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学习的夏天

2014-04-11 18:59胡金波
江苏教育 2014年6期
关键词:博学读书教育

胡金波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人们对夏天最突出的感觉是炎热,故有赤日炎炎、烈日灼灼、吴牛喘月、流金铄石等词语。夏天虽酷热难耐,但“夏天是花果成熟的季节”。我们“走进学习的夏天”,若要“安享果实成熟的乐趣和快意”,就应时刻不忘“非学无以广才,非学无以明识,非学无以立德”,“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努力在“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上下工夫、见成效。

一、在勤于“博学”上下工夫、见成效

我们常说:教育工作博大精深,教育工作者应博学多才,做好教育工作要博采众长。这里所说的“博”与苏轼“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有异曲同工之妙。博观是学习的基础,约取是提高的关键。我们之所以在工作中时常感到力不从心,谈问题往往是浅尝辄止,眼界不宽,难得“源头活水”,想办法常常是就事论事,思路不阔,难以“纲举目张”,是因为我们知识局限欠广博,不能触类旁通,知识应用欠精深,不能举一反三。有的同志平时在学习研究上下了不少工夫,但不得要领,“像滤豆浆的布袋”,“像计时的沙漏”,“像吸水的海绵”,而不是“像是宝石矿床的苦工,把矿渣甩在一边,只捡纯净宝石”。习近平同志谈到博学时说:“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博从何来?博靠兴趣,无兴趣难以博学;博需苦功,无苦功难近博学;博善约取,无约取难成博学。唐人韩愈,在《原道》中就批评“择焉而不精,语焉而不详”的学风。陈寅恪极为推尊王国维,说“先生之学,博矣精矣”。鲁迅曾说:“读书‘浏览是重要的,但光‘浏览不行,……应该在‘浏览的基础上,然后抉择而入于自己所爱的较擅长的一门或几门。”“博”是教育人之“弓”,“专”是教育人之“箭”。只博不专,弓便无用;只专不博,箭飞不远;既博又专,弓张箭飞,才能准确中的。教育行政部门干部只有“博观而约取”,才能如虎添翼,为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在勇于“审问”上下工夫、见成效

俗话说,学问学问,一学二问。问是点燃知识之火的燧石,是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汉人王充曾说:“不学不成,不问不知。”唐人韩愈认为:“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也。”孔子“入太庙,每事问”,强调“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问”始于“疑”,无“疑”则无“问”,先“疑”而后“问”。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问的是问号,我们大部分的伟大发现都应当归功于‘如何,而生活的智慧就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宋人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明人陈献章说得更直接:“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2013年,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我们之所以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关键是大家较好地坚持了“三问”。一问“我是谁”。明白了我是一名普通的公务员,应“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明白了我是一名担负一定领导责任的公务员,应“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明白了我是一名从事教育工作并担负一定领导责任的公务员,应成为“上帝见到脱帽致礼的人”、“一个肩膀担负学生的今天,一个肩膀担负国家和民族未来的人”。二问“为了谁”。为了人民群众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具体表现为“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成长”。因此,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构建“一方池塘”,滋润学生的自然成长;点燃“一束火焰”,促进学生自己成长;敲打“一块燧石”,推动学生自由成长;推开“一扇大门”,实现学生自觉成长。三问“依靠谁”。办好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必须时刻不忘提高质量必须依靠教师,“一名好教师可以教出一批好孩子”;时刻不忘办好学校必须依靠校长,“一名好校长可以成就一所好学校”;时刻不忘办好教育必须依靠教育家,“一批教育家影响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三、在长于“慎思”上下工夫、见实效

只有学思结合,才能获取真知。德国哲学家康德认为“感性无知性则盲,知性无感性则空”,这与孔子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以说是惊人的一致。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清代画家戴熙曾说过这样意味深长的话:“画令人惊不如令人喜,令人喜不如令人思。”明人薛瑄指出:“学不进,率由于因循。”学问没有长进,大多因为死守前人的结论,而要学有所成,就必须勤于思考。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方法成为科学家的。”慎思归根到底是基于哲学思维的理性思考,是一种“理性的深呼吸”。中外名人无不强调“学好哲学,终身受用”。哲学既能让人窥一斑而知全豹,又能让人见一叶落而知天下秋。学习哲学,能让人看事明明白白,不被假象所骗,不被表象所惑;做事清清楚楚,不会糊里糊涂走弯路,不明不白跑错道。谱写中国教育梦江苏教育的美好篇章,就是要善于慎思,坚持唯物论,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坚持辩证法,做到“交换、比较、反复”。唯有如此,才能见微知著、获取真知,举一反三、形成灼见。

四、在善于“明辨”上下工夫、见实效

常言道:真理越辩越明。辩的关键是明辨,否则“博学”就会鱼龙混杂,良莠不分。明辨是“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过程。明辨就如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所说参禅的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然是山,看水仍然是水。明辨既需要具有“四面云山皆入眼,万家烟火总关心”的情怀,也需要“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的视野。例如,“择校热”的问题说到底是发展中的问题,只能用科学发展来解决,关键在于真正地办好每一所学校,选配好每一位校长。“负担重”的问题说到底是改革中的问题,只能靠深化改革来解决,关键在于真正地教育好每一名学生,成就好每一名教师。教育工作之所以博大精深,是因为“博”在立足全面发展,“大”在服务全体学生,“精”在优化教育全程,“深”在呵护个性成长。教育工作者之所以要博学多才,是因为教育工作者只有“博”览群书、“学”而不厌、“多”闻阙疑、“才”高气清,才能“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做好教育工作之所以要博采众长,是因为好的教育工作一定是“博”弈犹贤、“采”及葑菲、“众”擎易举、“长”袖善舞。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只有贴近群众才可亲,只有服务成长才可爱,只有有教无类才可敬,只有因材施教才可佩,只有规范办学才可畏。

五、在乐于“笃行”上下工夫、见成效

“笃行”的实质就是“知行合一”。“笃行”是“善读书,而不唯书”的基本要求,是“有字之书”与“无字之书”沟通的桥梁。“笃行”不但有普遍性的意义,而且有直接现实性的意义。毛泽东同志说:“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今天,看一名教育行政部门干部水平高不高,既要看他读书多不多,更要看“笃行”能力强不强。明人颜习斋针对当时读书人“心上想过,口上讲过,书上见过,都不得力,临事依旧是所习者出”的“笃行”体系的缺乏,提出了“身习而实践之”。南宋诗人陆游在《冬夜读书示子聿》中写道:“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强调了“笃行”出真知的道理。清人张潮在他的《幽梦影》中写道:“能读无字之书,方可得惊人妙句”。周恩来曾撰联:“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毛泽东是位善读书者,他酷爱读书,他的一生是为中国人民奋斗的一生,也是读书学习的一生。即使在晚年患有严重眼疾的情况下,他还坚持用放大镜来读书。他读有字之书的数量之多、范围之广实属罕见,但他更注重读无字之书。这本无字之书就是中国社会的现状及未来。乐于“笃行”在现实中要做到坚持学习理论,善于总结经验,重视研究工作。就我们教育行政部门干部来说,当前乐于“笃行”就是要读好谱写中国教育梦江苏教育美好篇章的“无字之书”,为了实现有教无类、人人有学上,因材施教、人人上好学,完善保障、人人都上学,深化改革、人人乐上学的崇高目标,自觉地贴近实际、贴近基层、贴近群众,说出简洁明了、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群众之话”,拿出直面问题、解决矛盾、敢于担当的“治本之法”,取得可评可说、可圈可点、可歌可赞的“不菲之绩”。

百花争艳春光美,扬帆筑梦;万马奔腾气象新,绘图复兴。现代心理学家马斯洛曾指出,“终极的价值”,就是人们以某种方式献身于此的价值,它是作为人们“献身的目标”、“作为崇拜、景慕和热爱的对象”而被人们热诚地追求。我们“走进学习的夏天”,心里有“献身的目标”,怀揣着“热诚的追求”,不忘“君子之学如蜕,幡然迁之”,牢记“学贵心悟,守旧无功”,打下“流长则难竭,柢深则难朽”的基础,取得“水重深而鱼悦,林修茂而鸟喜”的实效。

(作者系中共江苏省委组织部副部长。本文系作者任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期间在2013年度分管处室“创建学习型处室、争当学习型个人”总结会上的讲话)

猜你喜欢
博学读书教育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给您推荐两部值得珍藏的宝贵医书·博学奇书
我们一起读书吧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
读书为了什么
多识由博学博学以成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