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海龙 王 军 吴 娟 王 英
(四川省德阳市第二人民医院,四川 德阳 618000)
利多卡因与胺碘酮在颅脑损伤并发急性室性心律失常治疗中的对比应用
朱海龙 王 军 吴 娟 王 英
(四川省德阳市第二人民医院,四川 德阳 618000)
目的观察利多卡因与胺碘酮在发作急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颅脑损伤患者中的疗效对比。方法118例急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分别给予利多卡因和胺碘酮行抗心律失常治疗,观察疗效。结果胺碘酮组在抗急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利多卡因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颅脑损伤合并急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中,胺碘酮治疗效果优于利多卡因,可作为首选。
利多卡因;胺碘酮;室性心律失常
重症医学科(ICU)常常收治颅脑损伤的患者,而严重颅脑损伤的患者好发急性甚至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往往导致患者血流动力学恶化,加速病情进展,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如何很好地控制患者的室性心律失常是救治此类患者的重点。临床上医师们常常选用利多卡因来控制室性心律失常,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文献显示胺碘酮在抗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中,其有效性及安全性都较高,且具有广谱抗心律失常作用。因此,为给临床用药选择提供参考,我们将我院ICU收治的颅脑损伤合并急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随机使用利多卡因及胺碘酮行抗心律失常治疗,进一步评价两种药物的疗效。
1.1 一般资料
在2011年7月至2013年3月期间收住我院ICU诊断为颅脑损伤合并急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中,除外有严重窦房结功能障碍、Ⅱ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的患者;排除由电解质紊乱、酸碱失调和药物中毒引起的室性心律失常,以及有利多卡因和胺碘酮用药禁忌证的患者,选择118例纳入本次研究。所选患者中男66例,女52例,年龄34~82岁。其中表现为单纯出现频发、多源、多形性室性早搏84例,短阵室性心动过速12例,出现心室扑动、心室颤动22例。
1.2 方法
1.2.1 分组
118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利多卡因组和胺碘酮组,组间患者的性别、年龄、心律失常类型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分组情况见表1。
表1 分组情况
1.2.2 药物用量及用法
2组患者分别使用利多卡因和胺碘酮抗心律失常治疗。药物配制、使用方法:利多卡因组:利多卡因注射剂(山东华鲁制药有限公司,5 mL:100毫克/支)。对于心室扑动、心室颤动,1~2次电除颤同时,立即给予利多卡因100 mg静脉注射,若无效可于5~10 min后重复追加利多卡因100 mg静脉注射,心室扑动、心室颤动转复后,可静脉滴注维持量,利多卡因20~50 μg/(kg·min)维持。对于频发、多源、多形性室性早搏及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立即给予利多卡因静脉注射1~2 mg/kg(一般50~100 mg),必要时每10~15 min重复1次,至早搏消失、心律转复或1 h内总量达4.5 mg/kg(或300 mg),继以20~50 μg/(kg·min)维持,最大维持量4 mg/min。
胺碘酮组:胺碘酮注射剂(浙江尖峰药业有限公司,150毫克/支)。对于心室扑动、心室颤动,如1~2次电除颤无效时,立即给予胺碘酮5 mg/kg(或300 mg)静脉注射,以5%葡萄糖注射剂稀释后快速推注,然后再次除颤,如仍无效可于10~15 min 后重复追加胺碘酮2.5 mg/kg(或150 mg)静脉注射,心室扑动、心室颤动转复后,胺碘酮可静脉滴注维持量,用量为在初始6 h 内以1 mg/min速度给药,随后18 h 以0.5 mg/min速度给药;对于频发、多源、多形性室性早搏及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立即给予胺碘酮150 mg静脉注射,用5%葡萄糖注射剂稀释后,推注10 min,首剂用药10~15 min后如仍不见转复可再次给予胺碘酮150 mg静脉注射,用法同前。转复后可以上述静脉维持剂量持续静脉滴注。
观察指标:常规对每一位患者行持续心电监护,观察神志情况并监测生命体征变化,记录用药前后及心律失常发生变化时的十二导联心电图,观察时间不超过72 h。评价两组心律失常患者治疗后有效例数及不良反应发生例数。
1.2.3 疗效评定标准
显效:频发、多源、多形性室性早搏减少≥90%,短阵室速消失,心室扑动、心室颤动转复无复发;有效:未达到显效标准但满足:频发、多源、多形性室性早搏减少≥50%,短阵室速或心室扑动、心室颤动24 h内未复发;无效:重复用药频发、多源、多形性室性早搏无明显减少,短阵室速或心室扑动、心室颤动24 h之内反复发作。总有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
1.3 统计分析方法
见表2。
2.1 用药总有效率分析
用药后,利多卡因组总有效41例,治疗总有效率为69.49%(41/59),胺碘酮组总有效50例,治疗总有效率为84.75%(50/59),两组间总有效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胺碘酮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利多卡因组。
2.2 药物不良反应
利多卡因组1例出现精神症状,药物减量后自行好转;1例出现短阵室性心动过速,自行恢复窦性心律;3例出现血压下降,分别药物减量或应用升压药物后好转。胺碘酮组2例出现窦性心动过缓,1例出现短暂Ⅱ度房室传导阻滞,药物减量后逐渐好转,2例发生静脉炎,换用中心静脉后好转。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基本一致(5/59)。
室性心律失常包括室性期前收缩、室性心动过速、心室扑动和心室颤动,后三者又称为恶性心律失常,被认为是心源性猝死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1]。而颅脑损伤的患者即使没有心血管的基础疾病也好发各类心律失常,尤以室性心律失常常见。因此临床医师对此类患者须积极给予抗心律失常治疗,以避免心血管意外发生,以期改善患者的预后。除电复律等治疗方法外,临床上常用的抗室性心律失常的药物有Ⅰ类抗心律失常药物(代表药物利多卡因)、Ⅱ类抗心律失常药物(β受体阻滞剂,代表药物美托洛尔)、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代表药物胺碘酮)等。
由于利多卡因在临床抗心律失常治疗中使用时间较长、经验较多,多年来,面对室性心律失常,临床医师们往往首选利多卡因。利多卡因为为酰胺类局麻药物,50年前应用于抗心律失常治疗,分类为ⅠB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利多卡因选择性作用于浦肯野纤维细胞,常用于室性心律失常的防治。它能降低自律性,通过抑制4相Na+内流,促K+外流,致使心室颤动阈值升高,可用于防治心室颤动;它也能相对延长ERP,通过促K+外流,抑制2相Na+内流,缩短APD>ERP,起到消除折返激动的作用[2]。在治疗剂量时,利多卡因对心肌细胞的电活动、房室传导和心肌的收缩无明显影响;血药浓度进一步升高,可引起心脏传导减慢、房室传导阻滞,抑制心脏收缩力和使心排血量下降。随着学界对抗心律失常药物致心律失常作用了解地不断加深,发现利多卡因致心律失常发生率高于胺碘酮,甚至可诱发难治性室性心律失常。利多卡因还有其他一些不良反应,如神经系统的头昏、眩晕、恶心、感觉异常、言语不清等,有的患者还会出现过敏反应。
胺碘酮是以Ⅲ类药物作用为主的心脏离子多通道阻滞剂,兼具Ⅰ、Ⅱ、Ⅳ类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电生理作用[3,4],能同时阻滞钠、钾通道和L型钙通道,还能非竞争性阻滞α、β受体。其具体作用机制如下:通过阻滞相关离子通道,降低窦房结、浦肯野纤维的自律性;通过阻滞Na+、Ca2+通道,抑制窦房结、浦肯野纤维的传导;由于能阻滞K+通道,长期使用可显著延长ADP、ERP;它还能非竞争性阻断α、β受体,阻断T3、T4与受体结合,扩冠脉,降低心肌耗氧及外周阻力。胺碘酮静脉注射能快速起效(可在静注5 min后起效),对各类室性心律失常均有效。尽管胺碘酮能延长QT/QTC间期,但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不常见(发生率<1%)[5,6]。作为一种广谱抗心律失常药物,胺碘酮随着使用剂量的增加,它的不良反应也增多,包括肺纤维化(较罕见)、影响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低血压、传导阻滞、心动过缓等,静脉注射有轻度负性肌力作用,但通常不抑制左室功能。静脉注射可诱发静脉炎,因此应选用大静脉、稀释后缓推。
表2 两组用药治疗有效率
本研究结果显示,对于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胺碘酮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利多卡因组,两组有统计学差异,因此胺碘酮可作为临床抗急性室性心律失常药物的首选。
[1] Mukhar JI,Rude RE,Poole WR,et al.Risk factors for sudden death after actue myo-Cardial infarction:two-year follow up[J]. Am J Cardial,1984,54(1):31-36.
[2] 苏丹霞,胡梅荣.胺碘酮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的临床观察[J].中国现代医学,2008,46(2):84-85.
[3] 蒋文平.胺碘酮抗心律失常治疗应用指南[J].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04,18(1):1-7.
[4] 周琳,蒋彬,蒋文平,等.胺碘酮对大鼠肥厚心肌细胞急性电生理作用的研究[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6,34(2):164-168.
[5] Goldschlager N,Esptein AE,Naccarelli G,et al.Practice Guidelines Subcommittee,North American Society of Pacing and Electrophysiology. Practical guidelines for clinicians who treat patients with amiodarone[J].Arch Intern Med,2000,160(12):1741-1748.
[6] Vorperian VR,Havighurst TC,Miller S,et al.Adverse effects of low dose amiodarone: a meta-analysis[J].J Am Coll Cardial,1997, 30(3):791-798.
Contrast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Lidocaine and Amiodarone in the Treatment of Traumatic Brain Injury Complicated by Acute Ventricular Arrhythmia.
ZHU Hai-long, WANG Jun, WU Juan, WANG Ying
(The Second People’s Hospital of Deyang, Deyang 618000, China)
ObjectiveTo Contrast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lidocaine and amiodarone in the treatment of traumatic brain injury complicated by acute ventricular arrhythmia.Methods118 cases of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randomly. Each group were treated by lidocaine or amiodarone, observe the efficacy.Result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reatment of anti ventricular arrhythmia, the group of amiodarone is better than the group of lidocain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ConclusionsContrast the treatment of traumatic brain injury complicated by acute ventricular arrhythmia, Amiodarone treatment is better than lidocaine, can be used as the first choice.
Lidocaine; Amiodarone; Ventricular arrhythmia
R651.1+<5;R541.7 文献标识码:B class="emphasis_bold">5;R541.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194(2014)11-0049-025;R541.7 文献标识码:B
1671-8194(2014)11-0049-02
B 文章编号:1671-8194(2014)11-004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