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唯物史观视野中的社会主义改革

2014-04-10 21:21刘竞涛
关键词:改革发展

刘竞涛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革命与改革是促进社会发展的两种基本形式。改革对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推动作用,一方面,改革可以促进社会制度的自我完善,使其优越性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更好的发挥;另一方面,改革可以凝聚和调动促进社会发展的诸多积极因素,为生产力的发展增添活力。社会主义改革就其性质而言,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其根本目的在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一、唯物史观与改革的本质特征

1.改革的普遍性。改革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普遍现象。首先,在客观方面,改革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重要途径,特别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任何特定的社会制度和国家都需要通过改革来解决这一矛盾。中国古代的“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等都印证了这一点;其次,在主观方面,社会统治者有通过改革维护其自身统治的需要,社会成员也有通过改革实现其自身利益的需要,比如清朝末年的“维新变法”、俄国历史上著名的“彼得大帝改革、近代日本的“明治维新”、以及上世纪30年代美国的罗斯福新政等,都是统治者为了维护其统治而进行的改革。

改革已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重要趋势和潮流。社会主义国家在改革,资本主义国家也在改革;发达国家在改革,发展中国家也在改革;可以说,改革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重要潮流。事实上,当今各国进行改革主要反应了人民群众的呼声和利益诉求,这也是我们必须透过这种现象能够发现的本质,这一点在我国的改革中就体现的更加明显。

2.改革的复杂性。改革在推动社会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极大的复杂性。从广度上讲,改革的范围十分广泛。改革绝不仅仅只是涉及社会制度层面的问题,至少存在这样的三个基本层面:一从社会层面看,改革可能是对社会的某一个领域或多个领域的改革,也有可能是对社会的全方位改革。当代中国改革就是开始于农村的联产承包责任制,由此逐步扩展到工业(国有企业改革),与此同时,与经济领域相伴随的是政治领域的改革。二从国际层面看,改革既要处理好一个国家(民族)内部的问题,也必然要处理好国际性问题,这是全球化趋势的必然要求。实行对外开放,是当代世界各国改革的重要特征,这表明改革将各国之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中国加入WTO后,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更加密切了,也进一步推动了改革的深化。三从改革所涉及的基本关系看,改革往往涉及整个世界的最基本的关系,既要涉及人与社会的关系(经济政治关系)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要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些关系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关系和维度,因此党的十八大就已经开始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等五个方面作为改革的对象。

从深度上讲,改革的力度十分深刻。改革有可能触及到社会体制中的基本方面,触及到社会的运转方式和权利的运行方式(体制机制和法律制度规范);也可能会涉及到社会主体的经济、政治等利益的调整,影响整个社会的利益格局,这种调整对统治者和社会主体都是都是一种挑战;改革会在变革经济政治关系的同时,引发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管理方法等诸多方面的内在变化。

改革的风险性。对待这种风险,改革的主体(推动者)必须对改革风险做出评估,把握改革的方向和方式方法,避免不良结果的发生,特别要注意避免社会根本制度发生变化。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始终强调要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不动摇;党的十八大报告和十八界三中全会,我们党明确提出,我们的改革绝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表明我们对改革风险的清醒的思想认识和政治自觉。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的特点

改革开放35年来,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我们走出了一条极具中国特色的改革道路,极大的增强了中国的综合国力,有力地巩固了社会主义制度,向全人类展现了社会文明进步的新形态和新路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的特点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既坚持原则又不失变通。一方面,我们始终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小平同志曾指出,“四项基本原则”一百年不能变,这就是我们的改革必须以巩固而不是削弱,发展而不是放弃社会主义制度为出发点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这就是基本原则,就是旗帜和方向,社会主义运动史的教训已经说明了这一点。另一方面,这种变通灵活性体现在:我们将社会主义国体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形成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体制,构筑了政府和市场各展所长、各彰其力的经济调控制度,在国防和军队建设上,坚定不移把信息化作为军队现代化建设发展方向,同时,加紧完成机械化和信息化建设双重历史任务。

其次,既循序渐进,又把握时机。一方面,根据自己的国情特点积极稳妥地推进改革。在今年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峰会上,习总书记提出,中国是一个大国,绝不能在根本问题上出现颠覆性的错误,中国的改革与实行“休克疗法”的国家不同:改革实行从易到难,从局部到整体,先增量后存量,先农村后城市。这种改革避免了社会因为剧烈的体制变化造成的冲突激化。另一方面,我们不放过任何一次发展自己的重大机遇。对于那些看准的改革,我们党抓住机遇,当机立断,雷厉风行,上世纪推行的财税体质改革、国有企业改革,近十多年来推进的科学发展,经济结构调整以及全面深化改革等举措,都是经典案例。

再者,既统筹协调又鼓励探索。一方面,面对复杂艰巨的改革任务,我们始终坚持统一部署,协同推进。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届中央委员会,都在三中全会上推出改革议题,作为纲领性文件指导推进改革进程,全国一盘棋的大局观非常奏效。另一方面,我们又鼓励先行先试、积累经验。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到经济特区、浦东新区等改革实验区的设立,鲜明体现了激励改革探索,积累改革经验的特点。这就是三中全会上提出的,要把“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结合起来”。

还有,既坚持改革开放又提升自我。一方面,我们始终坚持在开放中促进改革、推动改革。对外开放不仅给我们带来了市场空间,带来了所需要的资本、技术和管理经验,而且促进了中国宏观微观经济改革,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中国经济调控方式和企业治理模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带来更大的前景。另一方面,我们始终保持改革开放的自主性。我们的开放始终是以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为出发点的,这种开放是全方位的,又是有助于提高我们的国际地位和综合国力的,是深入的,又是与中国目前的发展阶段和全球竞争力相适应的。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的重要作用

改革曾经在历史的关键时刻挽救了党和人民事业,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改革是我们党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觉醒、历史性决策,改革开放35年,中国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

首先是大大提升了中国的综合国力。改革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激发了人民的劳动热情,释放了企业家的活力,促进了经济的高速增长。从1979年到2012年,中国GDP年均增长9.8%,创造了经济奇迹;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出口国和机械制造国,人均国内总值达到6000美元,彻底摆脱了贫穷落后的帽子;科学技术上神州系列载人技术发射成功(嫦娥三号首次实现月球软着陆和月面巡视勘察,为我国探月工程开启新的征程)、海底探测接连告捷;文化体育方面接连举办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军事上辽宁号航空母舰正式列编,国防和军队建设不断开创新局面,全军上下正在强军目标指引下阔步前行!

其次,极大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35年来,我国的改革始终注重改革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注重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注重社会各阶层改善生活:1978到2012年,,中国城镇居民收入从343元增长到24565元,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34元增长到7917元;我们解决了困扰中国几千年的吃饭问题,在医疗、就业、住房、社会保障、教育等诸多方面也大大改善了人民的物质文化水平。

再次,进一步巩固了社会主义制度。上世纪80年代以来,改革浪潮席卷社会主义国家,出现了苏东巨变。一时间,“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社会主义失败论”甚嚣尘上,社会主义制度还能存在多久、中国的社会主义大旗还能举多久成了举世瞩目的问题。美国学者福山甚至抛出“历史终结论”为资本主义聒噪。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从实践上回应了这种质疑,2009年福山自己也承认,“历史终结论有待进一步推敲和完善,人类思想宝库需要为中国传统留有一席之地”。

最后,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伟大的实践必然造就伟大的理论。因此,改革胜举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创新发展,不断开辟新境界。35年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指引我们的航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一步不断完善发展。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自18大以来,更是接连提出“中国梦”、“社会主义500年”、“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里”、“强军目标”、“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等新理论新认识,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也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在毛泽东思想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不断开辟新境界。这一切都与改革实践紧密相关。

总之,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机制,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

猜你喜欢
改革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改革之路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革备忘
改革备忘
改革备忘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改革创新(二)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