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音机的中国往事

2014-04-11 22:40王惠萍
中外文摘 2014年6期
关键词:收音收音机熊猫

王惠萍

曾几何时,收音机是大部分百姓了解国家大事的唯一渠道,是普通家庭难以企及的贵重电器。它一度左右着中国人的喜怒哀乐,如今却正在渐渐离我们远去。

一个收音机的价格可买座别墅

无线电广播首次引入中国,大概是在1923年。这年1月,《大陆报》和中国无线电公司把无线电广播引入中国,正在为中国未来呼号奔走的孙中山通过电台发表讲话,充分肯定了无线电团结全国力量的巨大潜能。“吾人以统一中国为职志者,极欢迎如无线电话之大进步。此物不但可于言语上使全中国与全世界密切联络,并能联络国内之各省、各镇,使益加团结也。”

1927年,中国第一家民营广播电台“玻璃电台”在上海南京路新新公司顶楼建成。之所以称为“玻璃电台”,是因为整间屋子都是用玻璃幕墙围起来,外面就是人群熙攘的游乐场。怎么广播,怎么掌控机器,怎样播报新闻,全被看得一清二楚,在当时非常轰动。

新新公司之所以开办玻璃电台,其目的是为了推销自制的矿石收音机。那个时候的收音机是罕有之物,只有达官贵人或者工商巨贾才可能拥有,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那时的收音机,价格也高得吓人,相当于买一座别墅的钱。有的大商店会买上一台放在橱窗里,喇叭一开,便会有大批的人拥过来,那是招徕顾客的最好手段。

收音机化身谍海利器

战争时期,最快速度获取准确信息是胜利的关键,敌我双方的情报较量渗透在每一个角落。在这场激烈的军事情报战中,收音机成为谍战人员手中的利器。这恐怕是它最惊心动魄的一个身份了。

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中有这样一幕,日本特务突然闯进中共情报人员李侠家,从地板中搜出了发报机,却没有找到收报机。宪兵摸了摸尚有余温的收音机,便将李侠抓走了。

事实上,李侠的收音机就是经过巧妙改装,变成了收报机。这需要经受严格的专业训练。改装的关键在于两根铅笔粗的线圈,由音量控制器变身为收报机的差频振荡器。在日本人闯进来之前,李侠撤掉了两根改装的线圈,捋直、揉乱,收报机又变回了普通的收音机。

尽管日军用分区停电等手段查获了李侠的电台,但他们搜到的证据只是一台极普通的收音机和发报机。日本电信专家无论如何也想不到,凭这两样工具,就可以把信号发送到千里之外的延安。

要保证可在任何复杂的情况下使用,多重身份的谍报机一般都会用厚实的铁皮制成外壳,同一般收音机无异,以便能更好地带进谍战区。因为预留了改装空间,这样的收音机一般个头偏大,紧急情况下可以改装成发射器。

谍报员不仅可以用它来接收“上级”指示,还能迅速将谍报发送出去。而改装的时间只需要两三个钟头。

只有正部级官员才能使用的熊猫1501

熊猫1501型收音机是我国自己研制生产的第一代收音机,机身约1.5米长、半人多高,绛红色的机身用四个柱腿撑起,集收音、录音、点唱为一体。

该型号收音机跟随刘少奇一直使用到1968年。“文革”中,那台机子的命运和刘少奇一样坎坷,先是被造反派查抄,交由中央专案组封存,王光美平反后,又被退还。2006年,它被确认为国家级文物。

熊猫1501可以说是一代传奇机型。首先,它的生产厂家——南京无线电厂就是个传奇。南京无线电厂前身为“中央无线电器材有限公司”,专门制造收音机、交通通信机等各类军事器材,为国民政府最重要的高科技工厂。

1949年,国民党败逃台湾之前,在厂内各个地方埋下炸药,打算将其彻底毁掉。幸好,中共的地下工作者早已预先打入了军工厂内部,他们让早欲溜之大吉、负责爆炸的工兵组“同事”先行撤退,同时在工厂外围埋下大量炸药。100多里外,当国民党的负责官员得意洋洋地望着工厂方向冲天而起的爆炸烟尘时,哪里能想到,这座高级军工厂已被掉包,成了中共的囊中之物,并成为被接收的唯一保存完整的军工机械厂。

有了这样雄厚的底子,南京无线电厂生产的收音机一时成为行业翘楚,而熊猫1501型正是南京无线电厂的顶级产品。这台收音机1958年开始投入研制,1959年运送到北京,是作为国庆十周年献礼而生产的国宾级收音机。它用20只电子管、4只喇叭制成,重量达百余斤。

熊猫1501型收音机问世后,相当威风,特别作为国礼赠送给来访的国家元首,国内只有少数几个正部级以上的官员才有资格使用。这部机子当时的标价是650元,在1956年国务院制定的国家工资标准上,上将和正部级(5级)官员的工资标准是382元、机关办事员和准尉(24级)的工资标准是45元,两相比较,熊猫1501可以说是一台天价机。

这台机子只计划生产200台,是军管机型,别说买了,能看到的人都非常之少。如今,全国留存的熊猫1501型收音机仅余5台。

“精神食粮”的坎坷路

新中国成立前后,收音机几乎是当时老百姓了解国家大事的唯一渠道,各种新闻和最新指示都通过这里传向全国,是人们真正的“精神食粮”。

1949年9月,一篇“新华广播稿”中提到了中央对广播事业发展的规划:中国有四万万七千五百万人口,其中80%的人是文盲。因此,无线电语言广播事业,是“教育中国人民的非常重要的工具”。这让广播与收音机的地位空前提高。

1950年4月,国家政务院新闻总署签署了在全国建立广播收音网的决定。可当时的情况是,全国只有49座广播台和89部广播机,110余万部收音机,信息传播渠道十分有限。针对这个现状,中央决定在全国每个县政府、每个部队政治机关都设置收音员,组织群众集体收听重要新闻,或将收听到的重要新闻编成小报、墙报、黑板报等。

徐国良是当时浙江省武义县的收音员,他回忆说,当时收音机“是全县唯一一台最先进的、传递信息最快的宣传工具”,“那时候没有交通工具,每年春节的年初二开始,我都要挑着铺盖、收音机、干电池及天线等一担货上山下乡,让农民及时收听到中央和省电台的春节农民特别节目。每到一个地方,我都要先架好临时接收天线,然后组织当地干部和农民群众收听”,“农民群众听到收音机里播放党的方针、政策,重大新闻和中央、省的领导同志讲话和向农民拜年时,无不欢欣鼓舞;当听到收音机里传出的婺剧、越剧戏曲和优美动听的音乐时,大家都感到万分惊奇。”每次,都有数十人或者上百人围聚到徐国良的身边,“收音机下乡为农村的春节增添了无穷的欢乐气氛,我也成了最受欢迎的人!”

到1952年,全国已经建立了2.3万多个收音站。那个时代,昂扬奋进的广播体操音乐每天定时从收音机中传来,在毛主席“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号召下,大小城市的亿万人民应声而动,和着同一旋律在同一时刻,做着同一个动作。收音机成为连接中央和人民的重要工具。各种政策、方针甫一出台,全国人民便会围拢在收音机旁,郑重地倾听来自“党中央的声音”。

1966年春天,周恩来总理再次提出,要积极发展农村广播网,让有线广播和无线广播相结合。随之而来,大批适合百姓使用的简易和多功能收音机被生产出来,收音机的普及程度空前。

收音机一直威风到上个世纪80年代,之前还流行着一个词,叫“三转一响”,这是嫁妆的最高标准,那“一响”指的便是收音机。

当传来的广播节目由“样板戏”变为“流行歌曲”的时候,收音机也迎来了夕阳。中国改革开放,随着收录机的风靡、电视的普及,收音机的地位被彻底颠覆了。

(摘自《读报参考》2013年第5期)

猜你喜欢
收音收音机熊猫
这是一台独一无二的收音机
兼具蓝牙和收音机功能 Cambridge Audio(剑桥)AXR85
实车收音效果测试与优化方法
韩国语初学阶段双收音教学方案考察
我爱“熊猫”
流淌在岁月里的音符 4款多功能收音机赏析
海螺
我与熊猫的二十年
解读《巨型收音机》中的幻灭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