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教学路径探究*
——以北京历史文化资源为依托

2014-04-10 21:44闫长丽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4年11期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纲要北京

闫长丽

(北京交通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北京 100044)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是“05新方案”设计的一门新课程,从历史教育的角度承担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纲要”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承担着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责和功能。关于“纲要”课的实践教学,学者多从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改革等方面探讨“纲要”课的实践教学问题,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得到了提高,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有些学者提出“三段式”的实践课教学模式,将实践课分成三个阶段做具体设计,与课堂教学同步进行。有些学者则注重分析了实践教学在“纲要”课教学中的重要性。然而目前的研究大多注重理论探讨或仍停留在课堂内,尚未将实践教学方案真正放在课堂外的实践基地。由此“纲要”课实践教学的形式大多仍局限于课堂之内,如举办读书会、观看历史纪录片、阅读革命先烈的诗词等,收效渐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亦有所消退。

北京是世界著名的历史文化古都,最核心的价值在于其凝聚着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历史文化遗产。其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为首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一些北京高校的实践教学虽鼓励学生利用首都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然多采取学生自主参与的方式,收效甚微。此外,北京的历史文化资源虽丰富,但散居多处,若非系统的调研梳理,仅依靠学生有限的时间与能力,很难达到预期的目的与效果。为此,对北京历史文化资源进行系统分析调研,将为“纲要”课实践教学的深入改革提供有效的依据和方法,进而提升该课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

一、北京历史文化资源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北京历史文化资源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记忆留存,是民族文化认同的根本与维系民族精神的纽带。其类型丰富多样,包含古今史迹,主要包括古人类及考古遗迹、帝都时代的宫殿园林与城市建筑、古代交通驿站系统的遗存、军事设施与战争纪念地、名人故迹、近现代革命史迹等等。北京历史文化资源与“纲要”课实践教学相关的资源,主要包括中国近现代革命史迹、名人故迹以及承载革命精神的文物、博物馆、纪念馆、烈士陵园等。这些丰富多样、直观生动的历史文化资源,为“纲要”课实践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特殊的价值。

北京众多的历史文化遗迹是培养大学生爱国主义自豪感与弘扬北京精神的“活”教材,它在“纲要”课实践教学中具有历史责任感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功能。例如探访戊戌维新时期的康梁故居、谭嗣同故居,见证先驱者舍生取义的精神;参观圆明园,感受近现代中国苦难历史的缩影;重走五四运动的游行路线,体会当年青年学生爱国反帝之敏感及勇于担当的气魄,等等。在整个实践探寻的过程中,不但能使学生亲身体会历史的意义,而且能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北京名人故居与遗迹,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与人格修养教育的良好素材,其在“纲要”课实践教学中具有情感激励功能和理想信念教育功能。如秋瑾故居、李大钊故居、宋庆龄故居、黄炎培故居、董必武故居、张自忠故居等。北京是中国近现代革命的见证者,在近现代历史上,涌现出一大批视死如归的革命先辈与英雄人物。学生自己搜集资料,介绍或自创作品演绎学习坚贞不屈的方志敏、孤身奋战的杨靖宇等人物,通过学习弘扬革命先辈的英雄事迹与人格魅力,使学生增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勇于自我担当的社会责任感。

承载革命精神的纪念馆与博物馆,是增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感的重要载体,其在“纲要”课实践教学中具有价值传承和文化陶冶的功能。如新文化运动纪念馆、中国抗日战争纪念馆、国家博物馆等。在讲授五四运动时,带领学生参观新文化运动纪念馆,同时引导学生重走一遍当年的游行路线,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历史现场感,使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得以升华。同时,学生在与百年前的五四青年对比的过程中,增强自己作为当代青年的责任。

大学生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教学,深入探寻北京历史文化资源,身临其境地去寻找现实中的历史,让学生自己去感受最鲜活、最具体的“活”史料。这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国史、国情,加深对中国近现代历史相关理论的理解,领悟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增强民族责任感,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并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考察和分析历史及现实问题,强化其保护和传承北京传统文化的思想与能力。

二、利用北京历史文化资源融入实践教学的路径

“纲要”课作为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结合统一的课程,通过实践教学把课堂教学与社会体验、思想教育与历史场景融合在一起,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从宏观上认识中国近现代史,掌握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规律,从而增强社会主义信念,更好地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1.参观考察。教师在“纲要”课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大纲及教学计划,充分利用北京历史文化资源开展以参观、考察为主要形式的实践教学。笔者在讲授戊戌维新过程中,曾指导学生专程到宣武区米市胡同、北半截胡同去寻找北京康有为故居(广东南海会馆)、谭嗣同故居(浏阳会馆),并且用录像机记录下来在故居现场所做的参观调查。回到课堂总结时,同学们采用追悼会的形式去追思戊戌变法时期的各个人物,利用在现场拍摄的视频、图片资料,把戊戌变法的整个过程活灵活现地呈现出来。学生们在调查过程中,正值故居所在地进行拆迁开发,大机器的轰鸣声与积淀百年的历史文化古院落产生了强烈的对比,使得学生自己深深领悟到文物保护的重要性,引发了强烈呼吁大家保护文物、保护历史的呼声和行动。整个实践教学的过程,不但能使学生亲身体会历史的意义,而且能增强其作为当代青年的历史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感。

2.志愿服务。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每个公民恪守的基本道德规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在校大学生生活和学习的环境相对单一,大部分活动时间都集中在校园内。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社会主义新型的社会关系,营造良好和谐的社会氛围,大学生应成为履行责任的主体。通过志愿服务的形式,大学生主动融入社会大环境中,报效祖国、爱岗敬业、诚实守信、传递友善、播撒阳光,真正地将知与行结合于一体。北京众多的博物馆、纪念馆、名胜古迹等,就为大学生志愿服务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笔者曾选派所在高校部分同学至实践基地担任志愿讲解员和义务引导员,学生自己通过义务引导和讲解,身临其境地去寻找现实中的历史、身边的历史。如在讲授“纲要”中的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时,为了帮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日本侵略中国的罪行和更全面地了解中华全民族的抗战业绩,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组织部分学生到中国抗日纪念馆和国家博物馆进行参观,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对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的参观与志愿服务,让学生近距离地感受到中国各阶层人民在屈辱苦难中的奋起抗争、为实现民族复兴进行的种种探索,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光辉历程,从而引导学生自己理解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进而坚定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动摇的信心与决心。

3.历史影像。历史影像是拓展“纲要”课实践教学路径的有效手段,其教学价值在于还原恢复历史场景,增加历史教学的趣味性,丰富学生认识历史问题的视角。将历史影像与参观走访历史文化资源结合在一起,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认知历史的能力,进而为建立多元性的历史解释提供可能。

笔者在讲授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时,先在课堂播放史诗电影《圆明园》,让学生形象地了解这座旷世园林修建的过程,还原圆明园美轮美奂的景象,使学生认识到圆明园是凝聚中华民族智慧和精华的结晶。课堂讲授之后,学生自己到圆明园志愿讲解,参观圆明园遗址公园,遗址的残垣断壁与电影中的美丽奇迹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视觉上给学生强烈的冲击,使其更深刻地意识到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给中华民族带来的屈辱和灾难。这种身临其境的教学方式,更容易激发大学生的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笔者所教授的一位同学有感于对电影及遗址的感悟,曾写出如下饱含激情与文采的诗:“黑云覆世日月倾,马蹄声动边城没。金戈横扫六合平,铁戟饮血八荒破。驱策直下取江南,金陵柔情君心堕。烟雨迷蒙冷热血,十里菡萏观花过。初来尚笑秦皇痴,归时却学汉武错。横征暴敛刮民财,金银亿两皆土做。寒暑易节三尘去,帝京皇城仙阙落。曾经瀚海有三山,今夕离宫添一座。丝竹绕梁百龄短,云霞弥漫万年阔。纸醉金迷歌太平,自大成狂上国锁。万里之遥英小店,新绿初萌生机寞。苹果焕世乾坤净,蒸汽轻简风云破。溯源求仁争鸣起,教皇远去神权弱。曦光穿云荡阴霾,哲思涌动前路阔。甲舟伏波巡四海,船坚炮利家国落。腰刀羽箭怯一击,铁轮铭痕丹墀破。敞门逢迎叩首急,梦幻夏宫逢大火。断壁残垣诫后人,而今莫犯当时错。”

4.课堂讨论。90后的大学生思想活跃,富有创新精神,教师应注重因材施教,创设个性化的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学生在实地考察结束后回到课堂,教师可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采用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在课堂内将所见所闻所感升华到理性认识,同时进一步提升其团队协作能力。如以“感动中国”颁奖典礼的形式展现洋务运动时期各领导人物所做的贡献、以制作视频或微电影的形式讲述西安事变的过程及意义、用明信片展示近代中国大城市如北京或上海的百年沧桑历程等等。笔者在讲授新文化运动时,曾指导学生在参观新文化纪念馆之后,在校园里随机采访同学,宣扬五四精神,并制作成视频在课堂上播放。在整个实践探寻参访的过程中,不但能使学生亲身体会学习历史的意义,而且能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从而引导当代青年弘扬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进而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综上所述,依托北京历史文化资源、探索“纲要”课社会实践教学的新路径,将学术研究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将北京高校教学改革与社会调查相结合,有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规律以及“三个选择”的科学性。在教学过程中将历史文献、历史事件与当前的现实、学生的生活联系在一起,使思想政治课更贴近大学生的生活。引导大学生深入探寻北京历史文化资源,既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拓展新领域新空间,亦为保护与利用北京历史文化资源开辟新路径。

利用北京历史文化资源融入“纲要”课实践教学的意义在于引领学生感知形象生动的历史素材,启发学生在思想上的共鸣,增强其爱国热情与忧患意识,激发其青年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实践教学是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论创新的过程,亦是学生将书本知识运用于现实、从理论到实践的创新过程。在此过程中,将北京历史文化资源引入教学过程中,作为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和生动教材,是首都高校加强与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和特色。

[参考文献]

[1] 周蕴容,殷丽萍,陈 华,等.近五年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实践教学研究综述[J].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2(6):27-31.

[2] 傅 敏,陈明龙.近五年“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研究之回顾[J].皖西学院学报,2010(3):23-27.

[3] 项福库,王明月.创建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三段式”实践教学模式初探[J].沧桑,2009(2):193-203.

[4] 汪平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教学模式探索[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4):95-98.

[5] 刘文丽.关于开展“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实践教学的几点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1(1):36-39.

[6] 王 岗.北京历史文化资源调研报告集[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3: 10-11.

猜你喜欢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纲要北京
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
北京,离幸福通勤还有多远?
北京春暖花开
北京的河
一图读懂这本《学习纲要》
北京,北京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基础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三位一体式教学研究初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路径研究
新形势下中国梦教育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