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旅桂诗人王衍梅诗歌艺术特色

2014-04-10 21:21农福庞
关键词:诗人

农福庞

乾嘉之际是清代历史的重要转折期,时世的兴盛与衰落在悄然消长,在此特定历史环境中生活的诗人感受着、承担着时代沧桑变换所带来的种种悲欢离合、酸甜苦辣,并将个人的独特感受与思考、民众的呼声和期盼倾注于自己的诗文中。生活在乾嘉之际的旅桂诗人王衍梅(1776—1830)熟读经书,寄情山水,快意诗酒,其诗歌“沉博绝丽,自成一家”(清《绿雪堂遗集·汪云任序》),笔者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其诗歌的艺术特色。

一、秀笔慧心,写景融情

古代的文人墨客经常把天人合一视为人与自然和谐的至高境界,把欣赏自然、融入自然视为人类自我超越的有效途径。诗人对自然万象的审美并不停留于外在的纯形式描述和观赏,而往往从自然景物外在形式的观照进入对其内在意蕴和意趣的探究,从而达到物我交融,获得对宇宙人生的审美和伦理顿悟。在王衍梅的山水诗中,诗人通过大自然生命的观照,体会心灵的感受,实现与山水草木的情感交流。诗人往往带着鲜明强烈的主观感情去亲近大自然,使天地万物都沾染上自己的感情色彩,同时又忘情地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徜徉于绚丽多姿的山水草木之间,诗人的个体生命与宇宙生命发生某种奇特的情感交流。如《山寺望隔岸枫林》:“岚光与竹烟,窈窕度晴川。苔绿无人径,钟清过雨天。逥溪通箬彴,隔浦见林泉。八九新红树,松枝映更鲜。”

诗人所见的是雨后新晴对岸枫林变幻的山光水色。一场酣畅淋漓的大雨之后,天色放晴,太阳出来了,阳光下山色青翠如洗,竹林上空飘起淡淡的轻烟,波澜不兴的河流映照着翠绿山色和袅袅轻烟。山寺前长满鲜嫩的苔藓,把小路都给遮盖了;雨后空气清新,碧空如洗,钟声显得更加清亮悦耳,似乎可以传到遥远的天边。蜿蜒曲折的小溪上面横着独木桥,对岸的树林里泉水哗啦啦的流着。八九棵鲜红的枫树被雨水冲洗后,在苍翠的松枝映衬下显得更加鲜艳夺目。又如《月下闻笛》:“花枝淡淡欲含烟,素月涓涓洗碧天。我正思家不成梦,美人吹笛画楼前。”月光下,花枝如同罩着一层薄纱似的轻烟,皎洁的月亮高高挂在天空,散发出水银般的亮光,好像把天空轻轻擦拭过一样。月光如水,思家难眠,漫步月光下,正思绪万千时,画楼那边传来幽怨的笛声,如泣如诉,飘洒在月光里,如梦如幻。

在这两首诗里,美丽的自然撞击着诗人的心胸,诗人就是在对物色之美的体验与把握中把自身融入了自然世界,也建构了诗人心中美妙绝伦的艺术世界。可以看出,王衍梅诗歌创作的重心在于对自然山水的把握与描绘上,同时托物抒情,蕴含诗人情景合一的审美理想。这里,景并非与人毫不相干的客体,而是与人的思想感情息息相通气韵生动的大世界,而情也非顾影自怜的一已私情,而是与世界万物休戚与共融为一体的天人之情。

山以贤称,境缘人胜。历史上的先贤圣哲、仁人志士、文人墨客、才智英杰之士寓居、仕宦、遭谪、游览之地和名人祠庙、陵墓所在之处,皆是王衍梅登临仪瞻之所。王衍梅追先贤之风神,吊先贤之魂灵,常常思接千载,浮想联翩,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创作出感人肺腑的诗作。如《岳忠武墓用黄句湖孝廉韵》:“一尺烟波一角山,凄凉南渡旧江关。金牌葬就孤臣狱,檀板敲残二圣环。湖上骑驴人是将,窗东缚虎妇能奸。千秋报国英雄气,穿冢犹惊涅血斑。”全诗笼罩着一种沉郁、凄怆的人生感喟。王衍梅的山水诗并非是纯客观的模山范水,当他把游历的山水一一收进诗作中时,诗人能够跳出客观的羁绊,在吟咏中往往融入遥远的史实和自己深沉的感悟。如《伏波岩》:“汉台云散客星沉,铜鼓荒祠傍桂林。画像讵关元老计,浣衣堪感后宫心。明珠有恨圆如昔,薏苡无言绿至今。多少沙场横战骨,白头终始主恩深。”

这里与其说是山水诗,不如说是咏史诗,表达了诗人对将军毁誉不惊、始终对国家忠贞不移的敬仰之情。又如《梅公亭晚眺》:“斗大江城笏立冈,龙图亭榭晚苍苍。一篇瘴说河东柳,十爱清风狭右棠。熟果无声堕幽磵,归禽相次度斜阳。何人解道昭州好,得傍名贤借草堂。”诗借咏梅公亭,赞扬贤臣梅挚、柳宗元虽遭贬斥,仍不计得失,大胆在当地兴利除弊,为百姓做好事,同时也表达自己见贤思齐的仰慕之情。

二、简洁明快的白描手法

在诗歌创作中,白描是一种很重要的艺术技法,该技法能抓住对象的主要特征,以简练而又质朴的语言,勾勒出事物的形象,传达出事物的内在神韵,与诗歌力求言微情远,隽永含蓄的审美特征颇为暗合,倍受诗人青睐。东晋陶渊明的恬淡悠远诗风便得益于此法,后世诗人爱其简言几笔,意韵悠扬,亦多效法。如“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唐·贾岛《题李凝幽居》),“春风又绿江南岸”(北宋·王安石《泊船瓜洲》),“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唐·温庭筠《商山早行》),“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唐·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等等,或寓情于事,或寓情于景,成了千古佳句。

王衍梅的诗歌也多用白描手法来表现一种空灵的意境,如《刘仙岩》:“山空四时静,日午一钟鸣。僧有高松色,人怀修竹情。缘崖惊石堕,隔坞见樵行。欲赋游仙曲,前溪明月生。”深山人迹罕至,一天到晚显得很空寂,只在中午时听到寺院传来一声钟鸣,使周围显得更加静谧。僧人卓尔不群,如青松屹立山颠之上;在这样的环境中,人心得到洗涤和净化,心胸自然开阔,萌生超凡脱俗的修道之心。顺着山崖看去,上面的石头似乎摇摇欲坠,使人看起来胆战心惊;花木深处人影绰绰,原来是樵夫砍柴归来了。面对这人间仙境,真想高歌一曲,忽然发现溪水里白光闪动,一轮明月已经高挂天边。这里诗人用寥寥几笔,通过山空、钟鸣、僧人、岩石、樵夫、明月这几个意象的组合,勾勒出一幅飘逸脱俗的山水画,观之忘俗。又如《夕阳四首和玮》其二:“几家村舍带茅茨,无数炊烟出短篱。白鸟背人飞渐远,青山留客暝常迟。萧骚落木悬砧杵,掩冉疏钟上酒旗。记得南湖归棹候,萍花风急骨菱丝。”这是一幅山村夕阳图,傍晚,在绿树掩映的山村可以依稀看见有几间茅屋,袅袅的炊烟从篱笆丛中飘出。几只归巢的白色小鸟从空中飞过,渐渐消失在远方;青翠的山峦似乎要挽留客人留下,所以常常迟迟不显得暝暗。萧索的树干挂着捣衣的棒槌,稀疏的钟声缭绕在小山村,酒店前的酒旗在晚风中摇曳,似乎在招徕客人。这时候忽然想起在故乡南湖边的归船和风中摇摆的萍花。这里同样用简洁的线条勾画出茅屋、炊烟、短篱、白鸟、青山、落木、砧杵、钟声、酒旗等农村常见的景物,共同组成了一幅朴素自然的山村夕阳图。此外组诗《秋日昭州田家杂兴》、《晓步昭岗》、《晓起闻莺》等等都用了白描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幅清丽雅致的自然画卷,读来无不使人心旷神怡、悠然神往。

三、诗歌的议论化和散文化

“以议论为诗”“以文为诗”可以说是宋诗的显著特色,其中苏轼可谓是开创性和代表性人物。从王衍梅的作品中可以看出苏轼是其最为崇敬的大家,在为文和为人乃至心态上常以苏轼为楷模。王衍梅亦不时以议论为诗,并于形象中阐发哲理;以文为诗,采用散文章法。如《祈甘雨》:“村村花柳冬冬鼓,鬼师跳踉一足舞,迎广福王祈甘雨。王之来,殷其雷,在南山之阳,北山之隈。山南山北皆有滩,滩前滩后皆有山,山雨下滩滩满滩。水涸山山旱,王无俾我旱。且叹看我麦黄葚熟,野蚕成茧,牲肥酒香,王式燕以衎。麦熟王无饥,茧熟王无寒。岂惟王之安吾侪,小人租税早早完。送王归,花枝长红;拜王马鞍,王喜欢。王不见,泥深没髁跪县官。”

这首诗用散文的笔法叙述了壮族地区农村的一场求雨法事活动。农村久旱无雨,于是民众举行求雨法会。法会上,锣鼓咚咚响,巫师唱念跳跃、手舞足蹈,虔诚迎请“广福王”,祈求天降甘雨。因缘巧合,竟然下起雨来了。雷声隆隆,响彻南山北山;电光闪闪,照亮滩前滩后。大雨倾盆而下,雨水满河满滩。然后作者想象有了这场甘雨,村里将会是“麦黄葚熟,野蚕成茧,牲肥酒香”,那么不但“广福王”无饥无寒,村民也能够“租税早早完”。雨过天晴,树绿花红,民众拜谢,县官也在泥水中跪拜。整首诗没有议论,纯粹叙述,只在最后饱含深情写道:“王不见,泥深没髁跪县官。”县官虽然和民众一样迷信愚昧,但能为民求雨而跪拜在泥水中,这样的长官还是深得民心,可敬可爱的。

我们再来看另外一首诗,它更多表现出王衍梅诗歌议论化和哲理化的特色。《大榕》:“拏攫浑疑盘古初,刼灰逃出赭鞭余。根能拔地成门户,叶可垂天盖井闾。似尔应称无患树,多生甘作不材樗。秦松汉柏增惆怅,终老岩阿得自如。”

诗人赞美榕树悠久的历史和壮观的身姿,人们心中不禁要问:为什么这大榕树能历劫灰岿然屹立至今?原来是“多生甘作不材樗”,只有这样才能保持“无患”,才能不受伤害。虽然秦松汉柏长寿而被人尊敬和供奉,但内心依然惆怅不乐,因为受人供奉保护就失去了自由。只有在荒山野地里自由的生长,才能真正获得生命的自由自在。诗人就着样通过吟咏一棵古树,阐发道家所提倡的“无用之用”的道理。

[1](清)王衍梅.绿雪堂遗集[Z].道光二十年刻印本.

[2](清)王衍梅.绿雪堂遗集[Z].道光二十九年增刻本.

[3]张健.清代诗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4]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增订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5]袁行云.清人诗集叙录[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4.

[6]钱仲联.清诗纪要[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

[7]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M].北京:中华书局,1984.

[8]吕孟禧.广西名胜记游[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83.

[9]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猜你喜欢
诗人
访谈:和诗人一起进入诗歌的梦
诗人的书画
诗人的书画
最帅的诗人
“诗人”老爸
晒娃还要看诗人
愤怒
我理解的好诗人
诗人猫
诗人与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