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慧杰
摘要: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中国化进程中的重要发展阶段。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是引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起步阶段的奠基人和开创者,本文从植树造林、勤俭节约和资源利用、控制人口均衡发展、兴修水利的和生态环境保护等五个方面,梳理了毛泽东关于中国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的有关论述,这些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精华和成功实践,成为新中国生态文明理论框架的基石,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理论基础,是对地球自然承载力的新认识,是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新探索,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提倡简约生活的实践先导,是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资源。
关键词:毛泽东;生态文明;思想资源
毛泽东是我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奠基人,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先驱。他虽然没有提出生态文明的概念和系统的生态文明理论,他在多年的革命实践和建设实践中,通过不断的调查研究, 关注当时中国所面临的生态和环境问题,他一生中写下大量手稿, 作过许多讲话和谈话, 其中不乏关于生态文明的思想,我们通过对比总结毛泽东关于生态和环境的观点和思想 ,大体可以整理出植树造林思想、勤俭节约、资源利用、控制人口均衡发展思想 、兴修水利的思想和生态环境保护思想等。毛泽东生态文明思想是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历程中形成的关于人与自然生态的正确看法和经验,实事求是地总结毛泽东生态文明思想,对于推动我国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积极意义。
一、毛泽东植树造林思想成为新中国生态文明理论框架的基石
新中国成立之初,执政的中国共产党接手的是一个经过一百多年的战乱、一穷二白、百废待兴的国家。发展经济,发展文化,巩固新制度,建设新国家,这是当时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强烈心声,也是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的必然责任和历史使命。基于这样的现实状况,党的领导人毛泽东代表了人民群众的呼声,提出了进行一场新的战争。“向地球作战,向自然界开战”。[1](P.819)这是1959年1月26日至2月2日中央召开的省、市、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会议时,毛泽东在2月1日、2日的讲话中谈到的:“我们对于搞经济建设还是小孩子,虽然我们年纪不小了。应该承认这一点:向地球作战,向自然界开战,这个战略战术,我们就是不懂,就是不会。” 号召和领导全国人民进行又一场战争和革命。他形象地把人与自然的关系比喻成一场新的战争和技术革命,表现了他对待自然界的斗争理念。在工业化时代,人与自然为敌,向大自然开战,改造自然, 征服自然,控制自然。在这场新的战争和革命中,按照毛泽东思维逻辑的发展,胜利者和生存者只有一个即人类自身, 自然沦为人类征服、改造和宰制的对象,而其结果是生态恶化,自然必死成为必然,同时预示着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危机和困境。[2](P.75)
毛泽东的生态文明思想萌芽于二十世纪初,主要发展阶段是在新中国成立后。他在担任党和国家领导人期间多次就林业、 水利、 人口问题做过重要批示和讲话,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生态文明的真知灼见。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我国的林业建设十分关心和重视,对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思想作了新的定义和阐释,对林业发展,植树造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建国初期就向全党提出了消灭荒地荒山、 绿化祖国的任务。毛泽东同志要求:“在十二年内,基本上消灭荒地荒山,在一切宅旁、 村旁、 路旁、 水旁,以及荒地上荒山上,即在一切可能的地方,均要按规格种起树来,实行绿化。”[3](P.262)1958年毛泽东同志提出了“要使我们祖国的河山全部绿化起来,要达到园林化,到处都很美丽,自然面貌要改变过来。”[4](P.51)
在党中央有关同志提出优先发展农业,先解决人民温饱问题, 其他工作可以暂缓的想法时,毛泽东表示了不同意见。他指出:“所谓农者,指的农林牧副渔五业综合平衡。蔬菜是农, 猪牛羊鸡鸭鹅兔等是牧,水产是渔,畜类禽类要吃饱,才能长起来,于是需要生产大量精粗两类饲料,这又是农业,牧放牲口需要林地、 草地, 又要注重林业、 草业。由此观之,为了副食品,农林牧副渔五大业都牵动了,互相联系,缺一不可。[5](P.69)他还十分形象地阐述了农、 林、 牧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我认为农、 林业是发展畜牧业的祖宗,畜牧业是农、 林业的儿子。然后, 畜牧业又是农、 林业(主要是农业 )的祖宗,农、 林业又变为儿子了。这就是三者平衡地互相依赖的道理。”[6](P.101)
由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国家林业局新编的《毛泽东论林业》一书中详细收录了毛泽东自 1919至 1967年间关于林业问题的 58篇批示、 文稿。周恩来、 刘少奇、 朱德等领导同志都对我国的林业建设发表过重要讲话和指示。在党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的绿化率持续上升,林业、 农业、 畜牧业得到了全面发展。倡导植树造林思想,是毛泽东系统地将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运用到中国的具体实践中的有益尝试,为祖国的绿化事业指明了方向。同时,植树造林思想的实践,也为毛泽东生态文明思想理论框架的形成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简单总结毛泽东的植树造林思想,即科学合理规划,加强组织领导,发挥群众积极性,全面开展植树运动。
二、毛泽东控制人口均衡发展思想是对地球自然承载力的新认识
毛泽东的人口控制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也是毛泽东生态文明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毛泽东控制人口均衡发展思想起源于建国之初, 发展于“文革”后期。核心思想是明确提出要计划生育,这是关于我国人口控制的基本思想。主要反映在他提出的关于“有计划的生育”这一论断。
在解决中国人口问题的过程中,毛泽东积极探索、 勇于创新,成功领导和开创了我国的计划生育事业,明确了关于“有计划地控制人口增长”的节育政策。在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第一届领导集体的共同努力之下, 1971年, 国务院正式下发了《关于做好计划生育工作的报告》, 第一次提出在第四个五年计划期间,要使人口自然增长率逐年降低,力争到 1975年在城市降低到 10%左右,在农村降低到 15 %以下。之后,围绕文件的实施,国家实行严格把关、 层层控制的原则,各级地方政府下设计划生育办公室,专门处理节育、 控增长问题,并要求卫生部门积极配合, 严格限定育龄妇女的生育数量。自此,从国家部委到基层农村,都将计划生育工作列入日常行政工作。通过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截至 2008年末,我国共减少出生近 4亿人口,为世界人口事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毛泽东的人口控制思想,对我国彻底解决人口问题,不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也为我国提高人口素质、 增强综合国力指明了道路。毛泽东的人口控制思想主要主张节育和有计划地控制人口增长,实行政府狠抓、 群众监督的治理手段,推行递进式的计划生育政策,采用多渠道多途径的综合治理措施,有效地控制了我国人口的快速增长。这些宝贵的经验为我国目前的计划生育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和事实依据。
三、毛泽东兴修水利与水土保持的思想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理论基础
中国因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自古以来水患频发。有史记载,上起夏周下至明清,不少古书典籍、 民间传说都记录了我国因为洪涝灾害导致的流民失所、 饥民遍野的凄惨景象,每年因水患所造成的损失都很大,治理水患一直以来是执政者和百姓的迫切需求。早在 1934年初毛泽东就曾鲜明地指出:“在目前的条件之下,农业生产是我们经济建设工作的第一位,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我们也应予以极大的注意。”[7](P.131-136) 毛泽东的这一科学论断充分肯定了水利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地位,为苏区的农业建设指明了方向, 并为建国后的水利工作奠定了基础。应该说,在自然和社会条件极其艰苦恶劣的战争年代,毛泽东仍能意识到水利建设的重要作用,充分显示出他卓越的战略眼光。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经历了数次大规模的洪涝灾害,造成了大量的人员、 财产损失。这些洪涝灾害的产生与危害,极大触动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坚定了毛泽东治水兴农的决心和信念。水利建设是关系到国泰民安、 兴国安邦的大事。在我党成立初期毛泽东就多次提及水利建设的重要性,在毛泽东正确的决策指导下,新中国水利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建国初,治淮、 官厅水库以及稍后的荆江分洪、 引黄济卫等大型水利工程;20世纪 50年代后期和 60年代,修建三门峡水库;70年代,葛洲坝水利枢纽上马。这些水利设施为抗御自然灾害和促进工农业发展发挥了重大作用。[8](P.39)
社会主义改造初期为了顺利完成社会主义工业化,需要增加农业积累从而实现农业机械化,国家制定了大力发展粮食生产的工作目标,由于生产力水平和机械化水平低,单位产量不高,只能靠扩大种植面积来提高产量,当时的计划是准备垦荒四亿亩至五亿亩,来解决逐年人口增长的粮食需求及相关商品和工业原料的需求,开垦荒地的初衷是为了解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以及工商业发展的原料问题,但是如果过度开垦或者开垦不当,就会造成水土流失。
建国初期他就强调:“开荒,要以不造成水土流失和洪涝灾害为限,保持好开荒跟生态的平衡关系”。在他的直接关注下,国务院在1956 年设立了水土保持委员会, 专门领导、管理、协调、 组织、 开展水土保持的具体工作。毛泽东、 周恩来、 刘少奇等领导数次亲临长江、黄河、 淮河等主要水道, 多次强调水土保持的重要性。毛泽东在为离山县《依靠合作化开展大规模的水土保持工作是完全可能的》一文写了如下按语:“离山县委的这个水土保持规划,可以作黄河流域各县以及一切山区做同类规划的参考。”[9](P.499)1955年 12月 21日,他在为中共中央起草的《征询对农业十七条的意见》里提出: “同流域规划相结合,大量地兴修小型水利,保证在七年内基本上消灭普通的水灾旱灾。”[9](P.262)次年 1月 7日,他在《对〈一九五六年到一九六七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 〉 稿的修改和给周恩来的信》进一步写到:“兴修水利,保持水土。一切大型水利工程,由国家负责兴修,治理为害严重的河流。一切小型水利工程,例如打井、 开渠、 挖塘、 筑坝和各种水土保持工作,均由农业生产合作社有计划地大量地负责兴修,必要的时候由国家予以协助。通过上述这些工作,要求在七年内(从一九五六年开始)基本上消灭普通的水灾和旱灾,在十二年内基本上消灭特别大的水灾和旱灾。”毛泽东在第二次、 第三次视察黄河过程中,重点谈及了水土保持、 黄河规划和南水北调等问题。毛泽东又结合不同流域的不同治理情况, 先后提出了 “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 一定要根治海河”、“ 一定要把淮河修好” 等分流域综合治理的思想, 这些指示的重要目的就是要从根本上消除水患对全国人民生命财产的重大威胁。由此可见,毛泽东环境保护思想中水土保持是其建设生态文明国家理念中的重要一环,也是毛泽东农业兴邦战略思想中的重要内容。
毛泽东在革命和建设的初期,在自然条件非常艰苦和社会条件不成熟的年代,能够不断坚持把水利建设和水土保持工作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显示了他对于国家建设长远的战略眼光对待水利工程建设的思考。毛泽东有“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的诗人般的构想, 又有举国上下大办水利工程的实践探索。毛泽东水利建设思想是毛泽东生态文明思想的主要内容之一,是中国长期以来历代治水思想的继承、 发展和创新,是新中国水利建设的经验总结和探索结晶,是新时期运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客观地认识自然规律、 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实践探索,奠定了科学发展、 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的重要理论基础。
四、毛泽东环境污染治理与环境保护思想是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新探索
毛泽东环境污染治理的思想是将马克思主义环境伦理观思想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具体国情相结合的产物和创新。保护环境的思想,是毛泽东把马克思恩格斯人与自然和谐思想的理论运用到中国的具体建设实践中的有益尝试。
新中国成立之初,党的执政理念是快速建设新国家,把建设的重心全部放在经济上,强调发展就是增长。当时,国内外每年都有一系列新情况和新问题的发生,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千头万绪,但是毛泽东对中国当时的国情判断准确,对于由大的农业国向强的工业国过渡的定位非常准确,对于农林牧三者发展关系上的处理上也有非常明确的认识,所以环境污染治理与保护环境始终在党和国家日常工作中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这符合当时中国的国情,发展经济解决很大部分人现实存在的温饱问题, 发展经济促进生产力的解放,可以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但是问题出在发展经济的思想还停留在工业文明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水平上,经济增长是以对自然的掠夺和盘剥为前提的,人类生产生活处于“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恶性循环之中。由此造成环境污染日益加剧, 随着污染物和人工制品的积累、 扩散,野生动植物的生存空间日益被挤占,地球的生态健康日益恶化, 自然资源日益匮乏,生态系统日益失衡,这严重威胁着人类自身的生存。最引人注目的是大连湾污染事件:涨潮一片黑水,退潮一片黑滩, 5 000多亩贝类湾因工业污染全部荒废,堤坝腐蚀严重、 海洋资源枯竭,人民群众的生存权受到严重威胁。对此,以毛泽东、 周恩来等同志为首的党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高度重视,党中央、国务院在 1973年 8月 5日至 20日在北京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对我国环境保护工作进行统一部署, 并且确定了把环境保护工作看作工农业建设中的重要问题来抓。这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已经将环境保护纳入到社会主义建设的事业中。
毛泽东在早期对环境污染治理有过相关论述。他曾经把环境污染治理形象地比作:这和打麻将一样,上家的废物, 就是下家的原料。“应该清醒地认识人与环境必须协调发展, 不能盲目地搞工业化”。党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包括周恩来、 陈云、 刘少奇都对环境污染问题做过专题论述,他们的广泛调研和系统研究为毛泽东充分认识到环境污染重要性提供了宝贵的事实依据,在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共同努力下,毛泽东的环境保护思想逐渐形成。
五、毛泽东勤俭节约和节约利用资源的思想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提倡简约生活的实践先导
勤俭节约是毛泽东一生一以贯之的价值观念和一直奉行的习惯。他的衣食住行都以简单为标准,尤其是他的衣着,都是旧到不能再穿了,还拿来用作其他用途。建国初期毛泽东多次强调勤俭节约,毛泽东反复强调,要把一个铜板掰成两半花。在勤俭节约方面,毛泽东对自己严格,对党员尤其是干部的要求更高,他把党员的浪费看作严重的犯罪行为,认为“浪费的损失大于贪污,……浪费的范围极广,项目极多,又是一个普遍的严重现象,故须着重地进行斗争,并须定出惩治办法”。[10](P.207-209)浪费如此要求,贪污国家资财就更是不能容忍,新中国第一反贪污案刘青山、张子善的死刑判决就是例证。建国后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毛泽东要求在全国发动增产节约运动,“必须反对铺张浪费,提倡艰苦朴素作风,厉行节约。在生产和基本建设方面,必须节约原材料。”[11](P.160)在勤俭节约思想号召下,整个社会形成了“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良好风气。各行各业中广泛开展增产节约运动,克服各种浪费现象。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方针产生了重大的社会效果。厉行节约对于今天实行有利于生态环境的生态生产和消费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提倡简单生活、绿色消费无疑是有深刻启示和实践价值的探寻。
综上所述, 中国在毛泽东时期的生态文明思想虽然没有形成独立的理论体系, 但是其中含纳的真知灼见却是十分丰富的,这些见解是把马克思关于生产的自然条件理论与中国的特殊国情相结合, 为以后的生态文明理论和实践发展提供了理论与实践前提。
参考文献:
[1]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下卷) [M ].北 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93 .
[2]李培超.自然的伦理尊严 [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 社,2001.
[3]毛泽东选集(第五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国家林业局.毛泽东论林业 [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5]毛泽东文集(第八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6]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五册)[M ].北京:中央文献 出版社,1997.
[7]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8]康沛竹,艾四林.毛泽东水利建设思想探析[J].毛泽 东思想研究,2002,(1).
[9]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六册)[M].北京:中央文献 出版社,1992.
[10]毛泽东文集(第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1]毛泽东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责任编辑:褚永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