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激发

2014-04-11 10:03单淑英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4年5期
关键词:屈原语文课语文课程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提出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语文教材是丰富的情感仓库,文章或奔放豪迈,或沉郁顿挫,或缠绵婉约,或明丽欢快,情感非常饱满。因此,文本的解读也必须有师生丰富情感的参与。理想中的语文课堂应该是一个流动着热烈浓郁情感的情感场:师生共同悲着文章的悲,喜着文章的喜,哀着文章的哀,乐着文章的乐。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拨动学生心灵深处那根柔软的琴弦,让学生与文本产生强烈的共鸣。

但是,由于高考这个指挥棒的作用,使文本阅读在很多情况下缺少情感的碰撞,从而变成纯粹的文字游戏,变成概念化的标签式的解读。在听课中,我曾看到有的老师面带笑容地讲着兰芝的为爱殉情,看到有些学生非常轻松地说着刘和珍被反动当局枪杀的情景,听到学习《祝福》时气氛活跃的笑声……这些悲哀、病苦,这些惨烈、伤痛,就这样被淡化了。似乎小说阅读只是为了通过分析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主题思想和写作技巧而得出一些理性的结论,诗歌、散文学习也只是为了教给学生答题的步骤和技巧。如果仅是如此,语文课就变成了纯粹的工具课,人文性的体现也就无从说起,语文课的熏陶感染作用更谈不上了,语文课的生命也随之不复存在。这岂不是语文教学的一大悲哀?

那么,怎样才能让语文课充满情感,从而富有生命力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以境激情,激活学生的情感体验

教师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手段创设一个与文本情感相合的教学场景。有的文本写作年代久远,或内容距离学生生活较远,学生缺乏一定的情感经历和体验,这就需要老师设置恰当的情境,以此来激活学生的情感体验。如设计一个满怀激情的导语,播放一段动人的音乐或视频,讲述生活中类似的事件等。我在教学《离骚》时,先让学生收看“百家讲坛”中李敬一主讲的《屈原》,学生从声情并茂的讲解和精彩的画面中了解了屈原的生平经历和楚国的黑暗现实:由于楚王的昏庸无能和奸佞的邪恶卑劣,屈原忠心爱国却长期被流放,在美好理想被残酷现实彻底挫灭后最终投江自尽。而《离骚》就是屈原政治失败后用血泪和整个生命所熔铸成的抒发忧国之思的宏伟诗篇。这段视频就营造了一种情感浓郁的教学氛围,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蕴含的情感,更深入地理解屈原的伟大。

二.以情动情,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情感的传递着、激活者,要用激情带动学生的激情。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范读,运用或欢快、或悲伤、或慷慨激昂、或舒缓低沉的教学语言,把自己的真实情感体验传达给学生,从而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去挖掘其中的情感因素,《我有一个梦想》的高亢激昂,《登高》中忧国伤时的沉郁,《孔雀东南飞》中的双双殉情的悲怆,《记念刘和珍君》的对反动派的愤怒仇恨,这些丰富而不同的情感都要引导学生通过品味感悟进行挖掘。

三.以读促情,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

声情并茂的诵读不仅可以渲染课堂气氛,而且会将无声的语句变为有声的语言,通过对文字信息的再创造,把课文中最美、最富情感的地方凸现在学生面前,从而收到“其义自见”的效果。而现在的语文课,却大大淡化了朗读,代替为文章的繁琐分析,学生没有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进行深入的涵咏,得出的只是理性的标签式的结论,而情感却是苍白的。如果让学生能通过品读、美读、诵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读出轻重缓急的节奏,读出抑扬顿挫,读出情感和韵味,学生就会真正地走进文章之中,情感火花也自然会被点燃。

四.以写延情,引领学生的情感激流

“读”可以激发情感,“写”则会释放情感。通过写阅读感悟的途径,学生心中的情感便可以像江河一样奔流开来,进而滋润自己的心灵之田。例如学了《离骚》后,我让学生写感受,学生有的褒扬屈原忧国忧民的热肠,有的肯定他坚持做真实自我的人格魅力,有的高度评价他追求理想、坚贞不渝的执着精神,有的呼吁现代人要建造一个纯洁的精神家园。学生通过写作感悟,情感得到了很好的熏染、延展和深化。

《语文课程标准》这样强调:“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丰富和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语文课堂应该是滋润学生心灵的一泓清泉,是陶冶学生性情的一个熔炉,是涵养学生精神的一棵大树。作为一个语文教师,让我们在课堂上渗透情感,释放情感,并且激发学生的情感,丰富和深化学生的情感,让语文课充满生命的活力,让情感的激流滋润学生的生命,使之拥有一生受用不尽的精神财富。

单淑英,教师,现居河北永年。

猜你喜欢
屈原语文课语文课程
可怕的语文课
端午思屈原
语文课里挣分忙
怎样才能上好一节语文课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语文课程改革深化中的学校担当
高中语文课程应该更加贴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