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坤山, 徐国平, 王金鹏, 余任喜, 杨 勇, 黄 新
(中国解放军庐山疗养院, 江西 九江 332000)
银杏达莫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脑血流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陈坤山, 徐国平, 王金鹏, 余任喜, 杨 勇, 黄 新*
(中国解放军庐山疗养院, 江西 九江 332000)
目的 探讨银杏达莫注射液 (银杏总黄酮) 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脑血流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方法 84 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银杏达莫注射液治疗组和对照组, 每组42例。 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治疗, 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静脉滴注银杏达莫注射液, 连续 14 d。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 脑血流和血浆一氧化氮 ( NO) 、 人内皮素-1 ( ET-1) 、 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 ( t-PA) 、 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 ( PAI-1 ) 水平的变化。结果 经过 14 d 治疗后, 治疗组和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显著下降, 治疗组下降更加显著 (P<0.05); 治疗组和对照组 的大脑中 动 脉 ( midd le cerebral artery, MCA) 、 大 脑 前动脉 ( anterior cerebral antery, ACA) 和大脑后动脉( posterior cerebral artery, PCA) 平均血流速度均显著 升高, 治疗组 MCA、 ACA和 PCA平均 血流速 度均高于对 照组,其中 MCA和 PCA差异显著, 有统计学意义 (P<0.01 和 P<0.05); 治疗组患者的 NO和 t-PA水平升高、 ET-1 和 PAI降低, 与对照组相比, NO和 ET-1 水平有显著性差异 (P<0.01 和 P<0.01)。 结论 银杏达莫注射液联合常规治疗急性脑梗死,可明显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脑血流和血管内皮功能,有利于恢复瘫痪肢体的神经功能。
银杏达莫注射液;急性脑梗死;脑血流;一氧化氮;血管内皮素;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
随着我国人口的老龄化,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脑血管病已成为危害我国中老年人身体健康和生命的主要疾病。据统计,我国每年新发脑卒中约 200 万人, 每年约有 150 万人死于脑血管病[1]。 急性脑梗死 (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ACI)又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最常见的脑卒中类型,约占全部脑卒中的 60% ~80%, 其发病率高、 死亡率高、致残率高、治愈率低,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如何有效地防治急性脑梗死已成为临床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近些年来研究发现,急性脑梗死的发展与动脉硬化和血管内皮功能障有显著相关性。银杏达莫注射液的主要有效成分为银杏总黄酮,具有扩张冠脉血管、脑血管,改善脑缺血症状和记忆功能[2-4]。 我院 应用银 杏达莫 注射液 治疗急性脑梗死 43 例, 同时选择43 例作为对照, 观察银杏达莫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脑血流和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 2011 年 12 月—2013 年 3 月在我院脑外科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6 例, 其中男 48例, 女 38 例, 年龄 53 ~73 岁, 平均年龄 (65.6 ± 7.8) 岁。 入选标准: ①符合 1995 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5], 并经 CT或 MRI证实; ②均为首次急性脑梗死患者, 发病 24 h内入院;③患者意识清晰,愿意配合检查,均被告知实验相关内容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出血性脑梗死或脑出血;②严重全身感染及肿瘤,合并有严重心、肺、肝、肾功能不全者;③严重意识障碍者。 86例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43 例,其中男 25 例, 女 18 例, 平均年龄 (64.2 ± 7.2) 岁; 对照组 43 例, 其中男 23 例, 女 20 例,平均年龄 (66.8 ±8.4) 岁; 两组患者在年龄和性别上无显著差异 (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根据病情给予常规治疗:早期静脉溶栓、脱水降低颅内压,静滴胞磷胆碱保护脑组织,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抗血小板聚集等其他对症治疗、预防并发症等。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银杏达莫注射液 (贵州益佰制药股份有 限 公 司 生 产, 批 号 20120812), 一次 10 ~25 m L, 加入 250 mL 0.9% 氯化钠注射液中, 静脉滴注, 每日 2 次, 连续 14 d。
1.3 检测项目
1.3.1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采用 1995 年我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 《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 对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进行识别和评定,内容包括意识、水平凝视功能、面瘫、言语、上肢肌力等, 最高分 45 分, 最低分 0 分, 轻型 0 ~15 分,中型 16 ~30 分,重型 31 ~45 分。
1.3.2 脑血流检测 于治疗前和治疗 14 d 后, 采用经颅多普勒 (TCD) 诊断仪检测2 组患者大脑中动脉 (middle cerebral artery, MCA)、 大脑前动脉(anterior cerebral artery, ACA) 和 大 脑 后 动 脉(posterior cerebral artery, PCA) 平 均 血 流 速 度(Vm)。
1.3.3 生化测定 每例患者均于治疗前和治疗14 d后,分别采集清晨空腹肘静脉血检测血浆 NO、ET-1、 t-PA和 PAI-1 水平。 NO测定采用硝酸还原酶法,试剂盒由上海沪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ET-1 测定采用夹心双抗酶联免疫法, ET-1 检测试剂盒由上海酶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t-PA和PAI-1 检 测 方 法 同 ET-1。 t-PA, ELISA试 剂 盒 和Serpin E1/PAI-1 ELISA试剂盒购于上海逸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操作方法严格按照说明书的。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 SPSS19.0 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标准差 () 表示, 两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
治疗前,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无显著差异 (P>0.05)。经过 14 d 治疗后, 对照组和治疗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治疗前相比, 均显著降低, 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0.01),治疗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对照组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说明经过14 d 的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的神经功能均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治疗组的改善效果更好。结果见表1。
表1 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 (, n=86)Tab.1 Neurologic deficit scores for patients of the treatment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n=86)
表1 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 (, n=86)Tab.1 Neurologic deficit scores for patients of the treatment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n=86)
注: 同组间治疗前后比较,▲P<0.01; 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ΔP<0.05
组别 病例数/例 治疗前(评分数) 治疗后(评分数)治疗组 43 28.4 ±3.8 11.8 ±4.2▲Δ对照组 43 27.9 ±4.5 14.7 ±5.9▲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脑血流变化 治疗前, 治疗组的 MCA、 ACA和 PCA分别为 (39.7 ±5.4)、(31.9 ±5.2) 和 (26.7 ±4.2) cm/s, 对照组的为(38.9 ±5.9)、 (30.8 ±4.9)、(27.9 ±5.3)cm/s,两组间无显著差异 (P>0.05)。 治疗后, 两组患者的 MCA、 ACA、 PCA 分 别 为 ( 48.3 ±6.3 ) 、(34.6 ±4.8)、 (33.2 ±3.9)cm/s和 (42.3 ± 6.7) 、 (34.7 ±3.6)、 (30.8 ±4.8) cm/s, 与治疗前相比, 两组患者的 MCA、 ACA和 PCA均显著升高 (P<0.05 或 P<0.01), 治疗组患者的 MCA、ACA和 PCA均要高于对照组, 其中 MCA和 PCA差异显著, 有统计学意义 (P<0.01 和 P<0.05)。结果见表2。
表2 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脑血流变化 (,cm/s)Tab.2 Changes of cerebral blood flow in patients of the treatm ent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cm/s)
表2 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脑血流变化 (,cm/s)Tab.2 Changes of cerebral blood flow in patients of the treatm ent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cm/s)
注: 同组间治疗前后比较,▲P<0.05,▲▲P<0.01; 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P<0.01
MCA ACA PCA治疗组 43 治疗前组别 病例数/例 时间39.7 ±5.4 31.9 ±5.2 26.7 ±4.2治疗后 48.3 ±6.3▲▲△△ 34.6 ±4.8▲ 33.2 ±3.9▲▲△对照组 43 治疗前 38.9 ±5.9 30.8 ±4.9 27.9 ±5.3治疗后 42.3 ±6.7▲ 34.7 ±3.6▲ 30.8 ±4.8▲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 NO、 ET-1、 t-PA和 PAI-1水平比较 治疗组治疗 14 d 后, NO和 t-PA水平升高、 ET-1 和 PAI降低, 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 (P<0.01、 P<0.05、 P<0.01、P<0.01)。 对照组治疗 14 d 后, NO、 ET-1、 t-PA和 PAI-1 水平变化同治疗组, 其中 NO、 ET-1 和 PAI-1有显著性差异 (P<0.01、 P<0.05 和 P<0.01)。两组患者治疗后相比, NO和 ET-1 水平有显著性差异 (P<0.01 和 P<0.01)。 见表3。
表 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 NO、 ET-1、 t-PA和 PAI-1 变化 (, n=84)Tab.3 NO、 ET-1、 t-PA and PAI-1 changes of patien ts of the treatmen t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n=84)
表 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 NO、 ET-1、 t-PA和 PAI-1 变化 (, n=84)Tab.3 NO、 ET-1、 t-PA and PAI-1 changes of patien ts of the treatmen t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n=84)
注: 本组间治疗前后比较,▲P<0.05,▲▲P<0.01; 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1
组别 病例 数 /例 时间 NO/( μmol·L-1) ET-1/( pg·mL-1) t-PA/( IU·mL-1) PAI/( AU·m L-1)治疗组 43 治疗前50.3 ±5.7 83.4 ±11.6 0.45 ±0.14 0.83 ±0.15治疗后 64.5 ±6.9▲▲△△ 62.8 ±10.5▲▲△△ 0.54 ±0.19▲ 0.61 ±0.11▲▲对照组 43 治疗前 48.6 ±8.9 82.1 ±9.4 0.41 ±0.18 0.80 ±0.21治疗后 54.8 ±7.2▲▲ 75.6 ±12.4▲ 0.48 ±0.17 0.62 ±0.18▲▲
急性脑梗死是由于大脑局部动脉管腔狭窄或者堵塞,导致供血的脑组织缺血缺氧性病变坏死,引起脑功能障碍的一种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脑梗死的病因很多,主要有动脉粥样硬化、心源性栓塞、小动脉硬化等, 其中约 2/3 的脑梗死的病因为颅外或颅内段的动脉粥样硬化[6-7]。长 期的动 脉粥样 硬化引起的血管病变基础上血管内膜斑块、炎症或损伤处血小板聚集并释放各种因子启动凝血过程,局部形成血栓,使血管腔狭窄、闭塞,供血区脑组织缺血坏死。内皮功能障碍与动脉粥样硬化有重大关系, Ross于 1974 年首次提出了 “内皮损伤反应”假说[8], 认为内皮功能障碍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与发展的重要始发因素。内皮细胞在物理,化学的刺激下造成损伤,发生功能性和器质性的改变,使动脉内膜的平滑性和完整性受到破坏。内皮细胞的损伤、血脂的沉积和血小板黏附所释放多种生长因子的作用,可激活内皮细胞和动脉中层的平滑肌细胞,使之大量合成并分泌多种生长因子,使自身和周围细胞大量增殖。增殖的平滑肌细胞还可迅速合成胶原等细胞外基质,通过以上多种因素复杂的相互作用,最终形成动脉粥样硬化。
根据功能的不同,把内皮细胞分泌活性因子:一种为如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 t-PA)、 前列环素 (PGI2)、一氧化氮 (NO)等抗动脉粥样硬化物质; 另一种为如血栓素 (TXA2)、 血管紧张素Ⅱ (ATⅡ)、 内皮素-1 (ET-1) 等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物质。血管内皮细胞是人体最大的内分泌腺体, 广泛分布于全身各处, Lerman 等[9]发现, 在内皮细胞功能障碍时,常表现为血管内皮活性因子异常, 如 NO合成减少, ET-1 分泌增加, t-PA产生减少, TXA2 增多等。
NO是血管内皮细胞产生的重要血管舒张因子,具有舒张血管、抑制炎性细胞聚集分化、白细胞黏附、血小板聚集和平滑肌细胞增生等多种功能。ET-1 是已知作用最强和效应最持久的内源性血管收缩肽,主要分布于血管内皮细胞和中枢神经之内。 在生理情况下 ET-1 可作用于内皮细胞内皮素受体, 介导 NO和前列环素 PGI2 的释放, 在血管舒张和张力的短时调节方面起重要作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浆 ET-1 水平明显升高, 高浓度的ET-1 可直接作用于内皮平滑肌细胞 ET受体而引起平滑肌收缩,导致血管痉挛,血液流速减慢,血液黏度增高, 血小板聚集几率增大[10-11]。t-PA为血管内皮细胞合成丝氨酸蛋白酶,能将纤溶酶原转变为纤溶酶,起到特异地溶栓作用。
银杏达莫注射液主要有效成分为银杏总黄酮,具有扩张冠脉血管、脑血管,改善脑缺血产生的症状和记忆功能作用[12]。 国内文献报道,银杏达莫注射液降低脑梗死体积,抑制血小板聚集,清除氧自由基,改善脑缺后血液流变学,保护内管内皮细胞的作用[13-15]。 国 内 有 报 道, 银 杏 达 莫 可 以 降 低脑缺血-脑缺氧模型大鼠的血黏度, 增加脑血流量[11,16]。 本研究结果显示, 治疗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下降, 比对照组明显下降 (P<0.05)。 银杏达莫注射液可以升高急性梗死患者的MCA、 ACA和 PCA,与对照组相比 MCA和 PCA有显著性差异 (P<0.01 和 P<0.05)。 应用银杏达莫注射液治疗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 NO和 t-PA水平升高、 ET-1 和 PAI降低, 其中 NO和 ET-1 有显著性差异 (P<0.01)。 结果提示: 银杏达莫注射液联合常规治疗急性脑梗死,可明显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脑血流、血管内皮功能,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饶明俐.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M].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
[2] 章红燕, 侯桂兰,何福根.银杏叶总黄酮和银杏内酯对心脑血管作用的研究进展[J].浙江临床医学, 2008, 10(4): 543-544.
[3] 刘 俊,王清平,方 丹,银杏达莫注射液治疗冠心病心绞痛 69 例疗效观察[J].中国民康医学, 2009, 21(9):988-988.
[4] 李红燕.银杏达莫注射液治疗慢性脑供血不足的疗效观察[J].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 2007, 5(008), 691-693.
[5] 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 29(6):379-380.
[6] 崔寒尽, 何浩宇,邢之华.红花黄色素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总有效率和安全性的 Meta分析[J].中成药, 2011, 33(8):1299-1302.
[7] 杨文波, 李种泰.银杏达莫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评价[J].中成药, 2006, 28(10):1555-1556.
[ 8 ] Ross R, Glomset J A.Atherosclerosis and the arterial smooth muscle cell:proliferationof smooth muscle is a key event in the genesis of the lesion of atherosclerosis[ J] .Science, 1973, 180(93):1332-1339.
[ 9 ] Lerman A, Edward B S, Halltt JW, etal.Circulating and tissue endothelial immunoreactivity in advanced atherosclerosis[ J] .N Eng JMed.1991, 325(14) :997-1003.
[10] 狄 晴, 许利刚, 张颖冬, 等.血浆内皮素-1 与急性脑梗死及其危险因素的关系[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2003, 16(6):12-14.
[11] 李效敏, 孙 慧, 孙金凤.脑梗死患者血浆 TNF-a、 ET-1、NO变化的临床意义[J].山东医药, 2004, 44(22):28-29.
[12] 周 群, 侯东彬.银杏达莫注射液的药理作用及不良反应研究进展[J].中国药房, 2013, 24(28):2686-2688.
[13] 张晓红, 全银实, 金美善, 等.东菱迪芙和银杏达莫联合应用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损伤的影响[J].中国实验诊断学, 2009, 13(6):730-732.
[14] 翟秋菊, 韩恩吉, 郭 鹏, 等.小剂量阿司匹林、 银杏达莫注射液联合用药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功能的影响[ 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5, 14(17) :2235-2241.
[15] 黄敬泽, 丘晓萍, 王 健.循环内皮细胞水平与糖尿病肾病的相关性及银杏达莫的干预作用[J].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2006, 11(11):1309-1312.
[16] 刘 泰, 段志刚.中药针剂对脑梗塞的干预研究进展[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3, 33(10):1434-1437.
Effect of G inkgo-dam o Injection on cerebral blood flow and vascular endothelial function in patients w ith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CHEN Kun-shan, XU Guo-ping, WANG Jin-peng, YU Ren-xi, YANG Yong, HUANG Xin*
( Lushan Sanitarium of China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Jiujiang 332000, China)
Ginkgo-damo Injection;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brain blood flow;NO;ET-1;t-PA;PAI-1
R287
:A
1001-1528(2014)12-2479-04
10.3969/j.issn.1001-1528.2014.12.008
2013-09-26
陈坤山 (1982—), 男, 医师, 主要从事脑外科临床。 Tel: (0792) 8582171, E-mail:chenkuns177@163.com
*通信作者: 黄 新 ( 1958—), 男, 博 士, 副 主 任 医 师, 主 要 从 事 脑 外 科 临 床。 Tel: ( 0792 ) 8582171 , E-mail:huangxinjj171@ 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