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丽娜,张娇龙
(河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北城 300401)
陈独秀、李大钊青年思想比较研究
孙丽娜,张娇龙
(河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北城 300401)
陈独秀、李大钊作为青年人的优秀导师,引导了近代思想解放的潮流,缔造了五四新文化运动。他们启迪青年寻求民族解放、提倡民主科学的青年思想,引领青年们走上救国救民的道路。在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光辉前景下,恰逢纪念五四新文化运动九十五年之际,比较研究陈、李青年思想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陈独秀;李大钊;青年思想
同为五四时期的著名人物,陈独秀和李大钊用自己先进的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奏出了前所未有的激越篇章,塑造了改变历史的一代青年人。鉴于陈独秀和李大钊青年思想的比较研究是一个较复杂的问题,因此,本文选取阐述他们青年思想的两篇主要作品,即陈独秀的《敬告青年》、李大钊的《青春》,进行论述和比较。
陈独秀的《敬告青年》全文约4000字,作为《新青年》杂志的创刊词,它是新文化运动的宣言书,也是引领青年发动五四运动的前奏曲。陈独秀在这篇文章中从六个方面阐述了自己的青年思想。
1.1 自主的而非奴隶的
陈独秀看来青年的塑造是主要指还给他们自主权,保护他们自主自由的人格,“盖自认为独立自主之人格以上,一切操行,一切权利,一切信仰,唯有听命各自固有之智能,断无盲从隶属他人之理。”[1]由于长期的君主专制统治,导致了青年人的奴性思想严重,青年要想摆脱奴隶的地位,就要脱胎换骨,实现人格上的独立自主,而不是别人的附庸品。
1.2 进步的而非保守的
陈独秀看来青年的塑造要求他们学会适应环境,当变则变,不可固步自封,否则就会被淘汰。当时许多青年人还没从“天朝上国”的睡梦中醒来,保守思想根深蒂固,“世界进化,辑习异未有已焉。其不能善变而与之俱进者,将见其不适环境之争存,而退归天然淘汰已耳,保守云乎故!”[1]青年要想不被淘汰,就要弃旧更新,才有希望。
1.3 进取的而非退隐的
陈独秀看来青年的塑造需要他们进取向上,不能消极退隐。少数觉悟者必须奋起呼号,唤醒青年自觉奋斗。“夫生存竞争,势所不免,一息尚存,即无守退安隐之余地。排万难而前行,乃人生之天职”。[1]青年人也应该要积极入世的态度,了解世界,了解时代潮流,把自己置身于社会发展的浪潮之中,要不断的完善自己,寻求民族复兴之路。
1.4 世界的而非锁国的
陈独秀看来青年的塑造应该让他们着眼世界,主动汲取世界各国的文化知识,努力学习世界各国的先进文化技术,抵制锁国精神。“国民而无世界知识,其国将何以图存于世界之中?语云:‘闭户造车,出门未必合辙’。”[1]当时各国林立,无论国家大小强弱,都相互交流,即使各国国情不一,风俗有别。
1.5 实利的而非虚文的
陈独秀看来青年的塑造要求他们放弃虚文和空谈,应该重实利讲实效,“物之不切于实用者,虽金玉圭璋,不如布粟粪土。若事之无利于个人或社会现实生活者,皆虚文也,诙人之事也。谁人之事,虽祖宗之所遗留,圣贤之所垂教,政府之所提倡,社会之所崇尚,皆一文不值也!”[1]青年人要有求真务实的精神风貌,自觉的投入到国家建设当中,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
1.6 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陈独秀看来青年的塑造需要他们摆脱蒙昧,崇尚科学,反对封建迷信。他指出士、农、工、商不了解科学的现象和危害。“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1]青年人要脚踏实地,不可想象武断,学会用科学,研究科学和发展科学。
李大钊的《青春》共计8000多字,它引导中华民族远离衰朽、创造“青春中华”的精神宣言,促使了当时青年的精神自觉,扫除青年的消极情绪,蕴涵着李大钊的青年思想。
2.1 青年最具有青春的活力
李大钊认为宇宙是无始无终的,充满着无尽的青春。由此,李大钊进而推断地球也拥有无尽的青春,人类拥有无尽的青春,同样民族、国家、青年亦是如此。然而,青年是最具有青春活力的。因为,青春象征着积极进取、蓬勃向上,意味着朝气、活力、斗志和力量,以此来作为美好未来的表征,青年最具有以上特质,“俾以青年纯洁之躬,饫尝青春之甘美,浃浴青春之恩泽,永续青春之生涯。”[2]
2.2 青年是需要教育培养
李大钊认为要使青春永葆,需要不断地对青年进行教育培养。“斯宇宙有不落之华,而栽之,培之、灌之、溉之、赏玩之、享爱之、舍青春中华之青年,更谁与归矣?”[2]首先,应当培养青年的历史责任感;其次,要引导青年有追求新生活的向往。
2.3 青年担负再造青春中国的重任
李大钊认为“中华再造”重任的担当一定是青年。“吾族青年所当信誓旦旦,以昭示于世者,不在酿龋辩证自首中国之不死,乃在极汲孕育青春中国之再生”。[2]青年首先要摆脱已经形成的各种封建落后观念,时刻保持积极向上的青春活力。其次,青年应该减少追名逐利的庸俗欲望,摆脱机械生活的负担。只有做到这些,青年才能完成复兴中华的使命。
2.4 青年应该树立奋进有为的人生观
袁世凯帝制复辟活动使中国民主化进程遭到了一个很大的挫败,国内一度沉浸在的悲观主义和厌世主义情绪当中,不少青年陷入颓废甚至选择自杀。那时,国内迫切需要乐观主义和思想上的强者。对于青年自杀,李大钊很是悲愤,写下了经典之作《青春》,“本其理性,加以努力,进前而勿顾后,背黑暗而向光明,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2]它促使了当时青年的精神自觉,扫除青年的消极情绪。
陈独秀和李大钊把马克思主义青年观应用于中国青年问题的实践中,陈独秀的《敬告青年》、李大钊的《青春》是他们阐述青年思想的两篇主要作品,下面进行比较研究。
3.1 相同点
第一,陈独秀、李大钊青年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青年观。马克思主义青年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形成部分,同时是两人青年思想的理论来源。在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下,中国的青年满腔热情地投入到革命运动中。关于马克思主义青年的理论被翻译过来,比如《劳工政府统治下之俄国》一文就包括列宁1903年9月撰写的《革命青年的任务》等。李大钊、陈独秀等人也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方针,通过撰写文章来表述自己的青年思想。
第二,陈独秀、李大钊肯定青年在国家民族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在旧中国的封建社会,青年的社会地位并不高,对于整个社会而言他们只是社会各阶层的附属物。然而,陈、李对青年都给予极大关注。李大钊从革命实践和对青年与社会关系的研究中意识到青年在国家民族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在认识到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危机的情况下,李大钊认为中华民族有自救的可能,并且着重指出青年是救国的希望。陈独秀也指出,青年既是人生中最宝贵的时期,也是国家和民族中的生机和活力,具有积极的力量。由此可见,陈独秀、李大钊强调了青年在国家民族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这是以前任何时候都没有过的。
3.2 不同点
第一,陈独秀、李大钊青年思想的侧重点不同。陈独秀的青年思想比较侧重于塑造“新青年”。“新青年”就是区别于旧青年被奴隶、保守、退隐、封闭、虚文、不科学的形象而言的;“新青年”没有了传统中各种庸俗堕落的旧观念,以真实正确的信仰为指向。李大钊的青年思想侧重于唤起青年自觉。因为只有觉醒的青年人,才能担负起创造青春中华的重任。青年的运命便是中华民族的运命,青年的未来即是国家的未来。
第二,陈独秀、李大钊展现青年思想的方式不同。陈独秀的《敬告青年》如同一篇战斗檄文,塑建青年的精神,启发青年的心智,用民主和科学的新文化思想武装他们的头脑,惊醒了整个时代的青年,激励号召青年同过去决裂。李大钊的《青春》则是一部青春哲学,以热烈的语言宣扬着一种积极进取的乐观主义精神,他热烈地鼓舞并号召人们特别是青年,要坚决促进白首中华的早日消亡,指出中华的未来在于青年,而不于在白首之老年,青年要向陈腐的、僵死的制度、思想、文化进行猛烈地冲击,而李大钊强烈的爱国主义的情感,也深深地影响着许多有志青年从悲观失望着走出来,投身于新文化运动和报效祖国的行列。
从上述对陈独秀、李大钊的青年思想具体介绍的情况来看,他们对青年理解、把握各有侧重。这源于两个人思想背景和个性很不相同,因此,他们的青年思想各具有不同的风格。尽管他们青年思想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但其出发点却是相同的,即均试图比较系统地阐述青年问题的理解,因而在他们的文章中又有相同的观点和立场。
[1]陈独秀.敬告青年[A].独秀文存[C].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
[2]李大钊.青春[A].李大钊文集:上卷[C].北京:人民出版, 1984.
[3]李玉林,陈志刚.《新青年》的青年观[J].文教资料,2012, (03).
[4]刘姗.浅析李大钊的青春中华复兴梦[J].学理论,2013, (04).
[5]张运杰.试析陈独秀的青年观[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 2002,(03).
[6]汪功胜.试论李大钊的青春哲学[J].滁州学院学报,2005,(02).
责任编辑:邓荣华
D092;D432.6
A
1672-2094(2014)03-0003-03
2014-04-15
孙丽娜(1970-),女,天津人,河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中共党史。
张娇龙(1988-),女,河北唐山人,河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共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