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战略性新兴产业取向比较与优化路径

2014-04-12 03:53胡新华
关键词:传统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

胡新华

(1.重庆大学 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重庆 400044;2.西南政法大学 管理学院,重庆 401120)

西部战略性新兴产业取向比较与优化路径

胡新华1,2

(1.重庆大学 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重庆 400044;2.西南政法大学 管理学院,重庆 401120)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西部地区未来产业转型的主导方向,也是缩小与东部地区差距的核心支撑。以川渝陕为例梳理现阶段西部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取向,发现存在的同质化竞争、脱离传统产业基础、过于强调政府主导力量、轻视本土企业培育及忽视环境成本等5大误区,将严重影响其长期持续发展和竞争力提升。以此入手,文章提出了西部地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优化路径。

战略性新兴产业;西部地区;误区;优化

古典经济学认为,产业结构转变遵循一定的规律,在自由市场经济条件下可以自觉自发地演进。但如果完全按照自由市场经济原则进行,发达地区具有先发优势,落后地区将永远都赶不上发达地区。以保罗·克鲁格曼(P.Krugman)为代表的新贸易理论指出,政府政策及各种历史的或者偶然的因素,可能改变市场运行结果,更新一国的比较优势,使本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因此,他们主张实施有选择的积极干预措施,但强调其实施的重要前提是要选择合适的战略性产业,即正确的产业政策与之相配套。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是中国西部地区面临的一个重要机遇,如果善于抓住机遇,采取积极的产业发展支持措施,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并培育成为区域主导产业,有可能加快缩小东西部差距的速度,甚而超过发达地区。为此,《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下称《决定》)及《“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国发〔2012〕28号)出台后,西部各地纷纷推出自己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在各地“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均占有重要战略地位。由于西部地区产业发展基础较弱,因此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兴起和成长阶段,突出问题是选好发展重点和成长路径。笔者拟以西部地区的陕西省、四川省、重庆市为例,管窥西部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现状及未来优化的方向。

一、西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取向及主要策略比较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刘洪昌[1]认为,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应坚持三条基本原则:一是产品要有稳定并有发展前景的市场需求;二是要有良好的经济技术效益;三是要能带动一批产业的兴起。与国家产业发展的战略转型相对应,西部各省市区均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作为产业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给予突出重要的战略地位。但各地在具体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又存在一定的差异,这里以四川省、重庆市和陕西省为例看不同省市的发展方向,可窥一斑(表1)。

表1 川渝陕“十二五”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

由表1可见,根据《决定》所提出的“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的发展思路,各省市也相应提出了本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

在具体发展方式上,各地均以规划和建设新区为依托,大力发展产业园区,通过招商引资促进企业向园区集中。如四川省成都市的天府新区及其规划的电子信息产业园、国际汽车城和新材料、新能源功能区等;陕西省的西咸新区及其辖区建设的信息产业园、物联网产业基地新加坡现代产业园区等;重庆市的两江新区及其区内的空港工业园、水土高新园、龙兴工业园等。将新区规划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要平台,将发展各类产业园区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主要途径。此外,川渝陕等地均大力申请保税区或类似区域,增强对外商的吸引力,强化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对外贸易。技术创新是各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目标,在陕西省、四川省和重庆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及2012年、2013年重要工作任务或重点项目中,围绕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各个领域均提出了技术创新的方向,并对重点技术创新给予财政支持。在具体的支持政策上,各地均综合采用财政、金融、人才、法律等多种政策措施。以重庆市为例,该市建立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基金”,出台了《关于加强重庆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工作的实施意见》,实施了科技人才队伍“千千万万”工程,并结合西部大开发、开发区、科技创新、招商引资等多种优惠政策,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总之,西部各地均认识到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未来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在促进经济跨越式发展方面的巨大潜力和作用,政府加大了支持力度和宏观调控力度,谋求在新的发展阶段抢占西部新兴产业的制高点,在西部树立领导地位,并力求追赶东部发展步伐。

二、川渝陕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取向存在的误区

从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态势看,具有较强的政府主导特征,政府在其中起着关键的作用,这也使得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面临着较显著的人为环境。但人为环境难以做到面面俱到,致使产业发展有可能走入某些误区,导致资源配置的非效率。从上述川渝陕三省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上看,尽管各地在新兴产业发展上提出了较为明确的发展方向,但比较各地的具体规划和做法,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从长期看,可能导致发展的效果大打折扣。这突出体现于以下几点。

(一)不同地区存在较为明显的同质化竞争

新兴产业处于产业生命周期的成长阶段,发展空间非常广阔,为不同区域发展相同产业提供了理由。因此西部不同地区上马相同产业项目的现象普遍存在,尤其是近年来招商引资力度加大,各地竞争相同产业的情况多次出现。以多晶硅生产为例,四川省着力打造“成都—乐山—德阳硅产业带”,其产能2012年已攀升至2万吨;重庆打造的万州多晶硅产业基地年产能也达到6 300吨。而这一产业大量依赖于出口,2012年因欧美国家经济下跌和反倾销调查,加之国内上马企业过多,供给大增,致使价格迅速下跌,从高峰时期的每吨600万元跌至每吨20万元①参见:《彭戈.四川多晶硅之殇》(中国经营报,2012年4月6日)。。在电子信息产业,重庆、成都、西安三个西部大城市展开了多轮激烈的招商竞争,如在富士康项目的争夺上,重庆和成都虽各有所获,但竞争也使双方都付出了更高的成本。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与传统产业基础缺乏衔接

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是地方发展的重要途径。西部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低端劳动力,在前一阶段的大开发中,通过发挥比较优势奠定了较好的产业基础,川渝陕等地的能源化工及金属冶炼等产业的发展与其能源资源优势紧密关联。而当前部分地区的新兴产业规划中,虽紧密结合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却脱离其原有传统产业基础。实际上近年来各种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在西部遍地开花,甚至一些偏远县镇也提出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产业方向与东部大城市雷同。但大多数新兴产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往往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以及尖端的技术研发能力、丰富的人力资源,西部地区在这些方面往往没有突出优势。林毅夫、李永军2003年[2]就指出,地方政府如果不紧密结合区域比较优势进行产业干预,而只是选择自己不具有优势的产业盲目赶超,很可能出现过度补贴、寻租、低效率等问题,并致使产业政策失效。

一些地方还将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对立起来,认为二者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为发展新兴产业而压缩传统产业发展空间。事实上,一方面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并没有天然的界限,新兴产业相当比例的市场针对传统产业,部分新兴产业还是通过现代技术对传统产业改造而形成的,如用新技术改造传统的商业,变成现在的物流产业、电子商务业等。而且,新兴产业的发展也不是孤立的或封闭的系统,往往需要传统产业为其配套衔接,如信息产业的发展,传统产业是其重要的下游市场。另一方面,在当前阶段,西部地区仍然需要依靠传统产业发展经济和解决就业,过于压缩传统产业的发展空间,而新兴产业短期内难以完全承担传统产业的作用,将会导致地区经济走向下降区间。

(三)过于强调地方政府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的主导地位

新兴产业因其基础薄弱,在其发展初期政府部门往往扮演着重要角色。西部地区在新兴产业发展方面起步晚,传统产业根深蒂固,为将更多资源向新兴产业配置,政府的引导和政策倾斜非常必要。但部分地区为了大力发展新兴产业,以迅速形成产业规模,政府成了产业发展的主体,既出台产业政策,招商引资,又直接推动企业转型、重组,甚至直接插手企业经营。如根据《中国经营报》的调查,四川某地为了发展多晶硅项目带动GDP增长,当地政府通过各种关系不断向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游说,最终成功将当地的多晶硅项目挤进了四川的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政府的强力推动可在短时间内形成一定的新兴产业市场,受到的政策和市场的冲击较小,产业发展的波动少,相对降低了发展成本。但政府主导型的新兴产业发展,因为缺乏在市场上残酷的竞争筛选,竞争力相对较弱。且政府主导型的发展,国有企业和外商投资往往占据主要地位,民间资本的发展空间狭窄。而硅谷等新兴产业集聚区的经验表明,由民间资本形成的中小企业及其创新能力才是新兴产业长期持续的主要力量。

(四)重招商引资而轻本土企业培育

西部大开发以来,招商引资成为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西部大多数地区都将着眼点放在引进国内外大型企业集团上,力求以大企业、大项目带动区域整个产业的发展。检视川渝陕三地年底的新闻和报告,招商引资数量和额度都是重要指标。不可否认,通过招商引资在一定时间内对区域产业发展具有带动作用,但研究表明,引进企业主要对区域GDP、税收和就业作出了积极贡献,而对地区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并不明显,而且更可能将地区产业锁定在较低的价值链环节,抑制产业升级[3]。在集群式产业发展优势突出的背景下,由外资驱动的产业集群往往缺乏地方根植性,与本土企业合作难度大,技术和知识溢出少,对于本土产业发展的贡献并不显著[4-5]。

(五)忽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资源环境成本

西部地区过去以粗放型增长为主导,能源消耗大、环境污染重成为进一步发展的主要障碍,近年来国家加大了低碳、节能、环保控制力度,由于普遍认为新兴产业具有能耗低、污染少的特点,西部地区将深化发展更多寄托于战略性新兴产业,但现实中一些由战略性新兴产业造成的能耗和污染往往容易被忽视。如前面提及的四川、重庆发展的多晶硅材料和电子信息制造业,据专家指出,多晶硅产品属于高能耗、高污染产品,生产过程耗电高,且产生大量的高污染有毒液体四氯化硅②参见:《多晶硅生产:毒污染高耗能不容忽视》(《中国质量万里行杂志》,2008年5期)。。而电子信息产品生产过程中,不仅容易产生大量电子废弃物,还伴随严重的重金属污染,珠三角地区就深受印刷电路板等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镍、铬等污染物之害③参见:陶卫华等《多数IT品牌企业模糊回应重金属污染报告》(《财经国家周刊》,2010年7期)。。

三、西部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优化路径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是西部地区调整产业结构的关键,为了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顺利构建产业体系,应着眼于规避前述发展误区,打造长期可持续的竞争优势,以在短期寻求突破,长期实现顺利转型。

(一)强调特色定位,推动差异化竞争和合作

Gavin Wright 1990年在对美国产业早期成功(1879-1940年)的原因进行追溯时发现,其竞争性出口产品竟属于非可再生资源密集型。美国技术开发的优势,实质上主要来源于对本土资源的高效利用(resource-using)[6]。尽管国家资源禀赋并非是产业成功的充分条件(现代社会尤其如此),但倘若利用得好,的确可以形成他国难以复制的竞争优势。因此,西部地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不应脱离本土,应强调立足于本土比较优势,充分挖掘本土资源潜力,与其他地区进行差异化竞争,并开展深入合作。

第一,西部各地要深入分析自身比较优势。西部幅员辽阔,能源矿产资源丰富,这是西部地区过去发展的主要凭借。但比较优势一方面来源于资源优势,另一方面也来源于长期的积累,有时并不能轻易识别,因而各地应结合全国、西部的整体情况,对自身比较优势进行深入、全面、系统的分析,明确具有比较优势的领域,为恰当定位奠定基础。

第二,结合比较优势定位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色方向。如以资源为主要优势的地区,可着眼于提升资源利用水平,进入技术、附加值更高的下游环节。内蒙古“十二五”期间拟以风、光、生物质发电和煤的洁净利用为重点,打造绿色能源基地,便基于其煤炭油气能源的丰富储量。在机电领域优势突出的地区,则可从技术含量更高的新型交通装备领域着眼奠定自身未来方向,如重庆正在大力发展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对于航天、生物等高新技术产业,重庆、成都、西安等金融、人力资本较为发达的中心城市,具有一定的高级要素基础,而要素不发达的城市,则应评估是否有足够的后劲支撑。

第三,打造特色产业链条避免孤立发展。发展特色产业,从长期竞争力视角看,应着眼于构建特色产业链条。西部各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需避免某一行业的孤立发展,应把行业上下游企业视作一体,打造完整产业链条。以建设产业集群的形式,将同一行业的上下游企业、服务性企业集中于邻近区域,形成具有当地特色的产业链,从而打造行业的整体竞争力。重庆市在笔电产业领域注重产业链垂直整合,通过引进技术密集型的笔电配套企业将其研发机构也引入重庆并将销售结算争取到重庆,达到了较好的效果[7]。

第四,促进区域间分工合作、差异竞争。当前相对落后的基础设施,加上现行的财政体制和政绩考核机制,导致西部各城市之间缺乏产业分工与合作,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均存在类似问题。随着关中—天水经济区、成渝经济区的获批,以及重庆—成都—西安“西三角”经济区的推进,这种产业同质竞争的局面或可逐步缓解。但推动这一进程,既需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便利区域连接,降低合作成本,也需要各地转变发展观念。基于比较优势发展,现行的体制机制也要逐步改革,以适应区域合作发展的大趋势。

(二)推进新旧产业衔接及协同发展

第一,明确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共生关系。事实上,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并没有天然的界限,新兴产业相当比例的市场是针对传统产业,部分新兴产业还是通过现代技术对传统产业改造而形成的,如用新技术改造传统的商业,变成现在的商贸物流产业、电子商务业等。而且,新兴产业的发展也不是孤立的或封闭的系统,往往需要传统产业为其配套衔接,如信息产业的发展,传统产业是其重要的下游市场。

第二,以传统产业为基础规划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如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所指出,大多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不能凭空而为,必须依赖于传统产业所形成的技术积累、制造能力、产业组织等基础的支撑④参见:许可新,苗圩《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是对传统产业的简单替代》(第一财经日报,2011年3月21日)。。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西部各地传统产业基础扎实,新兴产业规划应紧密结合其原有产业基础,将新兴产业的产业链条延伸至传统产业,使新兴产业的发展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能够迅速建立起支撑力量。

第三,统筹协调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发展。基于上述阐释,西部地区在突出强调发展新兴产业的同时,应做好传统产业互相衔接、融合,统筹协调发展。一方面,依托新兴产业发展奠定未来的方向;另一方面,依然大力支持传统产业发展,解决就业、人才培养、资本积累等地方发展难题,为新兴产业发展提供要素储备。更重要的是推进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融合。以新兴产业发展为传统产业注入新的技术、人才和理念,助推传统产业升级,减少能耗和环境污染,提高其竞争力;而传统产业则要充分挖掘地区资源优势、地理环境优势以及传统品牌优势,为新兴产业发展提供市场、项目支持。二者优势互补,协同发展。

(三)推动政府与市场互动优化资源配置

第一,发展的不同阶段政府应及时转变角色。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初期,政府在规划、政策制定、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中扮演主要角色,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对重点新兴产业发展给以政策倾斜、金融财税支持,引导更多资源向新兴产业配置;对外资企业、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给以同等待遇,规范竞争秩序,同时搭建中介平台,鼓励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加强合作,以多种方式着力培育和开拓新兴产业的市场需求,在较短时间内建立产业体系。但在产业体系初步形成时,政府应转变职能,变身辅助角色,由市场和企业作为发展的主体,政府则发挥协调、整体品牌打造等功能。产业体系较为成熟时,政府应退出发展领域,着力完善公共服务。

第二,充分信任市场机制的作用。当前很多地方政府对市场机制的资源配置作用持怀疑态度,唯恐与自己的初衷不符,因而政府成了产业发展的主体,既出台产业政策、招商引资,又直接推动企业转型、重组,甚至直接插手企业经营。事实上,中西方过去的发展经验已经表明,在政府的有效引导下,市场机制是最有效、最经得起检验的资源配置方式。因而,地方政府应舍得放手,同时不断提升自身水平,充分运用和发挥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的激励功能,有效促进技术创新和资源要素优化配置,从而打造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四)大力培育本土企业实现内生增长

当前西部大多数地区都力求以引进大企业、大项目带动区域整个产业的发展。但企业引进来,更重要的是要能够扎进去,即根植于当地,成为本土产业体系的一部分,只有这样,才能够通过技术和知识溢出,对当地产业发展起到长期推动作用。陈耀认为,西部地区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关键是要吸纳发达地区的资金、先进适用技术和设备、管理方法和经营理念,特别是要通过产业承接,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8]。而薛澜指出,当前国际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中小企业已经超越大企业成为活跃主体[9]。这要求西部地区在大力引进外企的同时,要加强本土企业培育,推动本土企业与引进企业之间形成紧密关系,长期合作,提升内生增长能力。

第一,引导和激励外来企业加强与本地的联系。东部部分地区的经验表明,如果外来企业尤其是跨国公司没有强有力的本地联系,尤其在集群式产业发展优势突出的背景下,那么外资驱动的产业集群多呈现“飞地”特征,本土企业难以进入集群参与价值链的较高环节,知识溢出少,有可能本地产业将被锁定在较低的价值链环节,抑制产业升级。因而,通过政策引导促进外来企业的本地联系显得极为重要。在引进初期,地方政府或难以对这些大型企业提出较高的要求,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当其需要扩大产能时,便可要求或通过税收、金融等措施激励其将本土企业纳入价值链之中,实现较大程度的本土配套,或与本土企业合作开发技术和品牌,以增强本土企业能力,着重提升本土中小企业创新能力。

第二,强调利用外来企业培养本土人力资本。一方面,地方政府应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定位,大力支持高校、技术学院培养高端人力资本和技术人才,为产业发展提供丰富的人才支持。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外来大型企业在管理、专业技术、研发能力等方面的丰富经验,与本地高校或科研机构合作开展人才培养,将更多的本土人才纳入外来企业的团队之中,通过人才的本土化,加强外来企业与本地社会的联系和对本地企业的技术、知识溢出。

第三,加大本土中小企业的培育力度。本土企业的地方根植性强,且由于文化、习俗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互相之间沟通交流便利,更容易形成集群网络,更利于提升行业竞争力,是区域内生增长的主要因素。一方面,地方政府应对本土企业发展给予大力扶植,尤其在研发、品牌、人才引进等方面,提供多种形式的优惠和支持措施。另一方面,积极搭建创新平台、中介平台,推进本土中小企业之间、本土中小企业与外来企业之间的联系与合作,使本土企业融入外来大型企业价值链的同时,也形成根植性较强的本土产业链,逐步实现内生增长,降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外来企业的依赖性。

(五)突出环保优先切实维护生态安全

相比于传统产业,新兴产业的污染问题更加隐蔽,现实中一些由新兴产业造成的能耗和污染往往容易被忽视,但其危害也更大。因而,西部地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样应把生态安全、环境保护作为产业发展中的重要工作。

第一,提高认识,加强防控能力。必须认识到新兴产业同样存在高能耗和高污染问题。由于西部地区具有中国最丰富的生态资源,也处于长江、黄河等重要河流的中上游,其生态环境关乎整个国家的生态安全。因此,西部地区在制定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时,更应该强调生态安全的重要性,加强防控能力建设,并贯彻于产业发展的始终。

第二,构建生态环境评估体系。西部各地应根据地区具体情况,通过深入研究,构建适宜的生态环境评估体系,在招商引资或培育本土新兴企业时,积极进行环境评估,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做在产业发展之前,避免先污染后治理从而付出巨大的成本。

第三,严格限制高污染高能耗的企业发展。通过严格的评估,高污染高能耗的企业应严格禁入。对于特别重要的支柱产业,则要求合理选址,改进工艺,加强生产过程控制,降低能耗和环境污染程度,避免对人民群众生活和身体健康造成不利影响。同时,着力培育真正低能耗、低污染的新兴产业,逐步退出高能耗、高污染产业。

[1]刘洪昌.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原则及培育政策取向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1(3):87-92.

[2]林毅夫,李永军.比较优势、竞争优势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J].管理世界,2003(7):21-28.

[3]王益民,宋琰纹.全球生产网络效应、集群封闭性及其“升级悖论”[J].中国工业经济,2007(4):46-53.

[4]KINDLEBERGER C.American business abroad[M].Yale University Press,New Haven,1969.

[5]LOVERING J.Celebrating globalisation and misreading the welsh economy:The new regionalism in wales[J].Contemporary Wales,1999(11):12-60.

[6]GAVIN WRIGHT.The origins of american industrial success,1879 - 1940[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0,80(4):455-481.

[7]黄庆华,刘建徽.重庆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策略及其启示[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167-172.

[8]陈耀.西部产业结构调整与承接产业转移[J].中国科技产业,2010(9):26-27.

[9]薛澜.世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趋势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软科学,2013(5):18-26.

(责任编辑 胡志平)

Compare on Orientation of Western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 and Optimization Routes

HU Xinhua
(School of Economic and Business Administration,Chongqing University,Chongiqng 400044,P.R,China;School of Management,Southwest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Chongqing 401120,P.R,China)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 in western regions have become the main future development direction, and the core factors of narrowing the gap with eastern regions.Studying in the case of Sichuan, Chongqing and Shaanxi finds that, at present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 development has some problem, such as homogeneous competition, dividing from the traditional industrial foundation, too much emphasis on government's force,neglecting the cultivation of local enterprises and environmental costs, which will seriously affect long - term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competitiveness improvement of western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Based on that, we build the focus of western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 development.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the western region;development mistakes;optimization

F120.4

A

1008-5831(2014)04-0010-06

10.11835/j.issn.1008 -5831.2014.04.002

2014-03-31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1YJC630066);重庆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11QNMK04);西南政法大学校级项目(2010-XZQN35)

胡新华(1980-),男,河南郸城人,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西南政法大学管理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地方产业集群发展研究。

猜你喜欢
传统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
未来5G:颠覆行业 改变生活
我国将24种矿产确定为战略性矿产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大国崛起
回望“十二五”:中国的战略性转换与评估
新兴产业市场绩效提升的现状及建议
在新兴产业看小元件如何发挥大作用
丘区传统产业仍大有可为
专家开方:传统产业创新互动做强做大
孙泽慧:传统产业向文化产业转型的探路人
党内民主:战略性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