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新生
今年春初,北京一场雪之后,有朋自远方来,在首都机场给我发了短信,说他已在海淀区学院路梦溪宾馆订房,入住后第二天请我陪游。游览点既不是古迹也不是森林公园,只在我曾经居住过的地带——与地质大学毗邻的学院路徜徉,以购书、泡吧、游览名校景观为主。与好友同游那天,恰好赶上立春,好友环指四方发出感慨:“学院路是北京知名学府的聚集地,是‘春播良种、勤奋耕耘的一片沃野。在此漫游,颇有几分‘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的感觉”。
从上世纪60年代到2010年,我在学院路一带居住了40多年。尽管我在数年前移居朝阳区,总割舍不掉那份依恋之情。尽管我早已过了情感大起大落的年龄,每次重游学院路,还是会心潮起伏,特别是看到曾经“与之亲近”的景物,还是感到这就是家边旧事。记得每年金风送爽时,在中国农业大学、北京金融学院研究生部、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电影学院、北京大学医学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语言大学等知名学府门前,总能看到风尘仆仆的新生前来报到,一脸兴奋的年轻人,与初次见面的学友相遇后,与千里送行的父母挥别。同样也是这个收获的季节,身着学士服、头戴学士帽的毕业生在校门前集体留影、分手握别,相互祝福的话很多、很多……聚散得失乃人生常事,相逢一笑与相别一笑的滋味自然不同。好在当下交通便捷、信息畅通,学友们再度牵手并非难事,我坚信,校园旧事也常会在同学间的QQ上提起。
我以为,春季是学院路最富诗意的季节。在斜风细雨、新绿萌发的清晨游走学院路,自然不能错过北京语言大学内的来园。该园取“有朋自远方来”之句为园名,很是煽情。
来园面积不大,园景却紧凑精致,有亭、廊、桥、石、瀑以及用鹅卵石铺就的几条曲径。来自多国的求学者,有的在伞下神情专注地写生;有的在“曲水流觞”前小坐,似乎是在追忆李白《春日宴桃李园序》的语境;时而又美女靠在亭柱上背诵课文,任乌发长垂、沾满晶莹的雨珠。有的情侣相约桥上,默默对视的倒影在湖面上晃动。以“京西海淀名校游”为题聚拢于此的外地游人,相互交谈,音量很低,或是这片优雅环境使然吧!坐西面东的“万园墙”上,镶嵌了200余块形状不同、色调有别的汉白玉,上面记载着161个国家和地区的学子对中华文化的向往与眷恋。每每在小荷才露尖尖角的季节,来园的情致浪漫且深长。
学院路两侧的学府看点颇多,“中国地大”内的珠宝店、赏石馆,全国多地的美玉奇石举不胜举;“北科大”、“北航”、“中国农大”校园内的奥运训练场馆,强劲的动感与喝彩声时起时落;“北林大”内的实验花圃,清香环绕植物学的说教声;“北影”院内的影视排演场,即将脱颖的影视名角淋漓尽致地发挥……倘若游兴未尽,还可以自学院路西行,探访清华大学的“荷塘月色”,北京大学的未名湖,圆明园学院的艺术家长廊……不管是谁,只要站在这条路上,凝视诸多学府,便会感到文风拂面,满目儒雅。一年四季,路旁高等学府的教学楼里,既有晨读的静谧也有诵读的声潮,既有沉思的含蓄也有答辩的张扬。
在学院路漫步,即便是平素很少接触文字的人,也会沾上几分书卷气。譬如,在路旁小憩,可在燕京八景之一“蓟门烟树”下的诗书长廊里欣赏名家墨迹。随便推开一座超市的门,第一眼看到的一准是书刊展台。无意间迈上邮局的楼层,最先进入眼帘的大多是书刊展卖。或大或小的高教书店,早早便开门迎客,书架前如痴如醉的人既有孩童也有耄耋老人,既有资深教授也有外地民工。被很多游人津津乐道的是,这条路上不仅处处有书墨之香,还点缀着千般情趣。记得那时,学院路西的光和作用书屋颇见格调,尤其是喝完下午茶的时段。那时,书屋聚集的年轻人最多,轻盈的步履与投入的目光常能提振我低落的心绪。书屋最下层的书刊引领阅读时尚,节奏鲜明的时代脉搏跃然纸上。登上一段楼梯,进入时尚用品店中,可观赏精致挂件,可与导购员探讨服饰流行色。一旦想上网,就再上一段楼梯,在咖啡间里打开笔记本,让蓝山、卡布奇诺的焦香味环绕网页。如果又想阅读几本古籍,合上电脑迈步出门,又会踏入一个油墨香弥散每个角落的大书房,取下《古文观止》来到书房一隅的茶室,重新点上一杯雨前毛尖,翻开一页,任新茗的汤色与六朝散淡的歌咏相映成趣。还记得光合作用书屋旁,有“雕刻时光”咖啡屋,从早8时一直营业到凌晨1时,随你是早睡早起还是晚睡晚起都能随时到这里来雕刻时光。在楼层转弯处的留言台,一些用心折叠、很见意味的口纸,被店主人用大头针细心地钉在展架上,上面写有多国文字,不用猜测便知是“北语”留学生们的“佳作”。有给情人留下祝福的;有想念家乡的;有提醒同学不要贪恋夜色耽误明日早自习的;有寻物寻人的,也有发几句牢骚、宣泄情感的……一个又一个春夜,用青春赌明天的学子们在这里点燃一支又一支小蜡烛,要上一份又一份精致夜点,或通过网络与大洋彼岸的亲人攀谈,或翻阅书架上的艺术类刊物。靠窗的年轻人,有时把紫绒窗帘掀开一角,凝视百米之外城铁的灯光和商厦的轮廓,不知是在追怀家乡的街市?还是在寻觅久违的恋人?可惜的是,随着网络阅读的流行范围迅速扩大,实体书店纷纷萧条,记忆中的书屋已成了历史。然而,我执着地认定,手机阅读与网上浏览的感觉,终究难以替代书香与册页。
数十年,时间都去哪了我不愿细想,我一直坚持在闲暇时重走学院路并把这段感知当作休闲方式之一。我也经常与女儿叙述此情此景,毕竟那里蕴藏了我少年到中老年之间的很多故事。这条路也会常出现在梦中。因为它给了我太多的滋养,我与它有一段剪不断的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