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召福,苏万芬,姜 舒,赵洪全,崔 巍
(1.山东省烟台市开发区医院影像科,山东 烟台264006;2.山东大学附属千佛山医院影像科,山东 济南250014)
随着我国老龄化的加剧,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死亡率、致残率进一步上升,而脑梗死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占全部脑卒中的80%[1],早期诊断脑血管疾病对治疗及预后非常重要。CTA具有无创、分辨力高、后处理功能强大等特点[2],能清晰显示头颈部动脉血管的异常性病变,对头颈部血管性病变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现回顾性分析烟台市开发区医院2011年8月至2012年7月56例CTA检查阳性患者,并与患者的临床症状、CT平扫和DSA结果进行对照分析,旨在探讨CTA对头颈部脑血管疾病的诊断价值。
1.1 一般资料 本组56例,其中男27例,女29例;年龄40~81岁。有高血压病史36例,糖尿病史26例,高血脂病史35例,长期吸烟史20例。
1.2 仪器与方法 采用Sie mens 64排128层CT机,56例均先行头颅CT平扫,然后行头颈部CTA检查。对比剂为370 mgI/mL碘帕醇50~70 mL,利用双筒高压注射器经左侧肘静脉注入,注射速率为4 mL/s,示踪点设定在主动脉弓上,设定CT阈值100 HU。扫描范围为主动脉弓水平到颅顶,延时5 s后开始跟踪触发,采集矩阵512×512,显示矩阵1 024×1 024。在西门子后处理工作站,行 MIP、VR、MPR,使用Neur o DSA软件进行减影处理,多角度观察。56例均与DSA结果对照,DSA采用飞利浦 All ura Xper FD 20,间隔检查时间为7 d内。采用双盲法,由3名具有高级职称的医师阅片,意见不统一时,经协商达成一致意见。大脑前动脉及大脑后动脉CTA未见显示或均匀性变细考虑为先天发育异常可能性大,未列入本组讨论范围内。
1.3 CTA结果的评定 ①采用北美症状性颈动脉内膜剥脱临床试验(NASCET)[3]:狭窄率=(1-a/b)×100%,a为狭窄处直径,b为狭窄远端正常颈动脉直径。进一步研究时,可选用更真实反映血管狭窄情况的面积狭窄率:狭窄率=(1-AS/AN)×100%,AS为狭窄处管径面积,AN为狭窄远端正常颈动脉面积。②分级法[4]:轻度狭窄≤29%;中度狭窄30%~69%;重度狭窄70%~99%;闭塞。③CT值60 HU为软斑块,60~129 HU为纤维斑块,≥130 HU为钙化斑块[5]。
共检查了56例的双侧颈总动脉,颈内、外动脉,椎动脉,基底动脉,双侧大脑前、中、后动脉。
2.1 血管狭窄性病变 本组CTA检测出血管壁软斑块32处,软斑块合并钙化斑块24处,单纯钙化斑块46处;血管轻度狭窄124处,中度狭窄86处,重度狭窄43处,血管闭塞9条。病变分布见表1。
表1 头颈部CTA对血管病变分布的显示
56例均行DSA检查,124条CTA诊断为轻度狭窄的血管经DSA检查97处为轻度狭窄,其余27处为正常血管;2例CTA诊断为轻度狭窄的血管DSA诊断为中度狭窄;DSA诊断重度狭窄43处,闭塞血管9条。在本组患者中,CTA对颈动脉、椎动脉狭窄诊断的敏感性分别为96.7%和92.8%,特异性分别为99.2%和99.41%。
2.2 动脉瘤及其他血管性病变 经CTA检查发现:右侧大脑中动脉M1段动脉瘤2例,左侧大脑中动脉M1段动脉瘤1例,双侧颈内动脉虹吸部动脉瘤各1例;右侧颞叶动静脉畸形2例,左侧枕叶动静脉畸形1例。1例行左侧锁骨下动脉及左侧椎动脉狭窄扩张后支架植入术后复查,5例行椎动脉、基底动脉及颈内动脉狭窄扩张后支架植入术后复查,所有患者支架植入术后未见再狭窄。DSA与CTA检查结果无明显差异。
56例头颅CT平扫正常者27例,多发腔隙性脑梗死19例,大片状脑梗死8例,双侧大脑中动脉走行区似见类圆形略高密度影2例。
3.1 CTA对头颈部血管狭窄检测的意义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是神经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多由动脉硬化及斑块脱落造成血管狭窄或闭塞所致。研究[6]表明,颈动脉狭窄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之间有密切相关性。文献[7]报道,60岁以上老年人颈动脉粥样斑块的检出率约为65.6%。目前诊断脑血管疾病的方法较多,最常见的有DSA、彩色多普勒、MRA。MRA只能显示1~4级血管,CTA可显示1~6级,而DSA可清晰显示6级以下血管。本研究显示,64排CT对颈动脉、椎动脉狭窄诊断的敏感性分别是96.7%和92.8%,特异性分别是99.2%和99.41%;头颈联合CTA对动脉狭窄检测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较高[8]。
3.2 头颈部CTA检查的优势及不足 优势:①对血管壁斑块的敏感性非常高,可清晰显示钙化斑块、软斑块及混合斑块的大小、数量及累及血管壁的范围,血管腔的狭窄程度也能较好显示(图1)。②检查范围比较广:远远大于超声的检查范围,一次扫描可以观察到双侧锁骨下动脉、双侧颈总、颈内、双侧椎动脉及大脑前、中、后动脉。而超声检查颅内血管往往受到颅骨的限制。③对头颈部血管支架介入术后复查具有较大优势,可清晰显示支架的位置、大小、形态及支架前后的管腔有无狭窄。④VR能真实反映血管的走行、分布及形态(图2),有利于鉴别有无血管发育及分布异常,如对动脉瘤的显示具有较大优势;对迂曲走行的血管可以多角度、多方位观察,CTA对椎动脉起始部的观察甚至优于DSA。不足:①由于骨质和斑块的原因,CTA检查可造成一定的假阳性及假阴性[9],因此对血管狭窄程度的判断存在一定误差。②外在因素有时影响血管的显示,如假牙及患者配合欠佳往往影响图像质量。
3.3 DSA检查的优势及不足 DSA检查是头颈部血管疾病诊断的金标准[10],对血管狭窄程度的判断较为准确(图3),尤其是在动脉检查的同时可以观察到静脉,有利于全面分析脑内动静脉血管情况,可以全程观察血管的形态,同时可以反映血流情况,评估血栓形成的风险。缺点是费用较高,操作较复杂,有创伤性,并发症发生率为1%~2%[11],部分患者可造成血栓脱落、血管闭塞。
综上所述,CTA、超声及DSA在血管性疾病中的诊疗作用越来越重要,均可以完成颈部动脉性血管病变的检查。其中CTA能够更准确地观察颈动脉、椎动脉狭窄的程度,斑块的性质、有无钙化及血管周围组织情况,对脑内细小血管的变异、血管畸形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对于头颈部血管性疾病的诊断,有望取代DSA,同时可为疗效评估和预后判断提供更有价值的信息[12]。而多种检查方法的综合应用可得到更全面准确的结果。
图1 ~3 同一患者 图1 CPR示右侧颈内动脉对称性狭窄(箭头),无钙化斑块图2 VR示右侧颈内动脉明显狭窄(箭头) 图3 DSA示与CTA图像无明显差异,箭头指示处为狭窄
[1]郭春晖.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J].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12,12(1):92-94.
[2]Langkilde AR,Stavngaard T,Cortsen M,et al.Computer tomography angiography of the cerebral and cervical vessels[J].Ugeskr Laeger,2012,174:1295-1298.
[3]Bucek RA,Puchner S,Hau mer M,et al.CTA quantification of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stenosis:application of lu minal area vs.luminal diameter measurements and assessment of inter-observer variability[J].Neuroi maging,2007,17:219-226.
[4]Barnett HJ,Taylor DW,Eliaszi w M,et al.Benifit of carotid endarterectomy in patients with sy mptomatic moderate or servere stenosis.North American Sy mpto matic Carotid Endarterectomy Trial Collaborators[J].N Engl J Med,1998,339:1415-1425.
[5]杨丽霞,郑甲林,严睿,等.64层螺旋CT联合炎症因子检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易损斑块的相关研究[J].中国介入心脏学杂志,2009,17(6):316-319.
[6]Esrol CJ.Dr C.Miller Fisher and the history of carotid artery disease[J].Stroke,1996,27:559-566.
[7]朱宗明,张宗军,季学满,等.颈动脉粥样硬化老年患者的双源CT血管造影分析[J].医学研究生学报,2008,21(8):839-844.
[8]张军,王剑虹,刘军,等.头颈联合CT血管造影在头颈动脉狭窄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13,19(2):97-101.
[9]史恒峰,韩萍,吴发银,等.64层螺旋CT数字减影后造影对头颈部血管狭窄性疾病诊断价值[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1,30(9):1 274-1 277.
[10]殷志锋,翟宝进,焦德让,等.缺血性脑血管病DSA分析[J].介入放射学杂志,2012,21(6):451-455.
[11]Berg MH,Manninen HI,Rasanen HT,et al.CT angiography in the assessment of carotid artery atherosclerosis[J].Acta Radiol,2002,43:116-124.
[12]杨俊涛,李松,邹红群,等.64排螺旋CT头颈部血管成像的临床应用[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3(11):183-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