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晶晶 张亚斌
科技成果转化是指由创新主体在运用创新资源研究、试验所形成的创新产出基础上,将这些创新产出投入生产的过程。对于这些创新产出,虽然已经基本形了样品、样机,也进入了初始的生产阶段,但这些产品的大规模生产尚未最终得到技术市场的认可,成果的批量生产性与成熟度都不高,成果的市场价值尚未能确定,在后续的大规模转化过程中还存在一定风险。科技成果转化与科技成果产业化其实是有区别的。科技成果产业化是指技术、生产、贸易等环节的综合系统,是科、工、贸一体化,是从小规模生产或少量商品扩散到规模生产和集聚化的过程。科技成果在转化为新产品、新工艺或新材料后,能否形成产业集聚尚受区域内行为主体、转化体系等因素的影响。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尽管有区别,但相互之间联系紧密,是不可分割的整体。科技成果转化是产业化的基础,而产业化是科技成果转化的目的,最终目标都是为了经济、社会的持续高速发展。本文中的科技成果转化也只是简单界定为创新产出经过后续应用和推广,然后形成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或者通过技术交易市场进行创新成果交易的过程。
基于技术创新绩效的概念界定,技术创新绩效取决于投入和产出数量的变化,即技术创新能力转化为实际经济效益的有效度。由于科技成果转化是创新主体形成的创新产出产生价值的过程,而技术创新能力也包括创新产出,因此,在技术创新能力一定的情况下,科技成果转化对于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就取决于实际生产力的大小,即经济增长情况。
从上文的分析可知,科技成果转化是指将技术投入生产或直接对技术进行交易的过程,是指对科技成果进行后续试验、开发、应用、推广直至形成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的活动。这些活动构成一个复杂的系统,具有相应的特征。
科技成果转化是指知识性商品通过生产或技术交易,转化为供市场销售的物质性商品的过程,因而,是一种完全的经济行为。这种经济行为受到成果定价、市场交易、企业生产能力、社会法律法规、政府政策等众多因素的影响,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如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个人等科技成果提供者,作为科研成果转化系统中的主体,能否将科技成果成功投入生产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不但受主体的经济能力、组织能力等因素影响,还受制于心理因素与社会习惯等因素。资金、人才、物资等是实现科技成果成功转化的必不可少的外在动力和保障,科技成果转化行为具有复杂多元的资本、人力与物资需求特征。不同的科技成果对于资金的需求力度不一样,对人力资源的质量要求也有很大差异,对其他诸如厂房、土地、机器等物质资本的需求更是不尽相同。一些创新力度较低的生活型产品,可能在较少资金、较低人力资本水平的情况下很快投入生产,而另外一些创新产品所面临的情况则可能完全相反。政府部门、中介机构,也会对科技成果转化行为产生支持与引导作用。政府对投资类型、投资力度的管理、审批程序过多,过于复杂,就越不利于科技成果商业化。这些都说明科技成果转化系统牵涉到经济、政治、法律、行政等方方面面,是一个复杂的网络系统。
另外,作为区域的科技成果转化,其具体实现过程还并不一定在本地区划范围之类,甚至是一种跨国的转化行为,而现代社会信息与科学技术发达,电子商务快速发展,更加速了这种跨区域的科技成果转化行为,这也使得从区域范围来考察科技成果转化变得更复杂。
科学技术必须与社会生产过程相结合,这样才能最终为经济发展做出贡献,但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具有高风险、高收益性。由于受内、外部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成果转化很有可能达不到预期目标。据统计,美国高新技术项目的成功率只有15% ~20%,60%受挫,20%破产。这种预期目标,一方面体现于获得经济收益的概率,即潜在利益能够转化为现实赢利的概率大小,还有就是获得经济收益的规模大小,即现实收益与预期收益之间的差距大小;另一方面,体现为取得预期收益的时间长短,即从进行科技成果生产开始到能获得预期收益的时间周期。这些多元的、多层次的因素,都使科技成果能否成功转化变得非常不确切。这些风险有的来自于内部,如管理失误、决策失误等。虽然这些因素在一定情况下能够得到极大程度的控制,但不可能消除。还有一些风险来源于外部,如自然灾害、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变化、国内经济政策变化等,这些因素不受经济主体控制,使科技成果转化行为变得更不可控与不确切。
市场机制是科技成果转化的促进机制。一方面,科技成果要转化为产品,在其生产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原材料、人力资本、资金等众多基本资源,而这些资源的获取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市场。劳动力市场流动性不高,原材料市场被高度垄断,金融市场不够健全,技术培训、技术咨询等市场发育程度较低,则会直接影响科技成果进入生产程序的效率。另一方面,生产出来的创新产品要在市场上进行贸易更依赖于市场机制。市场根据供求双方的需求关系形成市场价格,并使双方获得最大效益。更多的需求与更高的利润,将会促使更多的科技成果转化成功。另外,科技成果的转让依赖于技术市场交易机制的完善程度。技术交易市场的供给主体是科技成果的供给方,这些主体必须根据市场需求,选取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技术难题开发研究,进而通过技术市场的交易来收回成本并取得收益。
科技成果转化意味着创新产出形成实际创新价值的过程,若科技成果转化能对经济增长产生正向促进效应,也就会带来技术创新绩效的提高;若科技成果转化对经济增长产生了负向的影响,就会降低技术创新绩效。虽然大部分人都能直观体会到科学技术对于经济增长的正向效应,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利弊共存的矛盾统一体,因此,本文从正向与负向效应两个角度来分析科技成果转化影响经济增长的理论机制。
对技术进步来源的探索属于内生增长理论的范畴。该理论认为,当知识作为经济生产过程中的一种重要投入即广义上的资本时,资本收益率不再递减,长期增长就会内生的产生。众多学者运用各种样本数据,考察了各种因素尤其是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驱动程度。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在美国、日本、法国、英国、西德等发达国家,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已经在50%以上,甚至高达70%~80%,其经济的快速增长主要依靠技术进步来实现,也正因为如此,才获得了在全球范围内的经济增长优势地位。
知识作为技术进步的重要驱动力,其重要体现之一就是科技成果转化的规模与速度。只有当科技成果转变为现实生产力,同时与经济体系中的其他组成部分形成良性循环,才能充分发挥增加经济产出的作用。本文基于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来描述科技成果转化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正向作用。
假定生产函数模型为Y=ALαKβ,其中Y表示产出,K、L分别表示资金和劳动力的投入水平,A代表技术进步,服从[0,A]上的一致均匀分布。A由一个区域的技术资源禀赋决定,其中最重要的技术资源为科技成果转化(P),其函数形式为A=BPχ,B为可能影响技术进步的其他相关因素,χ为科技成果转化的弹性系数。代入原生产函数模型中,可得到新的生产函数:
其中,χ即为科技成果转化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为找出χ的变动规律,我们将式(1)中的产出Y分别对P及χ求偏导。
科技成果转化对经济增长的这种促进效应,不仅体现于提高经济增长的数量,还包括因产品质量提高而带来的对社会经济系统其他方面的整合效应。如资源的节约效应、自然环境的改善效应、知识资源的扩散效应与回流效应等,这些影响均会直接波及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进程。
毫无疑问,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成果的转化有利于实际生产效率的提高,但我们也不得不警惕科技成果转化的负向效应,主要包括资源挤占效应、生态环境效应、行业抑制效应、知识垄断效应、社会心理效应等,这在大部分研究中被忽视。
恩格斯早就警告过人们:“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当人类运用市场机制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时,虽然对自然界进行了改造和利用,但同时也会对自然界造成某种程度的破坏。譬如大量交通工具的使用,带来工业的高速发展,虽然方便了人类生活,但同时也造成了噪声和空气污染,加速了能源和资源紧缺现象,加剧了环境污染等。而且,由于这些行业对能源与资源的挤占,而减少了其他行业的资源使用,抑制了其他行业的发展。另外,由于科技成果的专利性保护,在科技成果拥有者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的产品后,为了获取与维持其垄断地位,获取高额垄断利润,一般会反对或制止他人进行相同或相似的生产行为,这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抑制了知识的进一步扩散,不利于整个经济的快速发展。还有,由于科技成果的广泛使用,使人们从心理上过度依赖科技成果,影响到相关产业的发展。如电脑的快速发展,虽然提高了人们的工作效率,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并带来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但也使人们过度依赖于电脑,而将大部分休息时间消耗于电脑前,减少了体育与健身类消费,也减少了对其他娱乐性活动的消费。
由于科技成果转化是创新产出产生实际价值的过程,而技术创新绩效是技术创新能力转化为实际经济效益的有效度,其中技术创新能力包括创新潜力与创新产出,实际经济效益包括创新产出价值与宏观经济产出。因此,科技成果转化对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主要取决于宏观经济产出即经济增长情况。基于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推理结果显示,科技成果转化率越高,知识资源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效率越高,对经济产出的弹性也越大。科技成果转化对经济增长的促进效应,还体现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如资源节约、自然环境改善和知识资源扩散等。但我们也不能忽略科技成果转化在经济增长中的负向效应,这些负向影响主要包括资源挤占效应、生态环境效应、行业抑制效应、知识垄断效应、社会心理效应等。科技成果转化对经济增长的最终效应,取决于这两种效应的综合结果。
科技成果转化是影响区域技术创新绩效的重要因素。不管是只考虑科技成果转化率与前期区域技术创新绩效,还是考虑市场化程度、金融机构等市场环境,科技成果转化都表现出显著促进区域技术创新绩效提高的作用。区域技术创新绩效并非不考虑投入的简单数量上的经济增长,虽然也以经济增长作为最终目标,但考虑的是投入与产出之间的绩效关系,是指以较少的投入获得较多的经济产出,指的是资源利用的经济效率。另外,创新行为也许不一定带来明显的整体上的经济增长,但却可能产生经济结构调整及技术扩散效应。实际上,科技成果转化是指将已经形成的创新成果转化为商品或进行技术交易的过程,而非已经形成的创新产品产生实际生产力的过程。由于我国的创新市场尚处于不成熟不完善状态,尤其是技术与创新产品交易市场,因此,通过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来促进我国各区域技术创新绩效的提升,不能不说是推动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
[1]徐碧华.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风险评估及其处理[J].交通部上海船舶运输科学研究所学报,2000,(6).
[2]徐辉.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及对经济增长的效应研究[D].南京:河海大学,2006.
[3]赵江林.东亚技术供给、知识产权保护与经济增长[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4]孙秋碧,任劭喆.基于技术标准化的技术创新演进路径构建与协调[J].求索,2013,(10).
[5]刘纳新.信息化环境下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研究[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3,(6).
[6]朱有为,徐康宁.中国高技术产业研发效率的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6,(11).
[7]樊纲,王小鲁,马光荣.中国市场化进程对经济增长的贡献[J].经济研究,2011,(9).
[8]欧阳秋珍,陈昭.技术溢出、自主创新与我国经济波动[J].经济经纬,2013,(5).
[9]李习保.中国区域创新能力变迁的实证分析:基于创新系统的观点[J].管理世界,2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