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西北彝族诗人安履泰考论

2014-04-11 02:55曾美海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曾美海

(贵州省毕节市委党校,贵州 毕节 551700)

黔西北彝族诗人安履泰考论

曾美海

(贵州省毕节市委党校,贵州 毕节 551700)

安履泰(阶平)是黔西北近代比较重要的彝族诗人。但因其英年早逝,资料缺如,研究有待深入。本文对安履泰生卒年及其死因展开探讨,并对其遗诗进行辑评,以期抛砖引玉。

彝族文学;安履泰;考论

清代雍正年间,中央王朝在贵州地区大规模改土归流,引发了剧烈的民族矛盾。然而随着乾隆皇帝对苗疆的安抚善后,各地风波渐次平息,贵州的改土归流最终完成,从而基本结束了贵州地区土司分裂割据、兼并仇杀的历史。贵州等少数民族地区的改土归流,不仅是政治体制和重建和经济关系的重构,更是文化的交融和变迁。随着改土归流的深入推进,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汉文化也强势涌入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并日益成为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的主导力量。在汉文化的影响和浸润下,各地少数民族上层人物中的开明人士纷纷倡习汉文,开设家庭学馆,延请汉文学者教授其族属子弟,如威宁州遵化里(今赫章六曲河)的安氏土目,就是其中的佼佼者。自安天爵倡习汉文以后,子孙三代均才华出众,有深厚的汉文化功底,尤其是其孙子安履泰(字阶平)和孙女安履贞(字月仙),诗文颇有造诣,皆有遗诗传世,李力《彝族文学史》和左玉棠等编的《彝族文学史》都有述评。然各家彝族文学史对安氏兄妹的介绍都十分简略,且有待商榷,尤其是安履泰,因其早逝,资料缺如,研究起来十分困难。本文拟对安履泰的生卒年以及死因展开探讨,并对其遗诗进行辑评,以期抛砖引玉。

1 安履泰生卒年考辨

关于安履泰的生卒年,史料没有明确记载。就笔者收集的资料来看,最早提及安履泰生卒年的是余宏模等人注释的《圆灵阁集》,注者在《吊阶平兄履泰》一诗的注释中云:“从诗中知其(安履贞)兄死于1846年。”[1]该书出版于1994年。此后2000年出版的《赫章县志》和2006年左玉堂等编的《彝族文学史》都持此说。左玉堂编的《彝族文学史》并提及安履泰约生于公元1820年,[2]不知所本。然这些研究结论都值得商榷。

据光绪辛巳年刊刻的《圆灵阁遗草》(板藏以义堂,附刻安阶平遗稿),其中在安履泰《感而题此》诗后,余一仪有如下感言:

“伯舅阶平,以不羁之才,惨遭奇祸,年甫冠,冤愤而殁。千古诗人之阨,无踰于此。命奇于人,人奇于诗,无之而不奇,斯无之而不奇也,袁中郎以之称徐文长,人以为知言。舅之阨胜文长百倍,身后之知有如中郎者乎。甥生也晚,每闻我母挥泪缅述侠骨义气,凛凛如生。而干将莫耶终归缺折。时雏发未燥,亦为之上指裂眥,欷歔不已。今我母弃养,苫块无状,回首西州,一邱蓬颗,自愧不能酷似,有忝宅相。因刻我母遗稿,箧中得舅诗十首,并为附梓,一脔知味,不在多也。世有具只眼如中郎者乎。甥余一仪谨识。”[3]

这段感言中有两点值得注意:其一是道出了安履泰的享年,即“年甫冠”,也即是说安履泰遭奇祸冤屈致死时才刚满二十岁;其二是这些事实来源于余一仪之母(安履贞)之口,是可信的。据此,如果按照余宏模等人所言,安履泰卒于1846年,逆推得出其生于1827年。然而根据《通雍余氏宗谱》,安履贞生于1824年,[4]安履泰不可能比妹妹出生还晚三年。因此,安履泰卒于1846年之说当误。至于左玉堂编的《彝族文学史》提及安履泰约生于公元1820年,我们虽不知其来源,但根据安履泰卒时“年甫冠”这一史料,安履泰也不可能享年27岁,因此也当误。

那么,安履泰的生卒年当是何时呢?我们可以依据上述余一仪的感言和安履贞《吊阶平兄履泰》一诗提出作另一种推断。安履贞诗云:

“前岁来乡土,多难家遭苦。兄弟各天涯,愁心如结缕。正月悲姪亡,五月兄忽死。八月始闻讣,哀哉兄无子。兄兮母尚存,谁可慰晨昏。兄兮仇未复,何以慰精魂。母虽有弟事,仇多弟难恃。空怀秦女休,有愧聂政姊。连宵梦见兄,倜傥如平生。惺忪魂黯黯,哭诉难为情。昔兄教妹诗,骨肉曾兼诗。今将诗当哭,一字一泪丝。”(《圆灵阁遗草》)

诗首句言“前岁来乡土,多难家遭苦”,这是分析诗歌的关键。首先是安履贞“来乡土”的时间。余昭《再题圆灵阁诗后》云:“(安履贞)十七樱家难,兄弟遭冤奇。十八家被毁,兄逃母受羁。时复愤欲绝,谋欲诉丹墀。……我母闻此信,亲往携卿归。卿时年十九,自恨与愿违。必待外姑命,始肯就婚期。绝粒竟不死,沉疴种于斯。转念死不明,恐起世人疑。向我缓成婚,衣带不暂离。及见外姑回,始许永结缡。”[3]说明安履贞“来乡土”的时间当是其19岁时(1842年)。余昭之母亲自将她从威宁遵化里带到毕节大屯,但安履贞并未同意当即与余昭成婚,而是“及见外姑回,始许永结缡”,这就是安履贞返乡的时间和理由。其次,分析诗歌的前四句,我们不难发现,首句为总述,后三句为“多难家遭苦”的内容。所遭之苦即“兄弟各天涯,愁心如结缕。正月悲姪亡,五月兄忽死。八月始闻讣,哀哉兄无子。”安履贞18岁时,“兄逃母受羁”,而当她19岁返乡时,已是侄儿夭亡,长兄忽死。这说明安履泰之死,当在安履贞为征求母亲同意而返乡时,即1842年。当然,此后安履贞还有一次归宁,但据其《伤心词(六)》“遥忆归宁到故乡,欣携儿女拜高堂”(《圆灵阁遗草》)一句可知,这已经是三年后的事情了,此时其长女已两岁余,次女近一周岁,安履泰早已冤屈而死。这次归宁返乡,正是这首《吊阶平兄履泰》的写作时间,首句“前岁来乡土”之“来”字,表明写作地点正是威宁遵化里老家(如诗人身在大屯,则当言“去乡土”),而非毕节大屯。

根据安履泰卒于1842年这一前提,结合余一仪所言其死时“年甫冠”这一材料,我们可得出结论,安履泰约生于1823年。

2 安履泰死因探析

安履泰才华出众,文学造诣颇高,却“年甫冠”而亡,的确令人扼腕叹息。关于安履泰的死,余一仪在安履泰《感而题此》诗后的“感言”有所提及,却相当简略,我们只知道其“以不羁之才,惨遭奇祸,年甫冠,冤愤而殁。千古诗人之阨,无踰于此。”至于遭遇什么奇祸,我们不得而知。毕节松山书院掌教徐廷燮赠安履贞挽诗《奇女行》云:“兄阶平,性峭厉。雠族嫉,叛奴噬。遇墨吏,狱文致。”(《圆灵阁遗草》附录)道出了安履泰的死与仇族陷害有关,但是谁陷害的呢?我们又不得而知。余昭《平定猪拱箐苗匪始末记》云:“先是(指陶三春起义,笔者注)威宁州遵化里以机阿克土目安履泰,为仇家吴姓所媒孽,获罪死,其弟履萃继以乏嗣。”[5]原来,安履泰是被吴姓仇族诬陷,才冤死狱中的。那么,吴氏为什么要诬陷安履泰呢?余宏模在《大山诗草》前言中说:“盖自改土归流以来,土目辖境的封建领主经济,日趋没落崩溃。地方流官与外族豪民相互勾结,挑衅仇杀,兴讼冤狱,侵吞土目家产,兼并土地,安阶平兄弟以冤屈殁,以机、阿克土目绝嗣。”这个解释抓住了问题的根本,自吴三桂剿水西之后,土司经济虽日趋没落,但相较而言,家产仍十分丰厚,因此引起地方流官与外族豪民相互勾结,侵吞土目家产。这显然是合理的解释。但我们还有深究的必要,如安履泰是怎么与吴姓仇族交恶的?仇家以什么事由诬陷他?官吏为什么会听信这些诬陷?要弄清这些问题,我们只能从余昭的《伤戚里》一诗入手。该诗副标题为“为阶平会亭兄弟作”,开篇写了安氏家族的发迹、安履泰的家世,然后写安履泰和安会亭兄弟的遭遇。诗云:

“(安履泰)偏是有才多傲世,聪明容易惹痴情。傲世自然遭物忌,痴情未免受缠萦。儿时早定阿晟女,废残错听冰人语。偏又痴心寻故剑,誓不人间觅玉杵。谁料雄谈四座空,倔强偶然忤妇翁。误把乘龙当轻薄,婚事蹉跎竟不终。昆仑别把倾城献,西家有女曾见面。生成颜色本无双,心慕才郎欲自荐。除却郎君不嫁人,英雄竟现女儿身。能兵况有枭姬武,男妆崇嘏兼媚妩。从此闻名早动心,果然一见倾情腑。权留虚左夫人位,江汜先迎小星彗。新婚演剧表英雄,告庙杀家忘忌讳。只顾风流不顾名,美人情重世家轻。朝朝花下调臙粉,夜夜灯前听笑声。今日欢笑复明日,三十日中如一掷。温柔乡里忽生波,蜚语吴宫教战多。官遇太平偏胆小,果疑衽席隐干戈。兴来偶鼓祢衡操,醉去常将守尉诃。此日撄锋逢彼怒,锻炼成供议罪科。罪遣炎方千里戍,从前真被聪明误。吾舌尚存犹可骂,彼头不断终难恕。有弟天生抱侠肠,不甘骨肉远投荒。怒发冲冠临广柳,脱将堂阜共流亡。险阻艰难多阅历,辛苦风尘总备尝。传闻处处搜张俭,季布谁家解共藏。故物屡抄官入簿,几处楼房成一炬。堪叹堂堂世胄生,生受搓磨死亦苦。死不复生刑赎难,毅魄含冤血未干。山中那有还魂草,路上空生接骨丹。身后才人土一堆,可怜红粉未成灰。只留孤弟鸣孤掌,日抱亡灵哭几回。空余未报千秋恨,哭损残年亦可哀。兄在扶兄马前走,兄死随兄地下来。全家只剩一孤儿,到此天无悔祸时。孙送祖终母送子,子死无几母亦死。五服中无骨肉亲,四宗遗脉今谁是。”(余昭《大山诗草》)

该诗能为我们解释上述三个问题。

首先,安履泰因性格原因与吴姓仇族结怨。安履泰恃才傲物,性格峭厉,情深义重。正如诗中所说,“傲世自然遭物忌,痴情未免受缠萦。”安履泰早有婚约,但对方却是个废残之人,心下本就不乐意,却又在一次“雄谈”中触怒女方的父亲,故而对方“误把乘龙当轻薄,婚事蹉跎竟不终”。尽管此后安履泰很快找到意中人并结为连理,但如此语言毫无禁忌,率性而为,不知得罪了多少人。关于安履泰的性格,余昭最了解不过了。余昭《送别安阶平十二韵》写道:“白眼苍生客,英奇一代殊。心随古今骋,道不近时趋。薄俗谁容汝,哀怜只有吾。才高人嫉妒,命蹇鬼揶揄。雌伏何为也,雄飞在此乎。捶胸眉倒竖,裂眦血模糊。剑斫灯花落,词挥笔海枯。埋冤甘作厉,献媚耻同狐。酒盏风威战,旗亭雪片粗。恩仇轻草芥,身世走江湖。壮往钦明哲,依违笑腐儒。前程需努力,莫便泣穷途。”该诗道出了安履泰的性格特征,分析了他不见容于世的原因,且同情他的处境,最终给予支持和鼓励。安履泰死后,余昭在《吊内兄阶平(其二)》中用了这样两句诗:“处世太狂成怪物,逢人便骂亦奇才”,这正是安履泰性格特征的高度概括!正是这样的性格特征,其与吴姓结怨,在所难免。

其次,吴姓诬陷安履泰的罪名是新婚时演剧“北地王刘谌”,有反叛之嫌。在《伤戚里》诗句“新婚演剧表英雄,告庙杀家忘忌讳”后,余昭注云:“婚日演北地王刘谌”。该剧主要演魏军攻蜀,兵临城下而蜀后主刘禅沉溺酒色,不听其子北地王刘谌劝谏,决意降魏。刘谌悲愤万分,其妻知情后伏剑殉国,刘谌杀子,继赴祖庙,哭告先帝后自刎。安履泰此时作为以机阿克土目,新婚之日演出此剧,自然给仇族吴姓留下了把柄,借机媒孽。

再次,明末清初贵州的改土归流曾遭遇少数民族的英勇抵抗,地方流官到任后草木皆兵,对起义反叛十分警觉,容易听信诬告。此前有明末的“奢安之乱”,战争从天启元年至崇祯十年,前后持续17年,波及川黔云桂四省,死伤百余万,大规模交战持续9年。清朝雍正年间,在开辟苗疆的过程中又遭遇了长寨之役、古州之役、台拱之役等几大战役,直接引发了后来的苗民大起义,给改土归流的实施带来极大的阻碍。尽管后来在乾隆皇帝安抚下风波得以平息,但到任的流官都十分警觉,一有风吹草动,立即采取行动,先发制人。正如诗中所言:“官遇太平偏胆小,果疑衽席隐干戈。兴来偶鼓祢衡操,醉去常将守尉诃。此日撄锋逢彼怒,锻炼成供议罪科。”本来此时流官就被起义吓怕了,安履泰还在新婚之日演出带有反叛意义的剧目,再加上仇家煽风点火,他们怎能不信诬告!此外,又因为安履泰鼓骂祢衡、醉呵守尉的性格,定然难逃牢狱之灾,并最终冤死狱中。

3 安履泰作品辑评

安履泰才华横溢,诗文造诣颇高,然而因为“年甫冠而殁”,遗留的作品极为罕见。余一仪在刊刻其母安履贞的遗作时,得安履泰遗诗十首,一并刊刻于《圆灵阁遗草》中。今将这十首诗辑录于此。

瘦马行

困龙抝怒误行雨,血舌电目旋风舞。

被贬人间作骏骑,系从枥下辱牧竖。

耻同凡马争饮龁,瘦脊稜层凹复凸。

垂头缩尾懒嘶鸣,肉眼谁识千金骨。

忽然一日遇知己,破价相赎刷泥滓。

赎来饮于东海东,雷轰电掣生长风。

风送人马腾光彩,云垂海立岸摇摆。

龙马逆知返本原,人之来历不可解。

烈女行

报主纷纷说捐身,临难决决几能真。

多少将军怕死降,何况区区一妇人。

人传丁姑李氏女,华年二九失鸾侣。

泪送白骨泾未干,势豪觊视遣媒语。

语以繁花不转眼,往返空劳费雁简。

倚势霍奴未输心,雕鞍强逼吉日拣。

姑藏利刃拜夫坟,誓将一死报郎君。

女子志节如山岳,宋王焉可夺钗裙。

此心如铁终不屈,血腥飞溅红素服。

含笑怡然归九泉,神为震怒鬼为哭。

我初闻之发长叹,从容就义古来难。

几人屈膝几授命,试将青史从头看。

无题

秦子名森字佩林,鸿才学富更情深。

夙世姻缘多磨折,悼亡潘岳正沉吟。

知己故人萧荫堂,全交义侠凛如霜。

因思国士难为偶,欲为知己续萧娘。

萧娘荫堂伯氏女,才貌绝伦年十五。

聪明秀丽复端庄,雀屏待选无其侣。

荫堂惜玉复怜才,要使佳人配俊材。

谁知伯氏意倔强,激成义侠病成灾。

病里红丝自任牵,九死难忘一念坚。

弥留寄语告知己,定向冥中问摩间。

灵光一点入虚空,披肝上诉叩天公。

感动天公怜才意,勅令真人下九重。

正逢糜府降笔时,示意传成九首诗。

代谕糜公为撮合,合成连理配琼枝。

从来好事竟多磨,数定天公亦莫何。

註就姻缘改不得,只容一面逝青娥。

青娥到死情难尽,梦通阿父尤堪悯。

云英虽殁云翘存,再把鸾胶续琴軫。

从此恨天无障路,精灵到底归何处。

痴情一线留人间,郭外青山荒草墓。

与顾东籓戏作香奁体

深院伊人远,私心自费猜。

花阴移不去,月暗度将来。

讵我能神算,知卿共鬼胎。

一场惊喜处,冷露湿苍苔。

虞姬

五载图王事已空,先将一死慰英雄。

羞他哲后曾为虏,腆面当年寓楚宫。

绿珠

杀姬劝酒岂怜香,枉堕楼头与共亡。

一斛明珠千古恨,仙娥买殉富家郎。

赠杨垕山

向慕才华久,相思意已深。

十年藏絮语,一旦为君倾。

难中口占留别白菴姻长暨子如子懋昆仲

其一

世泽千年未有更,如何坎壈总缠萦。

粗才岂竟遭奇祸,圣代难甘作废氓。

大任将临人慰语,全家不保我吞声。

得逢知己一宵话,死到黄泉意也平。

其二

据鞍回首泪如丝,此去相逢到几时。

风迅云轻月走快,路歧躯重马行迟。

东西南北浑无定,进退存亡未可知。

树影疑人心不怖,将分晓色尚难离。

感而题此

洪荒爵土一朝倾,故主临危共捐生。

拟国虽同蜂蚁国,推情却是圣贤情。

乘车诳楚新兴汉,换服投波始造明。

偶怒君臣非所例,何如五百殉田横。

安履泰遗留的诗歌虽少,但一脔而知肉味。据这十首诗,我们可简要分析其艺术特色。

一是借题抒意,寄托显明。安履泰自负才高,狂放不羁,逢人便骂,直接导致他在生活中知音难觅,一腔抱负难以施展。在安履泰的生活圈子里,大概只有余昭视他为知己。“薄俗谁容汝,哀怜只有吾。”(《送别安阶平十二韵》)“戚谊如君能几个,文章余我亦孤单。伯牙从此钟期渺,捶碎琴弦忍再弹。”(《吊内兄阶平》其一)尽管如此,余昭对安履泰的处境也无能为力。安履泰也只能通过诗歌来抒发不平之气和壮志豪情,如在《瘦马行》一诗中,诗人以“困龙”自喻。“被贬人间作骏骑,系从枥下辱牧竖。耻同凡马争饮龁,瘦脊稜层凹复凸。垂头缩尾懒嘶鸣,肉眼谁识千金骨。忽然一日遇知己,破价相赎刷泥滓。”古往今来,才高而不得志之人,常自喻为非凡之马。如李贺云:“此马非凡马,房星是本星。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马诗》其四)与李贺一样,安履泰诗中所颂扬的,正是自身的坚贞品质和不屈精神;所渴望的正是有朝一日被伯乐相中,一展自身抱负。

二是叙议结合,见解独到。安履泰是一个重情重义之人。在大义方面,他对女子的忠贞赞美有加。如在《烈女行》一诗中,他将报主的将军和守节的女子作对比:“报主纷纷说捐身,临难决决几能真。多少将军怕死降,何况区区一妇人。”然而李氏女面对势豪的强娶,始终守节如山岳,铁心终不屈,最后血溅素服,以死报答郎君。如此刚烈,显然比那些因怕死而屈节的将军更值得颂扬。但我们更应该注意的是,安履泰在颂扬女子忠贞的同时,对没有感情的愚忠是持批判态度的,如《绿珠》一诗:“杀姬劝酒岂怜香,枉堕楼头与共亡。一斛明珠千古恨,仙娥买殉富家郎。”绿珠是西晋富豪石崇用三斛明珠买下的宠妾。在安履泰看来,用明珠买来的算不得真情,石崇不过是骗取了绿珠的情感,使得一个貌美如仙的女子,为一个毫无情义的富家公子殉难。这样的愚忠是不值得赞扬的。看来,安履泰所颂扬的忠贞,也是有条件的。安履泰诗中还有一些独到的见解。如《感而题此》是针对水西灭亡所发的议论。清初水西安坤之乱,跟随安坤就刑者十人,志称死党犯上,安履泰却认为“此十人者,其祖宗数千年共戴水西之天,非若泛泛相从,死党固结者,可比跖犬之吠,亦自为其主耳。”“坤之罪且不得为叛,此十人者似不当以死党贬之,而当以列国诸侯死节之陪臣,前代籓镇殉难之部属例之,或平允矣。”基于这样的认识,安履泰发出感慨:“拟国虽同蜂蚁国,推情却是圣贤情。乘车诳楚新兴汉,换服投波始造明。偶怒君臣非所例,何如五百殉田横。”尽管从安坤而死不是君臣之例,但也可与五百壮士殉田横相比拟。应该说,这一评价是客观公允的。

三是情感充沛,动人至深。就安履泰仅存的十首诗来看,几乎每一首都朴实无华,却以情感浓烈充沛见长,动人处直令人泣下沾襟。如《赠杨垕山》:“向慕才华久,相思意已深。十年藏絮语,一旦为君倾。”看似几句大白话,实则是十年情感的凝聚和倾吐。最感人的当数两首《难中口占留别白菴姻长暨子如子懋昆仲》。其一写身遭奇祸,全家不保,自己只能忍气吞声,充满血和泪的控诉,而“得逢知己一宵话,死到黄泉意也平”一句,却又壮烈豪迈、哀婉凄绝。其二写与亲人离别时的难舍难分。此去“东西南北浑无定,进退存亡未可知”,不知能否再与亲人相聚。临行口占,洒泪诀别,情真意切,动人至深。如此才华,可谓“死为诗鬼定称魁”(余昭《吊内兄阶平》其二)。

[1]余昭,安履贞.大山诗草[M].余宏模,等注释.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4:333.

[2]左玉堂,主编.彝族文学史[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 2006:887.

[3]安履贞.圆灵阁遗草(板藏以义堂,附刻安阶平遗稿)[M].光绪辛巳年刻本.

[4]余宏模,注释.通雍余氏宗谱[M].日本:日本学习院大学东洋文化研究院出版.1999:18.

[5]余昭.平定猪拱箐苗匪始末记[C].∥毕节地区政协工委民宗处.陶氏兄弟与猪拱箐.黔新出(2008)内资准字第59号.2008:86.

The Textual Research on An Lvtai,the Poet of Yi Nationality in Northwest Guizhou

ZENG Meihai
(Cultural and social development department of Party School of Bijie city of Guizhou Province, Bijie Guizhou551700)

An Lvtai (Jie Ping) was an important modern poet of Yi nationality in Northwest Guizhou. However, he died at very young age and left little documents .So further research should be done. This paper tends to conduct a discussion on the birth and death of An Lvtai and the causes of his death, and makes some comments on a series of his posthumous poems in order to initiate more discussions.

Literature of Yi Nationality; An Lvtai; The Textual Research

I206.2

A

1672-2094(2014)03-0064-05

责任编辑:周哲良

2014-03-24

本文系2012年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中国少数民族杰出文学家族研究》(编号:12X Z W034)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曾美海(1980-),男,贵州毕节人,贵州省毕节市委党校讲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地方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