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丽丽, 林 飞,2, 王 阶,2*
(1.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北京 100032; 2.湖北中医药大学, 湖北 武汉 430065)
《中国药典》 2010 年版收载冠心病中成药品种分析
郭丽丽1, 林 飞1,2, 王 阶1,2*
(1.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北京 100032; 2.湖北中医药大学, 湖北 武汉 430065)
目的 客观分析 《中国药典》 2010 年版一部收载治疗冠心病中成药功能主治、 组方配伍规律及用药特点, 为基于病证结合方证对应的冠心病心绞痛新药研发提供可参考数据。 方法 统计 《中国药典》 2010 年版一部收载治疗冠心病或胸痹、 胸痛中成药, 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 2010 年版中药成方制剂卷进行分类。 结果 《中国药典》 所载中成药共 68 种。 功能主治主要为活血化瘀、 行气活血、 益气活血、 益气养阴活血及其他等, 用于心血瘀阻、气滞血瘀、气虚血瘀以及气阴不足血瘀等证。药物配伍以活血药为核心,酌情配伍补虚药、理气药、开窍药等。结论 《中国药典》 收载治疗冠心病的中成药主要以活血化瘀为主要治疗方法, 且安全有效, 标准规范为临床首选。但冠心病证候较多,痰瘀交阻、寒凝心脉、心肾阴虚、心肾阳虚等证型同样为临床常见,用于治疗这类证型的中成药却寥寥无几,药物的均衡失调给临床大夫以及患者对症选择中成药带来诸多不便。
冠心病属于祖国医学 “胸痹”、 “心痛”、 “厥心痛” 等范畴。病机为心脉痹阻,临床表现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本虚有气虚、气阴两虚及阳气虚衰;标实有血瘀、寒凝、痰浊、气滞,且可相兼为病,主要证型为心血瘀阻、气滞心胸、痰浊闭阻、寒凝心脉、气阴两虚、心肾阴虚和心肾阳虚等[1]。 本课题组成员前期采用计算机方法研究冠心病心绞痛3 449例, 涉及证候 16 种, 其中瘀血型 (19.14%)、气虚型 (14.48%)、 痰浊型 (14%)、 阴虚型 (9.89%)、气阴 两 虚 型 ( 8.38%)、 阳 虚 型 ( 7.42%)、 气 滞 型(6.18%)、 寒凝型 (5.22%)[2]。 运用临床流行病学调查 1 069 例冠心病患者, 依次显示气滞血瘀 (33%)、 气虚痰浊(22%)、 气阴两虚 (17%)、 气滞血瘀 (11%)、 心肾阳虚(11%)、 心脾两虚 (6%)[3]。 经上述数据分析冠心病心绞痛中血瘀证占据首要位置,痰浊瘀阻证也是临床不容忽视的证候之一。 但是 《中国药典》 收载的用于治疗痰浊瘀阻证冠心病的中成药数量较少。
《中国药典》 是国家监督管理药品质量的法定技术标准, 根据 “科学、 实用、 规范” 编纂原则收录各类药品,在保证药品质量上具有科学性、先进性、规范性和权威性。客观分析 《中国药典》 2010 年版一部收载治疗冠心病中成药功能主治、组方配伍规律及用药特点有助于深入研发冠心病新药、药品质量标准的制定、临床大夫与患者的的合理选择。 经统计 《中国药典》 2010 年版一部[4]收载治疗冠心病或胸痹中成药共 68 种, 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 2010 年版中药成方制剂卷[5]分类, 上述药品分为活血化瘀、行气活血、益气活血、益气养阴活血及其他等5类。 如表1。
表 1 《中国药典》 2010 年版一部冠心病中成药一览
经归纳功能主治、分析证候类型,上述中成药主要应用于心血瘀阻、气滞血瘀、气虚血瘀以及气阴不足血瘀等证的冠心病、胸痹、胸痛。其剂型多样,给药途径不一,安全有效、标准规范,多为中医医师、西医医师以及病人自行服用的常用药品,现分述如下:
活血化瘀类中成药应用于心血瘀阻证。功能主治为活血化瘀,通脉止痛。用于血行瘀滞,胸阳痹阻,心脉不畅所致的胸痹。症见心胸疼痛,如刺如绞,痛有定处,入夜为甚,甚则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或痛引肩背,伴有胸闷,日久不愈,可因暴怒,劳累加重,舌质紫暗,有瘀斑,苔薄,脉弦涩。此类中成药主要由丹参、三七、葛根、川芎、红花、牡丹皮、益母草、灯盏花、毛冬青、山楂叶、银杏叶等具有活血化瘀功能的药物单行或配伍而成。以提取物或单味药为主的有灯盏细辛注射液、注射用灯盏花素、益心酮片、 丹参片、 银杏叶片、 愈风宁心片 (胶囊)。 活血化瘀药的功效疏通血脉、祛除血瘀。现代研究活血化瘀药物均具有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从而改善心肌缺血, 达到降低心肌耗氧量的目的[6], 同时具有调节脂质代谢、抗血小板活化、改善血液流变学、抗炎症反应、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及心肌保护[7]。 如丹参酮类化合物在心血管方面具有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抑制血小板聚集和抗血栓形成等作用,并可通过清除氧自由基、减轻钙超负荷、 改善能量代谢、 保护缺血再灌注心肌[8]。 丹参酚酸 B保护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保护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延迟;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有效抑制心肌梗死后心肌细胞凋亡等[9]。
行气活血类中成药应用于气滞血瘀证。功能主治为活血化瘀、行气止痛。证见胸闷气短,心悸不宁,心前区疼痛,固定不移,时欲太息,遇情志不遂时容易诱发或加重,或兼有脘腹胀闷,得嗳气或失气则舒,苔薄或薄腻,脉细弦。主要由理气药和开窍药配伍活血药而成。理气药檀香、降香、木香、香附、土木香、柴胡、陈皮、枳实;开窍药人工麝香、冰片、苏合香、菖蒲、人工牛黄。理气药性味多辛苦温而芳香。其味辛能行散,味苦能疏泄,芳香能走窜,性温能通行,故有疏理气机即行气、降气、解郁、散结的作用。并可通过畅达气机、消除气滞而达到止痛之效。气能行血, 一方面可以直接推动血行 (活血), 另一方面又可促进脏腑的功能活动,通过脏腑的功能活动推动血液运行。现代药理研究证明部分理气药具有兴奋心肌、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升压或降压、抗菌等作用。
开窍药味辛气香,善于走窜,皆入心经。具有开窍、醒神、通关、回苏等功效,主治窍闭神昏。开窍药对心血管系统有抗心肌缺血、心肌梗死,抗心律失常,抑制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强心降压、双向调节中枢神经系统,抗炎镇痛及免疫调节等功效[10]。 如由诸多开窍药组成的麝香保心丸由人工麝香、人参提取物、人工牛黄、肉桂、苏合香、 蟾酥和冰片组成。 麝香 《本草纲目》 云: “盖麝香走窜,能通诸窍之不利,开经络之壅遏,具有开窍醒神,活血通经,消肿止痛……;苏合香开窍醒神,辟秽,止痛;冰片开窍醒神,清热止痛;人工牛黄清心豁痰,凉肝息风,开窍解毒;蟾酥解毒止痛,开窍醒神。诸多开窍药为君配伍人参补正、肉桂温通心气合奏则为芳香温通,益气强心。现代研究麝香保心丸能迅速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快速起效,作用持续时间长;可提高稳定心绞痛患者的运动耐量;从早期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到抑制炎性反应和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可促进治疗性血管新生[11]。
益气活血类中成药用于气虚血瘀证。功能主治为益气活血化瘀、开窍止痛。证见胸痛胸闷,头晕目眩,心悸气短,神疲乏力、失眠多梦、或少气懒言、肢冷自汗、呕恶纳呆,舌质淡,脉细弱或结代。此类中成药主要由补虚药为主配伍少许活血化瘀药进行组方。补气药为黄芪、炙黄芪、人参、人参茎叶总皂苷、红参、甘草、炙甘草、灵芝圣地红景天、刺玫果;补血药地黄、当归 制首乌、白芍;补阴药党参、女贞子、墨旱莲、枸杞子;补阳药淫羊藿;安神药炒酸枣仁、柏子仁、五味子等。
“邪之所凑, 其气必虚”, 疾病的过程也就是邪正斗争及其虚实盛衰变化的过程。虚与实,体现了人体正气与病邪相互对抗消长运动形式的变化, “邪气盛则实, 精气 (正气) 夺则虚”。 当心气虚衰,心阳不振或心阴阳两虚时, 病邪趋之而来,一方面心气不足不能驱邪外出;另一方面邪气太盛,机体不足以抵抗而造成阴阳失调错综复杂之证候。
补虚药能补充物质,增强机能,以提高机体抗病能力,消除虚弱证候。补虚药分为补气药、补血药、补阴药和补阳药等。 心气足则心 “主血脉” 和 “藏神” 的功能正常,心才正常主使心脏功能,而血液的运行的前提条件需要心阳气充沛,血液充盈和脉道通利。补虚药可使心气充沛、血液充盈促进心脏功能正常运行。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补虚药可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产生扶正祛邪的功效;加强神经系统功能;促进物质代谢;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影响;对心血管功能可产生正性肌力,双向调节血压,抗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作用,扩张冠脉,改善心肌血氧供应等作用以及促进造血功能[12]。
在益气养阴活血的药物中以黄芪与生脉饮为主,现代研究以黄芪、人参、西洋参为代表的补气药能改善急性心肌缺血心脏血流动力学方面,有增强缺血心肌的收缩与舒张功能,黄芪提取物能增强缺血损伤心脏的泵血功能,西洋参可增加心肌顺应性, 保护缺血心肌的舒张功能[13]。 此外黄芪具有增强心肌收缩力、抑制氧自由基,减轻心脏损害的强心作用;抑制心肌细胞凋亡和损伤,干预心肌缺血/再灌注保护的保护心肌细胞; 以及调节血压的作用[14]。
益气养阴活血类中成药应用于气阴不足血瘀证。功能主治益气养阴,活血通脉。用于心气不足,阴血亏耗,血行瘀滞所致的胸痹。症见心胸隐痛,时作时休,心悸气短,动则益甚,伴倦怠乏力,声息低微,面色晄白,易汗出,舌质淡红,舌体胖且边有齿痕,苔薄白,脉虚细缓或结代。此类中成药主要由补气药和滋阴药为主配伍活血药。补气药黄芪、人参、党参、炙甘草;补血药地黄、制何首乌、阿胶、鸡血藤、大枣;补阴药生脉饮、北沙参、麦冬、龟甲等。
气属阳,津液属阴。气能生津,津能载气。气虚可影响津液的生成,而致津液不足;津液大量流失、亏耗,亦可导致气随津脱。热病不仅容易伤阴,而且壮火亦会食气,以致气阴两虚,又因补阴药多滋腻肠胃酌情配伍理气药以加强脾胃运化功能,故补气药亦常与补阴药同用。血乃中焦之汁,津血同源,津液是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血亦属于阴的范畴;血虚可导致阴虚,阴津大量耗损又可导致津枯血燥,血虚与阴亏并呈之证颇为常见,故补血药常与补阴药同用。甘能补、能和、能缓,即具有补益、和中、调和药性和缓急止痛的作用。现代药理研究补气药有强心、抗心肌缺血、抗心律失常,扩张冠脉和降血压等作用,以及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等作用[12], 补阴药对于心血管的功能各异,如增强心肌收缩力和减慢心率的作用,抗室性心律失常、保护抗心肌梗死,抗休克等,此外部分补阴药具有降血脂、降血糖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
中医学的 “痰浊”、 “血瘀”、 “眩晕” 等范畴属于现代医学的血脂异常症。痰饮多由外感六淫,或饮食及七情所伤等,使肺、脾、肾及三焦等脏腑气化功能失常,而致水液代谢障碍,致水津停滞而形成的病理产物;瘀血是指因血行失度,使机体某一局部的血液凝聚而形成的一种病理产物,这种病理产物一经形成,就成为致病因素而存在于体内。痰浊与瘀血相互搏结,阻碍经脉气血运行,阻滞气机升降出入且症状复杂,变化多端,是引发心脑血管疾病最重要的因素也是最典型的两个证候因素。现代医学认为动脉粥样硬化是引发冠心病心绞痛的首要原因,表现为脂质和坏死组织的聚集,首先是病变处平滑肌细胞、巨噬细胞及T淋巴细胞的聚集;其次是包括胶原、弹性纤维及蛋白多糖等结缔组织基质和平滑肌细胞的增生;第三是脂质,其中主要含胆固醇结晶及游离胆固醇和结缔组织[15]。 当成年人空腹血清中总胆固醇超过 5.72 mmol/L, 甘油三酯超过1.70mmol/L时诊断为血脂异常症。
血脂异常证与痰瘀互阻证病证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学者研究血脂异常症病例8 610 例, 主要证候以此为气滞血瘀占 14.04%、 阴虚 阳 亢 型占 11.89%、 痰 浊 阻 遏 型 占11.71%等[16]。 而在冠心病心绞痛疾病中学者研究以血瘀证 ( 73.53%) 为最常见, 其次为气虚 ( 64.71%)、 痰浊( 55.88%)、 阴 虚 ( 50.98%)、 阳 虚 ( 44.12%) 等证[17]。 但上述资料分析, 《 中国药典》 2010 年版收载中成药却以活血化瘀为治疗核心,兼以补虚、理气、开窍、清热、安神、温里、化痰而进行组方用药。尽管临床上治疗痰瘀互阻证候冠心病、胸痹、胸痛的中成药在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中药成方制剂卷》、 《中药成方制剂》、 《国家药品监督管局药品汇编》 等标准中均有收载,但是作为科学、实用、规范的 《中国药典》 仅收录一种,随着时代进步及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冠心病的证候类型也在改变,以中医理论整体观念为指导、基于病证结合、方证对应的冠心病中成药新药研发正随着临床症候群变化而不断发展,为 《中国药典》 筛选安全、有效、科学的现代中成药提供可靠参考依据。 因而,《中国药典》 应随着临床疾病冠心病证候群的变化补充完善而更具前瞻性与时效性,加强临床疗效明显的冠心病中成药规范研究,为临床医师和患者提供疗效确切、安全有效、质量标准可控的中成药用药指导。
[1] 周仲瑛.中医内科学[M].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 137.
[2] 卢笑晖,王 阶.基于证据的冠心病心绞痛中医临床指南研究[D].北京: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07: 49.
[ 3 ] 王 阶, 邢艳伟, 陈建新, 等.1 069 例冠心病心绞痛证候因子分析方法的分类研究[ 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 31(5): 344.
[ 4 ]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2010 年版一部[S].北京: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10: 401-1247.
[5]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中药成方制剂卷[S].2010 年版.北京: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11: 225-626.
[6] 姚 鹏,王 哲,赵丽霞.中药活血化瘀法治疗冠心病心绞痛 108 例的临床疗效观察[ J].中国实用医药, 2011, 6(13): 159-161.
[7] 夏 敏.陈晓虎活血化瘀法在冠心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2, 4(4): 260-262.
[8] 蔡丽萍,习志刚,杨 红.丹参酮的药理作用和临床研究进展[ J] .广东药学院学报, 2008, 4(3) : 321-324.
[ 9 ] 王 蓉, 原永芳.丹酚酸 B药理作用的研究概况[J].中医药导报, 2011, 17(4): 130-132.
[10] 贾晓旭, 康立源.开窍药研究概况[ 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10, 17(4): 108-112.
[11] 王炳勋.麝香保心丸的临床应用[J].临床合理用药,2012, 5(1A): 63-64.
[12] 沈映君.中药药理学 [M].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 850-854.
[13] 姜水莲, 吕圭源, 陈素红.黄芪、 人参、 西洋参提取物对心肌缺血犬心脏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1, 25(3) : 80-84.
[14] 胡燕斌.黄芪: 心血管保护机制现代观点的新认识[J].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5): 55-57.
[15] 王吉耀.内科学[M].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 258.
[16] 薛 洁, 韩 荣, 周 光.高脂血症证候规律与基本病机特点的系统文献学研究[J].新疆中医药, 2009(1): 77.
[17] 毕颖斐, 毛静远, 陆一竹, 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临床分型中医证素分布特征的初步调查[J].环球中医药, 2011, 4(6): 434-437.
R921.2
: B
: 1001-1528(2014)05-1100-04
10.3969/j.issn.1001-1528.2014.05.053
2013-03-15
科技部 “重大新药创制” 专项 (2012ZX09102-201-006)
郭丽丽 (1965—) , 女, 博士后, 研究方向: 心血管药理。 E-mail: guolili0815@163.com
*通信作者: 王 阶 (1956—) 男, 主任医 师, 博士 生导师, 研 究方向: 中西医结合治 疗心 血管疾 病。 Tel: ( 010 ) 88001473, E-mail:wangjie0103@126.com
关键词:冠心病;胸痹;活血化瘀;痰瘀互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