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珊珊
汪潮涌是中国资本市场上的一本“先知教科书”,——他曾豪赌搜狐,击中百度,一手扶植了华谊兄弟、北大青鸟和瑞星……在四面楚歌之下,汪潮涌已然凭着一股“诗人的浪漫”,斥资4 亿人民币组建“中国之队”,将中国的企业家精神输向世界。
年近五十,汪潮涌没有一点被商场和海洋冲刷过的粗糙:眼镜稳固在鼻梁恰到好处的位置,一条黑色的围巾礼貌地竖在胸前,和一年前的采访相比,汪潮涌依然“风平浪静”,只是头上多出一些桀骜不驯的白发。
汪潮涌依旧壮年。“巴菲特八十多岁还精力旺盛地活跃在投资界,跟他相比,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汪潮涌说。
一条并不平坦的路
从十五岁考上华中理工大学到十九岁的清华MBA ;再到拿着朱镕基从美国带回来的留学名额,从业摩根士丹利到国家开发银行,再到如今的信中利……汪潮涌书写着他堪称完美的履历一路乘帆远航,但鲜为人知的是,他的幸运其实来自不幸。
1965 年,由于文革的原因,不到一岁的汪潮涌被父母送到贫穷大别山的养父母家中,开始了他的艰辛童年。因为养父母的身体不好,八岁的汪潮涌顶了家里必须的名额去当地的水利工地做工。因为年龄太小,干不了重体力活,他就在工地计数,每天写“正”字。
十岁的时候,他开始可以操控独轮车车把,从此干上了重体力活。推独轮车一走要几个星期,有时一不小心,连人带车一起翻到山沟里,他就爬出来再接着走。
每两个星期,家里托人给他带去一罐咸菜,但因为天气寒冷,咸菜冻成了冰砣,他就砸成冰碴子吃。冷的时候,脚上的冻疮复发,连鞋子都穿不上。他记得每天睡在稻草堆里,不到天亮就被唤醒,披星戴月再去干活……
如今汪潮涌能够在风投界名声大噪,反而得益于此。他源源不断的“无畏感”和“高风险承受能力”正是来源于这样的“童年发动机”。他告诉自己,“曾经这样的苦都受过,还有什么可怕的?大不了回家种地。”
所以,在创办信中利的第三年,即便搜狐股价跌到1 美元以下时,他依然敢于从搜狐股东手中以高于市场的价格大量收购搜狐股票,并最终取胜。他投资4 亿带领“中国之队”在亚洲领航“美帆赛”走向世界,仅用了一年的时间。在所有人说他做“白日梦”的时候,他不仅为“中国之队”找到了国际赞助商,也让“中国之队”在世界四大赛事之一的“美帆赛”上名声大噪。
热爱海洋的汪潮涌每次读到海明威笔下《老人与海》中的圣地亚哥老人,都会有莫名感慨,“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消灭他,可就是打不败他。”那个时候他在纽约拿起从未碰过的高尔夫球杆,即便不会打,也有初生牛犊的勇气。在客户面前,他从不示弱。
飞跃太平洋
大别山的生活虽然艰苦,但也有乐趣。小时候每天在青山绿水中无忧无虑地玩儿,让汪潮涌的变得善良和宽厚。汪潮涌的老家湖北蕲春的一个小乡村,这个小乡村是当地有名的“武术之村”,据说当年岳飞的后人曾逃到此地隐姓埋名,传播武术。
汪潮涌的养父是当地有名的武术老师,他从小的梦想也是要练好武术。汪潮涌说,这个梦想其实一直都没有消失,直到后来在纽约,他遇到了自己现在的太太李亦非,面对这个曾经的全国少年武术冠军,汪潮涌从此再也不敢提武术了。
除了武术,作为李时珍的故乡,蕲春的中医也闻名全国。汪潮涌从小就崇拜自己的养父,他看到每天家里都有村民到自己的家中,让养父为他们看病,汪潮涌也希望将来像养父那样,学好武术,学会看病,当个赤脚医生。他记得小时候每天都跟着养父上山采药,那时候他就认得很多稀奇古怪的植物,也了解它们的药用。
因为山区的学校不规范,各个年级的学生都混在一个教室里上课。脑子好的汪潮涌很小就学完了高年级课程。十五岁时,汪潮涌的人生出现了转机。他考上了当时的华中理工大学,成为学校当时最年轻的大学生。汪潮涌从此离开了生活了十五年的大别山,开始了破茧成蝶的新生。
这样汪潮涌意识到“知识改变命运”的真理。在华中理工大学读到大学四年级时,汪潮涌决定继续读书,考研究生。那年他没有回家过春节,而是选择在学校复习,准备研究生的入学考试。他只有一种念头,“今天的磨砺就是为了将来任何时候,自己和家人都不必在数九寒冬里为了一张火车票而苦等几个小时,无论在世界的任何地方,都可以随时飞回家团聚。”第二年,汪潮涌如愿以偿,考上了清华大学MBA。
1985 年,二十一岁的汪潮涌拿到当时朱镕基总理从美国带回来唯一一个留美名额。他带着三十美元,独自穿过送行的留学生家长,踏上了飞往美国的飞机。这是一次飞跃太平洋的破茧成蝶——他第一次西装革履,第一次坐飞机,第一次出国。对于大洋彼岸的另一个陌生世界,汪潮涌没有丝毫恐惧,“因为以前的日子太苦了,所以觉得以后再苦也不会苦过从前。”
站着做投资赚钱
在美国的大学毕业以后,汪潮涌顺利进入了华尔街,之后一路从摩根士丹利中国大陆地区的首任首席代表到国家开发银行的正局级顾问,汪潮涌干得顺风顺水。即便如此,汪潮涌已然在风平浪静时继续寻找新的航线。1999 年,他创办信中利国际投资有限公司,成为中国最早的私募投资银行家。
1995 年,汪潮涌被公司安排独自陪巴菲特吃饭, “巴菲特很平和,是自控力很强的老人,没有光环,有策略,有追求。从社会角度讲,我觉得可能很少有人能超过他,把自己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财富、300 多亿美金捐出去,连自己的名字都不要,是很难得的,这就是无欲无求的境界。”之后,巴菲特的“长期投资”、“滚雪球”等投资方法,让汪潮涌在风投界受益匪浅,也正是巴菲特的影响,让汪潮涌最终走上了“后半生从事投资的道路”。
让资金最大效益地发挥作用,也是汪潮涌从巴菲特身上学到的,“以前很多人责难他,很多人不理解,认为他那时候很有钱却不捐,不做公益,但是他还是坚持下来。他认为早做不如晚做,资金在他手上,发挥作用会更大,实际结果也证明确实如此。”endprint
汪潮涌喜欢姜文的电影《让子弹飞》里的四个字:“站着赚钱”。他见惯了即使已经很富有,却依然为了追逐利益去做“不好投资”的企业家。汪潮涌说,“方向的选择很重要,只顾埋头拉车,不看路不行;正确的方向,道路,加持之以恒才能成功。如果在错误的道路上,你越坚持可能错的越远,怎么选择正确的方向和策略,就要就你要审时度势,要不断地修整自己。”
汪潮涌说自己不仅是一个企业家,也要做一个“社会企业家”。“作为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你可以选择不去投。比如有污染,食品安全的问题。黄赌毒,可以选择不去做,当然如果有多余的财富,去帮助别人,对社会做一些公益性的事情。”这就是它的“投资有所为,有所不为”。
延续生命的“中国之队”
2005 年,一次偶然的契机,汪潮涌被邀请到欧洲观看美洲杯帆船赛。在马赛的外海,一边是马赛的港口,一边是基督山伯爵被囚禁的岛屿,面对这个景象,汪潮涌小时候在书中读到的航海英雄们瞬间跃然眼前,一下子变成了冲动,他决定组建一支中国的帆船队。说来也巧,正是在那一年,汪潮涌投资的百度上市,他从中获得了百倍收益。为组建帆船队提供了可能。
2005 年,汪潮涌斥资4 亿元人民币组建“中国之队”,参加美洲杯帆船赛,成为该赛事开赛165 年来首次出现的中国身影。次举震动海内外,被西方媒体称为是“中国海洋文化的复兴和企业家的精神追求”。
2007 年,在某杂志评选的“奢侈富豪排行榜”上,因组建“中国之队”,汪潮涌排名探花。那一年状元是中信泰富的荣智健,榜眼是富华国际的陈丽华,而在当年的胡润排行榜里,荣智健排名第6,陈丽华排名第16,汪潮涌没有进入前100。在财富排行那一栏,字眼闪烁含混:“汪潮涌的能力不在于他自己拥有多少财富,而在于他结识了多少拥有巨大财富的人。”媒体评论称,“他不是最有钱的,但确是最敢花钱,最敢玩的富豪。”
除了“敢玩”和“追求商业价值”,汪潮涌最强烈的驱动力在于信念,他说,“男人会为信念去做意想不到的事情。”这个“意想不到”的事,在20 年前就已经潜伏在了他的潜意识里。
1987 年,汪潮涌进入摩根大通银行的第一课,不是熟悉业务,也不是分析数据,而是学习航海,培养团队精神。纽约帆船俱乐部就坐落在摩根大通银行附近,夏天,汪潮涌和同事上船,专业人士手把手教他玩帆船,那是他关于航海的第一手经验。他一下子爱极了航海,这个时候的汪潮涌可能连想都不敢想,20 年之后,他将买下一支世界级船队,代表中国,开进世界四大赛事的“美洲杯”帆船赛赛场。
今年是汪潮涌带领“中国之队”奔赴美洲杯的第九年,虽然在美帆赛上的表现并不理想,但汪潮涌一直引以为傲。他说,自己人生用五六件大事就可以概括。其中之一,就是带领中国之队进入美洲杯帆船赛。“美洲杯是我人生历程中最重要的一段,让我的生命可以延续得更长久。英国立顿红茶家族的创始人汤姆斯·立顿公爵坚持了24 年,尽管到生命的尽头他也没能把美洲杯捧回英国。我会像他一样继续坚持下去。”
汪潮涌的人生,似乎每一步都安排得非常完美:求学、工作、创业,公益……这或许跟他的做事的理性程度和风险承受度有关,“人生是由一个个阶段性的目标串起来的。”汪潮涌说,“很重要的是阶段性目标做好,不能把阶段性的目标处理得太高,自己够不着就很痛苦。一步步的累计,最后达到自己的终极目标。”
这个模模糊糊的“终极目标”,在汪潮涌十五岁,考入华中理工大学时,他就已经为自己确立,“我这一辈子要做一个对社会有价值的人。做一个幸福的人,富有的人,健康的人,这些都是那个时候为自己制订的终极目标。”
汪潮涌一路远航,也在路上慢慢实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