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出现的几点失误

2014-04-11 10:42谭浩嫦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4年4期
关键词:学案文本探究

编者推荐辞:新课改已实施有些年了,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其顽疾仍然存在,例如:备课不备生情、课型模式化、过分依赖参考资料、不让学生参与、讨论漫无边际等等。作者在该文中,举出诸多教学实例,来披露新课改中的某些失误。我们向读者朋友推荐此文,目的是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开拓进取,锐意创新,真正使新课改步入快车道。

为了更好地体现新课标新理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等方面的综合能力,本学年开始,我市大部分学校都进行了课堂教学改革(以下简称新教改),我校也不例外。现在学期已经过半,我们发现在新的教学方式下,很多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能力的确增强了,学习的氛围更为轻松愉悦,但是与这些成效同时暴露的还有以下几个问题:

一.备课不备“生情”

进行新教改需要印制导学案,为了节约人力物力实现资源共享,通常是一个科组每人负责一个单元或者是一篇课文,集体讨论修改后统一印制,全级共同使用。

现在有关语文教学的文章、经验、案例非常多,也很容易得到,但对一线老师来说,每个班的学生情况都是不一样的,集体备课虽可以集思广益解决教学中的难点,但是要求所有学生都用统一的导学案,未免太不科学。且不论一个年级二十来个班中,有普通班有特长班,单是普通班又分出了重点班和平行班,班与班之间、师与师之间、生与生之间有很大差异。这样差别大、多样化的教学实际,能用一张统一的导学案吗?导学案虽好,但众口难调。

导学案的选择、设计要从生情、学情出发,要充分考虑自己学生的接受能力。没有万能通用的导学案,再好的导学案,也只是一种参考。使用别人的导学案必须适合自己的个性能力否则就会生搬硬套。有些导学案很有条理,甚至有些创意,但别人编写时没有结合本班的学情,使用起来就没有自己的“感觉”。

二.课型模式化

语文课的课型是多种多样的,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可以分成新授课、复习课、讲评课、阅读课、写作课、训练课;按照中学语文教学的总体目标,中学阶段的语文课又可以大致分为现代文阅读课、文言文阅读课、作文实践课、语文实践课。不同类型的语文课肯定要选择不同的方式方法来教学。

可是按照现在我校现行的新教改常规模式,课堂教学由问题导学、合作探究、拓展应用三个固定的环节组成。其基本操作步骤为:1.学生根据问题导学进行预习自学;2.学生根据问题导学进行合作学习、探究、展示点评、总结整理;3.当堂检测、课后练习、课后复习、课后拓展、反思提升。

按照这样的模式,一节节语文课就如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产品一样精确细致,而语文教学的关键在于一个“活”,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才能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课堂教学一旦模式化,学生就会厌烦,更谈不上主动参与课堂学习了。

三.学生过分依赖参考资料

如上文所言,在现行的新教改教学模式下,不管是课前预习自学还是课堂上的合作探究、课后的拓展应用,学生都是在导学案的问题引导下完成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为了出色的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在展示环节为本组加分,在自主学习时不去研读课文,只在一些参考资料上查找问题的答案。

如此一来,一节课下来,这些学生连课文都没有完整的阅读过,只记住了导学案上几个问题的答案。而语文教学虽然不能纠缠于文本,以诠释文本内容为唯一的教学目的,但是不接触课文,忽视对文本的学习,就会影响学生对课文的感知、理解、领悟和把握。

四.学生参与度不高

学校推行新教改的初衷,是希望学生有一个自主学习的过程,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可是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教改的新鲜期过了之后,不管是在合作探究、还是在学生展示、评价阶段,总有一些学生置身事外,任你讨论的再热烈,他们也是无动于衷、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在分组展示环节,被小组推选出来交流评点的总是那几个小组长。

曾外出听到的一堂新教改示范课就充分暴露了这个问题,这堂课学习的是《雷雨》,教师在合作探究环节安排了几个学生表演周朴园与鲁侍萍相认那一幕戏。这样安排的目的是希望学生通过表演揣摩人物的语言,分析人物的性格。这样的安排在我们的设想中,应该能吸引不少同学参与,可事与愿违,学生对新教改的热情早已过去,那堂课最后参加演出的全是男生,甚至连鲁侍萍这个角色都只能由男生反串,想参与的女生一个都没有。

五.讨论漫无边际

按照新的教学模式,每一堂课都有讨论探究环节,那么学生具体该讨论些什么问题呢?我认为应该讨论本堂课的重难点或者一些学生容易搞混的概念、原理。可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小组长为主导的讨论经常会出现一些与课堂内容关系甚微的问题,比如在学习《迢迢牵牛星》时就有同学围绕织女到底是天帝的女儿还是孙女这一问题争论得不亦乐乎……

学生由于对教学文本不熟悉,经常会花掉大部分时间讨论一些没有价值的问题,这个时候如果我们沉迷在课堂的“热闹”“活跃”中,不去及时纠正引导学生,那么我们的课堂教学非但不能走向“高效”只怕还会成为“低效“甚至“无效”。

以上所诉这五个问题,是我们在新教改的探索之路上出现的一些失误,那么我们该如何纠正这些失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呢?

首先,我们在编写导学案时就可以根据不同水平的班级,设置不同等级的教学目标及不同难易程度的的探究题。基础好的班级可以选择一级目标、完成所有的探究题;基础相对较差的班级,可以选择二级甚至三级目标,对导学案中的问题进行有选择的探究(降低问题的难度、减少问题的数量)。我们发下导学案后,在学生的预习阶段就要了解本班学生发现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二次备课,调整下一步的教学环节,体现各自的教学风格。在基础相对较差的班级要适当强化教师的引导作用,在课堂上组织互动探究时及时点拨、及时纠正。

对于在展示环节照念参考答案的学生,我们先要肯定他们懂得去翻阅查找资料解决问题的做法,然后再让他们讲清解题思路,即如何从文本中获取信息、筛选信息再整合成答案。把这些依赖参考资料的学生引导到教学文本上来,促使他们对教学文本进行全面的阅读理解。

其次,在分配学习小组时要注意学生性别合理搭配、能力性格互补,选好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的小组长。俗话说“一勤带三懒”,通过小组的合作学习,营造出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

在学生展示点评环节,我们最好将学生自愿举手与教师点名指定两种方式相结合,让所有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其中。教师点名指定人选时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能力,选择合适的展示点评内容,提供更多机会给基础较差的学生,在课堂中唤醒他们的求知欲、表现欲,并通过表扬和鼓励,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激发所有学生的参与热情。

在其他学生展示点评期间,教师要加强对非展示点评学生的管理,督促他们学会倾听、认真思考、大胆质疑。

再次,新教改所强调的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意味着不要教师的指导。教师不能代替学生学习,但要引导学生学习,要时刻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各种生成状态,关注生成信息是否有进一步探究的价值。如果学生提出或讨论的问题脱离了教学文本,教师应及时的将学生的思路引领到教学文本上来,促进学生对文本作深刻、丰富的理解和把握,真正实现课堂的高效。

最后,我认为教学可以有模式,对于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我们要去学习、借鉴,但学习借鉴的应该是这种教学模式蕴含的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教育理念,学习借鉴这种教学模式的精髓,而不仅仅是外在形式。只要我们在教学中都贯彻了教学要以学生自主学习为课堂基础,以合作探究为活动重点,以学生为中心地位,以师生发展为价值追求,以培养综合素质为教学目标的新教改精神,就可以实现同学们的主动发展,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什么还要一成不变的照搬统一的模式呢?

当前的教学改革尚处于起步阶段,改革之路充满曲折,而语文教学原本就比其他学科更复杂,在今后的教改中问题也许还会层出不穷,然而,教学的高效改革是大势所趋,我写这篇文章也只是希望我们的教改之路走得更顺畅些。

谭浩嫦,教师,现居广东惠州。

猜你喜欢
学案文本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乡愁导学案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比例尺(一)”导学案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导学案不能沦落为“习题单”:以“中位数和众数”的导学案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