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习作缘何成为“鸡肋”

2014-04-11 19:01吴勇
江苏教育 2014年5期
关键词:鸡肋小语文体

吴勇

教材习作,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是一直广为诟病,对其批评不绝于耳。一些颇有影响的习作教学改革,都有推翻现有教材习作重起炉灶的举措,甚至有一些名师公开宣称“从不教教材习作”。那么教材习作为何走到如此尴尬的境地?

一是教材已经走下了“圣坛”。新一轮课程改革之前,全国小语教材“一纲一本”,以人教版独打天下,所有的习作教学必须以教材为内容,按部就班,一旦教学出现偏差,那是教师“没有领会编者意图”,没有“充分调动儿童的习作积极性”;大多习作教学改革都是以教材为逻辑展开的,在充分尊重教材编排内容和结构体系的基础上进行改良和优化。随着新世纪的课程改革,小语教材形成了“一标多本”的局面,并赋予教师做语文课程“建设者”的角色。在这种大背景下,教师对教材习作有了比较、选择和思辨。各种打破教材、凸显个性的习作教学改革迅猛开展,就在情理之中了。

二是教材几乎没有“教学内容”。纵观几种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有一个“集体性”缺陷:教材习作关注的几乎都是“写什么”,具体而清晰;至于“教什么”,含糊而笼统。这给习作教学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也是影响当下习作教学实效性的一个根本症结所在。譬如S版小语教材中五下习作1:“神鸟和那些前来捉它的人之间可能发生哪些故事?想一想怎样把这个故事写清楚、写完整。通过这个故事,你想表达什么?”这是一篇想象故事类习作,对于儿童来说,如何打开想象的路径将故事“写具体”“写完整”,这才是他们对课堂的希冀,这才是本次习作课最关键的教学内容,可是教材只有笼统的达成目标,没有清晰的达成路径。教师要想成功实施本次教学,必须进行教学内容开发,而这恰恰是当下大多数小学语文教师教学素养上的薄弱环节。

三是教材编排对系统连贯的“文体训练”不利。当下的教材习作基本是“拼盘式”的,每一册教材写作内容五花八门,训练项目包罗万象,同一种训练内容,常常分布在十几册教材中,譬如人教版“写人”的练习共有五次,每学期还不足一次。作为刚刚学习习作的儿童,每一种文体内容分布零散,每一次教学一曝十寒,这对能力的形成是不利的,这也与训练的本义相悖。在写作中,“写人”和“记事”,“写景”和“状物”在技法上是有差别的,对每种文体的把握,不是光靠零打碎敲的几次训练就可以达成,需要“有计划、有步骤”地集中实施。

当教材习作对教师的教学素养过于依赖,有更多的教学元素需要教师去“建设”,当教材习作只是一个教学起点,与习作教学不是近在咫尺而是天各一方,当教材对绝大多数儿童的基本写作素养形成起不到一锤定音的功效,那么它被沦为“鸡肋”的命运就不远了。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新区教培研中心)

猜你喜欢
鸡肋小语文体
如是灭度鸡肋型员工
另类文体巧谋篇
鸡肋再好还是鸡肋
温馨小语
温馨小语
甜蜜的梦
“退可守”没错,但也别忘了“进可攻”
心灵小语
鸡肋
考场作文的文体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