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加工企业解困之策

2014-04-12 01:54李鹏
中国有色金属 2014年3期
关键词:定价原料困境

◎ 李鹏|文

在目前国内铜加工行业整体处于低潮期的大环境下,本文从微观的层面,以企业为主体,通过对铜加工企业产品定价模式的分析,指出了目前铜加工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面临的主要困境及原因,并给出了相关建议措施。

铜加工行业位于铜产业链的中间环节,在国民经济中处于至关重要的地位。近十几年来,我国铜加工行业迎来了快速发展的黄金期。据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我国铜材总产量从2004年的439万吨快速跃升至2012年的1168万吨,已经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

然而,在这些光鲜的宏观数据背后,处于实际生产经营的国内铜加工企业近年来的处境却较为艰难,整体处于低潮期。据统计,目前铜加工企业的综合盈利水平已从2010年的5%下滑到2012年的2.5%左右,绝大部分企业面临订单下滑、开工不足的局面。铜加工企业目前生产经营存在哪些困境?

铜加工企业的定价模式现状

目前,根据行业特点和习惯,铜加工企业基本上按照“以销定产”的模式进行生产经营。合同一般采用“原料价格+加工费+火耗”的定价方式(原料指金属铜)。从生产经营上来看,企业采用这种定价模式理论上似乎没有风险。以销定产,企业根据实时的订单情况合理安排生产,企业库存较小;产品价格中包含原料价格和火耗,将原料及损耗成本转嫁给客户承担;加工费收入确保企业的利润。但实际情况远非如此,除了火耗是行业约定俗成的固定比率以外,铜加工企业在原料、加工费收入上都存在经营困境。下面,笔者简单介绍一下这两方面存在的困境。

铜加工企业生产经营困境分析

1.原料价格波动产生的困境

定价模式中原料价格是指双方在签订合同时约定的金属铜的价格,我们称之为销售价格,它可以是现货价,也可以是期货价,可以是时点价,也可以是均价等,方式多种多样。采取灵活的定价方式有助于企业争取得更多的订单。但同时原料金属铜采购同样具有多种多样的定价方式,由于生产需要一定的周期,这就造成了铜加工企业产品的原料采购价和销售价因时机、定价方式和市场等不匹配导致的价差风险。

我们把原料采购价用P1表示,销售价格为P2,P2~P1的差值就是企业面临的价格波动风险。如果P2~P1<0,由于P2在合同中已确定,高出的采购成本无法转嫁给下游企业,铜加工企业不得不自己承担损失,而且鉴于铜价波动较大,稍有不慎甚至会将既得的加工费收益蚕食;当然,如果P2~P1>0,铜加工企业也会获取额外的收益,但事实上铜加工企业对上、下游的议价能力都不高,有利的定价方式往往掌握在对方手中,而且如果该值较大,铜加工企业还要面临下游客户可能违约的风险。

2.经营成本不断上升,加工费不断下滑

定价模式中加工费的确定一般都是依据产品牌号、规格、状态的不同而有所不同,计算办法一般都是成本+利润。因为原料的价格由市场决定,企业无法完全控制,加工费的高低就成为企业能否盈利的关键指标。但目前不争的事实是,铜加工企业的加工费呈现不断下滑的局面,有些品种加工费甚至处于生产成本线之下。加工费不断下降的主要因素如下:

市场因素:产能过剩,市场需求低迷,铜加工产品供过于求。受经济政策等因素影响,铜加工企业新建和扩建产能量近几年迎来爆发性增长,但由于目前国内外市场需求增速放缓,消费增长速度落后于产能扩张速度,铜加工产品产能过剩现象开始凸显,加之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为应付订单不足局面,铜加工企业纷纷下调加工费保市场份额。

企业因素:产品竞争力不高,附加值较低,缺乏调节空间。与国际先进铜加工企业相比,国内铜加工企业在技术研发、产品质量等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直接表现就是产品处于中低端水平,缺乏议价能力。一旦竞争激烈,只能选择降低加工费作为竞争手段。

加工费不断下滑,但企业费用经营成本却逐渐上升。除铜价高企外,铜加工企业还要承受人工、财务等各项费用逐渐上升,尤其是资金成本上升的压力。如铜加工新建项目动辄数十亿的资金投入,回收期长,但目前产能无法完全释放,优势无法发挥,贷款利息成本巨大。

生产成本不断上涨,而能收回成本并给企业带来利润的加工费收入却由于各种原因不断下滑,这种困境将铜加工企业的盈利空间不断挤压。

建议与对策

通过对铜加工企业定价模式的分析,我们知道铜加工企业经营困境主要是原料价格波动的困境以及加工费不断下滑经营成本却不断上升的困境。这既与铜加工行业整体盲目扩张、无序竞争有关,也与铜加工企业自身经营管理水平有关。

要破解困境,一方面,我们要呼吁国家相关部门、行业协会等机构发挥应有作用,坚决抑制产能过剩和行业盲目扩张,使行业发展回归理性;但更为重要的一面,企业应该充分意识到生存的危机和根源所在,化危机为机遇,打造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具体措施如下:

1.丰富规避原料价格波动风险的手段

对于原料价格波动风险,最好的办法是实现原料采购与销售之间的现货对冲,即订单中产品的销售定价方式一经确定,相对应的用同样的定价方式立即进行相等数量的原料采购。这要求企业必须科学组织生产,实现采购与销售环节定价方式的实时对应,但从企业实际生产经营方面讲,要实现上述情况非常困难。企业还需要丰富规避风险的其他手段,如对期货工具的运用。主要就是通过期货套期保值操作,将企业无法实现现货自然对冲的风险敞口进行部分规避,锁定加工费收入,将风险控制于可承受范围之内。需注意的是,期货市场自身也蕴含了一定的风险,企业若要开展期货操作,必须要建立严格规范的套期保值制度和全面风险管理办法,严防投机心理。

洛阳铜宝铜加工

2.加大科技投入和研发力度,提高产品附加值,实现产品升级

按照国内目前铜加工行业发展形势,在可预见的两三年内,普通及低端铜加工产品领域的竞争将日趋激烈,铜加工企业若想改变目前加工费下滑的困境,唯有加大科技投入和研发力度,提升产品附加值,实现产品升级。产品升级包括两个方面。

(1)产品质量升级。下游客户采购产品,采购价格确定的决策依据无外乎是使自身综合生产成本最低。低加工费能够降低采购成本,高质量原料同样能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产品质量,将竞争手段从单一的降低加工费转变为提升产品质量,降低下游客户采购产品价格的竞争策略,无疑是与客户双赢的策略,这也是解决目前铜加工企业困境最为实际有效的方式。虽然目前中低端产品过剩严重,但是依然存在质量稳定性差、产品精度不高等问题,若这些问题能够解决,仍能够提高加工费收入。产品质量升级主要途径是技术装备水平的提高和生产工艺的改进优化。目前国内铜加工企业在技术装备水平方面已经获得长足进步,但生产工艺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一定差距,亟须通过加大科技投入和研发力度,实现对生产工艺的优化,提升产品质量。

(2)产品创新升级。产品创新升级指调整产品结构,通过对新材料、新品种的开发,生产高附加值产品。目前国内市场主流铜加工产品品种与前几年几乎没有变化,品种开发主要是通过引进和模仿国外技术实现,以替代进口为目标,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创新不多。铜加工企业只有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大科技投入和研发力度,实现新材料、新品种的开发并将成果转化形成规模,才能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才能使企业真正走出困境。

就国内铜加工企业规模和实力来说,真正具备独立研发能力的企业不多,铜加工企业可与有关机构和组织形成产、学、研联盟,或者与客户形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等实现共同研发。

总体而言,目前低迷的市场环境对于铜加工企业是挑战,但更多的是机遇。希望铜加工企业能抓住这次机遇,痛定思痛,加强管理,开放思路,规避价格波动风险,勇于创新实现产品升级,破解生产经营困境。

猜你喜欢
定价原料困境
易孺詞律觀探微兼論四聲詞之困境
重要更正
水磨石生产原料的制备(三)
水磨石生产原料的制备(二)
水磨石生产原料的制备(一)
欢迎选购
跟踪导练(一)
困境
严把原料采购关,才是对养殖负责
利用Fabozzi定价模型对房地产金融衍生品定价的实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