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家栋
(西北大学数学学院,陕西西安 710127)
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陕甘边革命时期的领导人领导和创建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是把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和陕甘边区实际情况相结合的光辉典型。1945年4月21日召开的中共七大上,毛泽东对陕甘边区和以此为基础发展起来的西北革命根据地、陕甘宁革命根据地、陕甘宁边区给予了高度评价。他在《关于工作方针的报告》中说:“有人说,陕北这地方不好,地瘠民贫。但是,我说,没有陕北那就不得下地。我说陕北是两点,一个落脚点,一个出发点。”[1]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军阀和国民党黑暗统治下的中国内忧外患。日本攻占锦州,东北三省沦陷,继而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华民族此时到了最危险的时刻。国民政府采取“攘外必先安内”和“不抵抗”政策。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反帝反封建、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革命力量和红色政权屡屡遭受“围剿”。正是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的时代背景下,地处陕甘两省的共产党人开创了陕甘边革命根据地,长期坚持游击战争和开展红色政权建设,为党中央和中央红军建立陕甘宁革命根据地、陕甘宁边区,争取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打下了坚实基础,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浓墨重彩的一笔。
笔者认为,陕甘边革命时期应当主要指从1932年初至1935年初这一期间陕甘两地开展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革命活动,当然还包括1928年以来所发动的大大小小七十余次的早期武装起义和革命兵变。关于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历史沿革,学界认为先后大致经历了寺村塬初创阶段、以照金为中心的发展时期和以南梁为中心的成熟时期。主要标志性历史事件和史实如下:
1.1931年9月成立南梁游击队。1932年4月刘志丹在正宁县寺村塬领导组建赤卫军和农民联合会,建立红色政权——陕甘边区革命委员会,揭开了中国共产党在陕甘边区创建革命根据地的序幕。1932年2月,谢子长、刘志丹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抵达照金,创建照金游击战区,同年12月陕甘游击队改编为红二十六军。1932年4月20日,中共中央作出《关于陕甘边游击队的工作及创建陕甘边新苏区的决议》。6月26日,中共临时中央通过《开展游击运动与创造北方苏区的决议》。8月1日,中共中央给陕西省委发出指示信,重申中央关于创立正式红军和陕甘边新苏区的决定。9月17日,中共陕西省委制定《边区军事计划》,明确提出创建包括照金在内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战略目标。[2]
2.1933年3月8日,中共陕甘边特委在照金成立,金理科任书记,习仲勋任军委书记。开辟的以薛家寨为中心的照金苏区,成为陕甘边革命武装割据的重要区域之一。1933年4月5日,陕甘边第一届工农兵代表大会召开,产生陕甘边革命委员会,周冬至任主席,习仲勋任副主席兼团特委书记。1933年3月,在红二十六军帮助下成立了陕甘边区游击队总指挥部,习仲勋任政治委员。
3.1933年8月14日,经历了红二十六军南下失败和红二十九军陕南失败后,中共陕甘边特委在照金根据地的陈家坡主持召开党政军联席会议。会议否定了分散行动,确立了党对红军和游击队的统一领导和指挥,并成立陕甘边红军临时总指挥部。[3]1933年10月,薛家寨保卫战打响。因叛徒出卖,敌人大举围剿照金苏区,红军战斗失利,“南有瑞金,北有照金”的陕甘边照金革命根据地陷落,成为陕甘边革命的转折点。
4.1933年11月3日,红军临时总指挥部和陕甘边特委在合水包家寨召开联席会议,决定以南梁为中心广泛开展游击战争,陕甘边南梁革命根据地建立。1934年11月,陕甘边工农兵代表大会在南梁荔园堡召开,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正式成立,习仲勋当选苏维埃政府主席,并发表了施政纲领。
5.1934年秋,红军和游击队主力返回照金,全面恢复并巩固了照金革命根据地,直到新中国诞生。1935年2月5日,中共陕甘边特委、中共陕北特委在赤源县召开联席会议,从此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和陕北革命根据地联合组成西北革命根据地。
陕甘边革命时期,根据地领导同志和广大军民对武装革命、政权建设等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实践探索,为党的群众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第一,陕甘边革命根据地从初创、发展到不断成熟,始终伴随着土地革命的进行,广大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党的领导、支持不支持政权建设,取决于土地问题的解决。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地处渭北高原腹地,地形复杂多样,而当时的可耕种土地绝大部分掌握在大地主、豪强及祠堂寺庙的手里。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领导人在贯彻执行毛主席所领导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关于土地法令的基础上,根据照金苏区实际,组织人民群众坚持分粮斗争并没收地主豪强和祠堂寺庙的土地,按照家庭劳动力和人口多寡的混合标准分配给贫雇农,对中农予以适当补充,还废除了地主佃租和国民党政府的一切苛捐杂税。这样就调动了广大贫苦农民拥护和参加革命的积极性,新生的政权就得以巩固发展,为开展游击战争并扩大根据地产生了积极影响。
第二,军事斗争准备上,除了红二十六军和游击队伍外,照金苏区的群众武装还包括农民赤卫军、少年先锋队,这都是发展和依靠人民群众的结果。1928年以来,陕甘两地发生过包括清涧起义、渭华起义、两当兵变、靖远兵变等大大小小七十余次武装起义和革命兵变,很多都以失败告终。两当兵变失利后,正值刘志丹、谢子长等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遭受重创之时,习仲勋在照金镇和刘志丹、谢子长会面,但两当兵变失利的郁闷心情一直笼罩着他。刘志丹对习仲勋说:“几年来,陕甘地区先后举行过大大小小七十多次兵变,都失败了。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军事运动没有同农民运动结合起来,没有建立起革命根据地。如果我们像毛泽东同志那样,以井冈山为依托,搞武装斗争,建立根据地,逐步发展扩大游击区,即使严重局面到来,我们也有站脚的地方和回旋的余地。现在最根本的一条是要有根据地。”[4]可见在当时极端困难的情况下,红军领导者们已经注意到问题的根本症结所在。习仲勋充分依靠和发动群众,组织游击队开展游击战争,但被极力推行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城市中心论”的杜衡等陕西省委领导人严厉批评为“梢山主义”、“逃跑主义”和“流寇主义”。然而历史和事实证明,充分发动群众、做群众工作对配合红军作战,提高战斗力,并结合地区实际开展游击战争、发展生产是极其宝贵的。陕甘边南梁革命根据地建立后,形成了一个根据地为主、多个根据地相互配合的陕甘边根据地发展模式,毛泽东赞扬说:“用狡兔三窟的办法建立根据地,一时在此一时在彼,是非常有用的,很高明。”[5]
第三,尊重人民群众意愿和利益,注重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文化改良,依靠群众力量加强根据地自身建设。在陕甘边革命时期,陕甘边特委曾两度建立工农革命红色政权。第一次是在1933年4月5日,陕甘边第一届工农兵代表大会召开,产生陕甘边革命委员会。在此期间,以薛家寨为中心的照金苏区建立,为战时需要,在寨内设立红军医院、被服厂、修械所、仓库、临时监狱等,还组织广泛深入地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如发动群众民主选举乡村革命委员会。1932年底到1933年初,照金地区的芋园、陈家坡、黑田峪等村纷纷建立农会、妇女会等群众组织。第二次是在南梁苏区,注意开展商贸活动和发展经济,不仅在荔园堡设立集市,还开办苏维埃政府银行,手工印制的苏币可直接兑换银元。此外苏区政府还在荔园堡创建第一所列宁小学,在村庄建立扫盲识字班,对社会广泛进行移风易俗,开展劝戒赌博、劝妇女放脚等“六劝”活动。习仲勋主持制定并实施了“十大政策”,1986年他在《陕甘高原,革命征程》中进行了详细回忆和记述:“它对于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制定正确的经济、文化、统战政策,特别是密切政府和人民群众的联系,指导农村工作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6]正是这种对人民群众的利益秋毫无犯,想着为广大群众谋福祉的政策策略和工作作风,才赢得了广大群众对革命对建设的拥护和支持。
在陕甘边革命时期,陕甘两地共产党人开辟照金苏区,领导和指挥薛家寨保卫战,召开陈家坡会议以及创建南梁苏区,在中国革命的历史长卷中写下了光辉的诗篇。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艰难探索和建设,不仅实践了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成为燎原之势的一支重要力量,还给中国革命胜利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以此为基础所形成的西北革命根据地成为了党中央和中央红军长征之后的落脚点,也成为了中国革命走向胜利、抗日战争走向胜利的起始点。为后世称颂的“照金精神”,其价值可谓熠熠生辉,尤其是在当时战事非常紧张的情况下,开展党的群众工作是如此重要,对当代仍有着相当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无论是党的领导人还是普通工作人员,在党领导下的根据地政权建设上,都十分重视做好党的群众工作。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领导人没有一点架子,访贫问穷,走村入寨,始终和人民群众走在一起,与群众打成一片。根据后来习仲勋的一份手稿,刘志丹曾殷切地嘱咐他说:“你是关中人,还种过庄稼,能跟农民打成一片,你一定要做好根据地的开辟工作。队伍走了,你们会遇上很大困难,只要政策对头,紧紧依靠群众,困难是可以克服的。”[6]就这样,习仲勋牢记嘱托,在根据地建设中深入群众,深入基层,一家一户的做群众工作,进行调查研究。据朱新平、朱春宁和朱红在文章中回忆,他们的母亲罗培兰曾在南梁苏区做妇女工作,习仲勋在建设南梁苏区时,给她们常讲:“边区政府的每一个同志,都必须听懂政策、掌握政策,才能正确执行政策。做群众工作时,一个村子、一户人家都不能落下。要一村一户宣传和动员群众参加红军……建立根据地扩大红军都离不开群众的支持,只要紧紧依靠群众,我们陕甘边区根据地和红军就能发展壮大”[6]123,实际上他也是这样做的,在军政干部学校讲课时,也特别强调注意群众工作方法,特别是应对紧急情况。在陕甘边根据地,刘志丹被群众口称为“老刘”,习仲勋则被亲切地称为“仲勋”,他是人们心中的“娃娃主席”、“乡党主席”。习仲勋还被毛泽东称为“从群众中走出来的群众领袖”,毛泽东为他题字“党的利益在第一位”。
在艰苦卓绝的峥嵘革命战争史上,曾经产生了红安精神、太行精神、古田会议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宝贵的革命精神。万生更认为,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精神实际可以凝练为“照金精神”,并在研究中提出“照金精神”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它的内涵实际包括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团结奋斗的合作精神、敢于牺牲的献身精神以及对党和人民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等特定内容。[7]笔者认为除了勇于创造、坚持武装斗争、亲密无间的精诚协作以外,还应该包括对党的群众工作的重视和实践。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十分注重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在土地改革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在照金苏区当时地瘠民贫的实际情况下,习仲勋主持制定土改办法,其中包括使农民休养生息,不向其征粮和派款,组织互助合作社集资支持农民发展生产等政策,无一不是从农民切身利益出发的。“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群众对土地的诉求,苏维埃政府尽可能将土地分给群众,只留了不到3%的土地作为红军公田,而且还制发土地使用证给农民,从法律上规定分地农民对土地具有归属权”[8],经营“红军公田”用于优抚红军家属烈属和过往红军游击队的食用。
此外,重视对群众的教育和党的政策宣传,提高群众的思想觉悟,也是党的群众工作的重要法宝。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在建设中,最大的一个特点在于密切联系和依靠群众开展根据地建设,而在开展土地改革、发展边区经济的同时,还不忘对社会进步和文化改良的积极努力,即通过开办学校、建立扫盲识字班等措施达到移风易俗、教育群众,传播先进文化知识,提高群众觉悟的社会效果,从而扩大革命的影响力和深度。
新时期新的条件下,群众工作随着世情国情、党情群情发生的深刻变化而不断变化着。陕甘边革命时期党的群众工作经验对做好当下群众工作意义重大,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它留给当代的现实启示是:在今天的改革和建设事业中,一定要继续保持党的群众工作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以群众标准检验工作,将群众工作路线方针贯穿到工作的方方面面。具体而言,一是要牢固树立群众史观,因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无论党的领导人还是普通工作人员,都应该十分重视做好党的群众工作;二是要以群众标准为检验工作的真正依据,一如陕甘边革命根据地时期十分注重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三是要坚持群众观点,自觉践行党的宗旨,提高党员自身党性修养,同时需重视对群众的教育和党的政策宣传,提高群众的思想觉悟。总之,保持党的群众工作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对于今日巩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袁武振,梁月兰.论习仲勋对创建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贡献[J].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13,6(3):81-85.
[3]李东朗.简论陈家坡会议[J].中共党史研究,2013(3):99-106.
[4]《习仲勋传》编委会.习仲勋传(上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5]马啸,温金童.习仲勋与陕甘边根据地[J].社科纵横,2011,26(8):40-42.
[6]《怀念习仲勋》编辑组.怀念习仲勋[M].北京:中央党史出版社,中央文史出版社,2005.
[7]万生更.西北革命根据地与照金精神的几个问题研究:西北革命根据地研究之四[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10,26(2):36-40.
[8]宋键.川陕与陕甘边革命根据地之比较研究[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3(1):1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