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周 菲 通讯员 潘 浩 吴 洵
让民生资金“沐浴阳光”
——湖北省京山县民生资金电子监管工作纪实
●本刊记者 周 菲 通讯员 潘 浩 吴 洵
“民生资金电子监管系统运行一年多的时间里,纠错及时、投诉减少、责任加强、效率提高,其创新点在于选择了一个与人民群众联系最密切,涉及到最大多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领域,并将监管功能、监管职能、科技手段三大功能有机结合,运用‘科技+制度’监管模式,加强了对民生资金的监管。”去年8月,湖北省监察厅副厅长、省纠风办副主任马世永一行到京山县专题调研民生资金电子监管工作时这样评价。
湖北省京山县民生资金电子监管系统于2012年8月始建,同年10月正式运行。目前,全县纳入民生资金电子监管的单位26个,资金73项9.34亿元,发放对象达237万人(次)。
天下之大,民生为最。2012年,京山县中央省市投入的民生资金近 10亿元,仅“粮食三补”资金(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粮种补贴)就达1.31亿元。而另一组数据显示,2007年至2012年间,京山县共查处民生资金方面案件 19件,处分23人,涉及资金54.19万元。近年来,按照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社会建设目标,各级财政对民生投入的规模不断扩大,范围不断拓展;而另一方面,在推进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中,又暴露出民生资金监管方面存在的诸多薄弱环节,一些损农、坑农,侵害群众、集体利益的违纪违法案件时有发生。这些案件的发生,既损害了群众的切身利益,破坏了党群干群关系,也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为加强对民生资金的监管,京山县动了很多脑筋。除了纪检监察和财政部门参加相关部门组织的专项检查外,群众监督的作用也得到充分发挥。自1997年以来,通过村务公开栏公开、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网公开,为人民群众对民生资金的监管打开了方便之门。京山县财政局局长陈书浩告诉记者,虽然这些监管方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他们仍然觉得不太满意。“在原有监管方式下,信息科技手段没有得到很好地应用,导致了监管体系不健全,资金运行不透明,工作流程不规范等一系列问题。 ”他解释说。
面临日益突出的矛盾,京山县开始思考建立民生资金电子监管系统,用这种更先进的科技手段来强化对民生资金的监管。这一系统必须能够解决五大难题——民生资金全程监管难、数据审计难、监管量化难、身份甄别难、责任落实难。“建立民生资金电子监管系统后,所有的民生资金信息都在网上公开,不仅主动接受群众监督,而且系统设计利用信息科技手段,变过去的事后监管为事前、事中和事后全过程的电子动态监管,并且将公开与监督管理有机结合,将公开与异常信息预警纠错有机结合,拓宽了监管层面,提升了监管力度,降低了监管成本,解决了过去监管难的诸多问题。”陈书浩向记者介绍。
记者到三阳财政所采访时,财政所工作人员赵晴正在三阳财政服务大厅内的民生资金电子监管查询点处,通过触摸屏为屈山村8组的村民喻祥平查询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补贴情况。查询显示,喻祥平2012年享受新农合补贴6153元,2013年分3次合计享受新农合补贴822元。看到查询结果,喻祥平放了心,“查询到的补贴金额和我享受的补贴一样多,这个系统真是太方便了! ”他笑着说。
“不光是触摸屏,凡是能上网的电脑或手机都能查询到民生资金的补贴情况。”赵晴又接着向前来咨询的三阳镇万关村村民毛朝孔、桂花村村民宋召明等人讲解。
只要输入姓名,就可以查询民生资金分配使用情况和自己所应享受的各类补贴详细情况。类似的查询点在京山县人口集中的点都有设置,群众可以通过触摸屏、电脑、手机等各种多媒体终端设备进行查询。记者在京山县财政局电脑上亲自体验了民生资金电子监管系统的便捷。进入民生资金电子监管网的“发放名册”板块,随意选择了“教育局”进行查询,显示2013年有义务教育寄宿生生活补助资金、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农村义务教育校舍维修补助资金等五种不同类型资金,再进一步查询明细,每位学生的姓名、家庭住址、发放金额、发放日期等一目了然。
“信息公开平台只是民生资金电子监管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整个系统由信息公开、业务操作、监管督办三大平台组成。通过这三大平台,能够实现资金管理政策和发放信息公开、实名查询、投诉举报、资金追踪、监管联动、状态监测、异常预警、监察纠错、绩效考核等九大功能。”廖涛是京山县财政局负责民生资金电子监管工作的一名工作人员,他向记者详细介绍了民生资金电子监管系统的功能。
公开平台的设计注重事前、事中和事后公开三个环节,体现了动态监管的特点。事前公开资金补贴政策、补助对象、补助标准、补助流程、办理时限和办事进度;事中公开民生资金流向,自动预警滞留、截留、克扣等情况;事后公开民生资金发放签领情况。群众可以登陆平台查找自己应该享受的补贴类型和金额,并可以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在线投诉举报。
业务平台由县直有关部门实行集中管理,按照各自的权限和职责将各类民生资金直接输入平台,平台使用计算机系统固化审批流程,全程反映各类民生资金下达、发放、签收流程,实行业务部门民生资金操作全程留痕,对因部门业务不同,导致资金发放重复、“互斥”等问题自动预警,有效防止资金发放的随意性。
监管平台主要通过系统设计的综合监察图、资金运行状况图、资金下达和发放统计表、资金受益统计表、部门绩效排名表等5类综合图表,对资金的整体运行状况进行全程监控。县直相关部门可以查看本单位资金运行情况,及时发现并纠正问题,县、镇纪检监察机关可以查看网上自动预警和群众举报情况,迅速组织调查核实,及时查处违纪违法行为;县政府可以根据“部门绩效排名表”情况对相关部门进行量化考评。
为了保障民生资金电子监管工作有序进行,一系列规章制度也相继出台。按照《京山县民生资金电子监管实施意见》和《京山县民生资金电子监督管理制度(试行)》,各资金主管单位的工作职责、任务,以及工作程序和时限,都有明确的规定。
在管理上,遵循“谁发放、谁管理、谁负责”的原则,以资金主管部门作为“第一责任人”,保证信息公开及时、准确、全面,达到工程项目类公开到点,补贴项目类公开到人的要求,重点对资金管理使用、项目进度、工程质量等实施日常监管。“我们要求各级各部门至少每5个工作日登录一次电子监管系统进行随机查访,及时发现和纠正存在的问题。对于群众的举报投诉,要求在一个工作日内介入调查,七个工作日内办结,并通过‘信息反馈’栏进行反馈。”财政局局长陈书浩补充,“为适应电子监管的新要求,财政局还对资金拨付流程进行了简化和规范,凡审批程序规范、手续齐全的资金报告,在2个工作日内拨出并且录入上网,便于资金主管部门及时发放。”
对于各部门在民生资金监管中的履职情况,有一套严格的责任追究和奖惩机制。通过对系统显示的异常信息及处理回复情况的分析,采取实地检查、专题调研、群众监督、明察暗访和案件查处等形式,查找监管中的漏洞和不足,实行追责问责。对各单位民生资金管理使用情况进行绩效考核,取得优异成绩的单位予以表彰,存在问题的单位分别给予批评教育、通报批评、组织处理、诫勉谈话、取消单位和个人年度评先评优资格等处理。
系统运行以来,民生资金电子监管网查访的人(次)已达 33.2万,收到和处理来信、来访及网上投诉43起。共处理系统预警的问题2827例,纠正问题2642例,纠正率达93.5%,其中资金重复发放2381例,涉及金额 2017万余元;资金“互斥”246例,涉及金额 149万元,其它异常200例。 “可以说,这一系统有效防止了民生资金多头申报、虚报冒领、截留、挤占、挪用等问题的发生,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谈起民生资金电子监管系统的成效,陈书浩十分兴奋。
“在这种监管方式下,由过去各资金主管单位各自为政、分散作业,变为统一管理、全程监督,使他们从被动接受监督到主动实施监管。”陈书浩告诉记者,目前京山县已建立监控查询点133个,形成了网络监管全覆盖。从系统运行情况来看,发现并及时纠正了不少问题,增强了责任单位履职意识。“比如县人社局工作人员因工作程序失误造成重复发放养老保险金147例,通过系统预警后及时整改,追回错发资金4万余元且缴入财政专户;县畜牧局利用系统对发放资金进行了清理,纠正异地重复申报能繁母猪补贴资金1000元。”他举了两个例子。
除此之外,过去在粮食“三补”资金发放过程中易出现的 “三重”(姓名、身份证、卡号)问题,通过监管网络的建立也得到了很好的解决。“2013年我县发放粮食‘三补’资金1.32亿元,5月中旬全部发放到位,受益农户各10.5万户,没有出现‘三重’问题。通过这一系统,一些违法违规问题也得到处理。我县先后查处了雁门口镇台岭村党支部书记谌某等人,通过虚报种植面积 425.2亩,套取补贴款3.66万元给村集体使用的问题,对谌某给予党内严重警告处分;查处罗店镇高山村党支部书记张某等人虚报粮食种植面积,套取补贴款4.45万元用于村集体开支的问题,对张某给予党内严重警告处分。”陈书浩认为,这一系统不仅推动了财政资金监管理念、监管体制和监管方式的创新,而且在落实民生政策和民生资金方面监督效果也比较明显。
(本栏目责任编辑:周菲)
记者手记:
民生问题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以民生为本,确保民生资金用到实处是财政部门的职责所在。然而,如何实现对民生资金的有效监管?“让民生资金充分‘沐浴阳光’”无疑是最好的方式。1997年,在墙上公示县乡政务、村务信息;2005年,开通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网;2012年,民生资金电子监管系统上线。为了实现民生资金的“阳光监管”,湖北省京山县一直不遗余力地尝试和探索。一年多的实践证明,民生资金电子监管系统又将民生资金的“阳光监管”向前推进了一大步,这一做法值得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