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主客观认知状况及启示

2014-04-12 02:19金莹
关键词:文化观认知度中国化

金莹

(西南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重庆 401120)

论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主客观认知状况及启示

金莹

(西南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重庆 401120)

全球战略竞争下的综合国力较量是经济、政治、文化、意识体系等的多方位比拼。党中央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再次强调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表明了文化建设的迫切性。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核心和灵魂。大学生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人力资源,其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认知的广度和深度影响着他们对其性质、价值的理解和判断,关系到文化强国战略的成败。文章通过对重庆市大学生的抽样调查,全面了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认知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当代大学生的政治思想水平,发现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进而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宣传提出建议,也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具体方法予以思考。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文化强国;认知;现状

一、引言

随着中国近年来经济的高速发展,在物质基础逐渐强大的同时,社会价值观没落、道德标准降低、娱乐低俗化等问题日渐暴露,种种信号表明,建设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文化体系已经到了迫切时分[1]。正值此时,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再次坚定地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这既是对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继承,更表明了推进文化建设的决心。全会强调“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最基本的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对文化建设的指导。那么,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内涵有哪些、作用是什么、有何发展变化等,对这些问题的认识从根本上影响着人们对社会主义文化的接受程度。大学生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人力资源,未来必定会投入到文化建设大军中,他们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认知决定了他们对其性质、价值的理解和判断,进而影响其接受度和忠诚度。通过分析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认知情况,从一个角度揭示了当代大学生的政治思想状况,不仅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宣传提出一些思考和建议,也对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具体方法有一定启示。

目前国内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研究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从内涵上剖析和总结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提出马克思主义所倡导的文化是以人为本的文化、革命的进步的文化、科学的理性的文化、世界视野下的民族文化、多样丰富的和谐文化[2],包含了文化与经济、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文化与美育三个基本关系[3]。二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在中国的发展进程进行了梳理,提出新民主主义文化、精神文明建设、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都是中国在不同历史时期和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丰富和发展[4-6]。三是总结了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现实意义和发展路径,如利用大众文化形式是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形式[7]。有关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认知的研究尚未检索到有关成果,一般多是研究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整体的信仰问题及教育途径,且理论分析偏多,实证调查研究较少,使这一领域的研究尚显薄弱。为此,本文首先构建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认知体系,然后具体调查了解大学生对马克思文化观的主观认知度和客观认知度,包括内涵、中国化及演变过程、价值等,并对主客观认知情况进行比较,以期反映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认知现状,从实证角度丰富该领域的研究内涵。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思路

在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相关理论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归纳出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基本要点作为依据,然后通过编制问卷,调查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内涵、演变、价值、地位、作用等方面的知晓、理解情况,揭示当代大学生在认知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进行有益思考。

(二)问卷编制

为保证自编问卷的信度和效度,编制过程分为以下步骤:第一,全面收集有关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研究文献,借助CNKI平台,输入“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或“马克思主义”加“文化”,共检索到硕博论文38篇,会议论文32篇,报纸文献31篇,期刊论文1 102篇。通过对文献的深度分析,归纳出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基本内容,即内涵、中国化及演进过程、作用与价值。第二,从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内容的几个方面进一步深入挖掘提炼,形成具体内容。第三,根据每项内容,结合大学生的认知和行为特点,设计对应问题。第四,对180位大学生进行试测,重点发现不能被充分理解的问题和无法真实反映大学生状况的问题,进行问卷修改以保证效度。第五,邀请5位对马克思主义有研究经验的专家再次审阅问卷,进一步提高问卷效度。第六,借助SPSS统计分析软件,对问卷的信度进行检验。一般认为信度系数在0.7~0.8为相当好,0.8~0.9为非常好。计算出问卷的克隆巴赫系数为0.813,表明问卷的信度较高。

(三)问卷内容

问卷一共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调查对象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级、专业、政治面貌、常住地等项目,作为分析时的变量。第二部分为调查对象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主观认知度评价。第三部分为调查对象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客观认知度测验,主要从内涵、中国化及演变过程、价值三方面考察。

(四)调查抽样

为保证样本具有代表性,研究主要采用分层抽样方式。首先在重庆市高等院校中抽取了重庆大学、重庆医科大学、西南政法大学、四川外语学院、重庆工商大学、重庆交通大学、西南大学、重庆科技大学等高校,再进行学科、年级、性别的分层抽样,共发放问卷1 500份,收回有效问卷1 344份,有效回收率为89.6%,其中男生577人,女生508人;重点院校583人,一般院校503人;大一学生258人,大二学生333人,大三学生259人,大四学生235人;人文社科类专业447人,理工类专业430人,艺术体育类专业208人。

三、调查结果分析

调查结果主要分为主观认知度评价和客观认知度测量两部分,一方面可以分别探讨主观和客观的认知情况;另一方面便于进行主客观认知比较。

(一)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主观认知分析

调查首先从大学生的自我评价开始,这便于学生回忆相关知识,尽快进入调查环境,从而在客观认知度调查阶段能更真实地反映实际水平。

调查中,对于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没听说过”记0分,“仅听说过”记1分,“大致了解”记2分,“非常了解”记3分。整体上,大学生主观评价自己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认知程度仅为1.24。其中,自认为“非常了解”的占6.1%,“大致了解”的占33%,“仅听说过”的占39.7%,“没听说过”的占18.4%。而且,不同类型学生在主观认知评价上的差异不明显。说明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这一概念较为陌生。

(二)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客观认知分析

为了进一步了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具体内容的认知程度,调查在文献分析基础上,将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主要内容分为内涵、中国化及演进过程、价值三个部分,分别设计对应题目进行考察。

1.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内涵的认知

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体系包括了文化的本质与内涵、文化的特性、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文化建设的途径和方法[8]。其中,内涵可以概括为:文化的性质是由政治和经济的性质所决定的,文化具有阶级性和社会性,文化是世界视野下的民族文化,具有时代性,文化具有继承性和进步性[9];马克思主义文化是以人为本的文化,是科学的理性的文化,是多样丰富的和谐文化[2]。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内涵的认知,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大学生对文化的理解。

调查将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内涵分为7个选项,统计发现,知晓全部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内涵的大学生仅为4.6%,较多学生只选择出了3或4个方面(分别为18.8%和18.2%)。对“文化具有阶级性和社会性”、“文化的性质由政治和经济的性质所决定”、“文化应是科学的理性的”认知程度相对较低,分别为45.2%、41.8%和40.3%的认知度。

对不同类型学生比较而言,文科、理科和艺术类专业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内涵的理解虽然正确率均处于低值,但还是具有显著性差异,文科学生的认知度要明显好于其他专业。不同政治面貌、性别、年级类型的学生无显著差异。

2.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中国化及演进过程的认知

综合有关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国化的研究结果,将演进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邓小平社会主义文化理论、江泽民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理论以及胡锦涛和谐文化建设理论[10][4]。调查中,不仅考察大学生对四个演进阶段的知晓度,还考察大学生对每个阶段主要内容的了解程度。

(1)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中国化的演进阶段。从整体分析发现,有58.0%的大学生能全面认识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在中国的四个演进阶段。从各个阶段的选择率看,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为84.4%、邓小平社会主义文化理论为86.8%、江泽民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理论为71.7%、胡锦涛和谐文化建设理论为69.3%(图1)。对不同类型学生比较发现,专业和性别变量上的分组存在显著性差异。他们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在中国的四个演进阶段整体了解程度均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但文科专业学生的表现要明显优于理科专业(M文=0.65,M理=0.53,P=0.000<0.005)。女生的认知度明显高于男生(M女=0.63,M男= 0.53,P=0.000<0.005)。

图1 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中国化演进过程和具体内容的认知

(2)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中国化的具体内容。整体而言,考察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中国化具体内容认知程度共有7道题,全部回答正确的仅4人,占0.3%,全部回答错误的有172人,占12.8%,回答正确2~3道的相对较多,分别占22.7%和23.1%。不同类型学生对该问题的认知度都相当不理想,但文科专业学生相较理科专业和艺术类专业学生明显更好,而男生对该问题的整体把握依然明显不如女生(表1)。

表1 不同类型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中国化具体内容认知度比较

具体从四个阶段的理论内容看,大学生对“江泽民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理论”的认知程度最高,其次是“胡锦涛和谐文化建设理论”,而对“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和“邓小平社会主义文化理论”具体内容的认知度很低(图1)。

结合前面关于演进阶段的调查,可见大学生实际上对“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等近期提出的理论的认知度相对较高,与这些理论的精炼性、宣传度以及近因效应有关。但由于往往将其作为独立理论加以宣传,致使学生们不一定知道这些理论都归属于文化建设理论范畴,也忽略了这些理论与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关系和与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的继承性。

3.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价值的认知

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价值的认知,实际上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作用、意义的理解,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态度。调查发现,29.1%的大学生能全面正确地认识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价值。具体而言,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指南”和“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能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理论水平”的认知度较高,分别为73.4%和72.8%,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是确保文化沿着正确方向健康发展的根本”和“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能确保文化建设思想行动的一致性”的认知度稍低,为61.0%和55.5%。另外,有12.4%的大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仅是执政党执政工具”,还有6.9%大学生认为它“没什么作用”。可见,虽然能全面认知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价值的大学生较少,但绝大多数大学生还是了解其中大部分价值,仅有少数对其价值予以否定。

不同类型学生整体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价值的理解都不够全面,认知度偏低,但显著性差异仍然存在于专业和性别两个分组上,文科专业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价值的认知度极其显著地高于理科专业和艺术类专业学生。男女生的认知度也存在明显差异(表2)。

表2 不同类型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价值认知度比较

(三)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主客观认知比较

为考察大学生主观评价和客观认知程度之间的差异,特对10道有关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客观认知程度题目的正确率进行统计。结果显示,全部回答正确的只有0.07%,与主观评价中6.1%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非常了解”有较大差距;答对6道题及以上的占14.95%,答对1~5道题的占74.71;全部答错的占10.27%,低于主观评价中“没有听说过”的比例(18.4%)。图2可见,大学生的主观评价仅是其在多年“两课”学习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印象,客观上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认知度整体不高,达不到熟悉程度,处于对概念和内容的初步了解层面。同时,依旧存在文科专业学生(M=3.85,S=1.953)的表现显著优于理科专业(M=2.84,S=1.982,P=0.000<0.005)和艺术类专业学生(M=3.11,S=1.834,P=0.000<0.005),女生表现明显好于男生(M女=3.64,M男=2.93,P=0.000<0.005)的现象。

图2 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客观认知题目回答正确率

(四)小结

第一,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这一概念较为陌生,主观评价自己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认知程度偏低。

第二,整体上,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客观认知度较低。(1)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在中国的四个演进阶段的认知度相对最好,近六成的大学生能全部了解。(2)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中国化的具体理论内容以及理论归属性的认知程度不足,对近期提出的、内容精简的理论的认知度相对更高。(3)虽然能全面掌握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价值的大学生不多,但绝大多数大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大部分价值,也有少数大学生对其价值予以否定。(4)大学生在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内涵的认知度的表现上相对最差,极少数大学生能全面掌握其内涵。

第三,对不同类型大学生的比较分析发现,不同政治面貌、性别、年级类型的学生均无显著差异。仅在不同专业和性别的大学生之间存在明显差别,具体为文科专业学生的表现明显优于其他专业;女生的认知度明显高于男生。

第四,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认知度的主客观评价差异较大,客观认知情况差于主观评价。

四、研究启示与建议

(一)加强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体系的研究,提升理论的整体感召力

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这一概念的陌生感和客观认知程度的不足,不得不引起我们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整体感召力的关注。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及其中国化作为一个理论体系,需要加强本身的理论整合和凝练,为其发展和传播奠定坚实基础。

第一,注重理论发展各阶段的内在统一性和继承性,增强理论系统化。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中国化,虽然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具体内容不同,但其核心是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11]。但研究发现,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中国化的四个阶段理论缺乏统一认识,不清楚它们同属于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体系,也未认识到相互间的继承性。这可能是因为我们在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中国化演进过程中,更多偏重了与各个历史时期具体要求的对接,忽略了其作为一个整体的内在统一性。因此,在理论研究上,一方面应加强对已有各阶段理论的整合,充分发掘其内在联系,并将其高度统一于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核心理念上;另一方面对今后提出的具体理论,也要强调其继承性和归属性,使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更加系统化。通过展现该理论的生命力和发展性,增强大学生的整体认知度。

第二,注重理论的精炼性和生活化,增强理论传诵度和自觉行动力。在具体比较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中国化四个阶段具体内容的认识度时,“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明显高于其他思想。可见,传诵度高的理论更容易记忆和普及,贴近大学生所处时代的理论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这其实是对文化理论宣传的两大要求:一是对理论核心精神的提炼要言简意赅,尽量简化记忆难度,才能提高传诵度和普及度,达到耳熟能详、脍炙人口;二是对理论的解释要尽量生活化、现实化,结合大学生实际生活、学习的各方面,将理论标准具象化为现实参照物,降低理论的抽象性和疏离感。

(二)明确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时代价值,提高大学生的认知能动性

调查显示,虽然绝大多数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大部分价值有所认知,但能全面掌握的并不多,还有少数大学生认为没有用。不能全面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价值,就无法正确认识其在当前文化建设中的作用[12],势必难以吸引大学生深入学习其内涵,更不会实践其精神,这对于文化发展的方向性是一种隐患。其原因主要在于:一方面高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由于受教师素质、教学方式以及应试理念等因素影响,对受教育者的“接受”态度和过程缺少关注[13];另一方面借网络的快速传播而弥漫的全球化文化思潮对大学生的理论信仰产生严重影响[14]。很多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仅停留在被动听课和应试层面,没有也不愿意领会其精神,甚至产生排斥感。要改变大学生的被动接受现象,关键是改变过去的灌输式教育,让他们知其然的同时知其所以然。具体形式上,既可以借助高校的形势政策课程进行专门性的、专题性的讲解,又可以结合目前的国际形势、热点文化现象和大学生兴趣开展竞赛、辩论、社会调研等多样性活动,以及充分发掘高校理论社团在学生中产生的特色示范和带动效应[15],以生动诠释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对文化建设的指导意义,让学生们自然而然的理解和接受,进而产生学习和追随的自觉性。

(三)净化大学生入党动机,强化学生党员的政治理论水平和思想先进性

政治理论水平较高一直被视为党员的特征之一,但本次调查发现,学生党员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认知并未达到预想状态,党员与非党员间没有显著差异,都处于较低水平。很大原因在于大学生入党动机的功利化倾向明显[16],更多的是为了找个好工作,对政治理论的学习也就变为应试性的短暂记忆,并未真正“触及灵魂”,更谈不上“信仰”。长此以往,将严重影响党员队伍的质量,危机社会经济发展的方向。因此,高校在发展学生党员时,不仅要考察其学习成绩、社会能力,更应该以笃信党的理论、践行党的政策为底线,保证学生党员队伍的思想纯洁性。同时,由于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逐渐稳固的关键时期,对学生党员还应不断强化对党的理论的学习和解读,定期考核理论水平和实践效果,保持思想的先进性,才能确保和发挥学生党员的带头示范作用和主动创造性,在大学生中形成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堡垒。

(四)重视学习的均衡性,始终将政治思想放在学生培养的第一位

不同类型学生的比较发现,文科学生较理科和艺术类专业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各个方面的认知度都明显更好,女生的掌握程度显著高于男生。一方面符合不同专业、性别学生的学习特点,女生更善于知识记忆,文科学生对政治理论更熟悉和敏感;但另一方面,值得思考的是对大学生政治思想的要求是否要区分专业和性别。现实中,学生们普遍觉得“学好应用性课程对自身发展有用,而纯粹的理论性政治课程则是必修的次要课程”[17],故而忙于实验或实践,忽略政治理论学习。但艺术类专业学生恰恰是文化建设的生力军,男性管理者比例大大高于女性,其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坚实程度直接影响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方向和性质。因而,对大学生的培养要始终坚持把政治思想放在首位,加强对政治理论学习的监督。

[1]韩丽彦.论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13.

[2]张筱强.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与中国共产党的文化使命[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7(4):90-96.

[3]唐欣.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中的几个主要关系[J].甘肃理论学刊,1999(6):27-28.

[4]罗文东.论科学发展观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J].思想战线,2009(1):83-86.

[5]孛·吉尔格勒.江泽民“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社会观和文化观[J].前沿,2000(8):2-4.

[6]胡宏伟.科学发展观深化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J].山东社会科学,2009(12):40-41.

[7]郑祥福.从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审视大众文化[J].浙江社会科学,2008(2):81-88.

[8]张华.历史地系统地把握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7(10):5-10.

[9]倪培强.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基本内涵——兼论“突厥文化共同体论”的民族分裂主义文化观的反动本质[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22-26.

[10]吕红霞杨健.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中国化进程[J],苏州铁道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2(4):30-33.

[11]杨永生.三代领导人核心的文化观是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J].理论学刊,2007(2):15-16.

[12]于冰.后危机时代的文化矛盾与价值重构[J].哲学研究,2013(11):118-122.

[13]刘刚.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忧患的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0(15):152.

[14]李少奇.全球化思潮与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169-173.

[15]陈建香.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J].高校理论战线,2009(2):42.

[16]李薇,章志图.大学生入党动机功利化的现状及对策[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2(1):89.

[17]吴琼.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1):133.

(责任编辑 彭建国)

Analysis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Cognitive to the Marxist Cultural View and Enlightenment

JIN Ying
(School of Politics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Southwest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Chongqing 401120,P.R.China)

The competition of comprehensive national strength is multi-dimensional system such as economy,politics,culture and consciousness under the global competitive strategy.The party central committee putting forward the strategy of cultural power during the“twelfth five-year”goal,shows the urgency of cultural construction.Cultural view of Marxism is the core and soul of the socialist cultural construction.As strategic human resources of national development,college students'breadth and depth of cognitive to the Marxist cultural view cognition influences their understanding and judgment of its nature and value,and relates to the success or failure of strategy of cultural power.Based on the sample survey of college students in Chongqing,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cognitive situ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to Marxist cultural view,to a certain extent,reflects the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political thought level,finds the problems and deficiencies,and puts forward the proposal for the Marxism theory education and propaganda,and thinking of the specific methods in the cultural construction of the socialist.

Marxist cultural view;cultural socialist cultural cognitive;current situation

A81

A

1008-5831(2014)04-0155-06

10.11835/j.issn.1008-5831.2014.04.022

2014-04-11

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大学生对马克思文化观的认识的调研”(2010QNZX42)

金莹(1981-),女,重庆人,西南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师,主要从事行政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猜你喜欢
文化观认知度中国化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正确认识和把握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托幼园所教师卫生保健知识认知度的研究分析
PICC置管患者置管认知度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
习近平的传统文化观
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研究
综合护理干预改善未婚人流术患者避孕知识认知度效果观察
浅析中国室内设计的文化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