃课,致使学业荒废。问卷调查结果显示,13.1%的同学认为网络游戏刺激过瘾,23.1%的同学认为网络游戏可以展示自己的才能,满足成就感。15.4%的同学赞成网恋,37.5%的同学对网恋持无所谓的态度。

(三)网络使部分大学生性格缺失

部分大学生过度迷恋网络,脱离现实,远离家人、朋友、同学,造成在现实生活中出现人际关系障碍,严重的甚至在现实人际交往过程中,产生恐惧心理,采取逃避态度,致使他们严重缺乏自信,沟通能力下降,从而诱发“网络孤独症”。在问卷调查的过程中,有11.1%的同学认为网络中的朋友比现实中的朋友更真诚。

(四)网络造成部分大学生道德丧失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对于语音聊天室、论坛、贴吧存在的骂人现象,25.9%的同学认为没什么,很好玩,19.7%的同学会跟风,别人骂自己也骂,20.5%的同学认为无所谓;对于不文明的语言和符号缩写,50.5%的同学在网络上偶尔使用,20.8%的同学经常使用。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和网络习惯,会对大学生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于网络上的不文明言行,一些大学生可能一开始会反感或者抵制,但“一回生二回熟”,当这些不文明言行一而再、再而三在他们眼前出现的时候,他们会慢慢习惯并接受这些不文明的言行,甚至自己也会使用这些不文明的言行。可见,网络会导致部分大学生道德认识出现模糊,道德意志发生薄弱,道德情感产生淡漠,从而使得大学生的心理和品德在虚拟的网络社会里发生一定的畸形发展或扭曲。

四 应对网络文化挑战的对策和思考

(一)加强阵地建设,抢占网上思想政治教育的制高点

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建设集思想性、教育性、指导性、服务性于一体的多样性思想政治网络,使之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渠道。[5]要增强网络的服务功能,把学生的工作、生活等信息及时上网,并通过在线交流、答疑解惑、心理咨询等方式,随时和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与沟通,及时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帮助他们解决有关学习、生活、就业等方面的困难,将教育与服务有机结合,努力提高大学生网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政治素养,增强大学生网民对网络信息的解读能力、对网络文化的辨别能力和对不良信息的抵制能力,促使他们健康上网。

(二)加强队伍建设,构建良好的校园网络人文环境

要建立一支思想水平层次高、网络业务能力强、既熟悉学生思想状况又能保证有一定上网时间的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队伍。这支队伍要相对稳定,既要有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也要有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大学生。这支队伍应该以正面教育为主,教育的方式要丰富多彩、形式多样,这样才能吸引学生主动接受教育。同时,要利用这支队伍建立功能全面、多级防范的网络管理体系,减少或消除网络中的色情和暴力信息对大学生的毒害,从而确保网络安全,净化网络环境,营造健康、绿色的校园网络氛围。[6]

(三)加强制度建设,遏制网络道德失范和网络犯罪现象

对于网络上蔓延的各种不文明的言行,要加强监控和过滤。可以采用关键字扫描和屏蔽等技术手段,让不文明的言辞自动屏蔽,从而达到绿化网络环境的效果。当前,一些不法分子利用网络进行诈骗、传播色情、发布虚假消息或病毒,网络犯罪层出不穷,网络建设当前面临严峻的形势。虽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种网络相关的法律法规相继出台,对维护健康、绿色的网络环境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随着网络科技的不断发展,不法分子利用各种新型的技术手段,想方设法钻法律的空子或者打擦边球。对于新型的网络犯罪,有时还没有相关的法律条款进行约束或惩戒。因此,必须不断建立健全和完善各种网络相关的法律法规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同时,对各种网络犯罪,还需要加大打击和惩治力度。

(四)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网上行为习惯

通过班级主题团日活动、专题讲座、专题辩论等方式,积极倡导大学生文明上网,加强对大学生的正面引导,教育大学生洁身自律,自觉抵制有害信息的侵蚀,从自己做起,不主动搜索有害信息,不浏览、不复制、不传播有害信息。[7]要教育大学生遵守网络管理的有关规定,对自己的网上言行负责,做到不恶意发布或传播谣言,不盗用他人帐号,不偷看他人邮箱等,指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塑造良好的网络道德人格,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自律意识和自控能力,使他们在面对各种与网络道德准则发生冲突的问题时,能够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判断,从而自发、自觉地维护网络文化秩序。

[1]孙卓延.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与对策 [J].教书育人,2003(7):44-45.

[2]麻雪莲,蔡奇.网络文化对官场文风转变功不可没[EB/OL].(2011-11-07)[2013-11-14].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1-11/07/c_122244725.htm.

[3]新华网.党的十七大以来中国网络文化建设综述[EB/OL].(2011-10-13)[2013-11-14].http://www.chinanews.com/gn/2011/10-13/3387513.shtml.

[4]韩雪.网络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访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副主任蔡名照[EB/OL].(2007-07-11)[2013-11-14].http://www.ts.cn/news/content/2007-07/11/content_2058321.htm.

[5]曾云燕.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J].辽宁警专学报,2008(5):109-111.

[6]耿风.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研究 [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82-85.

[7]刘艳新.网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分析 [J].中国科技信息,2009(24):265-266.

猜你喜欢
政治同学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应接不暇 骑虎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