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广州西关女子教育的研究

2014-04-14 19:07:17
关键词:女学女校西关

张 萍

(广州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广东 广州 510405)

一 引言

在我国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女性必须遵守以男性为权利中心的礼教成规。当时的社会普遍认同“男尊女卑”、“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传统封建陋见。千百年来,女子更是被学校拒之门外。女子被关在家,学习如何做个贤妻良母,如何遵从三从四德。女子教育,尤其是正规的学校制的女子教育,在中国悠久的教育历史上严重受到忽略。有女学而无女校这种状况,更是让家庭式的女子教育存在非常多的不合理性。

到了近代,有许多教育家对女子教育有过相关阐述。蔡元培先生就曾提出女子教育的重要性。“女子不学,则无以自立,而一切倚男子以生存,至乃不惜矫揉涂泽,以求容于男子。”陶行知反对女子受三从四德的束缚,认为“一个国家文明之高下,可以拿女子教育来决定。”梁启超先生先后撰文《变法通议·论女学》、《倡设女学堂启》、《上海新设中国女学堂章程》,比较系统地阐明了他关于女子教育的主张,从女子自养自立、成才成德、教育子女、实施胎教等方面揭示女子教育的必要性。他认为,中国女子教育落后、女子无才是导致中国积贫积弱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国欲救亡图强,由弱转强,就必须大力发展女子教育。20世纪70年代以后,国内关于女子教育的研究更是如同雨后春笋般出现,成为各个大学或是高等院校的研究对象。

在漫长的封建历史中,教育主要指向的是男性,因而在很长时期内,只有男性才享有受教育的权利。本文以“女子教育”来特指教育对象性别不同的教育。本文中所讨论的女子教育,主要是指作为享受教育权利的女性,而不是在教育中的所有女性。所以,本文主要研究对象是女学生,不是女教师或女性教育行政管理人员。

二 广州西关地区女子教育发展的条件

广州是我国海上“丝绸之路”最早的起点,是整个南中国历史上长盛不衰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中外文化集聚、交汇、融合点。依傍珠江的西关地区,明清时期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使其成为广州当时的经济特区。[1]由于经济、交通、商贸的架构,使西关文化形成了富于开拓创新的精神,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对外来文化具有强劲的同化、吸纳、模仿、学习的能力。而这种创新精神酝酿成了思路敏捷、视野开阔、勤于探索、敢于冒险、勇于革新的气质,以致近现代时期在西关这片土壤上,涌现了一批批杰出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人才。而作为新式教育的女子教育,又是怎样在这片创新的土壤上生根发芽的?下面是对西关教育萌芽的几个有利因素的探索。

(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

西关是现在荔湾区的旧称,是广州市最为古老的文明古城区和商贸古城区。由于西关位处广州市西部城门之外的地区,不像北城外北关地区是山丘地形,外南关受限于珠江缺少平原,东关之外也是山丘台地,西关拥有大片平原,利于农业发展。自清代以来就有“东贫西富”之谚,即西关是广州城外最好的一块。西关一带所拥有的地理背景优势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平原辽阔,为当时广州大面积的纺织厂和住宅建设提供了理想用地。大面积的可利用土地,不仅仅带来农业上的发展优势,也带来了巨大的经济优势。而作为经济的上层建筑——文化的发展也会有一定的优势。二是水陆交通便捷。西关地区实为广州水道中心地区,西关涌为明代适应西关商业发展而开河的,后来开掘新河,成为西关商业区十八甫的船运的主要航道,便于运输货物,有利于商贸活动。明清奉行的“闭关锁国”政策,不准洋人入城,一切外贸只能在城外进行,更使得西关成为接通中西经济和文化的“窗口”,对西关文化发展影响重大。

(二)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

西关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它成为明清时期广州经济发展的重点区域。“明成祖永乐三年在十八甫路一带设立怀远驿,供外商在广州贸易和住宿。清代康熙二十四年在广州建立粤海关和在十三行建立起洋行制度。乾隆年间开始,准许外国商人在今十三行一带开设夷馆,方便其经商及生活居住。”[2]这段资料表明,明至清期间,西关的对外贸易是不断加强的,经济快速发展。而到了乾隆二十二年,奉行“封关锁国”的政策,使得十三行更成为了对外贸易的垄断场所。“一口通商”不仅使西关对外贸易空前繁荣,推动了丝织业、玉雕工艺和玉器等贸易行业的发展兴旺,带动了西关及整个广州的经济发展。通过经济贸易的来往,西方近代的机械和先进技术首先在西关得到引进和运用。清末民初之际,由于广州近代工商业发展迅速,西关地区凭着土地资源的优势,较多的纺织工厂和缫丝厂在此经营。而纺织厂和缫丝厂都需要大量的女工,很多妇女开始走出家门,找到工作,在经济上可以独立。她们发现,除了可以在家庭中当一个毫无地位的家庭主妇,她们也可以在社会上创造经济价值。经济上的独立性,为她们摆脱父权的压迫提供了条件,但整个社会还处于封闭、保守的状态,社会舆论对妇女的抛头露面指责甚多。但妇女对自身的权利有了新的向往和追求个人自由权利的决心,这是当时社会舆论和封建习俗无法阻扰的。

(三)文教历史的深厚积淀

西关地区经历宋、元、明、清发展成为广州城的重点商贸区,文化事业也随之兴起,比之城内较为兴旺。清代有名的官办学校“广雅学院”就设于西关。广雅书院是1888年由张之洞任两广总督期间所创立的。张之洞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所以广雅书院的教学方法、内容及培养目标有了一些新的内容,与旧式书院相比有若干进步,培养了一批“博古通今,明习时务”之材,成为近代颇有影响的一项文化事业。[3]4791903年,广雅书院及湖北自强学堂、两湖书院、上海南洋公学并称为“全国四大学府”。除了官办“广雅”之外,清代西关已成为广州私塾集中开设的地点,包括私塾和二、三百人的“大馆”,还出现了女塾。这是较为难得的女子私塾。这些女塾包括宝华坊振群招瑞贞、龙津桥颜伟妍创办的。外国人创办学校亦有选在西关区的。这就是当时的教会学校。包括教士那夏礼女士1872年在沙基创办的真光书院。1879年其胞兄又办安和学堂于沙基,前为女校,后为男校。1888年美教会在沙基办格致书院即岭南大学前身。

中日甲午战争之后,洋务运动在国人心目中一落千丈,以康有为为首的忧国之士发起了维新运动。当时之维新人士大力提倡女子教育。1903年,广西省人士汪千仞偕夫人刘佩箴来粤,与杜清池女士创立了广东女学堂,校址在西关逢源西街尾。后遭遇种种困难,几乎难以为继时幸得时敏学堂创办人之一的黄绍平及其夫人马励云竭力挽救,改名为坤维女子学堂,马励云自任校长。民国元年,改为私立坤维女子师范学校。

(四)教育政策的改革创新

1898年“百日维新”中,光绪帝发布的兴学谕旨明确规定,将各个省、府、州、县现有之大小书院一律改为兼习中学西学之学堂。这个谕令因维新运动失败而未能在各地持续推广,但改革教育的维新思想已经传播开。1902年“壬寅学制”和1903年“癸卯学制”陆续颁布,掀起了全国性的学校体系改革热潮。广州的书院制度在这种形势下开始动摇,1898年广雅书院附设了西学堂。1907年,清学部颁布《女子师范学堂章程》和《女子小学章程》,把女子教育正式列入了学制,明确规定了女子教育的法律地位,开始了官办女子学校。

民国成立后,教育界认为,政治要进步,必须同受普通之教育,提高知识水平,然后民选政治,得以昌明。所以教育目的注重平等教育和教育的普及。民国初年,学制改革,制定了“壬子癸丑学制”,规定男女教育一视同仁,初等小学男女可同校。除大学不设女校之外,普通中学、师范学校、高等师范学校和实业学校都可以设立女校。当时广州的女学发展的很快,广东省教育司长钟荣光特别重视兴办女学,强调普及教育“尤应养成一般女子皆具普通知识”,严究封建士绅阻扰破坏女校的行径。[3]565在推广男女同校,开办女子高等小学、女子师范学校、女子夜校等方面,广州都走在全国前列。民国十八年 (1929年),全国教育会议决定,将师范学校并入中学作为高中分科之一。民国二十一年 (1932年),公布《师范学校法》和《师范学校规程》,规定师范学校以单独设置为原则。民国二十四年 (1935年),民国教育部明确规定私人或私法人不得设立师范学校,私立师范学校改为中学,私校高中部所设的师范班都停止招生。因而,西关地区当时大部分的私立高校或者女校都停止了招生和运行。只有协和女中获准续办幼稚师范班。虽然西关当时的女子学校因国民政府教育政策法规时设时停,但是当时的女子教育还是取得了很大的发展。

三 民国时期西关地区女子教育的发展

鸦片战争前,传教士为使基督教进入家庭而开办女子学堂,向中国女子传教。这是教会女校开办的缘由。1834年和1838年,英美传教士分别在澳门和香港建立女塾。1851年,北美长老会在澳门设立女塾。1872年,北美长老会的那夏礼女士将其迁到广州西关的沙基,创立了真光书院,即为真光女子学校前身。此为广东教会女校的鼻祖。由于教会女校对贫穷学生提供文具和衣服饮食,它所宣扬的男女平等、反对缠足、纳妾、溺女婴等内容得到女性的共鸣,因此来者渐众。

除了教会女校女学外,广州最早的女子学校是创立于1900年的私立路得女学。1901年张竹君创办了育贤女学。1903年刘佩箴、杜清池等在广东移风女学校的基础上,创办了广东女学堂。在此背景下,教会女校、官办女学、私立女学和传统女学并举,“粤风气渐开,民立女学不下十余所”。当时成立的各种教会女校、官办女学、私立女学对民国时期女子教育的发展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

民国元年 (1912年),民国教育部颁布普通教育暂行办法14条,规定将小学堂改为小学校,初等小学可以男女同校。广州奉行教育部门法令,开设小学。1912年9月28日教育部颁布的《小学校令》,规定初等小学的课程为修身、国文、算术、手工、图画、唱歌、体操,女生加缝纫;高等小学课程为修身、国文、算术、中国历史、地理、理科、手工、图画、唱歌、体操,男生加习农业或商业,女生加习缝纫或外语。从小学课程设置中可以看到,西关非常重视当时的女童所接受的课程内容。从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对女子在小学接受的教育课程都有详细的规定。但是,在女子的小学课程上增加家事和缝纫的课程,说明民国初年的女子教育仍没有能够完全摆脱传统和创新。家事被认为是女子必须要学的课程。这与当时非常盛行“贤妻良母”的女子教育目的有很大的关联。

广州最早开办的私立中学堂为时敏学堂,由梁敏、邓家仁等集资,于光绪二十四年 (1898年)三月设立,校址在西关多宝大街 (今时敏路),光绪三十一年 (1905年)改为时敏中学堂。西关陆续出现中学堂五所,有官办的南海中学堂,民办的公益、坤维女子学堂、述善中学堂以及教会办的中德学堂。当时中学学校的设置经常受到当时教育政策的改变而改变,尤其是在男女同校或同班的问题上。清末,女子接受教育受到限制。当时的中学学校接收女子入学的非常罕有。民国以后,风气渐开,直到广州解放,才取消了男女同校的限制,女子中学才逐渐减少。可见,当时民国政府颁发的相关法令,《壬子学制》和《中学校令》等等,还是受到当时社会风气和舆论的影响,“男女有别”、“男女不同席”等等的守旧思想还是深刻地影响着人们。

随着学堂的兴办,基于师资缺乏,师范教育由此兴起。“清末,西关一带中小学堂陆续开办,急需师资,所以当时的西关成立了不少师范学校。”[4]尤以女子师范学校为盛。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当时允许私人开设师范学堂。马励云女士创办私立坤维女子师范学堂。同年,督署在西关开办夜班师范讲习所,先后培养毕业生528人。宣统三年 (1911年),美国长老会传教士碧卢夫人在西关设办慈爱幼稚园的同时,开办过慈爱保姆所,初办时只有12个学生。此外,清末在西关还设有私立南强附属保姆传习所。

民国初年,师范学校分预科和本科。预科课程有修身、读经、国文、习字、外国语、数学、图画、手工、乐歌、体操等。本科另增设教育 (包括实习)、历史、地理、博物、物理、化学、法制、经济、商业 (或农业)。女师本科增设缝纫,以家事、园艺代替商业或农业,外语为随意科目。民国八年 (1919年),废止读经,修身改为公民。民国十一年 (1922年),“新学制”颁布。学制对有关师范教育的规定进行了改革,对整个师范教育体制的改革和其后师范教育的演变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新学制”及之后颁发的相关教育法令对师范教育的改革,是有其进步性的。它强调要充分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和选择,给地方更大的结合各地实际需要办理的中等师范教育的自由,调动地方办学的积极性,同时重点进行了中等师范教育课程的改革,在相当程度上促进了中等师范教育的进步。只是政策的频繁更改,令地方难以适应。将师范科并入了高中学校的做法,不仅使学校的教学目的混乱,而且对众多不设立师范科的普通高中来说,给学校的教育教学过程增加了难度。

四 西关女子教育的积极影响

民国时期女子教育的蓬勃发展,改变了中国女性的生活和生存方式,使女性拥有了新知识,开阔了女性的视野,拓宽了她们的活动领域,改造了她们的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启迪了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使她们从数千年来压制女性自由自主发展的枷锁下解放出来。女子在就业观和婚姻观上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受教育女子反对旧社会的包办婚姻,她们接受民国时期比较流行的自由恋爱、自由结婚。当时,广州西关女子身着西式白婚纱,举行西式婚礼的大有人在。而民国建立后,女子在参政方面已得到发展。受过教育的女性不再认同自己只能依附男性才能生存,不再将自己局限于家庭生活中,她们积极参与到社会的各行各业中,在其中实现自身价值,甚至成为佼佼者。她们有的在当时的教育领域中成为出色的教育家,利用自身的才能和实践,开办女校,如创办育贤女校的张竹君女士;或在医学界中成为旗帜人物,如有“女医神效”美誉的罗秀云女士。张竹君、罗秀云女士都是西关女子教育中的受益者和佼佼者。1927年,《生活》杂志在广州的调查中表明,女子从业范围非常广泛,如西式女医生三四百人、女产科医生数百人、女牙科医生数十人,女护士千余人,此外,还有女中医、女音乐师、女画师等等。

随着女子受教育后的思想观念的改变与经济地位的提高,女性逐渐冲破了传统婚姻观念的束缚,在家庭获得较为平等的地位。女子不再因为在经济基础上对丈夫的依附而唯唯诺诺。在家庭中也获得相当大程度的抉择权。杜威认为,作为受过良好教育的女性,将可以更优秀地对子女进行家庭教育。培养出来的孩子也更有开阔的眼界和爱国意识。家庭教育是在学校教育之前非常重要的一步,母亲在其中担任着非常重要和不可替补的角色。在对下一代的教育中,受过教育的母亲对孩子的管理和教育也会更科学。教育家蔡元培就说,“人之受教育,当自小儿时起,而小儿受母亲之教,比之受父亲之教为多。”“孩提时处处受母亲影响,此时染成恶习惯,他时改之最难。”[5]203在蔡元培看来,女子不受教育,粗俗而无礼,必将影响后代的身心健康成长。这些观点多少含有唯心的成分,但是能将家庭教育与民族接班人的强盛联系起来,是非常有意义的。民国期间,女子教育为社会输送了相当优秀的人才。女子教育的影响除了为社会输送人才,还改变了当时社会的风俗和观念。女子教育在社会上传播了进步的女子思想,包括有男女平等和男女教育平等的思想,女性自由和女性人格独立等思想。这些思想的传播改变了当时普通民众对女子及女子教育的看法。

女子接受教育,能够发挥占人口半数的女性对国家的贡献。蔡元培先生从“人类实为义务而生存”观念出发,强调通过教育使女子自立而参加国家建设的必要性。[5]204他认为,女性占国民的半数,同男子有同样的聪明才智和能力,同样担负着对社会应尽的责任。通过女子教育,就能使得她们成为增加社会生产、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女子教育促进了女子各方面的发展,同时,女子教育的发展也会促进国家的发展。民国时期的女子教育不仅是完善了当时的教育发展,在新中国成立后,很多民国时期所实行的女子教育的条例在新中国初期也沿用下来。可以说,没有民国时期对女子教育的支持和发展,中国教育发展将会有很大的缺失。

[1]陈华新.记西关文化在岭南文化中的地位 [M].广州:广东省地图出版社,2009:39.

[2]许永舜,周军.西关文化的形成、特点和影响[M]//广州文史编辑组.广州文史.广州:广东省地图出版社,2009:55.

[3]钟卓安,汪叔子.广州通史近代史 (下卷)[M].北京:中华书局,2010:479,565.

[4]广州市荔湾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广州市荔湾区志[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502.

[5]梁柱.蔡元培教育思想论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03,204.

猜你喜欢
女学女校西关
昨天和今天
陶陶居“寻味西关”AR包装设计
包装工程(2022年6期)2022-03-24 04:09:50
西关阔少与艇仔粥
金桥(2021年1期)2021-05-21 08:22:10
无声之声:明末清初政统与儒教中的女学
原道(2020年2期)2020-12-21 05:46:54
美育史料·民生女学艺术会
美育学刊(2019年4期)2019-07-24 01:49:00
素描西关
Coco薇(2017年1期)2017-02-15 18:54:31
勾搭留学君!
留学(2016年18期)2016-11-26 01:47:19
做“微整服务”,女学霸为颜值走向深渊
公民与法治(2016年1期)2016-05-17 04:07:53
淑女是如何炼成的
幸福·悦读(2014年6期)2014-09-24 03:33:03
英式淑女是如何炼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