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产学研结合可持续发展运行模式研究*

2014-04-14 04:48周亚峰王鸣晖
吉林建筑大学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产学研

周亚峰 王鸣晖

(1:吉林农业大学人文学院,长春 130118; 2:长春工业大学党委组织部,长春 130012)

产学研结合是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的基本形式,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要求.在应对高等教育如何适应信息化和新科技革命挑战中,高校必须秉承坚持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宗旨,走产学研结合可持续发展之路,不断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大力推动高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1 高校产学研结合内涵特质

1.1 高校产学研结合的概念

目前,对产学研结合概念的界定还没有获得一致认可的科学定义,其内涵不完全一致.产学研结合从要素上由产、学、研构成.产,就是指产业界,主要包括农业、工业、文教卫生业等相关行业所组成的业态中依托技术创新的各类企业;学,即学术界,按照学科和领域划分特指高等教育及其研究的群合体,是高等院校中具有独特造诣、高超水平,形成产业的知识、智力、技术、人才和成果;研,即科研界,主要指将基础研究转化为应用技术的科研院所、科技成果和科技人员;结合,即相互间发生密切联合、联系、协作和融合,换言之,就是企业要寻找更加符合自身发展的结合方式,高校要使自己的产品更加适应社会需要,科研机构更要借助企业和高校的良好平台及资源开展科学技术研究.首先,产学研结合是产业界、学术界、科研界为了实现共同的技术创新目标,以产业界为主体,以学术界、科研界的研究开发活动为依托,再经过产业界成功的市场实践,形成的一种深入合作交流活动,是学术性、科研性的产业活动,又是产业性的学术性科研性活动,从而在高新技术层次上实现的创新;其次,产学研结合是企业、高校、科研单位等组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共同整体利益引领,遵循市场经济机制,采取多种方式方法所进行的科研开发、生产营销、咨询服务等经济合作活动;第三,产学研结合是以创新为先导和合作基础,在技术创新及其科技成果转化的上游、中游、下游环节过程中的对接与融合,实现“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产品制造和市场营销”的四位一体,最大限度地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

高校产学研结合是与企业、科研院所等技术创新主体要素,按照“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广泛开展技术创新与合作,真正实现共同愿景、追求最佳利益和提高核心竞争力,结合彼此的优势资源而建立的合作关系,最终达到“科研——产品——市场——科研”的良性循环.

1.2 高校产学研结合的本质特征

(1) 学术性. 学术性是贯穿高校产学研结合始终,并决定和支配产学研活动进程的根本之所在,决定了产学研结合的发展方向,影响着其活动的存在和发展.高校的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所有活动都是围绕学术性而展开的,都是以学术性活动为基础,为学术活动提供条件和服务的.高校将学术性知识转化为产业性知识,贡献于社会的技术革新,推动经济增长,增加产学研结合的深度和广度,使高校的功能及对社会的示范导向作用得到应有的发挥.学术属性使高校的产学研活动与其他一般活动区分开来,赋予了高校产学研结合更高层次的内涵;

(2) 产业性. 产业性是高校产学研结合质量及成效的重要体现和保证.学校、企业、科研院所是产学研结合的主体,是一个生产、创新知识、研制开发、生产产品的完整产业体系.高校通过科学实验、社会实践,依靠知识、智力、科技、信息等资源优势和力量,与企业等生产单位、科研院所进行合作,实行教育、科研、社会服务相结合,把科研成果直接转化为社会现实生产力;

(3) 创新性. 创新性是高校产学研结合历久弥新、经久不衰的生命源泉.产学研结合过程中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生产试制、市场营销,以及政府政策的引导和中介机构的促进,对高校产学研结合将起到技术推动、市场拉动和政府与社会的支持作用,从而进一步引导创新、实现创新、促进创新.

高校产学研结合内容与形式虽多种多样,但相互补充、相互影响、相互统一,缺一不可,没有广泛深入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就无从谈起,没有产品规模化生产和市场营销科学化推广,科技创新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1.3 高校产学研结合的发展趋势

(1) 合作观念全局化. 已经由各高校分散性、各自为战的探求摸索上升到具有国家理性和全局的战略性高度.其中,政府职能部门积极制定了大量鼓励产学研结合的政策措施和管理办法,实施了大批技术创新和高科技产业化项目;广大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把产学研结合开展技术创新作为产品结构调整的重要依托和快速、持续发展的源动力;高校科学研究工作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把开展产学研合作作为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把面向社会发展多出成果、出生产力作为工作的落脚点,将科技人员从事科技工作情况及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作为评职晋级的重要条件,产学研结合的大局意识、服务意识进一步增强,主动性显著提高;

(2) 合作层次多元化. 高校产学研结合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进行技术转让、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同时以政府宏观指导为牵引,进行联合技术攻关、合作开发、委托开发、共建工程技术中心、共建高新技术园区企业、共建大学科技园,有重点地发展高新技术领域,建设技术经济一体化基地,实现产业化实体化发展;

(3) 合作规模扩大化. 从针对一个项目、面向一所高校,发展到面向不同行业、不同区域,从一校(所)一企的对应合作关系向集群式合作发展,由校际间合作向跨行业跨地区甚至跨国界的大范围合作转变,形成了高校产学研结合的大格局、大环境;

(4) 合作内容广泛化. 高校产学研结合的内容,除了项目培育、成果转让、技术服务、人才培养、教育培训、产品中试、技术研发、建立研发中心及示范基地等战术合作外,还包括校地校企共建、合作办学、合作协议等战略合作内容;

(5) 合作行为规范化. 高校产学研结合由随意性、短期性的合作,开始向遵循市场规律、依照法律法规、自愿互利、长期稳定的合作方式转变,合作的成效大大增强.

从总体上来说,高校产学研结合的发展趋势正在形成一个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切入点,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的新体系.

2 主要发达国家产学研结合模式的比较与借鉴

2.1 美国的“学工交替”模式

早期产学研结合的实践探索源于美国.1862年,通过《莫里尔增地法》,赋予了美国高校一项新的使命和职能——服务社会,其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功能向现实社会和资源开发的方向延伸.美国政府注重发挥高等教育优势,先后制定了“大学工业合作研究计划”、“工程研究中心计划”等产学研规划,使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紧密结合,缩短了新技术、新成果从实验室到市场应用的过渡时期,构建了以大学为中心的教学、科研、生产联合体.美国的产学研合作模式主要有三种:一是政府主导型,政府组织建立专门的科研中心,一些中心直接建在高校,如研制核武器和弹道导弹的麻省理工大学林肯实验室、哥伦比亚大学辐射实验室;二是高校主导型,主要形式是创建大学科技工业园,依托高校的雄厚科研力量和资源建立科技转让、交流平台,形成研发团队和项目群组,比较有影响的是斯坦福大学的硅谷科技园、北卡罗来纳金三角科技园;三是产学研联合型,实质是科研机构、高校、企业的科学工业联合体,著名的是波士顿—剑桥科学工业综合体、华盛顿—巴尔的摩科学工业综合体.

2.2 日本的“官产研”模式

日本把产学研结合作为基本国策,强调高校的教育、学术研究必须与产业界的生产密切结合[1].日本的产学研发展的主旨思路是增强国家整体创新实力,产学研结合侧重于企业主导型,政府起组织、引导、调控作用,制定详细可行的计划、加大投入和资助、创办中介机构、建立科学城等措施,推进产学研结合可持续发展.日本的产学研结合模式主要有四种:一是企业主导型,企业自身就是一个完整的科研、生产体系;二是政府主导型,政府主要承担、负责中长期和战略性项目;三是高校主导型,高校鼓励创造新的行业,允许教师到企业兼职,允许公司到校园内开办高新技术企业;四是三方联合型.

2.3 德国的“弗朗霍夫协会”模式

德国高校80%的科研任务是大型企业委托的,形成了世界闻名的“弗朗霍夫协会”模式.“弗朗霍夫协会”模式由政府资助,实行企业化运作,下设59个研究机构,研究人员近万人,主要分布在8个研究领域,通过合同式科研,承担技术改造项目和技术创新任务,旨在政府、大学和产业技术需求之间架起一座跨越创新鸿沟的桥梁.高校从事基础研究,教授一般都在协会担任领导角色,学生大多数都加盟协会开展工作研究,从事全职工作,学生到协会开展研究的平均时间为5年,在协会内除了要独立完成所有的学术研究工作外,还能攻读博士学位,在结束5年的研究工作后,学生不仅拥有了一张广泛的商业关系网,还成为一名“杰出的弗朗霍夫博士”.政府向协会提供基本投资,使合同研究的成本保持最低.“弗朗霍夫协会”模式,利用政府投资和高校资源进行公共和私人的合同研究,实现了非盈利性的社会效益最大化与管理运作效率最大化的最佳结合.

2.4 国外产学研结合模式的启示

(1) 坚持科技创新,是产学研结合的基本前提. 从产学研结合的形成过程看,高校和研究机构作为基本启动主体,政府出面积极进行组织协调,但归根结底都要落实到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中去,企业进一步助力推动,企业不断开发新理念、新产品、新工艺、新市场,开展一系列科技创新活动,变“知本”为“资本”,最终达到利益最大化.

(2) 坚持需求关切,是产学研结合的重要基础. 成功的产学研结合,离不开对市场、合作需求的深度关切,这也是开展产学研结合的基本动力机制.从动力机制的角度研究、考察产学研结合运行模式,可分为由内部利益驱动合作型、由外力推动计划合作型及自发与政府干预相结合合作型,三者相互促进、相互依存.

(3) 坚持最优管理,是产学研结合的根本保障. 从管理方式的角度分析,包括单一管理型和多元参与管理型两种模式,其中,多元参与管理型模式更为可取,能使产学研三方更协调、责权利更统一.

(4) 坚持科学模式,是产学研结合的成功选择.选择符合自身发展实际的科学的、最佳的模式是产学研三方的最高追求目标,从优势条件的角度划分产学研结合模式,可分为优势依托合作型和优势互补合作型两种.产学研三方通过认真选择和研判合作。

3 高校产学研结合可持续发展运行模式的实践效果

3.1 高校产学研结合激发了教育教学改革活力

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充满创新精神和创新动力,产学研结合是高校主动适应市场经济的桥梁和纽带.高校通过产学研结合,听取合作方对学校专业设置的意见建议和市场对专业人才需求情况分析,不断整合资源、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学科、专业设置及调整更趋于优化,教学内容更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更适应社会经济发展[2].高校通过产学研结合,紧密跟踪新兴学科发展态势、合作开办新技术领域的专业、交叉学科及社会急需专业,利用坚实的学科基础和社会提供的最新实践教育平台,实现高校和企业之间从选才、育才到用才的一条龙服务.

3.2 高校产学研结合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高校实施产学研结合通过增强教学和科研、生产的结合,不断改善实践条件,建立高水平、仿真的校内外实践基地,开设设计性、综合性、创新性实验或实习项目,让学生去具体观察、进行实验及参与技改等,亲身体验和深入了解现代化的工艺流程、生产环节、工程项目组织、实施和管理的全过程,强化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个性发展,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全面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3.3 高校产学研结合提升了自身影响力和知名度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是高校综合办学实力的重要体现.高校的综合办学实力主要体现为学术实力、经济实力和人才队伍实力[3],而其决定因素是科学研究和科技成果产业化水平.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一直困扰着高校科研工作发展.高校产学研结合,是提高科学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水平的重要途径,也是高校实现社会服务功能、增强社会服务能力的重要途径.高校产学研结合,把科技创新推进到经济科技发展的最前沿,创新了学科建设思路,更新了人才培养理念,提高了办学综合实力,实现了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协调发展,进一步扩大了自身影响力和知名度.

4 结语

高校产学研结合运行模式研究作为一个日渐成熟的领域,日益受到学术界、理论界的高度关注,系统深入地对高校产学研结合运行模式等进行研究,并使其能够真正达到可持续发展,这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具有启示性和现实性.

参 考 文 献

[1] 杜 爽.基于地方院校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研究[J].长春大学学报,2010(12):93.

[2] 罗 焰,黎明.地方院校产学研合作模式及运行机制研究[M].成都:四川出版集团,2009:196.

[3] 蔡 兵.创新与产学研合作[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10:120.

猜你喜欢
产学研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推行产学研一体化基地建设
中国产学研合作突出贡献奖
第十二届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大会2018年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与促进奖
“政产学研用”:培养卓越新闻人才的新探索
完善转化机制 推动产学研融合
高职产学研一体化校企合作探索与实践
科技创新对产学研合作的积极影响作用研究——评《产学研合作成效及其提升路径》
论“产学研”在工业设计教学中的应用
学前音乐教育专业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