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志浩
(中国人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872)
随着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恢复与信息技术革命的开展,资本主义制度也展现了其发展适应性,通过不断的改革而获得了新的生命力,“中产阶级化”理论便是顺应社会的变化而提出的。资本主义“中产阶级”论者以职业、劳动方式、收入等一些表面的、外在的标准,将“中产阶级”设计成介于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政治实体,并且认为它“将取代其他阶级,起到推动现代社会运转的中枢作用,是下一个统治阶级的候选人”[1]326。但是,由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本质的总体性理论出发,在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的当代发展中,资本家仍然是生产资料的占有者,真正的劳动者(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者)并没有获得与资本家同样的经济与政治地位,工人就业方式、劳动条件与收入水平的提高并没有改变资本对劳动剥削的本质,由此可以看出这一论断的虚伪性。
20世纪60、70年代以来,当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主要趋势是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的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相应上升。例如,到2011年,国内生产总值中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美国分别为1.2%、20.0%和78.8%;德国分别为0.9%、28.2%和71.0%;日本分别为1.2%、27.4%和71.5%。与此同时,社会劳动力的从业方式也发生了相应的转变,从按产业类型划分的就业构成看,到2010年,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比重美国分别是1.6%、16.7%和81.2%;德国分别是1.6%、28.4%和70.0%;日本分别是3.7%、25.3%和69.7%[2]。由数据可以看出,在当今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体系中,第三产业比重超过第一、第二产业比重并占绝对主导地位,在第三产业中的就业工人也相应的急剧增加。“中产阶级化”这一概念就是顺应这一转变而产生的。资产阶级学者据此指出,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白领工人*“白领工人”这一名词最早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西方学者将它定义为受雇于人而领取薪水的非体力劳动者,而传统的工人阶级即体力劳动者则被称为“蓝领”。的数字已经超过蓝领工人,传统意义上的工人阶级数量正在减少,而且正在形成一个以白领工人为主体的中间阶级。
“中产阶级”理论认为:一方面,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与社会政策的逐渐完善,凯恩斯主义盛行,而且资产阶级给予无产者一定的社会福利与通过股权分散化而带来的生产管理权,从而形成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福利社会”与“人民资本主义”现象。劳动者拥有相应的社会保障与企业股份,不再处于无产与被剥削的状态,广大工人阶级已不再是资本家进行价值增值的工具,而是成为了与资本家一道的生产管理着与享受者。另一方面,随着新技术的广泛应用,资本的增值与运作方式发生变化,资本主义国家劳动生产率提高以及“经理革命”的产生,使工人的就业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事体力劳动者的人数明显下降,脑力劳动者与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人数上升,工人阶级内部出现了“白领”“粉领”“金领”等不同阶层,收入也比之前的“蓝领”工人阶级明显提高,工人阶级的大部分似乎已经摆脱了贫穷、被剥削的状态,开始关注电脑、手机、教育、旅游等较高端生活、享受资料的消费,从而认为无产阶级的人数在逐步缩小,两大阶级对立正在消失。
由以上可以看出,在定义标准上,“中产阶级”主要是资产阶级理论家以人们的劳动方式、职业分工、收入水平为依据而划分的社会阶级。他们认为,随着工人就业方式的多样化以及收入水平的提高,白领工人已经不同于传统工人阶级,传统工人阶级等于主要从事体力劳动的蓝领工人,“中产阶级”是社会中“用脑劳动而不是用手劳动的各种部分”[3];在社会功能上,“中产阶级”论者认为其主要是起“社会稳定器”的作用。美国社会学家赖特·米尔斯认为:白领阶级是介于资本和劳动之间的中间阶级,是劳动与资本之间的缓冲器,也是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稳定的主要力量,并且指出:“中产阶级的崛起向马克思主义者提出了一个难题。”[1]325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资产阶级时代……使阶级对立简单化了,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相互直接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4]401这句话明确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结构演进的趋势,指明了资本主义社会阶级对立的本质,是指导无产阶级革命与斗争的思想理论。马克思也提到过“中产阶级”,但他们是从历史的角度发展地看待“中产阶级”的,认为它只是一种阶级过渡形态。马克思指出:“以前的中间等级的下层,即小工业家、小商人和小食利者,手工业者和农民——所有这些阶级都降落到无产阶级的队伍里来了,有的是因为他们的小资本不足以经营大企业,经不起较大资本家的竞争;有的是因为他们的手工艺已经被新的生产方法弄得不值钱了。无产阶级就是这样从居民的所有阶级中得到补充的。”[4]408由此可以看出,马克思将不雇佣工人的独立的手工业者、农民称为“中产阶级”,强调其历史过渡性,“中产阶级”必然会随着大工业与资本主义的发展而逐渐地走向没落或自然性的消亡。
在1888年《共产党宣言》英文版中,恩格斯对“资产者与无产者”加了一个注,指出:“资产阶级是指占有社会生产资料并使用雇佣劳动的现代资本家阶级。无产阶级是指没有自己的生产资料,因而不得不靠出卖劳动力来维持生活的现代雇佣工人阶级。”[4]400由此可以看出,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那里,区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其标准应该是相同的而且是唯一的,即以人与生产资料的关系以及人与雇佣劳动的关系来判断的。简而言之,即是否占有生产资料以及是否利用生产资料进行剩余价值剥削。“中产阶级论”者歪曲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划分标准,将劳动方式、收入、职业分工等表面现象看做划分阶级的依据,将贫穷的、从事体力劳动的工人视为无产阶级,而将较富有、从事脑力劳动的工人称作中产阶级,并以此为根据否认无产阶级的存在。根据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无产阶级的本质不会随着收入、劳动方式等外在因素的改变而改变,“中产阶级化”理论是一种“人为的把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糅合到‘中产阶级’名下的折衷主义手法,掩盖不了其为资本主义社会辩护的目的”[5]253。
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论断出发,要认清资本主义“中产阶级化”的实质,还需要把握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资本与劳动对立本质的总体性关系。马克思阐明的资本同劳动对立的总体性理论观点,“科学揭示了资本家阶级在竞争中总是表现为彼此都是虚伪的兄弟,而面对整个工人阶级就结成真正的共济会团体。”[5]237
资本同劳动对立的总体性理论,是马克思从资本主义社会整体上揭示的资本家阶级与工人阶级在根本利益上的对立,它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表现为总体资本与总体劳动的对立。马克思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出发,科学地论述了资本与劳动的最一般的、最抽象的本质属性。马克思对劳动与资本对立的表述,是从“资本一般”与“劳动总体”的角度来论述的。“资本一般”是指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作为单个个体产业资本家、商业资本家、金融资本家、地产资本家乃至寄生的食利者,他们都是作为总体资本家的一个组成部分。也就是说,资本家阶级作为一个整体,永远控制着资本,永远存在着剥削工人阶级的共同本质,这不受单个资本家的易逝性影响。同样的道理,“劳动总体”是指作为总体工人的组成部分,不论劳动者在哪个行业,从事什么性质的劳动,总是在资本的驱使下为了获得生活资料而非剩余价值进行与资本相对立的劳动,即劳动作为一个整体一直处于受资本剥削、压迫的地位。由此可见,在总体的宏观角度看,资本对劳动的剥削是一个环环相扣、不断循环的过程,正如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所言:“当厂主对工人的剥削告一段落,工人领到了用现钱支付的工资的时候,马上就有资产阶级中的另一部分人——房东、小店主、当铺老板向他们扑来。”[4]408把握了总资本与总劳动的对立,有助于我们透过“中产阶级化”的现象认清其本质,“从社会整体的宏观角度来考察资本同劳动对立的总体性,那么资本主义社会中那些被物与物的关系所掩盖了的人与人之间的剥削与被剥削、压迫与被压迫的关系,就清晰易见了。”[5]238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可以进一步分析当前“中产阶级化”的实质。在当前的资本主义社会发生的新变化中,工人阶级也就是资产阶级理论家眼中“中产阶级的”生活方式、就业方式、社会地位较之以前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无论怎样变化,仍未改变其不占有生产资料,只能出卖劳动力的现实。“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工人的经济性质是从属于资本的劳动工具,是资本用以增值自身价值的手段。”[5]241“人民资本主义”[注]“人民资本主义”是指二战以后,随着股份公司的发展而形成的人民持股现象。资产阶级理论家即以此认为资本主义发生了“质变”,人人都是资本家,广大持股的企业工人不再是无产阶级,从而为“中产阶级”理论提供辩护。下的股权分散化并没有使工人获得资本控制权,反而使资本家控制企业的成本大大降低,以更小的资本获得企业股权的支配性地位。在实际劳动中,不管是出卖知识、技术还是更高级的才能,即所谓的“白领”“粉领”“金领”这些被称为“中产阶级”的成员,他们没有能够增值的资本;一旦被雇主解雇,就会显示出自己一无所有的本来面目,失去谋生之路,失业仍是对中产阶级的最大威胁之一。工人工资提高,只是一种相对状态,工资提高的速度与比重远远低于资本家剩余价值积累的速度与比例,并且这种差距呈扩大趋势。随着资本积累形式的变化以及新技术的应用、垄断资本与跨国资本的进一步集中与扩张,无产阶级被剥削的规模进一步扩大,资本家对工人阶级的剥削方式也进一步隐蔽化。这些现象都说明,在当今资本主义所谓的“中产阶级化”宣扬中,无产阶级的规模不但没有减少反而进一步扩大,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剥削不但没有减轻而且进一步加重。
例如,作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的美国,其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资料私有制与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并没有因“中产阶级化”而得以解决,近几年日益爆发的社会运动也证明了资产阶级学者“中产阶级稳定器”理论的不适用性。根据美国国税局的统计数据,1988年美国纳税者的平均收入为3.34万美元,但到了2008年,这一群体的平均收入仍是3.3万美元,而占美国人口1%的富人的年收入平均在38万美元以上,比过去20年增长了33%[6]。2011年9月,美国爆发了“占领华尔街运动”。华尔街是美国资本主义制度和金融体制的象征,很明显,“占领华尔街”就是要对这个制度和体制发出抗议。之后这一运动迅速延伸到美国全境,接着出现了“占领华盛顿运动”“占领百老汇运动”,人们感受到“美国之秋”的到来。这种群众性运动表现出资本主义社会的严重分化以及社会边缘群体的不满。2011年5月,美国诺贝尔奖得主、经济学家约瑟夫·斯蒂格利茨在美国著名杂志《VANITY FAIR》上发表了以“1%的人所有、1%的治理、1%的人享用”为标题的文章,指出:近100年来,美国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一边是占总人口1%的幸福的超级富翁,另一边是占总人口99%的那些人,而1%的那部分人占据着社会40%以上的社会资源,其所占有的财富超过1.5亿底层美国人占有的财富总和。社会运动爆发的背后原因显示出美国贫富分化的现状以及社会边缘群体的不满,而社会运动爆发的本身也再次证伪资产阶级理论家“中产阶级稳定器”的理论,美国社会两极化趋势与社会矛盾并没有因“中产阶级”的出现而有所缓和。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中产阶级化”以表面现象掩盖阶级本质,从表象出发来定义社会结构变化,并没有直面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矛盾。“‘中产阶级’论者试图以职业、劳动方式、收入等一些外在的标准,把‘中产阶级’设计成介于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并具有同等意义的实体,以诋毁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这显然是徒劳的。”[5]261它违背了资本同劳动对立的总体性,在理论上无法自圆其说,在实践中也处处碰壁,资本主义社会中新兴工人即“中产阶级”的出现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社会本质与阶级结构。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我们一定要毫不动摇坚持、与时俱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7]在新时期,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并存的世界体系中,要加快社会发展,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实现中国梦,我们一方面要认清资本主义的本质,保持理性,科学辨析;另一方面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体来看,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辩证看待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状况。马克思指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8]信息技术革命的开展、全球化的推进使资本主义获得了新的发展机遇,使其在经济、科技等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在全球化大背景下,我们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就必须吸收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在经济全球化中抓住机遇,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开放性与包容性,不断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注意到,当代资本主义的社会现实并没有资产阶级理论家描绘的那样美好,工人的劳动条件、生活水平、科技知识虽然比过去提高了,但社会的两极分化仍然严重。从马克思资本与劳动对立的总体性来看,生活水平提高的工人仍然是工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状况并没有改变,而且其程度也在进一步加深。随着现代大资产阶级与国家政权密切结合、资本统治形式的不断变化、“政治精英”与“技术官僚”阶层不断扩大以及现代资产阶级内部流动性的增强,资产阶级在不断发展壮大,垄断资产阶级不断统治、剥削着劳动人民大众,两极分化日趋尖锐。
第二,坚持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根本原则。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指出:“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促进共同富裕。”[9]共同富裕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实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与市场灵活性的优势结合,有利于经济的稳定繁荣与发展。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重要体现,中国的经济社会的发展成就由人民共创,其成果也由人民共享。面对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两极分化严重的社会事实,我们要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坚持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切实落实坚持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的分配原则,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帮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只有此,才能使我们经济社会迅速发展而同时避免社会出现两极分化,提高人民的幸福感,不断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第三,科学分析我国社会实际,坚定“三个自信”。资本主义国家“中产阶级化”的理论表述,除了宣扬其“社会稳定器”功能外,也存在思想文化因素。“‘中产阶级’的概念被西方学者所看重所鼓吹,也有其意识形态方面的原因。”[10]“中产阶级化”有很强的迷惑性。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与劳动对立的本质理论揭示了其虚伪性与过渡性,所以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认清实质,避免落入“中产阶级化”陷阱。在社会发展道路上,要立足于我国社会实际情况,科学分析社会发展状况,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发展。当前,我们仍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进一步深化改革,向改革要动力,充分释放改革红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社会体制建设与完善,让人民更多地分享改革发展成果,坚定发展信心。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成就,证明了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在新的国际背景下,我们既不能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能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要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信仰,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与制度自信,不断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发展。
[参考文献]
[1] [美]赖特·米尔斯.白领——美国的中产阶级[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国际统计年鉴(2013)[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3] [英]格兰特.社会主义与中间阶级[M].盛震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8:25.
[4]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5] 赵 汇.马克思的资本主义本质理论与当代现实[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6] 美国贫富分化扩大,中产阶级经历困顿十年[EB/OL].[2014-04-20].http://www.chinanews.com/gj/2011/05-28/3073696.shtml.
[7]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
[8]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
[9]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4.
[10] 林 剑.一个被深度歪曲与误释的概念和理论[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1):131-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