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 俊
(西南政法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1120)
毛泽东国防思想是在革命战争年代和新中国成立后的国防建设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毛泽东国防思想涉及面广、结构完整、内容丰富,又经受了长期国防实践的真正考验,尤其是其中的核心精神,对于巩固和加强当代国防安全以及国防理论建设,仍然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
对于国防建设的重要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曾有过前瞻性的论述。列宁说,当我们面对国内外各种反动势力对新生苏维埃政权构成威胁的时候,我们必须“要求一切人严肃地对待国防”,决不允许“对无产阶级已经获得胜利的国家的国防采取轻率的态度”[1]。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创造性运用列宁维护国防安全的理念,严肃对待国防问题,并从中国革命战争和国防建设的具体实践出发,明确提出必须建设强大的中国国防的思想。
鉴于旧中国有国无防的沉痛教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在建设新中国国防事业中,始终坚持以保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核心的国防建设理念,并以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的方法考察影响人民利益的诸因素,以突出国防建设的重要性。
1949年6月,毛泽东的《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发表。该文强调,由于帝国主义及国内反动阶级还存在,我们必须加强人民军队的建设,“以巩固国防和保护人民的利益”[2]。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毛泽东在会上分析了来自国内外威胁我国人民利益的诸因素后指出:“我们的国防将获得巩固,不允许任何帝国主义者再来侵略我们的国土。”[3]
事实上,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在国防建设实践中反复强调的出发点就是:没有巩固的国防,便没有人民的福利。因此,国防不可没有,而且应该随时保持高度警惕,因为战争的危险是时刻存在的,我们必须从最困难的条件出发,时刻准备应付最严重情况,这也是巩固国防的必要措施。
我们建立强大国防的目的不只是为了保护我国人民切身利益,更是为了制止侵略战争和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这是符合马克思倡导的“国防原则”的。马克思曾经预言,全世界工人的联合终究会根绝一切战争。从这个意义上讲,实现世界和平也是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防的最终目的。列宁甚至认为,谁要是对国防采取轻率态度,那么他就是在破坏同国际社会主义的联系。
毛泽东认为,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是爱好和平的,热衷于侵略战争的只是少数国家的统治者。广大人民群众才是制止侵略战争的决定力量,因此,建立国际反帝统一战线,是制止侵略战争维护世界和平的措施之一。与此同时,为了有效地抵御帝国主义的侵略,毛泽东提出积极预防的军事方针。这是他在准确把握战争与和平辩证关系基础上所做出的科学判断,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国家政权的任务决定的。
在毛泽东看来,制定和实行保护祖国的战略方针,首先要从我国根本性质和根本政策来考虑。我们目的是要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我们需要的是国际和平环境,而不是发动对别国的战争。这就清楚地表明了,我们保护国家的战略方针只能是积极防御型的,是“永不称霸”立场的信号释放和文化表征。
毛泽东关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民办国防的思想,是其人民战争思想合乎逻辑的发展,是党的群众路线的反映,具有深刻的内涵和丰富的思想。我们知道,我国国防是人民的国防,因而需要依靠人民的力量进行建设。20世纪50年代末,毛泽东在总结抗美援朝经验时强调,“我们的经验是依靠人民”,只要坚决依靠群众,进行人民战争,任何强大的敌人都是可以打败的。
毛泽东还把全民办国防的思想上升为国家根本大法,被写进《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之中,以法律效力强制实施。为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国防建设事业中的作用,确保国防建设的正确发展方向,毛泽东还强调实行党的统一领导理念。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多次强调,军队必须放在党委领导和监督之下,各级党委领导同志要亲自过问国防建设问题,第一书记要亲自抓军事等思想。为落实党对国防建设的绝对领导,毛泽东严格强调,必须把国防问题摆在应有位置,实行军民结合、平战结合,以积蓄国防潜力。
在毛泽东看来,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全民国防,积蓄国防潜力,无非是为了时刻做好国家反侵略战争的准备,时刻以清醒的头脑维护我们国家的安全。毛泽东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提出的“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思想,就是“人民国防人民办,人民国防为人民”战略的主要体现。这是极具战略眼光的科学的军事箴言,既体现了战争中“不打无准备之仗”的战略思维,也是我国免遭突然袭击的警世名言。
国防与经济建设是事关国家安全与发展大局的两个重要因素,关涉整个国家建设整体规划和发展全局,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是任何国家当政者不得不首先考虑和回答的时代课题。新中国成立之初,面对繁重的经济建设与急迫的国防建设,毛泽东以辩证思维的智慧确立了国防建设服从经济建设大局,与经济建设相适应的国防思想。
应该说,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是国家建设发展的两件大事,二者各有着重点:经济建设着眼于发展,国防建设着眼于安全。但是,这两件大事是有重点的,经济建设就是“两点”中的重点,国防建设总的来说要符合经济建设这个重点;反过来说,抓经济建设这个重点的同时,必须注意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以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战争与和平国际形势的需要。这就是在注重经济建设这个重点的时候,还要坚持重点中的“两点”思想,即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互相促进和协调发展。正如毛泽东在1956年4月发表的《论十大关系》所述,“我们一定要加强国防,因此,一定要首先加强经济建设。”这就明确论述了国防建设必须服务于经济建设大局的原则。周恩来曾经多次强调毛泽东这一首先原则,认为只有依靠重工业,“才能保证现代国防力量的发展”[4]。
军队是国防力量的主体,是战争行为的主要承担者,因此,军队建设必须成为国防建设的重要内容。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以极大热情关注着中国军队的现代化、正规化和革命化建设,提出过一系列重要的建设方针和指导原则。这些关涉军队建设的指导思想,至今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借鉴价值。
新中国成立后,客观情况已经有了新的变化,军队建设已进入高级阶段。毛泽东及时提出了“中国必须建立强大的国防军”,而且要“为建设强大的国防军而奋斗”的思想,这就为军队的建设指明了任务和方向。同时,毛泽东还强调,和平时期的军队也必须严格训练,严格要求,以提高现代条件下新的作战能力。为把这一思想落到实处,1955年11月,经毛泽东批准,由叶剑英元帅任总导演,人民解放军在辽东地区举行了陆、海、空三军联合登陆战役演习,为以后诸兵种协同作战训练开了一个好头。
为了给部队选送优秀的理论与实际结合的指挥员,毛泽东还高度重视开办军事院校,开展军事科学研究,以促进军队的“三化”建设。对于这一点,毛泽东曾明确指出:“研究军事的理论,研究战略和战术,研究军队政治工作,不可或缓。”[5]而且,还必须“钻现代化的国防”,要从实际出发,着眼其特点,着眼其发展;要以我为主,兼顾学习外国经验,坚决反对教条和经验主义。毛泽东这些话,实际是把对军队科学研究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之上,具有鲜明的哲学逻辑内涵。
从现代军事实力对比来看,武器装备现代化是军队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对此,毛泽东也有先见卓识。他明确指出:“为了建设现代化的国防,我们的陆军、空军和海军都必须有充分的机械的装备和设备,这一切都不能离开复杂的专门的技术。”[6]1955年1月15日,毛泽东主持召开会议,做出了发展我国原子能事业、研制核武器的重大决策。因为“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事实上,毛泽东在提出下决心搞尖端技术的同时,还强调与常规武器相结合的思想,这就是“两条腿走路”,是“土洋”结合。中央军委由此确定了“突破尖端,加强常规”的发展方针,一手抓尖端技术的突破,一手抓常规武器的改进,真正使“两条腿走路”落到了实处。
为了打破国外尖端技术封锁局面,在指导新中国国防科技工业发展进程中,毛泽东和党中央在1954年提出了“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战略方针,以激发创造我们自己的尖端技术热情。为了把有限财力的作用发挥到最大限度,根据毛泽东的指示,20世纪50年代,中央军委兵工委员会提出了“军需与民用生产相结合”的原则,真正把“军民结合”“平战结合”落到了实处,以使国防科技工业最终参与和对接社会主义建设。
从长远的战争观点来看,一个国家武装力量的强弱,既要看常备军的数量和质量,还要看后备军的强弱,因为这是满足战时人力和物力需要的后备保证。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民兵工作就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共同纲领》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民兵制度,保卫地方秩序,建立国家动员基础。”毛泽东认为:“在帝国主义存在的条件下,民兵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20世纪50年代初,中央军委还将自愿参加民兵的组织原则改变为普遍的民兵制度,把民兵纳入国家武装力量体制,还规定凡年满18至30周岁的男性公民,除有残疾和精神病外,均有义务参加民兵,在必要时担负战场勤务和义务劳动。
从1957年开始,经毛泽东批准,《关于改进兵役工作的指示》正式提出了将民兵与预备役合二为一的后备力量体制,以解决平时养兵少,战时用兵多的矛盾。从此,民兵预备役工作正式践行至今,为国家节约了大量的物力和财力。
为了进一步搞好民兵工作,1964年6月,毛泽东在中央工作会议上,再次强调民兵工作必须实行组织、政治、军事等“三落实”原则,要求民兵既要有班、排、连等组织,还要有政治任务和轻武器,以保障民兵工作健康发展,以促进国防安定与和平。
作为新中国的开创者,毛泽东深知用人民鲜血换来的胜利来之不易,因而从主观上对于卫国护家、建设国际和平事业有积极的战略思考。伟人虽逝,但其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及领土完整的意志和决心,坚决打击侵犯并危害新中国建设大业之敌的雄伟胆魄,坚决维护世界和平发展环境的前瞻性思维,至今撼人心魂。尤其当前我国处于“南海”“东海”问题的风口浪尖,处于美国战略“东移”之际,研究毛泽东国防大略,至少有以下感触。
卫国护家,领土安全,是国防之责,是毛泽东坚定不移的国防大略。在他看来,人民有无“福利”也与国防挂钩,国防表象为家,实质为民,国、家一体,休戚与共。为保护国家领土安全,直面战争,而不惜开战。新中国成立后的“抗美援朝”战争、“中越”自卫反击战、“中印”“中苏”之间领土的争端摩擦,都因国家主权、领土争端而引起,唯一的方法就是战争解决。正是战争之剑,才斩断伸向我国领土的魔爪。我们不提倡战争,但战争是最有效的治疗战争之“良药”,是抑制战争疯子的“退烧剂”。不能幻想没有战争的世界该有多好,只有真刀实枪的固国强防才是上策。
党指挥枪还是枪指挥党,曾经在党内引起过波澜,毛泽东的“枪杆子里面出政权”为“党指挥枪”划上了句号。历史已经证明这个原则的正确性。近年来,别有用心的人用“军队国家化”来否定“党指挥枪”的铁律,主要是为了否定党,否定党的领导和权威,否定历史和成绩。只有坚持“党指挥枪”,才能更好地发挥“全民办国防”的本土模式,才能更加有效地加强国防建设,才能真正做到军民结合,平战结合,使军队的威慑力达到极限。只有坚持“党指挥枪”,才能使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改革开放顺利向前推进,才能实现社会发展的既定目标,使老百姓真正过上好日子。只有坚持“党指挥枪”,才能使国家更加稳定,民族更加团结,社会更加和谐,文化更加繁荣,民主持续进步。军队国家化就是对所有促使国家强盛和进步的优势的阻碍和切断,目的是要亡党亡国。
积极防御就是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不打被动仗。按照毛泽东的理解,积极防御就是全民国防,就是主动出击,就是不能让民间声音“推”着去被动抵抗,就是要军队时刻准备着去打仗,时刻准备着为国牺牲。说到底,打赢战争就是积极防御的最终目的,不能打败仗,不能让全国百姓对党和国家失去信心。被动战争就是害国殃民,就是犯罪。2500年前的“泓水之战”就是宋襄公领导的由主动变被动、并被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做过狂批的例子,他认为该战役所以失败完全在于宋襄公“蠢猪式的仁义道德”,是打被动仗的结果。“甲午战争”中方惨败之一因,也由于中方被动应战,最终损失远不止经济政治之殇,而是百年难以洗雪承受的民族之耻,国家之辱,人民之灾。
对于战争,毛泽东有震世名言,那就是:帝国主义者都是纸老虎,你不打它是不会倒的!当然,作为恶魔祸世的战争,常掀起世间悲剧,中断人伦亲情。不到万不得已,不得发动战争,不能发动战争。但是,和平的阳光总像午后的邂逅,短暂而温馨,浪漫又倏忽,暴风雨总在不经意间光顾这片善良圣土。战争因而难以避免,唯有战争的创伤才能使整个世界安静、平和、温柔、驯顺,才能润化操纵战争机器“贩子”们的铁石之心;唯有战争的钥匙,才能启动迟滞民族记忆的基因,才能唤醒文化的灵魂,才能使民族更加团结、和睦,才能激发爱国心,改变价值观。如此说来,战争又是提振人心,凝聚民族精神的壮举,是民族意志、国家形象、文化魂魄的自警自省。由之,必要时打一场局部范围内的小型战争是可行的,是化解国际争端的智慧和手段,是实力与文化的正面展示,使觊觎我之强敌敬而远之,不敢有非份之想。
韬光养晦和敢于亮剑是辩证矛盾统一体中对立之双方,双方唯有处于平衡的张力之中,矛盾才不至于被打破,国际关系舞台上才不会剑拔弩张。一旦二者之间张力失衡,矛盾爆发,再想回到以前的和平时期,就是幻想了。单方的韬光养晦就会失去意义,这时候敢于亮剑,就是唯一出路了,因为己不亮剑即有被对方消灭之险。所以,处理二者关系,保持较高姿态,要看彼方是否也韬光养晦,如果彼方愿意保持现有的矛盾现状,己方贸然亮剑,也属莽撞。因为矛盾的张力是被己方打破的,到时候收拾残局的还得自己,国民损失就难以数计了。因此,理性国防是原则,具体要看事态发展而定战略方针。最合理办法是既要韬光养晦,又要敢于亮剑,不亢不卑又有足够气场,以宏大气场御敌于国门之外。
综上所述,只有在坚持毛泽东国防思想指导下落实上述感想,才有可能在遭受战争威胁时做到进退有度,张弛有道,把战争扼制于“襁褓”之中。
[参考文献]
[1] 列 宁.列宁军事文集[M].北京:战士出版社,1981:454.
[2]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76.
[3] 毛泽东.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692.
[4] 周恩来.周恩来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133.
[5]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54.
[6] 毛泽东.毛泽东军事文选:内部本[M].北京:战士出版社,1981: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