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014-04-13 20:58:47许秀英
新课程·小学 2014年1期
关键词:学习兴趣情境

许秀英

摘 要:一部好电影,精彩别致的开头能迅速地吸引观众,让人产生非往下看的欲望。课堂教学同样如此,引人入胜的课堂导入,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为整堂课的和谐自然发展定下基调。导入的时间不用太长,多则几分钟,少则几秒钟,但它对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往往有着重大的影响,教师应该用最精练的语言,最短的时间,选用最有效的方法,把学生的情绪调整到最佳的学习状态。有经验的数学老师都非常重视每堂的导入设计,他们往往能以精湛的导入愉悦学生的耳目,激动学生的心灵,开发学生的智力,触发学生的情思。下面是我借鉴其他教师的教学经验以及自己教学实践过程中总结的几种课堂导入的方法。

关键词:学习兴趣;情境;有理数乘方

一、设置情境,激发兴趣

创设良好的导入情境,激发探索动机是引导学生探索学习的前提。因而,在导入阶段应当弱化复习作用,强化情境创设功能,创设好奇、疑惑、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进而产生主动探索的强烈欲望,新课开始,教师可讲与数学知识有关的小故事,做小游戏或创设情境等,适当增加趣味成分,使看似枯燥的数学变得形象具体,这样可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如,在讲“有理数的乘方”一节时,有位老师是这样导入的:从前,有一个“聪明的乞丐”,有一次他讨了一块面包,他想,如果我第一天吃这块面包的一半,第二天再吃剩下的一半……依次每天都吃前一天剩余面包的一半,这样下去,我就永远不用再去讨饭了。你能知道第十天,他将吃到多少面包吗?他的想法对吗?教师利用故事切入,精短而又新颖的故事使原本有些喧闹的课堂一下子寂静下来,学生的心都被故事中“聪明的乞丐”捕捉了。此时,这位授课者又不失时机的抛出悬念:“第二天至第十天各吃多少面包呢?”“他的想法正确吗?为什么?”

“第二天吃面包的 。”

“第三天吃面包的 。”

“他的想法是不对的。”

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学生纷纷地议论开来。故事内容浅而有趣,深深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诱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课堂基调,做到动静结合。

二、设置疑点,引起重视

学贵有疑,这是常理,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学习数学才会有兴趣,才会主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去探索问题,并鼓励其发表个人独到的见解。而导入恰恰是设疑的开始,良好的设疑可以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从而更有利于对新知识的理解。还以“有理数乘方”为例,有位老师是这样导入的:小明同学读七年级,他过生日那天,爸爸带他去吃拉面。师傅一次拉一碗面条,师傅把一根又粗又长的面对折了一下拉长,又对折了一下拉长,反复这么拉了9次,小明和爸爸看得津津有味。后来一碗面条端上来,爸爸问小明:“你知道这碗面条有多少根吗?”小明摇了摇头,同学们你们知道这碗面条有多少根吗?

教师巧妙地设疑,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引起了心灵上的共鸣,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学生带着疑团来学习新课,不仅能提高注意力,而且这个知识将使学生经久不忘。

三、联系生活,灵活运用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存在。要培养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教会学生去观察生活,领悟生活中的数学因素,教师就应该注意课堂中实际生活的渗透,巧妙设置情境。启发学生从生活实际中发现某些规律,从而导入新课,这种方法可使学生在发现的喜悦中提高学习的兴趣,同时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作者单位 吉林省伊通满族自治县伊丹镇中心小学校)

编辑 薄跃华

猜你喜欢
学习兴趣情境
情境引领追问促深
不同情境中的水
护患情境会话
护患情境会话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如何在中学地理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09:46:53
营造小学英语课堂气氛的教学策略研究
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09:27:27
数学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之我见
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08:58:24
如何推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08:5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