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教于材

2014-04-10 08:17徐鑫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14年2期
关键词:寓教教科书概念

徐鑫

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用教材教”的理念打破了以往教师的“教书匠”形象,教师不再扮演对教科书唯命是从的“忠实奴仆”。本文提出的“寓教于材”既是一种理论导向,更是一种行动方针。这就要求教师在源于教材授课的同时,更应当注重取之有道,用之有方。即在富于批判性与创造性使用的同时,更要深入研究教材、开发教材。最终以优质教材为载体,彰显课堂教学生命力,更好的实现

教育教学目标。

一、寓教于材含义

本论文的教材概念受到我国学者刘继和引入的“素材的教材化”和“真教材”1概念的启发,摒弃以往将教材概念划分为作为素材的教材、作为教学材料的教材与作为教科书的教材,而采用“真教材”的概念。即认为教材是学生直接的学习对象,是理解课程内容并达成课程目标的媒介,它表现为蕴藏丰富教育价值和文化价值的具体、直观、生动的事实、现象或过程。在教学活动中中,它是学生学习的对象,同时也事关学生对科学概念等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由此层面意义上的“教材”概念才能更稳妥贴切的表达教材概念。

古语有云“寓教于乐”,其含义为把教育寄予在乐趣里。或者说教育要凭借

艺术和美的形式来展开的一种教育方式。那么本文的提出的“寓教于材”即为通过对教材的恰当使用,以教材为载体来传达教育内容,进而达到教育教学目标。

二、何谓优质教材

教师若想把最适切的内容传递给学生,就必须依托优质教材作为载体。教材总是以具体的事实、现象等素材表现出来。人们通过特定的课程内容,可以找到最佳素材,将其教材化,就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直接对象。若把教材细化到单位元素,其就该如同细胞一样有生命力,且构成此细胞的细胞核细胞膜要满足在指向特定目标、概念、原理方法等时既能很好的说明又能够打动学生让学生对其产生兴趣。科学教材观认为, 优质教材不是冷冰冰的死板的教条或教义, 而应当是富于“人文情怀”, 引导儿童展开对话的一系列文化探究。2具体说来优质教材应当满足以下基本条件:

1、典型性

教材必须切实反映课程内容,最出色地反映与表达基本概念、技能与观念。尤其在小学科目教学中,教材选用的典型性尤为重要。当下,在新课改的浪潮中,总会发生类似这样的状况:语文教师在教授《鲧禹治水》一课时,用大部分时间与学生共同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英语教师在讲解《做面条》一课时,英语老师不仅让孩子探讨如何制作面条,还进而发散到如何制作果汁等等。往往这些课堂还被贴以“个性化”、“探索性”、“独特性”、“实践性”的标签。不可否认,教师的意图是好的,想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或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但这种方式的共同问题在于不惜背离学科的教育价值,使课堂教学误入歧途,与学科教学的目标背道而驰。

2、具体性

教材必须贴近学生生活经验,来源于学生生动的生活体验,要吸引人、感染人、打动人,并能让学生的生活概念与其延长线上的科学概念相互碰撞,引发学生内心世界的震动与改变。这也就意味着教材要富于生活性、现实性或实用性。

教科书作为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文本资料,其编写的好坏直接制约着教学活动的展开以及教学目标的达成。但因为各个地区存在着文化、经济、资源等多方面差异,教科书中呈现的例子或叙述方式等内容就难以满足所有地区的使用者。所以教师在使用教科书的同时要能够对“不适切”的内容加以适当转化,并从学校、家庭、生活众多环境中入手有效寻找最佳素材,使之成为教材。例如通过任务取向开展教学活动,如运用数学概念公式算出楼房的高度,运用科学课的光学知识分析研究楼房的采光状况和布局合理性。

3、综合性

即要汇集多元见解,融合多元价值,而不是偏袒特定的价值观。因为教材作为一种载体,在连接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活动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与此同时,也就赋予教材的“双边性”的特征,既要满足教师教学需要,也要满足学生学习需要。借此有学者引入“对话性实践”理论,将学习重新界定为包括学习者与客观世界的对话、与他人的对话以及与自己的对话三种实践模式, 为教科书摆脱“独白式知识代言人”保守形象指明了方向。所以“寓教于材”要定位于鲜活的生命体验, 同时也要把掌握知识、习得技能、陶冶、情感的过程融汇其中。

例如在一节语文课堂中,老师正在讲授《草船借箭》一文时,学生们突然提出了他们的质疑:曹操如果用火箭的话,诸葛亮不就惨败了吗?为什么不用火药进行攻击呢?也有学生发问:为什么鲁肃敢私拨20 条船给诸葛亮, 他不怕周瑜怪罪责罚他吗?诸葛亮对周瑜说‘三天后到江边来搬箭,这句话不会引起周瑜疑心,或者暴露了诸葛亮的计划吗?“诸葛亮为什么非把 20 条草船绳索相连? 曹操以前不就惨败在这一条条绳索上了吗” 还有学生对文章标题提出异议:为什么叫“借箭”而不是“骗箭”?学生们七嘴八舌的议论着,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头脑风暴。面对学生们的提出的种种问题,老师也感到茫然无法立刻给出定论。面对热情高涨的学生们老师没有就此反感和抵触,而是抓住机会同学生们一起讨论,并引导学生们查阅有关资料,看似“节外生枝”的课堂活动,却激发了孩子们的求知欲,让学生们敢于发问学会质疑。

由此案例可见,教师摆脱了以往只依据教学大纲, 忠实地讲授教科书,对书本知识进行“ 滴水不漏” 的传授方式。 转而能够接受并鼓励学生发表与课堂教学目标不同的见解,通过基于学生的“教材解释”,教师加以引导才成为“教材”。此教师的教学活动能够就学生在课堂中生成的“教材”予以关注引导,是教材综合性特点的体现。但是,与此同时教师应注意在组织课堂教学活动中应做到统筹兼顾,即要避免一味灌输的传统教学方式,抹杀孩子们的个性和创造性;同时面对类似“质疑问难”时,应该恰当的安排在课文学习之后, 这样可以防止学生们因对文章涉读不深, 提问肤浅或勉强,从而提高问题的质量和效益。

总之优质教材可以使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结构与学校的科学知识、概念与价值观念建立有意义的联系,在学生的感性世界和科学的理性世界之间架起最短的桥梁。

三、寓教于材的重要性

纵观课堂教学无处不彰显教材的重要性,它是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必然要求我们也可以依据这样的指标项作为听评课的依据,即教学目标是什么,选择的方法手段是什么,教材是什么。“寓教于材”充分的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兴趣,不再把学生看作是灌输的对象,而是各个鲜活的生命体。理解贯彻“寓教于材”的精神,才能真正的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教师专业发展要求教师具有实践性知识,它是与理论性知识相对的。一味进行理论性知识的传授会导致灌输,脱离实际,缺乏分析。实践性知识,与外在理论相比,对教师更具亲和力,更能为他们带来稳定感和安全感,因而也更具持久发展和自我生发的可能性。“寓教于材”要求教师不仅仅要掌握教科书、掌握课程标准、更要联系实际、注重学生经验兴趣,在生活中寻求素材,并将其“教材化”,而这一过程本身就是对实践性知识的运用。因此教师能够理解、掌握、运用“寓教于材”就成为其专业发展的客观要求。

最后,笔者借用芭芭拉?安吉丽思的一段话来隐喻并警醒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当我们将生命耗费在为未来准备,而非享受眼前时光,我们失去了欣赏和领受快乐的能力,与每一个真实刹那擦肩而过。”

【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辽宁】endprint

猜你喜欢
寓教教科书概念
Birdie Cup Coffee丰盛里概念店
寓教于情,思其想,解其困——通过英语学习活动,提升学生问题解决能力
《备急千金要方》:中医急诊教科书
幾樣概念店
“寓教系列”:拓展县市媒体新闻队伍建设新模式
知行合一,寓教于石——“吾心光明”石说王阳明的传奇一生奇石展在余姚举办
对一道教科书习题的再探索
被藏起来的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