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缩减背景下对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的反思及对策

2014-04-10 07:54陈丽丽
考试周刊 2014年11期
关键词:通识教育

陈丽丽

摘 要: 在课时缩减背景下的高职高专英语教育无论是发展方向还是自身定位都应该是多元的。各高职院校应该首先建立灵活多样、分层分级的英语课程教学模式。在建设ESP课程时除了要分析学习者在工作场景中的交际需要外,更要分析不同的职业对学习者不同的语言能力要求。其次,在自身定位方面,高职高专英语教学应该摆脱单一的“传授知识”等功利性定位,将“过程教学”理念与人文精神引入教学,强调教学过程中的情感交流与师生互动,强调智慧的启迪、文化的熏陶、公民意识的培养与高雅情趣的塑造。

关键词: 高职高专英语 ESP 多元化定位 过程教学 通识教育

教育部高教司于2000年制订并颁布了《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以下简称为《基本要求》)。为了解《基本要求》颁布以来重庆市高职高专院校英语教学的实际情况,重庆市高职高专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在2012年对全市19所高职高专院校开展了“公共英语教学情况问卷调查”。笔者结合此次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高职高专院校英语教学面临的严峻考验,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对高职英语教学适应新形势、调整改进教学思路有所帮助。

一、课程学制和学时严重缩水,《基本要求》规定的教学目标难以实现

根据此次问卷调查,重庆地区高职高专院校公共英语课程的学制和学时普遍严重缩水。有将近90%的受访高校只开设两个学期的公共英语课,只有一所受访院校开设四个学期的公共英语课。26.3%的受访高校公共英语课总学时不足100节,公共英语课总学时在100~150节的院校占36.8%,公共英语课总学时在150~200节的院校占26.3%。

究其原因,主要是随着2+1的高职高专培养模式的实行,英语作为一门公共课,在高职院校的地位日益边缘化,不得不给专业课腾出更多的授课时间。根据《基本要求》,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的教学目的是:“经过180~220学时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技能,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并为今后进一步提高英语的交际能力打下基础。”而2010年重庆某高职院校对入学新生进行的英语能力测试结果显示,高职高专大一新生普遍没有完全掌握初中和高中的词汇量。中学阶段词汇要求掌握3000词,可该校高职高专学生入学水平的调查,平均词汇量仅900词。高职高专教育一直位于我国高等教育的最低层次上,所以这类院校学生入校时英语基础较差,而且大多存在较强的失落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尤其对英语这类需要持之以恒的学科极易产生厌学心理。在课时量比大幅缩水的背景下,要真正实现《基本要求》中规定的教学目标无疑十分困难。

二、高职英语教学初步实现了向ESP的转移,但教学过程常流于形式

在教学理念上,当前不少学者强调大学英语通用英语性质与其实用性之间的矛盾,主张淡化基础英语教学,主张大学英语教学定位应是ESP教学。但是,即便是力主ESP的蔡基刚也认为要“坚持基础英语教学和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的先后关系。在课程设置上要实事求是。对于基础还不扎实的学生,主要还是学习基础英语”[1]。没有通用英语教学的坚实基础,高职高专英语向ESP过渡终属缘木求鱼。根据本次调查,有52.6%的受访高校都开设了英语专业课,但大多数高职高专院校的专业英语教学常流于形式。首先表现在ESP课时不足上,31.6%的受访学校ESP课时仅为30~50学时,21%的受访学校ESP课时为50~80学时。专业书籍词汇量普遍较大、内容偏难,而学生的英文功底本就薄弱,加之课时量较少,实际教学效果不理想也在情理之中,最终难以实现通用英语和专门用途英语的真正结合。ESP教材建设的现状也同样不容乐观。当前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特点的教材奇缺,专门的高职教材不足20%,所以大量速成教材随之出现。通常采用以下编写模式:本科教材浓缩本;校本教材;或临时搭班拼凑的“速成”本等。[2]再次,ESP教学内容也和实际市场需求存在脱节之处。根据一份高职生英语应用能力社会需求的调查报告,社会对高职毕业生英语应用能力的需求主要体现在技术资料阅读(90%)、英语公文处理(73%)和笔译。“英语技能在工作中应用非常频繁,特别是英语阅读、写作和笔译能力使用频率更高”[3]。其他研究者的调查也得出了相似的结论:“从各技能在工作中的需求度来看,需求最多的是‘阅读,其次是‘听说。”[4]而本次问卷调查表明,目前重庆地区许多高职院校选用的专业英语教材主要强调情景交际,而对读写译能力重视不够。即便是在ESP教材中加入阅读与翻译的内容,也缺乏系统性的技能训练。这样的ESP教学难以完全满足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

三、传统单一的教学方法未得到根本改进,英语教育的人文素质理念难以落实

调查发现,高职院校教师普遍对“翻译法在高职英语的教学实践中仍占主导地位”深感焦虑。从教学条件来说,目前重庆市高职英语的班级规模普遍较大,班级人数在40~50的学校有8所,占了总受访学校的42%。而班级人数在50~80人的学校有5所,占了总受访学校的36%。而受访的19所院校里,只有8所院校的英语课固定在多媒体教室进行。这些物质条件的不足都制约了听说法和交际教学法的推广。更为重要的是,正如束定芳、庄智象所论,在借鉴国外的外语教学法时,“一定要与我们的教学目标和环境结合起来,择其合理之处或于我有用之处而用之,不能生搬硬套,因为特定的方法只有与特定的目的和环境相结合才可能产生预期的效果”。[5]即便多媒体辅助下的听说法和交际法得以顺利引入高职院校的英语课堂,在学生基础如此薄弱情况下,要想靠简单地改变教法就能一劳永逸解决问题,恐难实现。其次,按照《高职英语教学大纲》的规定:“英语教学一是为达到某种实用交际性目的的手段,教学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为目标;二是作为一种人文启蒙课程,在教学中渗透人文知识内容,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人文素质。”而现在的高职英语教育过于强调三级考试通过率,因而教学和学习过程往往急功近利。教师和学生往往只看重教学实际效果,而忽视了教育过程中的审美享受,致使英语缺失其作为一门大学人文教育课程的意义。endprint

四、反思及对策

(一)ESP的深入推行有赖于建立分层分级的英语课程教学模式。

如前所述,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的英语基础普遍薄弱,水平参差不齐。如果不尊重这个基本事实,在他们尚未具备学习ESP的基本语言能力时,就盲目开设ESP课程,其结果只能是揠苗助长。而不尊重个人能力差别,将所有学生合成50人以上的大班教学,也难以收到良好的学习成效。因此,可以根据学生入学时的实际英语水平及他们在校学习期间的表现,采用动态管理模式,将他们按英语水平分成不同等级的班级,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明确各层次的学生应该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学生基础稳固的前提下,再根据学生的不同专业方向,开设有针对性的ESP课程,促使学生向应用型技术人才转化。高职院校越是重视ESP,越应该加强学生基本语言能力的训练。“只有在英语语言实践能力达到标准的前提下,才谈得上与其他专业、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6]

(二)ESP取得实质成效有赖于完善的“需要分析”。

目前重庆地区部分高职院校已经开始根据不同职业岗位对英语技能的要求设计ESP课程,并取得一定的成效。比如某高职院校“确立了高职英语课程的64个学习情境,并配以70个课内实训活动和51个课外实践项目,它们涉及高职主要专业大类”。该校还提出:“通过以听说训练为主的交际纬度、以任务驱动为主的应用写作纬度、以课堂语境和工作场景中实训为主的实践和体验纬度来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突出学习和实践未来职业中所需的相关英语技能。”[7]但ESP的“需要分析”应该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有关“目标需要”,二是分析学习者的“学习需要”。[8]如前文所述,目前以英语情景交际为核心设计ESP课程,可能会导致学生英语读写、翻译能力进一步弱化。而这些能力在不少学习者今后的工作中要比听说能力更为重要。所以有必要调整ESP课程设计思路,不仅要分析学习者将来必然要遇到的交际情景,还要将文化教育、旅游、艺术设计传媒、财经、制造和电子信息等六大类主要专业的职业岗位群进一步细化,并通过严谨的调查明确不同学习者对听说读写译能力的不同要求。在此基础上提出各专业具体的ESP教学目标,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三)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引入“过程教学”的理念,强化英语教学的人文意义。

一份全国性的高职毕业生英语学习调查显示,高职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包括:英语是必修课(占总受访人数的33%),自己感兴趣(42%),为通过考试(24%),为了就业(49%),为了升学(9%),为了出国(10%)。[9]除实用目的较强的就业需要外,大部分受访学生都将自己的兴趣摆在突出的地位上。而目前的高职高专教育显然对巩固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认识不足,教学趣味性较差,这也是54%的受访学生对他们高职阶段的英语学习感到不满意的原因之一。英国著名哲学家怀特海认为教育的全部目的就是使人具有活跃的思维。他认为教学过程必须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与知识的魅力。教师更应当关注学生的自由表达,启发扩展学生的思考空间,强调人文关怀和情感倾诉。受怀特海教育思想的启发,笔者认为高职高专的英语教学方法和目标定位也应该是多元化的。首先,我们决不能将交际法或综合法神化,而是要根据教材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一切教学手段。其次,教学要强化教师的情感投入。和谐温馨的课堂氛围有赖于英语教师人格魅力和个性风采的充分展示,也离不开师生间心与心的真诚交流。充满活力和魅力的教师要比知识讲授流畅但刻板生硬的教师更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更能对学生的人生产生积极影响。第三,除去大力发展ESP之外,高职高专英语教学应强化“大学英语百科知识型教学定位”与“西方文化艺术欣赏型教学定位”。[10]大学英语的教材内容本身就包含了多学科多领域的知识。而目前高职学生大部分知识面狭窄,尤其缺乏必要的人文知识熏陶。大学英语正可以发挥其内容丰富、信息量大的优势,在扩宽学生视野方面起到专业课无法起到的作用。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对文化背景做课堂展示,展开话题讨论,在词汇讲解时渗透等多种方式将英美文化导入英语课堂。更可以通过第二课堂跨文化交际活动、影视原剧欣赏、布置学生阅读英美文选简写本的方式使学生全方位地感受西方文化的魅力,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从通用英语课程设置上看,编写教材时应将人文题材放在突出的地位。即便有一部分学习者无法掌握《基本要求》规定的语言能力,仍然可以从学习中获得人文知识的熏陶与人文精神的启迪。

五、结语

在课时缩减背景下的高职高专英语教育无论是发展方向还是自身定位都应该是多元的。各高职院校应该首先建立灵活多样、分层分级的英语课程教学模式。在建设ESP课程时除了要分析学习者在工作场景中的交际需要外,更要分析不同的职业对学习者不同的语言能力要求。其次,在自身定位方面,高职高专英语教学应该摆脱单一的“传授知识”等功利性定位,将“过程教学”理念与人文精神引入教学,更强调教学过程中的情感交流与师生互动,以及智慧的启迪、文化的熏陶、公民意识的培养与高雅情趣的塑造。

参考文献:

[1]王英,唐歉敏.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法应用研究[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2010(7):138.

[2]蔡基刚.ESP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发展方向[J].外语界,2004(2):22-28.

[3]刘洁.高职ESP教材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59.

[4]戴日新.浅析高职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和社会需求[J].中国校外教育,2008(10):131.

[5]朱赛伟.高职高专英语课堂教学和课程设置的思考——以温州大学城市学院高职高专非英语类学生为例[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1(3):141.

[6]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192.

[7]董国英,张媛媛.高职院校英语专业发展模式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9(7):109.

[8]彭丽,蒋艳,冉思丝.基于学习领域的高职英语课程设计——以重庆工商职业学院为例[J].当代职业教育,2010(5):33.

[9]秦秀白.ESP的性质、范畴和教学原则——兼谈在我国高校开展多种类型英语教学的可行性[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2):82.

[10]黄星.从对毕业生的调查报告看高职高专英语教学[J].吉林粮食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3):42.

[11]肖志民,周少丽,符文欣.浅析我国大学英语教学转型时期的定位问题[J].江苏外语教学研究,2007(2).endprint

猜你喜欢
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背景下行政文秘专业建设的改革与实践
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在高校通识教育中的作用探析
通识教育与自由教育
工程教育认证模式T的人才培养模式
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识教育”的教务管理及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