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 冰
(宿城一初中 安徽·宿州 234000)
作为信息技术老师,常常能听到这样一种评价,某班的学生纪律好一些,某班的学生难管一点,并由此引发如今的学生越来越难带的感慨。同为教学里的必修科目,为何信息技术课的老师会对学生发如此感慨,这显然有着各种原因。而其中学生的内心中并不重视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是很大的一个原因。
早在上个世纪末,人们就把开车、外语以及电脑看作现代人生活必备的基础技能,而经过了十来年的发展,电脑的应用日益普及,而学生也从小学便有了信息技术这门课程安排。但让人感到疑惑的是,随着电脑应用的普及,学生对电脑熟悉度的增加,学生对这门课程的重视程度却在不断下降。一方面学生违反课堂纪律的迟到等现象屡见不鲜,另一方面对教学设施不爱惜、滥用的情况也时有所见。要想改变这种现象,首先应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事物产生总是分为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而学生对信息课程重视程度的下降同样如此,下面我们来试着科学的分析一下:
信息技术的教学效果体现在学生对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日常教学中对于学生的多样性,我们更有着足够的认知。因此分析内因便是从学生的共性而言:初中信息技术的实际对象是十至十五岁的未成年人。他们在此之前经过了漫长的学前及小学教育,对事物的认知一方面由家长、教师灌输而成,另一方面则由个人的日常生活中外在媒介的介绍和个人经历组成。结合这种现象,学生对于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看法便由家长教师引导和自身经历两者构成。前者,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相较于学校里的其他课业,往往令人有鸡肋之嫌,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后者,为了学生的综合进度,初中信息技术课围绕着日常软件做文章,对于经常接触电脑的学生,教师所教授的内容往往是老生常谈,枯乏无味。由此学生往往这样认为:
信息技术就是电脑课,上课便是玩玩电脑、用用软件,遇到不懂的再问问老师。
相比其他课程,教学场所处在相对独立的计算机教室内,教学中大量的时间用于自行操作,教学课时少。教学场所的独立性决定了学生上课时处于一种相对陌生的环境,对课堂纪律的认知与养成与其他课程有着不同的标准;同时独立的教学场所也意味着更换教学场所,而不同教学场所的切换也加深了对学生监管的难度。另外教学中大量的时间用于自行操作决定了学生使用教学设备时间延长,程度加深,还有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减少也意味着学生与学生互相交流的增加。信息技术课时短导致课后作业间隔时间长,学生往往不记得上次的课后作业,更甚者遗忘了之前的教学内容。
总结起来:
信息技术课堂纪律与其他课程不同,学生自主性强,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时间短,教学内容难以巩固。
为了让学生发自内心地重视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经过思考,我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纠正学生认知的误区,改善课堂环境。
通过引导示范让学生感受到信息技术课可以加深人的信息敏感度,遇到不懂的东西,能积极主动地去寻找答案,并知道到哪里、用什么方法去寻求答案。
告知学生只有学习掌握信息技术的知识,才能更好地理解与应用它。当学生拥有信息系统的基本操作能力,信息的采集、传输、加工处理和应用的能力,以及对信息系统与信息进行评价的能力后才能有效地利用各种信息工具去搜集、获取、传递、加工、处理有价值的信息。
通过介绍实例让学生了解信息道德与纪律产生的原因,让学生学会对媒体信息进行判断和选择,自觉地选择对学习、生活有用的内容,自觉抵制不健康的内容,不组织和参与非法活动,不利用计算机网络从事危害他人信息系统和网络安全、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活动。
通过各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其中包括任务驱动法、分层教学法、教练法、案例法、激励教学法等。
信息技术从字面理解便是信息处理的方式方法,能够学以致用方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学手段应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感觉信息技术的应用体现在生活中的每个角落,把握信息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生活学习质量。例如记忆法便是信息技术应用的体现,目录的合理编排是以信息技术为指导等。
信息技术课堂对纪律有着与其他课堂不同的要求。新式课堂教学往往提倡温和教育,放大学生的自主性。但不同的学科面对的问题不尽相同。个人认为对中学生而言,他们对事物的认知并不完善,当处于一个相对陌生的环境,他们不知道如何维护课堂纪律以及爱护教学设施。例如我便遇到过这样一个事例。有一个初中班级的班长很负责任,当遇到同学嘈杂打闹时往往以夸张的嘶喊来管理同学。这种方式显然不对,但也说明了学生缺乏如何正确维护课堂纪律的知识。
信息技术作为电脑课,其课堂设备有着零碎性以及易损性的先天缺陷。也因此决定了信息技术课的课堂纪律要适当地紧密规整,出现事故应方便易查。显然一个严谨的课堂环境有助于加强学生对繁琐细密的课堂纪律的尊重。
因为现实原因,信息技术教室往往是一个共用课堂,当教学设备出现问题时教师往往没有充足的时间来及时解决设备故障。因此信息技术课的课堂环境必须井然有序,方能在出现问题时可以先搁置问题而不耽误正常的教学流程。
信息技术的教学效果体现在学生对于学习内容的实际使用决定了学生拥有大量的自主操作时间。而不同学生完成课堂作业的时间也有很大差距,如何引导提前完成课堂作业的学生是保持课堂纪律的主要难题。在以前比较通用的方式是学生互助,先完成的帮助后完成的。但这也带来了课堂环境混乱的负面影响。如今换一种方式,教师在安排课堂任务时松散结合,减少长时间的自主操作,而把操作内容细节化,按流程逐个练习可以有效地减少学生的空闲时间,避免学生因长时间地空闲而影响课堂纪律。
信息技术为了完成相应的课堂目标,难免要留给学生自主操作的时间。但如何令学生自主操作走向正轨这一直是个问题。在讲课过程中,通过相应的软件教师可以限制操作界面,而自主操作显然不能如此。这就要求教师安排的课堂任务应能抓能放。当几个课堂任务是一个有机整体时,各课堂任务也就必不可少,方能让学生自主操作也是跟着教师的轨迹,而不是越跑越偏。
信息技术教师教授学生多,课与课之间间隔时间长,对学生的课后作业监管困难,不易见效。课后作业的完成更多依靠于学生的自觉性。因此布置课后作业应与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相结合,争取在学习生活中以采用信息技术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达成目标。
信息技术的课堂任务往往由上机构成,但学生的实际生活里因为种种原因课下上机的时间并不能有良好的保证。因此课后作业不能单纯地以教学目标为基准,而应和学生的生活状况相结合,不能没有上机时间就无法完成课后作业。具体的方式有:学生之间的互助;先行设计好,上课时完成操作;以有益学习的方式令家长适当放宽上机时间等。
通过以上措施,我们可以发现,首先学生对学习信息技术的必要性有了正确的认知,其次学生将会发现信息技术对于自身的生活学习将能学以致用,教师运用严谨有序的教学氛围控制课堂环境,减少了学生打闹等破坏教学秩序的现象出现,松散结合的教学方式令学生一直围绕着教学目标而动,最后的课后作业一方面巩固加强了所学的信息知识,另一方面让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生活。
最后当我们把信息技术课作为一门新兴的辅助学科看待时,将会发现让学生发自内心地重视信息技术不是一个难题,因为日常生活处处可以体现出信息技术对自身发展的辅助作用。我们可以自豪的告诉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将会让你的学习生活更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