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媛媛,郭文文,安晓静,张宇飞
(1.解放军第88医院 呼吸内科,山东 泰安271000;2.解放军第88医院 重症医学科)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呈进行性发展的肺部疾病,患病率和病死率均较高,是一个全球性的健康问题[1-3]。有文献[2]指出,全国每年因COPD死亡的人数达128万人,我国40岁以上人群中COPD患病率为8.2%,每年致残人数达500~1000万,致死人数达100万。呼吸道感染是COPD发病和加重的一个重要诱因[4],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cute exacerbation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AE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使用气道正压通气(bi-level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BiPAP)可减少气管插管,避免有创机械通气,从而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及病死率[5]。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解放军第88医院呼吸内科收治了90例AECOPD并发Ⅱ型呼吸衰竭患者,均采用BiPAP呼吸机治疗及护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解放军第88医院呼吸内科共收治了AECOPD并发Ⅱ型呼吸衰竭患者90例,其中男61例、女29例;年龄56~75岁,平均(65.9±8.5)岁。所有患者的血气分析指标均达到了AECOPD并发Ⅱ型呼吸衰竭诊断标准,即动脉血氧分压(PaO2)<60mmHg(1mmHg=0.133 kPa),二氧化碳分压(PaCO2)>50mmHg。
1.2 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均使用美国伟康公司生产的VisonBiPAP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同时给予抗感染、解痉、平喘、化痰、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补液等常规治疗。
1.3结果本组患者初次通气时间2~4h/次,2~4次/d,以后根据患者病情,逐渐减少通气时间,至患者生命征稳定,完全撤机。90例患者中,在治疗中因病情加重行气管插管有创通气5例、出现胃胀气4例、面部皮肤损伤1例。无一例患者病死。BiPAP呼吸机无创正压通气48h后,患者血气分析,其中pH值由7.30±0.05上升为7.40±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28,P<0.05);PaO2由(61.4±6.5)mmHg上升为(78.3±6.1)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68,P<0.05);PaCO2则由(78.2±6.7)mmHg下降为(57.4±4.5)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17,P<0.05);SaO2由(79.1±6.3)%上升为(94.0±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92,P<0.05)。
2.1 心理护理 为提高患者对呼吸机的认识,护士要向AECOPD并发Ⅱ型呼吸衰竭患者和家属耐心细致地介绍呼吸机的优越性、安全性、必要性,以及治疗后可能达到的临床效果。采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向患者介绍呼吸机的原理、通气方法及注意事项,说明无创呼吸机治疗无需建立人工气道,与有创机械通气相比,能保证患者正常的吞咽、进食、咳嗽、排痰及语言交流,以消除其对呼吸机的陌生感、恐惧心理,取得患者的信任和积极配合,以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和使用疗效。指导患者随呼吸机送气吸气,调节呼吸与机器同步,防止用口吸气带来人机不协调产生的不适感,指导患者应急时自行摘下面罩。
2.2 呼吸机的上机护理 辅助通气应用美国伟康Synehrony BiPAP呼吸机,通气模式为S/T。为提高患者舒适度、解决呼吸回路漏气等,患者一般应选择卧位或床头抬高30°~45°,头略后仰,以保持呼吸道通畅。根据患者面部的大小、呼吸的浅弱,选择合适的鼻/面罩,上呼吸机前清除患者鼻腔分泌物,以保证呼吸道通畅。协助患者排空大、小便,完成基础护理、生活护理,以减少患者取戴面罩的次数,保持通气的持续性。检查呼吸机管路是否消毒完毕、有无破损,管路和传感线是否连接正确,电源是否稳定,湿化器是否已加水,呼吸机供气是否完好。与有创呼吸机相比,无创呼吸机虽然具有高流量低压力,漏气补偿好的特点,但同时因气道密闭性差,容易漏气,对患者的耐受性影响很大[6]。
2.3 患者的生命体征监测 与有创呼吸机相比,无创呼吸机通气参数、检测设置和报警设置简单。但护士要严密监测患者心率、呼吸、血压变化,定时监测动脉血气分析,确定辅助通气是否有效,无创正压通气参数调节是否恰当。若发现患者意识不清、烦躁时,要及时通知医生;同时准备好急救用品,患者病情紧急加重时及时改为有创通气。
2.4 并发症的护理 因患者初次使用呼吸机时比较紧张,加之面罩内气体压力,使其不能正常呼吸,甚至张嘴呼吸,从而导致大量气体吸入胃内容易造成胃肠胀气。腹胀是使用无创呼吸机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7],同时腹胀也易造成误吸。因此,护士要指导患者闭嘴,用鼻呼吸,并减少吞咽动作。有文献[8]指出,面罩压迫性损伤发生率为7%~27%。因此,在患者面罩易摩擦部位应加垫纱布或棉球,以避免擦伤和压伤面部、鼻梁及鼻翼两侧皮肤,避免长时间受压而造成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皮肤红肿、疼痛,甚至破溃。如患者呼吸道分泌物增多,指导患者进行有效的咳嗽排痰,定时负压吸痰,以保持呼吸道通畅。与有创呼吸机相比,无创呼吸机气体加温加湿不充分,给予湿化器加水以保持呼吸道湿润,并给予口腔护理2~3次/d,以保持口腔清洁。
2.5 撤机后护理 撤机是指使用机械通气后,原发疾病得到控制,患者的通气与换气功能改善,要逐渐地撤除机械通气,使患者恢复完全自主呼吸的过程[9]。撤机后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鼓励患者增强信心,取得患者主动积极的配合,指导患者正确呼吸锻炼,做腹式呼吸或缩唇呼吸,鼓励患者主动咳嗽和排痰。
COPD是因呼吸单位解剖结构改变,气体弥散障碍,缺氧与CO2潴留使中枢反应低下,加之呼吸肌疲劳,所以正规药物治疗难以取得满意效果。BiPAP通气是经口鼻面罩或鼻面罩进行通气的一种无创通气技术,能有效改善通气和换气,避免了有创机械通气需要气管插管所产生的一系列并发症,如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有利于病情观察和呼吸道管理,改善了AECOPD患者感染不易控制的情况;患者痛苦小、易耐受,避免或减少了镇静剂的使用,还可缩短患者住院天数,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了住院费用及患者病死率。目前使用BiPAP呼吸机辅助治疗已经成为公认的有效方式,并在重症监护病房、普通病房及家庭中广泛使用。
使用BiPAP呼吸机无创通气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包括恐惧、腹胀、面部皮肤压迫性损伤、排痰障碍、吸入性肺炎、口腔溃疡等。所以,加强护理干预及采取措施,积极主动交流,以缓解患者的恐惧;加强呼吸道护理及吸入湿化氧气等,能增加通气量,有效纠正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避免了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等有创治疗,减少了并发症,降低了病死率。本研究90例AECOPD并发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给予BiPAP呼吸机无创正压通气48h治疗,观察比较患者治疗后动脉血气分析指标如pH、PaO2、SaO2,显著高于治疗前,PaCO2则显著低于治疗前,且无严重的并发症发生。综上所述,BiPAP呼吸机无创正压通气治疗的护理能保证AE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理,对保障无创通气疗效有着重要的作用。
[1]Decramer M,Janssens W,Miravitlles M.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J].Lancet,2012,379(9823):1341-1351.
[2]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62-68.
[3]Vestbo J,Hurd S S,AgustíA G,et al.Global strategy for the diagnosis,management,and prevention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GOLD executive summary[J].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2013,187(4):347-365.
[4]Zhong N,Wang C,Yao W,et al.Prevalence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in China:A large,population-based survey[J].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2007,176(8):753-760.
[5]Keenan S P,Sinuff T,Cook D J,et al.Which patients with acute exacerbation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benefit from noninvasivepositive-pressure ventilation?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Ann Intern Med,2003,138(11):861-870.
[6]Laizo A.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a review[J].Rev Port Pneumol,2009,15(6):1157-1166.
[7]郭巧铃,陈枫.BiPAP呼吸机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25-30.
[8]钮善福,朱蕾,蔡映云,等.通气技术对面罩机械通气治疗慢阻肺呼吸衰竭疗效的影响[J].上海医科大学学报,1998,25(2):127-130.
[9]Hess D R.The role of noninvasive ventilation in the ventilator discontinuation process[J].Respir Care,2012,57(10):1619-1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