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玉湘
以前总觉得时间过得慢,现在却觉得时间过得快,一晃女儿就上大学了。回想这么多年陪伴女儿一起走过的教育生活历程,回想这几千个平凡的日日夜夜,回想这段女儿和我人生中不可多得的经历,现在想来真是五味俱全,一切仿佛发生在昨天,有许多作为体验过了的人想要说说的话。
一
如果问我这么多年教育生活的关键词是什么,毫无疑问是考试。各级各类考试,是教育生活的主旋律,也成了引导孩子教育方向的指挥棒。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校长和教师看重的是评价标准与考试高度匹配,原本应该是考核多少人毕业与否的,变成了以高考考上重点大学的多寡来判断教育质量的优劣。合格,本应是更多的人的合格,却变成了以极少数人的“优秀”来替代一切。合格,应当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合格,而不应当是培养只有知识而没有其他品质的“残缺品”。我一直希望自己的女儿能成为一个多方面发展的孩子,而不是只会在学校学习僵化的知识的孩子。
只有知识是绝对不行的,比如身体素质。体育课让孩子运动,无疑可以改善孩子的体能,而体能又是人相当重要的素质组成部分,体能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孩子是否能应对各种各样的学习任务,其实参加考试也需要体力,曾经有过孩子因体力不支而无法继续考试的情况发生。体育锻炼还可以改善孩子的健康状况,健康问题也会影响到孩子学习的效率,一个孩子如果身体状况不好,肯定无法专心于学习。可如今的学校,因为过于追求知识层面上的飞速发展而忽略孩子们的健康问题,使得体育课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精神层面同样不容乐观,有一次我到朋友家送东西,朋友的孩子——就读于名校高中,替他母亲下楼拿东西。当时我坐在车内,他直接敲了敲我的汽车窗户,然后说:“哎,你是不是来送东西的?”当时我也没说什么,拿了东西给他,而他拿了东西转身就走。当时作为长辈的我愣在那里傻眼了,无法理解这个孩子目中无人的行为。我是他母亲的朋友,并不是快递员。退一步说,即使是快递员,我们也会和快递员说声“谢谢”,以表达因其送快递之辛苦而让我们产生的谢意。
当然,以高考制度为核心的考试制度,在目前来说还是比较公平公正的,在中国的教育历史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包括我自己也是高考制度的获益者。如果没有高考我也不可能上大学,也不可能拥有现在的生存状态。但是,这绝不意味着教育与考试制度不需要改革了,尤其是针对上述案例,我们更应当改革考试制度以保障每一个孩子都能接受完整的教育,而不是在这样一种高强度的淘汰模式下,让孩子们像一台过度消耗的机器,不断轰鸣着前进,不管是否有足够的燃料支撑他走下去,也不管他是否能够走下去。
二
由于受到考试制度的影响,过去的12年,每个周末我都是在不能脱俗且又无奈地陪孩子补习的过程中度过的。现今家庭,基本是以独生子女为主,谁都不愿输在起跑线上。如果把孩子比作“产品”的话,那么这个孩子就是这个家庭里唯一的“产品”。所有的重心都在这个“产品”上,一切都是在为这个“产品”服务。从刚出生的孩子这个“半成品”开始,家庭成员的任务就是把这个不成形的“半成品”,变成想象中的“成品”。而这个过程,就是不断再加工的过程。孩子从一个“半成品”走向“成品”的过程中需要教育,因为时时刻刻需要打磨。但孩子们不同于机器上的零件,机器上的零件没有思维,而孩子有思维,是活生生的人。
古语云:“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情。”作为家长,我认为家庭教育非常重要,家庭教育虽然没有教科书,但也是最重要的教育组成部分,即使不能改变过度的应试,也可以为孩子提供宽松的生活氛围。孩子最基础的生活环境是他的家庭,家庭对他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很多家长提出学校应该因材施教,这样理解的出发点是好的,但鉴于目前的资源和条件,学校里无法实现真正的因材施教。退一步说,即使学校实现了因材施教,也只能一定程度上的,远远达不到理想状态,这是一个只要学校存在就无法克服的问题。而现在的标准化教育模式,也决定了学校只能是共性教育,无法全部满足个性需要。
大部分父母认为教育是学校和老师的事情,而他们自己也不懂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并且他们自己也没有去学习正确的教育之道的意愿。多数家长在忽略自己教育子女的职责时,还一个劲儿地指责社会、指责学校。我个人认为,不会教孩子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去教孩子,也不想去学如何教孩子。没有哪个家长从孩子出生就知道如何喂奶,如何抱孩子,但当孩子出生以后,慢慢地就都会了,其道理不言而喻。还有一些家长,花了很大的精力和财力去让孩子学弹琴、学围棋,他们觉得,学会如何操作乐器,就是学了,就是懂了。其实在我看来,与其说是孩子学了,不如说是满足了家长的面子和攀比之心,更让人无奈的是,他们还认为将孩子送去辅导班里学习,就是教育孩子,就是对孩子的最大关心。
三
女儿已经长大了,生活不能重新来过,不可能再经历一次基础教育。所以,我能以更良好的、更客观的心态去设想、去思考。有些人认为教育完全是学校的责任,有些人认为教育的成功就是上名校并且取得好成绩,有些人认为自己接受过教育就懂教育了……我觉得是该静下心来去讨论孩子的教育问题了,这不仅仅是孩子的问题,还是整个下一代的问题。对于孩子来说,如果从小就有敬畏之心、感恩之心,长大后就不会去破坏社会底线,至于知识掌握多与少,能否考上更高一级的学校,倒在其次;对教育本身而言,教育实际上是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责任,学校毫无疑问是主阵地,但是少了哪一方面都不行,任何一方都不能够推卸责任。
我们应该以更高远的眼光和更辩证的思维再次理解与认识教育,这会让我们获得更有益的结论。就现阶段而言,我们把过多的教育期望寄托在了学校,而学校是不可能完成人的完整的教育任务的。一方面,学校已然被扭曲成了规模化的工厂流水线,只能做到批量化生产,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都是一个模子。学校已经开始慢慢被功利所驱使,目标发生了偏差,为了高考达线率,为了抢到好的生源,忽略了学生德、体、美、劳的教育。另一方面,家长和社会的需要也发生了扭曲,看不到孩子作为人的全面成长,只想通过文凭这块敲门砖找到一份好的工作。在双方互相推诿的情况下,素有“礼仪之邦”之称的中国,出现了一些高智商低情商的学生。最基本的礼仪被忘却,这实在是连古代的圣贤们看到都会直呼“晕乎哉”!
教育就是教育,不是别的什么东西,不该被过多的利益左右,我希望女儿不仅长大、升学、找好工作,关键还要成人,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成为一个知书达理、尊敬父母、关心他人的人。所以,衡量教育质量的好坏,更不应该以考试为唯一标准,而应该以有多少人受到完全合格的教育为标准。尽管目前高一级学校招生人数有限、优质教育资源稀缺、就业面临巨大压力等现实情况,一下子就对考试进行彻底地改革是不现实的。不过,除了应该慎重地看待考试制度的不尽合理之外,更要有步骤地进行积极而稳妥地改革,让考试制度既承担着选拔人才的任务,又体现对学生全面成长的关心,实现教育与孩子成长的良性循环。
话虽已经说完了,却没有能够把自己的想法最恰当地表达出来。不过我对未来充满了期望,女儿在成长的路上,教育在发展路上,一切的一切都在路上……
(作者单位:南京科赫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