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精品“地方菜”留住“原住民”

2014-04-11 03:31宋捷张晓丰
中国记者 2014年2期
关键词:江海晚报南通

宋捷 张晓丰

提要:当传统媒体越来越受到新媒体和自媒体挤压、逼迫、挑战时,作为综合实力远逊于大报业集团的地市级晚报,思考得最多的课题是如何在新媒体和省级晚报都市报的双重夹击下,以“主流、本土、实用、温暖、好看”为抓手,精心烹制“地方菜”,尽最大可能留住逐渐向新媒体“移民”的“原住民”。

关键词:江海晚报 地方纸媒 新闻秘书 温暖报道

大事件中寻找地方元素建立有个性的价值体系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一件轰动全国甚至震惊世界的新闻事件发生后,地方纸媒的编辑们不会像过去那样两眼放光,有时还会有点犯难。因为受众早已通过微信、微博、网站等渠道获得相关资讯,广播、电视的传播也比纸媒来得快捷和赢观,实力雄厚的省级晚报也许会有特派记者奔赴新闻现场,地市级晚报再炒冷饭已意义不大。但在市场和新闻的细分之下,地市晚报对于重大新闻并非没有一点话语权,甚至可以说,重大新闻的发生也给地方纸媒提供了挖掘独家新闻的契机。

近几年来,《江海晚报》在报道一些国内外重要新闻时,注重挖掘大事件中的地方元素,力争做到独到视角、独辟蹊径,屡有斩获。2013年12月2日凌晨1时30分嫦娥三号成功升空,在当日早晨出街的《江海晚报》上,就跨版推出《中国探月之路频现南通“铺路石”》《南通鲁班和中国嫦娥的故事》《问月路上的通中“双星”》等新闻专题,其中既有在测轨、通讯、月球运用领域作出关键贡献的几位南通籍科学家的专访,也有讲述为“联通追星”测月四座天文台中承担两座关键设备施工的南通建筑铁军故事的通讯。

为了让重大时政新闻迅速在报纸上落地生根,做成一道散发浓郁地方特色的家乡菜,《江海晚报》专门成立“80后工作室”,要求年轻记者充分运用网络、微信、微博等手段,在国内外突发事件中寻找地方元素,一旦发现有价值的线索,随时启动应急机制,投入重兵组织报道,以此为切入点,展现丰富的新闻场景。2013年3月22日,习近平主席出访俄罗斯,开启“大国外交”之旅。习近平主席首访带的礼物是一幅沈绣作品《普京总统肖像》。此前两周,《江海晚报》在第一时间获知习近平主席首访国礼是“南通制造”后,立即组织80后记者进行采访。3月25日,《江海晚报》封面版图文并茂,对《南通非遗国礼馈赠普京总统》进行了导读。第二版整版以消息《习近平主席首访国礼南通造》、通讯《(普京总统肖像)背后的故事》《百年沈绣“国礼”之旅》等组合报道进行解读。

长期以来,由于制约因素太多,地方媒体对国际重大突发事件没有多少话语权。然而,作为一张在海外拥有两万多名同胞的新侨乡市民报,关注的视线无疑应该跳出国门。2011年,利比亚政局发生动荡,在利3万多中国公民中,南通对外经济合作组织派出的务工者竟有4059名之多。于是,当中国政府作出撤离在利所有中国公民的决定后,《江海晚报》围绕4000多南通人的万里大撤退展开全程跟踪报道。由于条件限制,我们的记者不能赶走非洲大陆采访,他们利用网络等各种渠道搜集前方信息,通过电话向有关人员采访,先后推出《7天7夜海陆空万里大撤退》《七大关键词勾勒南通铁军撤离利比亚路线图》等报道,受到读者好评。

如今,从大事件中寻找地方元素,已成为考量报社采访中心的一个重要指标。值班总编辑和采访中心主任每天早上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看哪些重大事件能在本报落地。采访实践使我们越来越深切地感受到,深挖大事件中的地方元素,在媒体大变局中建立独特的内容价值,是地方晚报更多地挽留部分“原住民”的一个有效手段。

大服务中定制个性产品 当众多读者的新闻秘书

近几年来,不少地方晚报为了避开网媒、省媒的锋芒,纷纷面向当地读者开发了极具个性的新闻产品,这些产品按照传统的新闻理论,似乎不登大雅之堂,却因为接地气而大受读者欢迎。

作为一家地处苏中的地方晚报,《江海晚报》面临《扬子晚报》《现代快报》等强势媒体以及草根网站的多重挑战,生存压力不言而喻。我们采取错位党争的办法,定位在省媒“够不着”的地带做文章,不断调整开发新的新闻产品,努力做好读者的“新闻秘书”。

2013年年初,有读者致信编辑部,说这几年城市的绿化力度很大,街上许多花儿名字叫不出,经常被孩子问倒。随着城市生态的改善,到城市广场上来栖息的鸟儿也越来越多。她建议晚报介绍一下这些不知名的花鸟。于是,我们推出了一个《鸟语花香》专版,每周一期,每期主打一种花卉,配发四个种类的鸟儿,主题词是“这些花,这些鸟,就在我们身边”。一年下来共推出52种姿态各异的花草和二百多种憨态可掬的鸟儿,花鸟相映成趣,52期版面被不少读者珍藏。

对于地方晚报来说,因为编辑部距受众更近,也就更有条件多接地气。诸如天然气通到哪个社区了,哪条路上又开了一家很有特色的小吃店,哪个交通路口春节期间特别拥堵,这些看似琐碎的信息,对于面向全省、全国的大媒体来说,是不大好做也不屑于做的。《江海晚报》在2014年新一轮改版中,放大了这一类新闻,每天的A3版上强势推出的服务新闻专版,为年轻记者李彤定制的“彤话天气”、为年轻记者彭军君定制的“出行君先知”以及为普通草根设置的“我新闻”等专栏,都赢得广泛好评。因为人气旺,这个版面也成了外埠广告和房产广告商比较看重的版面。这些服务性、实用性很强的个性新闻产品的推出,大大激发了地方晚报的活力,使芝成为读者不可替代的“新闻秘书”。

大数据中凸显温暖特质 以新闻行动来聚拢人气

在狼烟四起的大数据时代,地方晚报不仅要和微信拼内容新、和网站拼互动多、和电视拼画面美,和广播拼反应陕,还要和兵临城下的省媒拼抢新闻资源。既然短兵相接,有时难免会处于下风,但我们完全没有必要因此悲观失望,唱衰自己,而要因此另辟蹊径,聚拢人气,以地方纸媒独特的魅力来吸引读者。

让报纸成为“温暖纸”,是地方晚报所处的位置决定的,也是人才队伍素质与经营收入水平所决定的。以《江海晚报》为例,记者不到20人,编辑也只有20人左右,加起来还抵不上省媒一个采编部门。所面临的新闻资源、舆论监督的氛围,更无法和省媒相比。在这一背景下,地方晚报显然不宜做那些大制作、大成本的新闻题材,而是开展面向基层传递温暖的新闻行动,是大策划、小成本,可以“一石激起千层浪”,让受众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在内心对媒体形成认同。因此,在未来三五年里,许多地方晚报会朝社区报、家园报转型,温暖路线或会成为地方晚报的现实选择。温暖路线并不是不做舆论监督,而是舆论监督更加理性,更注重环境友善。

多年来,《江海晚报》一贯践行“温暖路线”,曾先后推出轰动全国的精神文明标兵——莫文隋等多个典型。为了让雷锋3月来了永不走,江海晚报社早在10多年前就发起成立了江海志愿者服务站,如今已拥有14万注册志愿者。近两年来,《江海晚报》高规格、超规格地报道本土的平民英雄、凡人善举来贯彻“温暖路线”。去年4月12目,86岁修车老人胡汉生突发心脏病猝死,整个南通为之扼腕,14年来老人把修自行车挣的10多万元全部捐出去做善事。晚报在此后几天拿出数个整版进行报道,总编辑为这样的“小人物”撰写社论,修车老人的故事再度感动全城,温暖得到延续。

以新闻行动来贯彻“温暖路线”是《江海晚报》的又一特色。近三年来,不管版面多么紧张,无论广告怎么拥挤,《江海晚报》每周五的A6版,总会雷打不动地推出专题“关爱一线牵”。这是一个纯公益项目,每期向公众推出10个困难家庭,记者会讲述这些家庭的励志故事,也会透露他们的小小心愿,同时公布上一周的爱心反馈。这个爱的创意温暖了一座城市,得到社会各界的呼应。三年来,我们的爱心专列跑遍了主城区的每一个社区,并把爱播洒到千里之外的贵州贫困山区。报纸架起社会和个人关爱身边困难群众的桥梁,关爱者与被关爱者在活动中都感受到温暖,而这股温暖通过报纸的传播被更多人感受到,一种“大家庭”的氛围正在形成。在晚报的感召下,有数干位爱心人士先后资助近2000位受助者。

让新闻凸显温暖的特质,用“感情留人”,可以为地方晚报的新闻增加广度和厚度,而打动人心的感染力能让地方晚报在本土读者中耕植得更深。(作者分别是《江海晚报》总编辑、高级记者,《江海晚报》编委、编辑中心主任)

猜你喜欢
江海晚报南通
非遗吹糖人
蓝印花布:南通独具特色的非遗传承
非遗南通
在露水与江海面前,你会如何选择?
南通职业
立足“本地化”做好晚报新闻
江海
南通中船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6000m~3江海直达LNG运输船推进系统分析
中国晚报工作者协会会员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